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的很对。”张学良点了点头,“美国人在磨刀霍霍,我们不能犹豫不决呀。是做好大战的充分准备,还是孤注一掷?沈总司令,您说。”
“少帅,”沈上将慢慢地道,“我…不赞成突袭珍珠港。”
“说说您的想法,我洗耳恭听”张学良认真地道。
“少帅,我的意见是,首先,这个计划很难实施,美国人已经有防备了。另外更重要的是,美国没有理由进攻我们,我们也没有理由进攻美国。突袭珍珠港会获得暂时的先机,但是却让中美两国之间那层和平窗户纸被捅破,继而两国必然要拼尽全力地死战:不突袭珍珠港,这层和平就有机会继续保持下去,少一场战争对于我国和我国人民来说也是一件善莫大焉的好事。美国现在虽然参战,但是它庞大的战争机器并没有完全开动,它生产的武器物资也仅仅是为了本土防卫和支援苏联,中美两国之间并没有正面利益冲突,我们没有对美国的菲律宾下手,我想白宫也明白这其中的含义,美国国内的反战呼声目前还是很高的。对德意开战,罗斯福已经是使劲浑身解数去说服国会和美国平民了,他要想以没有理由和我们开战,估计他的总统之位也要不保了。你想想,他要想说服美国国会对我们宣战,理由是什么?就因为我们是轴心国的一员?美国人关心的并不是所谓的世界和平,而是他们的国家安全、国家利益以及美国人的认命,能避免的战争他们也会避免的。我们并没有威胁到美国的国家安全或者侵犯到美国的国家利益,罗斯福一意孤行要和我们开战,那时候,和平派的竞争对手会以‘穷兵黩武、草菅人命’的理由乘机取代罗斯福的,而且上台后的新美国总统会立刻结束和我们之间莫名其妙的战争。其实客观上说,我们和美国都互相忌惮,都不希望对方是自己的对手,美国很强大,我们也不弱。美国不想两线开战,我们也不想。反过来想,少帅,我们不对美国直接下手,美国政府是根本没有理由对我们开战的,因为美洲距离我们毕竟太遥远,而亚洲距离美国也同样遥远,中美两国完全可以处在这种‘不战不和’的状态下,我们还可以派出特使出访美国,告诉他们我们的国家利益在亚、非、澳,对美洲没有兴趣,这样便堵住了美国鹰派政客的嘴巴,少将您想,假如我们在中美关系中一直保持着努力维持和平的形象,而美国政府却撕碎和平条约悍然对我们开战,那么美国民众会骂死‘背信弃义、好战好杀’的美国政府的,美国一直自我标榜是民主国家,这一点可以为我们所用。反过来,让美国人全力和苏联人一起对付德国人和意大利人,对我们来说也不是什么坏事。说丑一点吧,我们的胃口也不能太大。张副参谋长说得对,‘国虽大,好战必亡’。我们目前的大部分军力都深陷辽阔的苏联战场,苏联才是我们仅次于日本的头号死敌,我们必须要集中全部力量打垮苏联,整个西伯利亚和中亚,我肯定,即使我们的陆军打到了乌拉尔山脉,也不能和美军交手,美国人帮助苏联人保住首都就不错了,不可能再慷慨无私地用大量的人命帮助苏联人光复全国的。美国人难道不打小九九吗?他们最希望看到的,是我们轴心国集团和苏联拼的两败俱伤,双方都元气大损。瓦解苏联对于美国来说,也不是坏事。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是非常微妙的,况且,我们还有一个潜在威胁。”
“什么威胁?”张学良紧紧地盯着沈上将。
