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东北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的东北军- 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一间不大阴暗的会议厅内,希特勒和林森开始了初次会晤交谈。希特勒显得风度翩翩,很有礼貌地道:“中国的客人,首先欢迎你们来到德国这个美妙的国家作客。正如你们所见,现在的德国有很多令人不愉快的混乱,但是相信我,会在不远的以后结束这一切的。”

林森也翩翩有礼地用流利的德语回到:“感谢希特勒元首的欢迎。我们完全相信元首您有这个能力改变现在德国的一切,我们的张少帅也是这样认为的。”

“张将军也这样认为吗?哦,他也这样认为,他可是一个年轻有为的人。”希特勒也关注世界上各地的局势重大事件,当然也略了解张学良。

“是的,张学良少帅多次拜读您的大作《我的奋斗》,他多次感慨说,德国现在这片破碎河山,谁能重新拾取呢?不是弗朗兹·冯·巴本,也不是兴登堡,而是您,希特勒!”

林森一下子否定了德国的总理和总统,而把希特勒捧的高高的,一下子让希特勒心怀大开,“当然了!那些迂腐的老顽固怎么能带领德国重新拾取日耳曼民族失去的荣耀呢!”

林森乘热打铁道:“希特勒元首先生,这也是我们前来的目的!张学良少帅十分同情德国人民的现实处境,他认为高贵的德意志民族是不应该输给那些早已经过时的发霉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他命令我等前来就是为了帮助您——他最推崇的未来德国领袖掌管德国!我们代表中国东北政府将给予您和纳粹党一切能够给予的支援和帮助!”

希特勒又欣喜又惊诧不已:“首先我要感谢张学良将军的正义和慷慨,但是我也有个小小的疑问,为什么张学良将军要这样做呢?”

林森肃然道:“希特勒元首先生,您不觉得现在的德国和中国很像吗?都是英法美等国欺辱和压榨的对象,中华民族和日耳曼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两个民族,可是现在却不得不忍受着东西方列强的凌辱,土地被瓜分,财富被掠夺,人民被压迫,同样悲惨命运的我们难道不要联合起来,一起奋斗振兴自己的民族吗?”林森两眼炯炯有神起身向希特勒伸出右手。“张学良少帅迫切希望能够和未来的德国联合起来,一起同仇敌忾共同对付那些该死的东西方列强强盗,而未来德国的领袖,张学良少帅认为非您莫属!希特勒元首!”

被这番说到自己心坎里面的话听的热血澎湃的希特勒簌地起身一把用力握住林森的右手,两眼发亮大声道:“说的太对了!林森先生,很久以来我一直在努力地唤醒德意志人民的觉醒,我一直疏忽了外界力量的支持。张学良将军说的太对了!是的,德国需要一个同样不幸但是同时正在努力奋发的盟友!我的东方朋友,我承诺!假如我,纳粹党能够执掌德意志,我一定和东北政府执手联盟起来!共同对付我们共同的敌人!”

“未来是属于中国和德国的!”林森傲然道。

“是的!未来的世界是属于德意志民族和中华民族的!”希特勒也高声道。

来自东西方的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

东北政府对纳粹党的援助不是空话,第一批支援资金200万美金便立刻通过瑞士银行到了纳粹党手里。林森等人在已经位居德国魏玛政府内部的数名东北间谍的策应下也全力支持希特勒问鼎政权道路。手持张学良那本对欧洲和德国十年预测稿本的林森更加犹如能未卜先知般为纳粹党立下数不胜数的功绩。纳粹党内的不稳定分子也由于张学良的情报机构而被提前揪出水面,到1932年,纳粹党的实际权力集中在七个人手中——希特勒、罗姆、格利戈尔·施特拉塞、戈林、戈培尔、弗兰克以及中国东北人林森。其中的冲锋队队长罗姆和格利戈尔·施特拉塞很快从这七个人之中清除,因为林森提供了大批证据证明了他们的不可靠。在后来对冲锋队的清洗中,党卫军代替了它并且使的希特勒更加信任林森等东北顾问了。东北顾问们为希特勒提供了大批资金和大批可靠有力的情报供其向德国的权力中心迈进,纳粹党内的反对者们被一一清除,希特勒距离中央政权越来越近,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被一一铲除。到了1932年初,纳粹党如浸了水的海绵一样迅速膨胀到拥有380万党员、国会中拥有270个席位的大党了。1932年7月31日,在新一轮国会大选中,纳粹党获得了1450万张选票,一跃超过德国所有政党成为德国第一大党。9月12日的德国总理选举中,希特勒奋斗了13年的努力有了结果——他终于当选为了德国总理(在张学良的干涉下,比历史上整整早了1年)。在接下来继续问鼎德国最高权力的道路上,在打击其他党派东北顾问们在张学良的策划下提供了一个又一个“独树一帜”的方法,11月1日,希特勒在林森的协助策划下阴谋制造了“国会大厦纵火”事件并且嫁祸给了德国共产党,以此为开始接下来数年内的德国爆发了一系列事变,使的德国其他党派都遭到强而有力的打压。纳粹党逐步在德国取得了统治地位,而且其势力四面八方扩散进了德国的各个政府部门和军队中。党内对冲锋队的清洗,使的罗姆、格利戈尔·施特拉塞为首的最后一批反对希特勒的纳粹势力被彻底铲除。1935年8月7日,德国总统、陆军元帅兴登堡病逝于东普鲁士总统府,随后进行的总统大选中,4700万选民中43829763票赞成希特勒担任总统。德国国家新闻局向全国发表通报:德国总统和总理职务合而为一,希特勒将担任国家元首以及德国国家武装部队最高统帅。

