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没有榜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没有榜样-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今,〃非法移民〃问题再次令美国人头疼。按照美国梦的神话,开放的美国欢迎移民,而且还是移民的天堂。如今有千万数量级的〃非法移民〃生活在美国,很多人在美国结婚生育。美国是否应该给予他们美国公民的资格?美国打算在美墨边境建一道现代长城,阻挡墨西哥人的进入,为什么?因为,大量的墨西哥人如果成为美国公民,美国的*制度将导致现有美国政治的彻底改变。已经有美国人在问,西班牙语将来会不会成为美国官方语言?
  *制度国家的上述做法说明了一个问题,他们对于*是有选择的。对于他们来说,*不是一个绝对的价值标准,而是有条件的。*确实具有强化主权的作用,但是,如何使用一个作为强化主权的工具,则必须考虑社会现实。*制度只是在某些条件下才会起到强化主权的作用,在另一些条件下,*制度则可能导致内耗,制造弱化国家主权的无谓消耗,甚至成为对立和冲突的源头。
  〃拜*教〃有时候也会意识到*的危害,但是,为了维护〃拜*教〃祭坛上的纯洁性和神圣性,往往把*贴上〃民粹主义〃的标签,仿佛民粹主义不是*的一部分,仿佛把民粹主义的囊肿切掉,*就会健康无比。从学术上说,〃民粹主义〃是一个非常模糊不清的概念。人们大概知道它指的是什么,又不能确切标明它指的究竟是什么。这种学术上的先天不足,既有坏处也有好处。坏处是,当人们拿〃民粹主义〃说事,常常说的不是同一件事,所以,关于〃民粹主义〃的争论,往往牛头不对马嘴;好处是,〃民粹主义〃像一个箩筐,不喜欢的东西,都可以往里装,似乎捆扎好〃民粹主义〃的箩筐,不让它跑出来,剩下的*就清静了。
  俞可平先生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民粹主义》一文中写道:民粹主义的基本意义就是极端的平民化,强调〃全体人民〃、〃全体群众〃是所有民粹主义的共同出发点。在政治上,这种民粹主义表现为倡导直接*,普遍的群众参政,广泛的政治动员;反对专家治国,反对阶级政治,反对政府权力的扩张。他举例说:〃美国的民粹主义从一开始就表示着对国家权力以及对那些运用或力图运用国家权力的人的敌视。所以毫不奇怪,大多数美国的民粹主义都追随痛恨统一权力的托马斯·杰佛逊。所以,美国的民粹主义历史与把宪法看做一种权力的制约而不是权力的赋予这种观念紧密相连。〃民粹主义认为国家权力〃永远是*的〃。由此可见,民粹主义与*主义在〃主权在民〃这一基本点上是共通的,它们之间有着一种难分难解的联系。
  文中还有一段话:〃民粹主义把*的理想绝对化,把*主义推向极端,最终的结果不但可能背离了*政治的初衷,而且可能走到*主义的对立面,成为一种反*主义,而与权威主义的*政治相联系。〃按照俞先生的意思,〃拜*教〃实际上就是他们眼中的民粹,或者说,一旦把*绝对化,就会成为民粹。在我看来,民粹主义在学术上存在先天不足含混不清,实际上就是因为民粹与*绝对分不开,民粹确实是*天生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样一个事实,〃拜*教〃并不愿意接受。因为长期以来,*在他们的脑海和观念里,已经成为绝对正确的信仰,在这种先决条件下,面对*与生俱来相伴随的民粹成分,怎么办?只有把它剔除得干干净净。这种剔除的实质就是〃部分人*〃,部分人享有*的权利,全体*便是〃拜*教〃眼中的民粹。于是,就不难理解,为何一些〃拜*教〃的信徒,面对与他们不同的意见,会控制不住地显露出暴力的面目。
