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一个稍纵即逝的机会摆在了奥巴马的面前。该州国会参议员,共和党人皮特?菲茨杰拉德(Peter
Fitzgerald)在国会任职期间表现差强人意,
2004年连任竞选充满了变数,这让奥巴马心中再次燃起希望。希望并非来自一雪前耻的心态,输给拉什对于他来讲其实并不是什么丢脸的事情,他毕竟还年轻,有的是时间。事实上,奥巴马心里所想的恰恰是和这些一点都没有关系的人——他的父亲。父亲当年在肯尼亚政府任职的时候因为部落势力争斗而被打入冷宫,从那之后一蹶不振。奥巴马希望能借这个机会重新振作起来,不仅仅是为自己的政治生涯而努力,更是为了纪念父亲,证明自己能够超越父亲。
另一个吸引奥巴马竞选的是党派因素。此时国会两院均被共和党所把持,如果要在民主党内树立威望、赢得尊重,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击败共和党议员夺取国会议席。碰巧皮特的席位松动,机会难得,缺的只是横刀立马的勇气。奥巴马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周围的同事,大家对他的计划皆表示支持。毕竟这关系到民主党的荣誉,能让嚣张的共和党人颜面无光也算是党派斗争的一大乐趣。
这样一来,唯一可能影响奥巴马竞选的因素就是家庭。不用说,奥巴马一家的经济情况仍然不容乐观,要是这次竞选筹款情况再不理想,全家的财务肯定会再次陷入危机。奥巴马倒是比较乐观,他向米歇尔保证自己能够靠写书赚钱偿还贷款;而米歇尔的想法更为务实,她清楚地知道稿费这东西只能是杯水车薪,要是这次再输了,整个家没准儿都要搭进去。但是米歇尔毕竟不是一般女流,仔细思考之后她最终做出了一个正确的决定。为了支持奥巴马竞选,两人横下一条心把房产做了二次抵押。
奥巴马要想最终竞选成功大概需要1000万美元,怎样筹集这笔巨款是个难题。当务之急是要组建一个有能力的竞选团队。奥巴马有幸遇到了正在寻找合作伙伴的竞选专家大卫?阿克塞罗德(David
Axelrod),后者的出色能力让整个竞选工作迅速走上了正轨。
此时美国国内政治一个不可忽视的背景是“9?11事件”的影响。2001年,9?11恐怖袭击让整个美国的命运发生改变,也给奥巴马带来了消极影响。巴拉克?侯赛因?奥巴马,这个名字一听就有浓郁的###味道。在当时的环境中,一切和###教有关的内容都被打上了怀疑和仇视的印记,不管奥巴马曾经做出过什么成绩,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给他带来无法抗拒的阻力。
阿富汗战争之后美国将矛头对准伊拉克,美国方面坚持认为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美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被蒙在鼓里的美国民众群情激昂,许多国会议员也深受影响。与此同时,伊拉克驱逐了调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联合国核查人员,并且拒绝他们再次进入伊拉克,这一事件给了布什总统以口实,他旋即要求国会授权对伊拉克进行军事打击,美伊战争一触即发。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一、凭栏远望:政坛新星冉冉升起(4)
人人言战,奥巴马却出人意料地站在了反战的立场之上。他在芝加哥2002年10月2日的反战###上公开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贸然开战于美国无益。在布什的煽动和鼓吹下,萨达姆简直就成了恐怖主义的代名词,是美国国家安全明显而现实的威胁。在这样的环境下选择和民意相左的态度,不论对奥巴马的竞选还是对他个人来讲都是很危险的。
要想获得民主党的提名也并非易事,和奥巴马一同竞争的民主党人一共有七位,其中最大的威胁莫过于布莱尔?豪尔(Blair