1935年9月1日,在纽伦堡举行的纳粹党代表大会上,希特勒心情特别愉快,他身边站立着数名纳粹党元老,包括身着笔挺中山装黄皮肤黑眼睛的林森。希特勒发表讲话道:

“正像世界不能靠战争过活一样,各民族也不能靠革命过活,革命在德国一直是罕见的。19世纪的神经紧张时代已经与我们告别。。。。。。在今后一千年里,德国将没有其他革命!”

雷鸣般的掌声中,希特勒在背后的东北政府大力支持下登上了德国权力的顶峰。

希特勒言而有信,从他担任德国总理职位以来,他就用手中当时还有限的权力与东北开展了多方面的合作,其中三分之二是军备研究,另外剩下的基本都是商业贸易。在东北会战时候,希特勒不顾德国总统兴登堡的反对执意通电世界首先宣布德国支持中国东北政府,谴责日本政府。并且在东北战事激烈时候,连同东北政府一起对摇摆不定的苏联政府施压,迫使苏联不敢出兵东北。

自1930年起,从德国威廉港——中国东北秦皇岛这条海上航线一下子成为了世界上最繁忙的交通海上路线。一艘艘德国和东北货轮来回往返,数以千名的德国科研专家、工程师、机械专家、舰艇专家、航空专家以及军队高级军官、军事人才和大批的机械设备来到东北,而大量的石油化工产品、稀有金属、矿藏工业原料则搭载着返航的轮船去往德国。

1936年6月,是张学良正式接手东北的第八年,虽说经历了东北会战,但是此时的东北在他的苦心经营下可以说是百业俱兴。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超额完成,现在已经进入了第二个五年计划。首先东北一系所控制的领域就由当时的东三省扩大到了北方六省二市,共188万余平方公里,人口4200余万。经济势力更加雄厚,可以说是一日千里腾飞。在一系列有效的宏观政策控制和广大东北百姓的艰苦奋斗,其中仅仅1935年,东北粮食产量就达到8400万吨,占全国38。3%;棉产量84。6万吨,占全国32。1%;生铁产量417。4万吨,占全国81。8%,钢铁产量358。9万吨,占全国87。5%;煤炭产量5900万吨,占全国62。7%;电力100。5亿千瓦时,占全国48。5%;原油产量877。8万吨,占全国99。9%。政府1935年财政收入达到47000余万元(法币),平均经济增长速度为17。7%。工业总产值达到18。5亿美元,现代工业在东北国民经济中占33。5%。这是因为东北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整个计划由近500个大中型项目和3700多个小型建设项目组成,在这五年内,全东北共投资施工建设的工程达到6800多个,其中大中型项目439个,大大超过原计划的188个,许多项目提前完成了任务。

东北的交通运输事业成就也很大,全东北至于1935年底,新建了24条铁路,使的张学良“让东北大中型城市之间都有铁路直通”的目标胜利完成;而公路的建设也是突飞猛进,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的时候,东北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公路网,至1935年东北铁路干线全长2。2万公里,公路9。8万多公里,东北交通之发达冠于全国。至于为什么东北的交通建设事业这么飞速,这要感谢日本人在东北留有大批的“开拓团”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这些开拓团主要是日本的平民和流浪武士还有退役军人等等组成。东北会战日军战败后,这些日本人全部被张学良下令羁押逮捕,总数大约有40余万人。按照张学良的话“咱们也不能养着他们白吃饭不干活呀”,在张学良的默许下这些日本开拓团被东北的民兵看押下被迫充当劳工修筑东北的铁路公路,东北民兵们对这些不请自来跑到自己国土上“开拓”的日本人自然没有什么好感,在修筑公路铁路的途中,只要发现消极怠工的日本人一律皮鞭棍棒伺候,所以在东北交通事日益兴盛的背后则是大批大批日本劳工累死饿死冻死病死的黑幕。据相关资料不完全统计,在此期间非正常死亡的日本劳工超过10万人,基本上每修筑一公里的铁路或者公路就倒毙一个日本劳工,所以后期有关历史研究学者所说的“东北的铁路和公路是由日本人尸骨铺设的”这话一点也不夸张。