“日本。”沈上将一针见血地道,“日本的陆军主力虽然已经尽皆覆灭,但是这个国家并没有被我们彻底打垮,它的海军联盟舰队还是有很大的战斗力的,它们缺少的只是燃油和粮食。我们要是真的对珍珠港下手了,让本土一百多年来几乎没有遭过袭击的美国人挨了痛打,那被逼急了的美国政府肯定会集中全力和我们死拼,而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美国肯定会拉拢日本以充当他们咬我们的一条狗,日本本土那些因为缺乏燃油而停泊在港湾内的战舰很快便会得到美国援助的燃油而重新启动起来,对我们发动反扑!”沈上将目光如炬,“少帅,美国拥有世界上近三分之二的黄金储量,它的财富和经济都是我们望尘莫及的,我们不过才有了十几年的现代化建设而已,而美国已经建国二百多年了。说句长他人志气的话,美国是腰缠万贯的大富翁,我们只是半路发家的暴发户。综合而言,美国不是我们的朋友,但也不是我们的敌人。不过话说回来,即使和美军稳扎稳打一场太平洋战争,我们也不是会一定输掉,即使输掉了太平洋海战,我们也不会输掉整场战争。我们的海军以前对日本华东舰队和华南舰队突袭过,现在又计划对美国珍珠港进行突袭。说一句有点腐朽不堪的话吧,我们的海军也要经过艰苦实战的血火考验,才能真正成为中国海疆的万里长城,如果靠着一场又一场的偷袭而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未免…咳咳,少帅,即使迫不得已要对美国开战,也要等到陆军取得了新西伯利亚在苏联战场上取得主动权。我们不能同时陷入两个危险中。”
沈上将的话推心置腹、入木三分,让张学良听得频频点头,他想起了“历史上”的很多可以借鉴的实史实。当年德国就是“太讲义气”了才陷入两线作战,日本人没有为了德国而去进攻苏联或向苏联宣战,而德国人却为了日本而去进攻美国并向美国宣战;还有,属于同盟国的苏联却和属于轴心国的日本一直在整场世界大战中互相保持着“和平”,两个无耻的国家在背后还签订了一箩筐的《互不侵犯条约》,直到最后日本快玩完了,苏联为了分一杯羹才摆出一副反法西斯的正义形象对日本宣战;日本是为了进攻东南亚而不得不突袭珍珠港,但东北军根本没有那个必要。是的,现在自己的东北军也不能“太讲义气”为了德国和美国开战,中美两国现在也没有直接的尖锐矛盾和利益冲突,东北军完全没有必要“招惹”美国;况且,东北军正在掌握终极的震慑武器,用它对付美国足矣了。
“让太平洋舰队进入二级戒备状态,新式战舰加快建造速度,突袭珍珠港的计划取消吧,全军做好战备工作就可以了。”张学良一锤定音道,“我们目前的重点还是苏联,是新西伯利亚,我们必须要立刻攻占新西伯利亚!”
第一百八十四节较量(1)
“…(没有投降的)苏联人的抵抗意志非常顽强,堪比侵华日军;并且他们还有当地一百多万新西伯利亚平民的支持。苏联人对其领袖斯大林以及共产主义者的狂热信仰不亚于日本人对天皇的疯狂崇拜。况且,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确实是入侵者。”――东北军西路集团军群第五装甲集团总指挥官龙云峰中将
“最高统帅部交给我们的攻占新西伯利亚的任务,此时已经基本等同于要彻底地摧毁这座城市,因为这个城市的每个地方都在抵抗,每栋建筑、每条街道、每个废墟…都会射出反抗的子弹,并且我们不得不要消灭掉城里的每个苏联人,因为不管是苏联军队还是苏联平民,都在直接或间接地与我们作战。新西伯利亚,这是一个规模扩大了十倍的辽阳。”――东北军西路集团军群总司令苏炳文上将
