《执宰大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执宰大明- 第8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英国公刚才想见皇上,被杂家的手下挡了回去。”马云皱着眉头说道。
  “从今天起,以皇上身体不适为由禁止任何人见皇上。”杨荣的脸色变得严肃,沉吟了一下,迅速做出了决定,面无表情地向马云说道,“一日三餐照旧。”
  “大学士放心,杂家明白。”马云点了点头,按照惯例,如果君王在外驾崩,那么为了京城的稳定,一概秘不发丧。
  李云天已经听出来了,杨荣和金幼孜、马云是在防备着英国公张辅。
  按理说张辅才是此次北征中跟永乐帝关系最近的人,就在昨天晚上永乐帝还把张辅招入御帐中寒暄。
  不过,张辅的身份非常特殊,不仅他是靖难的功勋,后来因为征安南有功而荣封英国公,他爹张玉更是在靖难中为救永乐帝力战而死,追封为荣国公,赐谥忠显,故而深得永乐帝信赖,也因此与汉王关系密切。
  所以现在杨荣和金幼孜、马云对张辅不得不防,要是张辅知道永乐帝驾崩,进而把消息传给汉王,那么后果不堪设想,恐怕不等北征大军回京,京城里就已经血流成河。
  无论是李云天还是杨荣,都清楚隐瞒永乐帝驾崩的事情只是权宜之计,北征大军里不知道有多少人盯着永乐帝,一旦永乐帝忽然之间不见众臣,那么大家肯定能预感到永乐帝出了不测,能伴驾出征的人又有几个会是傻子?
  因此秘不发丧只能拖延几天,永乐帝驾崩的事情迟早会被人发现,这就需要李云天要赶在消息传到汉王和赵王耳中之前回到京城,把圣旨给太子,让太子登基。
  相对太子,汉王的消息渠道更为灵通,山西都司和河北都司都养有专门传递消息的信鸽,只要李云天所携带的永乐帝驾崩的圣旨不到,那么太子就不能登基,而汉王则能从容地在京城发动一场政变,取太子而代之。
  故而,除了李云天去京城送圣旨之外,另外还要想办法稳住汉王或者赵王,使得两人不致于在得知永乐帝驾崩的消息后对太子下手。
  “两位大人,臣觉得可以效汉之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杨荣和金幼孜商量了半天也没有想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应对之策,在一旁旁听了良久的李云天闻言,不由得开口插了一句。
  “何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金幼孜觉得有些意外,转身看向了李云天。
  “下官先行一步,两位大人届时可以再派人回京给太子传诏。”李云天冲着杨荣和金幼孜一躬身,沉声说道。
  “一明一暗,虚虚实实。”杨荣闻言顿时微微颔首,望向李云天的目光中充满了欣赏。
  永乐帝驾崩的消息迟早瞒不住,不如过几天就向随行的大臣们挑明此事,然后派人大张旗鼓地回京传旨。
  如此一来的话,京城里那些人的目光肯定就会集中在了第二波传旨的人身上,因为第二波传诏的人肯定带着永乐帝驾崩的圣旨,然后太子就能以此为依据登位。
  但是换句话来说,第二波传旨的人也可以给京城带去一份让汉王或者赵王登基的诏书,太子毕竟只是储君而已,还不是真正的帝王,永乐帝如果最后一刻想要废了太子,那么太子也只能乖乖地被废。
  京城里的亲军都护府有二十二个亲卫,这些人虽然战斗力不如京卫,但是却忠于皇家,汉王和赵王很难拉拢他们,因此只能依靠驻扎在京城内外的那些京卫。
  而在这种关键时刻,谁也无法保证京城的那些勋贵们会做何种选择,一些与汉王关系密切的勋贵肯定会追随汉王,等汉王登基后他们可就是从龙的功臣,日后肯定会受到更多的优待。