此时的东北也是人才济济。刚刚建设东北的时候,张学良就深知一点:人才比什么都重要。在他的授意下,东北安全部成立相关工作部门用各种方法将国内的著名学者、科学家、工程师等科研和文艺两方面的人才源源不断弄到了东北。张学良指示他们——“对于这些国宝级的人才,无论如何都要弄到东北来,哪怕用绑也要绑来。”而且张学良还下令“请到的人才将按照人数对执行任务的人员进行嘉奖”,所以东北的特工人员们干起来极为卖力,几乎是“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在这种不懈努力下,著名数学家陈建功、苏步青、华罗庚被东北安全部用高薪从浙江大学“聘请”到了东北理工大学任教;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也成了东北联合大学的地质学教授;桥梁专家茅以升、气象学家竺可桢、制碱专家侯德榜、X射线学家吴有训、已经作古的国学大师梁启超的三个儿子——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专家梁思礼等等此时中国国内著名科学家几乎一个不剩全被张学良“弄”到了东北。除了科研专家,国内的文艺学者也是张学良下手的目标。民国时期中国著名的六大文豪“鲁郭茅巴老曹”——鲁迅、郭沫若、矛盾、巴金、老舍、曹禺六人也被东北安全部的特工们或邀或请或绑或骗一个不落全部成为了东北联合大学的首席文学教授,除此还有著名文学家叶圣陶、沈从文、朱自清、赵树理、谢婉莹(即冰心)、周作人(鲁迅先生的弟弟,著名科普作家,但是后期做了汉奸)、聂绀弩、戴望舒(著名诗人)、林语堂(国宝级文豪)、章太炎(国宝级朴学大师、思想家、民主革命家)、章士钊(国宝级大师、民主人士)、徐懋庸、王力(古文学家)、吕叔湘(语言学家)、叶蜚声、徐通锵、钱玄同(语言文字学家)、胡适、季羡林(国宝级文学大师)、傅抱石、蒋梦麟(著名学者)、于右任(国宝级学着)等等等等全都被张学良弄到了东北,其中钱钟书连他的夫人杨降(也是著名文学家)夫妻两个本来分隔两地却一起被请到了东北在东北得以团圆。还有翻译家朱生豪(翻译《莎士比亚全集》)、傅雷,历史学家陶菊隐、何兆武、王世襄及其夫人袁荃遒(美术学家),美学家朱光潜、宗白华,哲学家冯友兰、陈望道,经济学家薛暮桥,著名诗人徐志摩、穆旦,文学家皆民主人士闻一多、李公朴、臧克家,作曲家田汉、聂耳,戏剧家梅兰芳、程砚秋,画家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黄宾虹、林风眠,漫画家丰子恺,刘海粟(艺术大师,中国近代美术教育事业奠基人),教育学家陶行知、黄炎培、陈鹤琴,思想家熊十力、徐复观、历史学家吴晗等等等等全部被弄到了东北,可以说中国国内的科研文艺大师人才十有八九此时全被张学良搞到了东北,甚至连阿炳(华彦钧)都被东北的工作人员从道观内请到了东北。大约有5000多名国内各方面科研专家、学者、工程师、文学家、艺术家、文艺工作者成为了东北各大学的教授讲师或者东北科学院的院士。刚开始其中半数以上的科研文艺工作者们对张学良这种所谓“求贤若渴、招聘人才”的粗暴方式很是不满,有人讽刺张学良简直就是梁山水泊的草寇作风,把人逼上梁山。他们中很多人都是被东北安全部的特工架上就走,连同亲属家眷一骨碌莫名其妙就到了东北。但是此时的东北确实不是混乱不堪的国统区可以比的,东北社会环境稳定,经济繁荣,思想民主,一些遭到国民党当局通缉迫害的人士在这里还得到了安全保护(比方鲁迅先生,他可一直在国民党当局的黑名单上),他们的科研文艺事业在这里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鼓励。张学良也给他们提供了安定的学习研究环境和先进的科研设备以及充足的研究资金,加上张学良本人不止一次亲自前往看望和道歉,才慢慢地平息了这些科研文艺大家们的怒火。

把国内的人才搜刮殆尽后,张学良又把猎食的眼光投向了国外。首先就是那些中国在外留学的人才。在21世纪,张学良(楚飞)经常看到某某国籍的华人获得诺贝尔奖,比如195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和杨振宁、197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1986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199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钱永健、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高锟。还有美国,那么多宇航员也全是华裔美国人,感觉特别遗憾,中国人如此优秀,出了这么多的杰出人才,却流落在外给别的国家工作,这些中华民族的精英一定要全部一个不剩弄回国内。首先张学良就想到了为新中国两弹一星作出杰出贡献的“三钱”——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这三个科研泰斗。尤其钱学森,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和世界著名火箭专家,后期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父”、“导弹之王”,被美国人称为“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可以说是泰斗中的巨星。可惜此时的钱学森只是20多岁的青年,尚且在中国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还没有像历史上那样于1935年前往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张学良也不管这些,按照自己的记忆,将此时中国的未来科学巨星一一列了一个名单,包括: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屠守锷、吴健雄、邓稼先、胡刚复、吴蕴初(中国近代化学家,发明味精)、建筑学家朱启铃、核物理学家王金昌、黄昆、光学家蒋筑英、植物学家胡先驌、生物学家童第周、医学家林巧稚、郑大章(物理学家,居里夫人的学生)、吴自良、朱光亚、王希季、赵忠尧、程开甲、杨承宗、谢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