  我们可以问一问〃拜*教〃的信徒:世界上有没有反对*的*?或者说,有没有批评*的*?有没有指出*危害的*?〃拜*教〃的信徒如果把*当成是绝对真理,回答就是否定的。那么,难道*真的成为新的上帝了?如果我们把*实实在在地当成是一个工具,回答就是肯定的。*不应该成为终极价值,也不应该成为道德化的信仰,*只是一个工具。这个工具适用于社会,就带来好处,不适用于社会,就带来坏处。〃拜*教〃的信徒们因为痴迷于*制度的样板模式,往往对*制度的缺陷视而不见。一旦有人批评*,他们立即在绝对化的〃普世价值〃名义下,给*的批评者扣上〃反*〃的帽子。由于〃*〃是绝对价值,〃反*〃也因此而十恶不赦。在我看来,*绝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类理想。在这个问题上,我与西方圣贤苏格拉底、柏拉图抱有同样的看法。同时,我还认为,推行中国古代圣贤的道德教化,可以缓解*制度中不良基因的发作。说得直白一点,具有道德修养的人,在*制度中,一般不会成为*的暴徒。 。。

关于自由的迷思(1)
卢梭说:〃人人生而自由,却永在枷锁之中。〃这句话实际上否定了人的自由。尼采说:〃如果真有上帝,为什么我不是上帝?〃其言下之意,人们只有信奉上帝的自由,而没有充当上帝的自由。中国有守丧3年的习俗,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就守了3年。为了道义,中国人愿意放弃自由。
  *与自由总是被〃普世价值〃的传教士们紧紧捆绑在一起,成为〃普世价值〃的双翼。因此,有必要对于〃自由〃的错误迷思做一番辨析。
  先从一个美国广告说起。这是一个推销〃可乐〃饮料的广告。爷爷带着小孙女来到酒吧。酒吧里的熟人都称呼他〃军士〃。小孙女应该不满10岁。酒吧老板问爷爷喝什么,爷爷要啤酒。酒吧老板又亲切地问小女孩要喝什么;小女孩说要百事可乐。酒吧老板说这里不卖百事可乐。小女孩很伤心,说出一番惊天动地的话:我一直相信人是自由的,每一个人,不论男人、女人、老人、孩子都有选择的自由,我要百事可乐就是我的自由,为什么在这里我没有自由?这番话催人泪下,酒吧里壮硕的蓝领工人感动得流下眼泪。爷爷放下啤酒,带着小女孩离开了这个〃没有自由〃的酒吧,原先在酒吧里喝酒的男人们也跟着离开了,仿佛是跟着小女孩对这个〃没有自由〃的酒吧进行抵制。走出门的爷爷回过头来对酒吧老板说:真没有羞耻!广告最后字幕出现:选择百事可乐就是自由。
  小女孩的话听起来非常激动人心,但是,人们有没有注意到,在任何国家,不到18岁的人,是没有很多所谓自由的权利的。这则广告首先模糊了这一点:任何自由都是有条件的。广告给人的结论似乎是:自由是无条件的。这则站在道德高地的广告,最终的目的是让大家购买百事可乐,因此,自由就是让可乐行销全世界,就是让可乐制造商赚钱,除此之外,广告没有给我们关于自由的任何内涵。站在可乐制造商的立场:让我赚钱就是自由,不让我赚钱就是不自由。
  酒吧老板在〃自由〃的道德攻势下彻底败退。但是,人们有没有想过,酒吧老板有没有拒绝可乐的自由?可乐制造商等于把自己的自由标准强加给酒吧老板,任何与他不同的自由标准,都遭到可乐道德的谴责,同时遭到经济制裁和抵制。言下之意,要发财,就必须接受可乐的自由标准,只有让可乐赚钱,你才能有自由。
  还有,宣称可乐就是自由的小女孩,尚未懂事,爷爷估计也很少关心现实,蓝领工人们属于容易被漂亮语言煽动的人群,在酒吧中,没有一个真正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这使得酒吧里的所有人都很容易地接受可乐有益无害的概念。但科学分析指出,多喝可乐是有害的,孩子多喝可乐会伤害牙齿。从这个角度出发,父母有不给孩子喝可乐的自由。
  扩大来看,可乐的潜在危害可以理解为,美国方式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值得无条件推广。然而,在金钱力量下的广告掩盖了这个事实。为了赚钱,有意模糊概念,故意制造人们的简单思维。