苏联的“东方大门”――新西伯利亚城,横跨着鄂毕河而建,呈“S”形蜿蜒流淌而过的河流将城市分成了了东西两部分。河西的北部为列宁斯基地区,区域内工厂林立,成千上百根粗大的烟囱不停地向天空喷吐着滚滚黑烟,这里为一片重工业区,原先的一座座拖拉机厂被迅速地改装成了临时的坦克工厂和弹药工厂,当地的工人们在东北军雨点般的炸弹中仍然前赴后继、通宵达旦地拼死工作着,一辆辆T…34坦克轰隆隆地开下生产线后直接便开向了战场,在这里还建有新西伯利亚西火车站,但火车站的建筑早已经在铺天盖地而落的炮弹和炸弹中被夷为了平地,附近大段大段炸成了麻花状的铁轨上横七竖八地躺满了苏联士兵和苏联平民的尸体;而往南则为基罗夫斯基区,基本为平民居住区,也是保卫列宁基斯工业区的最后防线,星罗棋布的碉堡战壕以及密如蛛丝的铁丝网在这里四通八达;河东区的最北部为扎耶利措夫斯基区,这里已经成为了新西伯利亚与苏联后方接连的唯一通道,因为这里有着唯一还在苏联军手里的渡口码头;而往南的几片居民区和工业区都差不多都已经被东北军的重炮群和轰炸机给炸平了,南部的新西伯利亚南火车站已经被东北军攻取,成为了东北军从后方通往这里的交通线的终点站,两军阵地之间的以十月革命广场和列宁广场为中心的大片城区内,犬牙交错的巷战和激烈的阵地拉锯争夺战正在进行中;而坐落在附近的村庄小镇间,数不清的苏联游击队和东北军的搜索队也在不断地开展着遭遇战。
厮杀了半月有余,参战的东北军第一,第五,第十集团军已经成功地突破苏军城郊防线并冲入了城内,被血火硝烟笼罩着的新西伯利亚城内,有一半被战火覆盖的城区犹如遭受了一场大地震般几乎被夷为了平地,满目疮痍、破烂不堪,原本一栋栋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变成了一座座断壁残垣,一排排房屋被炸成了齑粉碎末;化为废墟的城市之间,滚滚的黑烟让天空终日阴沉昏暗,残存的那一栋栋千疮百孔的房屋在血火烟幕中犹如一个个孤魂野鬼般。浓腥的血水和泥泞的泥水混杂在一起,灰黄色军服的苏军和少数身着迷彩野战服冬装东北军的尸体堆积如山,保持着千奇百怪死状或残缺不全的尸体与枪支弹药一起散落在每一条大街小巷。很多尸体都被拔得精光,陷入物资极度匮乏的恶劣环境内的苏联人不得不冒着冷枪的危险从死人身上扒下衣服以继续使用。赤条条被扔在泥浆何血水之间的尸体上,黑压压的乌鸦或其他各种食腐肉的鸟类群结队地在尸堆间跳跃着,啄食着。黑红色的火苗四处乱窜,坠毁在城内的飞机残骸和被击毁的坦克装甲车一起在烈火中燃烧着;广场中心,斯大林和列宁的巨石雕像齐齐在东北军的炮弹中轰倒在地,刺鼻的硫磺味和令人窒息的尸臭味充斥着全城。日出之后,双方几十万军队犬牙交错地绞杀在城内,而当夜幕降临后,双方成千上万的狙击手便犹如幽灵般地在破败不堪的城市之间活跃着。
深入苏联境内一路凯歌高奏的东北军在这里遭遇到了对苏开战以来最大的阻力,但是各部仍然保持着凌厉的攻势;而苏军的防线已经岌岌可危、摇摇欲坠,阵亡的苏军人数是东北军的五倍多,而损失的重武器更加是不计其数。
1942年6月22日时,新西伯利亚战场上的双方兵力和兵器数量对比如下:
东北军“2个整编集团军和1个装甲集团军,总共8个军以及3个独立狙击步兵师,共计36个装甲师或机械化、摩托化野战师(旅),总兵力60多万,各型炮火和迫击炮6000余门,坦克和装甲车1200辆,飞机1200架;
苏军:7个集团军(其中两个已经在南部战役中遭到重创),总共49个师旅,总兵力40万,各型火炮和迫击炮3000多门,坦克和装甲车500多辆,飞机300多架。
毫无疑问,东北军在兵力和兵器上都占有绝对的优势,对比是明显的。由轰炸航空兵第一军队军长波尔宾中将指挥的苏军新西伯利亚航空兵力量只有战斗机200多架,轰炸机不到80架,其中许多飞机都是老掉牙的型号,在空中与东北军的“猎隼“交手时几乎毫无胜算,而东北军的火炮和坦克也是苏军的两倍,但是苏军却拥有者全城100多万居民的支持。
功与防,一番接着一番的恶战。攻守双方此时都陷入了这个大泥潭中。