  不过,京城里还有一些勋贵私下里与赵王有染,想要推举赵王一承大统,再加上那些忠于永乐帝的勋贵态度不明朗。
  届时京城的局势完全就是一团乱麻,真要是打起了的话,鹿死谁手还很难说。
  可要是第二波进京的人带去的是让汉王或者赵王继位的诏书,那么事情就会简单很多,汉王或者赵王就站在了正统大义的地位,登基也就显得名正言顺,谁要是反对就是造反。
  李云天之所以想出了这么一招,正是针对京城里波谲云诡的复杂形势,现在太子和汉王在京城的实力不相上下,在加上一旁虎视眈眈的赵王,真要是打起来的话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
  故而,永乐帝驾崩后送到京城的诏书,势必成为三方势力争夺的焦点,而他也就能趁乱潜进京城,把遗诏交给太子,助太子登基。一


第149章 被困(二更)

  “智勇双全,真乃良才也,陛下目光如炬,高瞻远瞩,没有选错人。”李云天离开御帐时,杨荣望着他的背影忍不住向金幼孜赞了一句。
  “希望他能不负陛下重托,把圣旨安然送到太子的手上。”金幼孜皱着眉头说道,神情异常严肃,李云天此去吉凶未知,在大局未定之前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
  “天必佑我大明。”杨荣闻言脸色变得凝重,缓缓说道,眼神显得有几分迷离,好像在想着什么心事。
  中午时分,两匹快骑疾速驶出了宿营地的营门,马上的两名骑士皆一身校尉的打扮,背上绑着两面黄色的护背旗,领头的一个校尉身上背着一个黄色的圆筒,看样子是进京传递消息的皇家传令兵。
  北征大军与京城之间靠传令兵来联系,因为办得是皇差,故而传令兵使用的是黄色护背旗,号称皇家传令兵,以与普通传令兵区别。
  背着黄色圆筒的那名校尉年近三旬,名叫牛老五,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老传令兵,跟在他身后的年轻校尉魁梧俊朗,不是别人,正是李云天,他此时名叫周山,顶替一名不慎临行前“拉肚子”的传令兵。
  为了与牛老五搞好关系,李云天特意孝敬了他一块二两多重的碎银,希望牛老五在路上多多关照,这使得牛老五对他热情了许多。
  按照规定,如无紧急公务,皇家传令兵一天行一百八十里,如遇紧急公务,则要一天行三百里、四百里和六百里,最高的就是八百里,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八百里加急”。
  为了避免外界起疑,这次李云天和牛老五是按照一天一百八十里的速度赶回京城,这无疑使得行程轻松了许多。
  榆木川距离京城两千多里地,一切顺利的话他们十来天就能到达京城。
  大明的驿站通常相距三十里,不受行政区划的限制,而是根据交通情况而设定。
  驿站通常分为三部分,即驿、站和铺。
  驿是官府接待宾客和安排官府物资的运输组织;
  站是传递重要文书和军事情报的组织,为军事系统所专用;
  铺由地方厅、州、县政府领导,负责公文、信函的传递,凡州县往来公文,都由铺递传送。
  驿站使用的凭证是勘合和火牌,凡需要向驿站要车、马、人夫运送公文和物品都要看“邮符”,官府使用时凭勘合,而兵部使用时凭火牌。
  使用邮符有极为严格的规定,对过境有特定任务的派兵保护;马递公文都加兵部火票;令沿途各驿站的接递如果要从外到达京城或者外部之间相互传递的,就要填写连排单。
  值得一提的是,一旦公文上标明有“马上飞递”的字样,那么必须日行三百里。
  一连几天,李云天和牛老五都没有遇到什么意外的情况,波澜不惊地穿梭于沿途的各个驿站,不过就在即将进入山西地界的时候情况发生了突变。