  站在酒吧老板的立场,他有没有只要啤酒的自由?进一步说,他有没有只要喝茶的自由,或者只要白开水的自由?从理性的角度说,酒吧老板完全有拒绝可乐的自由,这难道不是他个人的权利?但是,酒吧老板毕竟资金有限,他不可能像可乐制造商一样,用大量的金钱制作广告,推广宣传自己对自由的理解,酒吧老板也不可能在金钱实力上,对抗可乐制造商的自由攻势。金钱力量让道德裁决的天平从一开始就朝向大众那里。事实上,某些人对于自由肤浅的误解,也是可乐制造商与广告商故意制造的,因为,这种肤浅的误解对他们赚钱有好处。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关于自由的迷思(2)
对于我们来说,拒绝可乐不应有任何道德负担,有人愿意喝可乐,我们不会妨碍他们的自由,但是,我们同样希望保留我们拒绝可乐的自由,维护我们喝啤酒以及喝茶的自由。我们只想说,自由不等于可乐。
  人们也许只把广告看做营销手段,它并没有强迫人们购买可乐,没有强迫人们从口袋里掏钱。但是,在金钱的巨大作用下,这种广告已经对人们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将自由绝对化的观念误导,会让人们对很多事务失去合理的判断。将〃普世价值〃绝对化,就包含了将自由绝对化,如同将*绝对化一样,这种观念变换着不同的面目,出现在各种场合。因此,我们有必要说说这一观念的源头。
  西方历史上,关于自由的探讨和观点汗牛充栋,无数哲学家、思想家、神学家都严肃认真阐述过自己对于自由的见解。自由与上帝、自由与正义、自由与法律、自由与放任等等,是研究自由常见的主题。但是,所有这些关于自由的见解或主张,都不如某一个自由观念更具有煽动力。
  卢梭说:〃人人生而自由,却永在枷锁之中。〃这句话听上去铿锵有力,〃人人生而自由〃从此成为一个共识和口号。这句话听起来很不错,但证明起来颇为不易。很多关于自由的概念阐述,都意在使这个口号能够成立。
  当然,批判的也有。然而,由于〃人人生而自由〃这句话所具有的神性,批判也显得小心翼翼。事实上,古往今来,古今中外,没有任何一个真实的人是〃生而自由〃的。任何一个普通人,按照日常生活最普通的常识,都会得出与卢梭相反的结论:没有任何人是天生自由的,人人生而不自由才是最简单的真理。
  其实,卢梭也知道这个道理,于是他加了一个后缀,〃永在枷锁中〃,从而让〃人人生而自由〃获得了一种想象的、概念的存在。于是,在现实中永远不可能出现的自由,完美地存在于哲学家的概念中。
  〃人人生而自由〃,只是一个漂亮的口号,一个与现实对立的口号。它来自一神教的神话。基督教所创造的人类的始祖亚当、夏娃,是接近绝对自由的。因为,在伊甸园里人不会死,不会挨饿,甚至不用出生长大。上帝最初造人的时候,亚当不是婴儿;亚当用肋骨造夏娃的时候,夏娃也不是婴儿。他们不用走过从无知到有思想的过程,也不用经历从婴儿到生理成熟的发育。这两个不真实的虚拟人物当然是自由的。然而,这种自由是彻底违背现实的,也是彻底违背人类常识的。
  从现实出发,真正合理的、通俗易懂的真理应该是:人人生而不自由。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矣,吾将上下而求索。〃这种用生命上下求索的精神,将自由的位置,放在人生道路的未来。而基督教则把自由放在人生的开端。这两种观点有什么差别?把自由放在开端,面对每一个现实的不自由,都可以将限制自由的因素,当成违背上帝旨意的罪恶,都当成是别人剥夺了本来属于你的自由。而这个本来属于你的自由,是上帝曾经赐予你的,因此便能凸显出上帝的伟大和慈爱,因此你将感激上帝。于是,面对不自由的每一次愤怒,都会联想到上帝的仁慈。而现实的不自由太多了,于是,上帝的伟大日积月累,令人感激涕零。对于信仰上帝的人来说,就让他相信这个开端上的自由吧。但每一个人都必须信仰上帝吗?我们有没有不信仰上帝的自由?对于不信仰上帝的人来说,这个开端上的自由是一个绝对的错误。尼采说:〃如果真有上帝,为什么我不是上帝?〃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关于自由的迷思(3)