阴霾密布的云层下,遮天蔽日的东北军强大的轰炸机群终日不断地轰炸着城市,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和摄人心魄的尖啸声中,密密麻麻的“秃鹫”重型轰炸机和“金雕”俯冲轰炸机往新西伯利亚城内扔下了无数的航空炸弹以及燃烧弹,整个城市大批区域火光冲天,凌厉的北风及大地增长了烈火的势头,大火吞噬了一片又一片的房屋,苏军阵地、苏军物资仓库、民宅、学校、博物馆、工厂、医院、歌剧院…只要飘扬着两道锤子五角红旗的建筑都遭到了东北军机群猛烈地狂轰滥炸。整个城市在地动山摇的爆炸中被炸得天翻地覆,少数重磅云爆弹炸起的巨大蘑菇云此起彼伏地腾空而起,威力惊人的震波横扫所到之处,四周楼房尽皆轰然倒塌;鄂毕河的河岸上,大批的苏军储油罐被炸弹击中后四分五裂,粘稠乌黑的石油滚滚流进了河里,停在码头的船只俱在烈火中被烧毁,大批来不及逃跑的苏军或苏联平民葬身火海中。空袭的同时,后方东北军重炮群的炮击也铺天盖地随之开始,天崩地裂的咆哮声中,一波波炮弹和火箭弹触目惊心地组成了一道道狞红的火幕,城区成片成片地化为乌有。其中,东北军的208mm巨型攻城榴弹炮和“天火”车载火箭炮的威力最为强大,裂空震天的巨响后,巨炮炮弹弹落之处,方圆一百多米的范围内尽皆化为了巨大的弹坑,所有的有生目标统统灰飞烟灭;而火箭弹爆炸开的三千多度高温则直接将一片片城区炸入火海,人被火火烧成焦炭,坦克被融化成铁水,混凝土的建筑则被烧得像乌黑的奶酪般松脆。东北军优秀的空军飞行员和同样杰出的炮兵部队将这两样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
“兄弟们,冲啊!”地毯式的轰炸和饱和式的炮火覆盖之后,苏军的阵地和防线统统被炸得一片狼藉,基层的东北军军官们开始挥舞着手枪大吼着下达冲锋命令,汉语杀声顷刻间冲破硝烟四起,一辆辆“东北虎”喷着青烟咆哮着,一波波的东北军呐喊着跃出战壕,呈三三制的战术队形交相掩护着紧随在坦克后面,向已经被摧毁成碎砖瓦砾的苏军防区冲锋。一股股刚流和迷彩色的洪涛汹涌地奔腾而去,后方的东北军步兵炮手们、迫击炮手们、机枪手们猛烈开火,全力掩护着冲锋的士兵。“轰!轰!轰!”坦克的轰射声和成千上万道AK突击步枪,冲锋枪横扫出了火网狂风般飚去,弹药充足的东北军士兵将子弹打的犹如波水般。破裂的墙垣和残缺的堡垒间,死伤惨重的苏军士兵仓惶而顽强地还击着。推墙倒房的“东北虎”庞大的钢铁身躯上立刻迸溅开星星点点的火光,手榴弹从东北军士兵中雨点般地掷向苏联阵地,爆开的烟雾间,战斧军旗凛凛飞扬着,东北军士兵的军靴踏着遍地苏军士兵的尸体,勇猛而顽强地继续挺进着。
狭小的战场和各种客观原因迫使东北军不得不将精良的装甲部队投入到了城战中,在河东的巷战中,由木赞春少将指挥的第101重装甲师都表现出色,各个坦克部队毫不含糊地执行着第十集团军司令霍守义中将所独创的“拆房子战术”,将敌人和城市一起毁灭掉――东北军的目的是攻占这里,而不是收复这里。滚滚坦克洪流所到之处,低矮的房屋直接被碾碎撞毁,而高楼大厦则被一炮轰翻,躲藏在里面的苏军基本直接被活埋,偶尔有逃出来的也很快被坦克后面的东北军步兵给扫成马蜂窝,所有的坦克被充当重型推土机轰隆隆地驰骋在苏军盘踞的城区内,将苏军修建的工事碾压得稀巴烂;方经纬少将指挥的第10军的机械化步兵部队则紧随着重装甲部队猛烈推进,乘坐在步兵和装甲车上的士兵们严密地保护坦克并逐一扫清沿途残余的苏军火力点。第一集团军则在密切地保护着突击部队的两翼,刘益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