  晚上,在驿站吃完饭后,李云天和牛老五照例回到房间休息。
  驿站通常都是处于比较偏僻的地方,夜生活匮乏,再加上两人在执行公务,就是有乐子也不能找,养足了精神第二天赶路要紧。
  李云天刚躺下还未睡着,只听得驿站里一阵喧闹,好像闯进来不少人。
  “所有人听着,到院子里集合,协助缉查鞑靼奸细。”正当他凝神听着动静的时候,一个粗圹的声音随即从院落中响起。
  李云天的眉头微微皱了一下,鞑靼人早就逃进大漠不知所踪,大同府哪里还会有鞑靼人的奸细,十有yankuai是永乐帝驾崩的事情泄露了出去,那些人以鞑靼奸细为由想要搜查从榆木川方向前来的过客。
  “***,鞑靼人早就跑得没影了,他们这些家伙纯属吃饱了撑得没事儿干,瞎折腾。”牛老五骂骂咧咧地穿着衣服。
  李云天不动声色地穿上了外套,下意识伸手摸了一下外套腰部,给太子的遗诏就缝在他腰部衣服里面。
  很快,住在驿站里的人满嘴牢骚地聚集在院里,有来往的官吏,也有附近的闲汉,还有几个浓妆艳抹的暗娼。
  一群打着火把的军士把院子团团围住,从服饰上看应该是当地卫所的人,领头的是一名精瘦的百户,眯着眼睛打量着院里的人。
  在那名精瘦百户的命令下,现场的人被泾渭分明地分成了三部分,分别是南下的、北上的和当地的。
  当地的人随即就被精瘦百户放走,北上的人出示了身份凭证后也被打发了,剩下的那些南下的人则被严加盘问,不仅验证了他们的身份而且还要搜查他们的随身物品。
  有人刚抱怨了几句就挨了一通拳脚,其余的人一见事态不妙,只好乖乖地闭上了嘴巴。
  “这里面是什么?”一名军士拿着那个黄色的圆筒走了过来,交给了精瘦百户,精瘦百户望了一眼桶盖初的打着的封印,不动声色地问牛老五。
  “传回京城的公文。”牛老五早就跷着精瘦百户不顺眼,双手抱胸,冷冷地望着他,“擅拆者满门抄斩!”
  “多有打扰,还望海涵。”精瘦百户的脸上阴晴不定地一阵,见那名拿来黄色圆筒的军士向他微微颔首,随后笑着把黄色圆筒递给了牛老五。
  说完,精瘦百户挥了一下手,领着院子里的军士离开了。
  “这群混蛋!”等回到房里,牛老五不由得骂了一句,房子里被翻得乱七八糟,他和李云天的随身的衣物扔到满地都是。
  幸好那些军士知道两人是皇家传令兵,没有敢动两人的财物,否则的话两人这下可就亏大了。
  李云天脸上的神情显得有些严峻,现在他可以确定永乐帝驾崩的消息不是泄露了出去,就是汉王已经有所怀疑,然后让山西都司和河北都司的军士严查南下的人,像他和牛老五更是被关注的重点对象。
  幸好先前他有了防备,把诏书缝在了衣服里,否则的话事情可就糟糕了。
  进入山西后,李云天发现沿途多出了一些关卡,当地卫所的军士对南下的人,无论官商还是百姓一律严格盘查,所携带的物品被当众打开搜查,气氛显得有些紧张。
  李云天此时并不知道,他走后的第五天永乐帝驾崩的消息就已经瞒不下去了。
  毕竟永乐帝乃一国之君,一连五天不露面实属罕见,已经使得随行的文武大臣感到蹊跷,几名靖难的勋贵关心永乐帝的安危,担心永乐帝被人控制,故而准备冒死闯营求见永乐帝。
  于是,内侍马云不得不召集了杨荣和张辅等几名文武重臣商议永乐帝驾崩后的事宜,最后决定秘不发丧,让文渊阁大学士杨荣和内侍海寿率先返京向太子传遗旨,让太子登基。
  虽说清楚这件事情的人寥寥无几,但永乐帝驾崩的确切消息还是不可避免地传了出去,故而山西都司和河北都司都加强了对进入京城方向行人的盘查。
  每天晚上在驿站留宿的时候,当地卫所都会派人来驿站以缉查鞑靼人奸细为名对驿站里的人那些南下的人,无论男女老幼,皆严加盘查和搜身,不过没人敢碰牛老五带着的那个黄色圆筒。
  这一天,李云天和牛老五来到了山西重镇大同府,到大同城的驿馆里投宿,大同城是北方重镇,大明北部的一道屏障。