相比基督教,佛教认为每个人天生就受〃生老病死〃的制约,人生的目的就是要摆脱这种天生的不自由。虽然佛教摆脱不自由的手段并不完全可靠,但是,〃生而不自由〃的苦难,才是与现实相符的。即便在原始社会,即便在没有任何社会组织的荒野上,一个人也是天生不自由的。而所谓的上帝,为了证明自己的伟大,硬让人们相信一个颠倒的真理。于是,〃人人生而自由〃,便成为人类过去、现在、未来永远不可能实现的神话。
  当然,认为自由在人生的未来,在人生的终点,我们用一生来追求自由,也并不一定能够得到彻底的自由,自由也可能只是海市蜃楼。但是,从上帝的天生自由出发,你所获得的每一个与自由接近的成果,荣耀都将归于上帝;而从天生不自由的现实出发,人生所获得的每一个自由,都将归于人自己。
  人生的目的是追求自由,而不是回到自由。每一次与自由的接近,都是努力的结果。人生的快乐,就在于追求自由的每一个脚步。人生在世,不是为了赎那个莫须有的原罪。基督教非常狡猾地将〃生而不自由〃的现实,伪造成人类的原罪。上帝以〃天生自由〃配合〃原罪〃的组合手段,把自己变成了每个信徒的主宰。而真正的自由世界里,没有上帝的位置。
  〃自由〃的哲学概念为何会如此复杂、深奥、晦涩?因为要使一个谎言完满,必须编造一大堆的谎言相互配合。而我们只要面对〃人人生而不自由〃的现实,自由就变得清晰、简单,我们就可以为了自己而追求自由,为了自己而享受每一点自由的快乐,而不用希望奇迹的降临。每一个接近自由的快乐都是真实的。如果因为快乐而感激,就感激每一个身边的人,让身边的人同我们一起快乐。人人生而不自由,追求自由是人的本性。这才是一个符合常识的观念。
  孔子去世的时候,学生们为他守丧3年。我开始一直不理解,为何要守丧3年?是不是太长了点?如果生活富裕、无所事事,守在那里也没什么。如果经济条件不好,身体也不好,3年里靠什么维持生存?后来,我从孔子说过的一段话中找到了答案。孔子有一个学生,名叫宰予,他对孔子说:〃三年之丧,期已久矣。〃意思是说守丧3年时间太长了。孔子说:父母去世了,你吃好的,穿好的,你能够心安吗?宰予居然说:能。孔子肯定有点生气,便说:如果你能心安,你就去做吧。宰予一看老师不高兴,便悻悻然离开了。孔子对留下的学生说:每个人生下来,都要3年左右才能完全脱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为父母守丧3年,天下都如此。宰予难道没有享受过父母3年的爱护吗?
  儒家学说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所关注的人,都是现实中的人;它所希望建立的规则,都是现实中最实用的规则。有3年之养育,就有3年之守丧,因而,儒家学说中人与人的关系才显得温情和真实。对于今天来说,3年只是一个具体的数字,一个操作层面的细节,但是,本质上来说,父母对子女的爱护,对应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原则上依然是天然合理的。
  反观文艺复兴以后西方很多〃人〃的理论,从〃人人生而自由〃、〃人人生而平等〃到〃天赋*〃等,所论述的都只是一个概念的人,而不是真实的、现实的人。
  概念里的人,没有父母,没有子女,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