  驿馆的条件可比驿站要好得多,住宿条件优越,两人舒舒服服地洗一个热水澡。
  大同城距离京城七百多里地,也就是说四天后李云天将到达京城,只要把身上的遗诏交给太子,那么他的任务就能结束了。
  两人洗完澡回到房间后不久,房门被人推开了,一名千户模样的壮实男子领着几名军士走了进来。
  “两位远道而来辛苦了,后面的事情就不劳两位,本官会派人替两位把公文传递回京城。”壮实千户冲着李云天和牛老五微微一笑,“两位就先留在大同城,本官让人陪着你们好好在这里逛逛,等北征大军到了再离开。”
  “这位大人,这样做好像不合规矩吧?”牛老五闻言显得颇为诧异,他干了十年的传令兵,还从没有遇见这种离奇的事情。
  “你放心,我们大同卫会给你们出具公文,接手你们的任务。”壮实千户早有准备,从怀里掏出一份公文递了过去。
  牛老五能当上传令兵,自然识字,他扫了一眼公文上的内容后不由得大吃了一惊,公文上写着他和李云天因为吃坏了肚子,无法执行任务,故而由大同卫接手,后面盖着大同卫的印章。
  “一点儿心意,如果不够的话尽管开口。”壮实千户见牛老五变了脸色,一伸手从身后的军士那里拿过两个钱袋,甩给了牛老五和李云天,笑着说道,“大同虽然比不上京城,但也别有一番风光。”
  牛老五掂了掂钱袋,感觉有十几两银子的样子,而且里面好像还有银票,他沉吟了一下后就迅速做出了决定,把黄色圆筒交给了壮实千户。
  很显然,壮实千户对这个黄色圆筒志在必得,如今一切手续齐全,壮实千户由先礼后兵,他没有必要在坚持下去,否则只有自讨苦吃。
  壮实千户见牛老五如此识时务,笑着寒暄了几句,捧着那个黄色圆筒大步离去。
  李云天皱着眉头望着壮实千户的背影,看来局势比他想的还要糟糕,汉王竟然切断了北征大军与京城之间的联系,他难道要被困在大同城里?一


第150章 绕行(三更)

  等那名壮实千户离开,牛老五连忙打开钱袋,面色随即一喜,里面除了十几两银子外还有两张五十两的银票,足够他在大同城潇洒惬意地快活一阵子了。
  “周老弟,咱们也累了好几天了,出去找找乐子。”放好钱袋,牛老五见李云天立在那里出神,笑着安慰着他,“现在手续齐全,那些公文即使出了问题也与咱们无关。”
  李云天闻言回过神来,心不在焉地向牛老五笑了笑,起身跟着他离开了驿馆,去了一家**喝花酒。
  由于肩负重任,李云天哪里有心思喝酒,他以不胜酒力为由以水代酒,牛老五也不介意,搂着两名**的姑娘上下其手地吃着豆腐,如果不是这次飞来横财他哪里会来这么高档的地方消遣。
  李云天身旁坐着一名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年轻女子,见李云天长得俊朗魁梧,一个劲地往他怀里钻,极尽**。
  可惜的是李云天现在心事重重,她的引诱全都白费了,况且他有着如花似玉的**美妾,岂能看上身旁年轻女子的姿色。
  在**喝了一阵酒后,牛老五猴急地搂着身边的两名女子到房间里快活去了,李云天身边的那名年轻女子见状不由得媚眼如丝,橡皮糖似地缠着李云天。
  李云天被惹得急了,从钱袋里给了年轻女子两锭五两重的银子让她离开。
  年轻女子满脸失望地拿着那两个银锭走了,心里怀疑李云天的生理是不是有些不正常,又或者有着断袖之癖,她哪里会想到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左右着大明江山的归属。
  “不行,必须离开这里!”沉思了良久后,李云天一拳砸在了桌上,面无表情地低语了一句,无论如何他都把遗诏送到京城交给太子,否则的话京城必将掀起一场腥风血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