Hull)。豪尔是一个富有的商人,计划斥资数百万角逐提名,来势汹汹、志在必得。奥巴马则采取稳扎稳打的战略,他极力寻求非裔美国群体和党内自由派人士的支持,其中包括著名的杰西?杰克逊牧师。拉什的坚定支持者也是奥巴马需要着力争取的对象,当年和拉什的选战得不偿失,许多拉什的铁杆选民至今耿耿于怀。但是,奥巴马也有自己的优势。所谓的为黑人着想、为人民服务的声誉并非靠金钱和广告堆起来的,奥巴马勤恳服务社区的记录和在州议会优异的表现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和诚意。黑人群众开始相信眼前这位有着白人血统的年轻人的确是他们最好的代言人,以前的质疑烟消云散。对于白人来讲,奥巴马不是一个传统的黑人,或者简直就是一个白人。他的母亲祖祖辈辈都是白人,他接受过白人的精英教育,他在《哈佛法律评论》的事迹被当作传奇交口传诵,他似乎就是一个集中了一切优点的选项。
最大的竞争对手豪尔后来因为个人婚姻问题一蹶不振,这给了奥巴马更大的机会。在应对其他竞争对手的威胁时,奥巴马的竞选团队发挥了巨大作用。阿克塞罗德在电视宣传方面巧手运作让奥巴马的公众形象不断提升,“是的,我们能!”(“Yes;
we
can”)一时间成为让所有人为之激动的竞选口号。奥巴马的追随者相信“是的,我们能”的确能够为美国污浊的政治空气带来一缕清风,能够为民众的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
虽然选票结果揭晓之前形势对奥巴马来说已经非常有利,但最后结果还是让许多人着实吃了一惊,95%的黑人站在了奥巴马一边,总选票的53%被悉数收入囊中,奥巴马在诸多对手中脱颖而出,一骑绝尘。在选举结束之后的庆功宴上,人群里不断发出“Yes;
we can!Yes; we
can!”的呼声,这种发自内心的支持和狂热的场景是美国选举多年未见的景象。为了这一胜利奥巴马付出了很多,而且将付出更多。最大的付出莫过于,如果奥巴马最终当选,他将远离自己的家人长期呆在国会山。父亲当年只身前往哈佛求学的故事对于奥巴马来说不只是一种崇拜而且还是禁忌。
现在,挡在奥巴马国会参议员道路上的对手只剩下一个——共和党的杰克?瑞安(Jack
Ryan)。但是杰克的竞选活动一开始就不是很光彩,这也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为了了解奥巴马的一举一动,杰克雇用了一个人全程跟踪奥巴马,还把奥巴马的言行举止用摄像机全拍了下来。这一行为显然超出了合法竞争,有侵犯隐私之嫌。奥巴马巧妙地在最恰当的时间和地点向媒体揭露了杰克的这一伎俩,如饥似渴的新闻媒体哪能放过这个机会,第二天这件事情就上了报。杰克及其竞选团队不得不公开赔礼道歉,而杰克自己更是被这件事情以及自己的婚姻危机弄得灰头土脸,与自己的参议院梦想越来越远。共和党盘算着要更换候选人选。
风头正劲的奥巴马引起了民主党大佬们的注意。受约翰?克里(John
Kerry)之邀,奥巴马出席了2004年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并在大会上作基调演讲“无畏的希望”,这对于奥巴马来说意义非凡。基调演讲是要表现该政党、该年政党的总统候选人、该代表大会想向全国观众传递的思想或政策信息。能够与前总统比尔?克林顿、杰西?杰克逊牧师和纽约州前州长马里奥?科莫(Mario
Cuomo)同台致辞,本来就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
2004年7月27日,面对5000余名代表,奥巴马从自己的身世娓娓谈起,展望美国未来的走向,整篇演讲酣畅淋漓、妙语连珠,将大会带向了高潮。
面对美国意识形态极化、党派政治日益强烈的现状,奥巴马在演讲中称:“这里不存在一个自由派的美国和一个保守派的美国,而只有一个美利坚合众国。这里不存在黑人的美国和白人的美国、拉美裔的美国和亚洲裔的美国,而只有美利坚合众国。很多所谓的专家喜欢将我们的国家分成红色的州和蓝色的州:红州是共和党人的地盘,蓝州是民主党人的天下。但我要对他们说:我们蓝州人信仰庄严的上帝,我们红州人不喜欢联邦政府的官员在图书馆打探我们的阅读兴趣。我们蓝州人也给小棒球队做教练,我们红州人也有同性恋朋友。反对伊拉克战争的是爱国者,支持伊拉克战争的也是爱国者。我们是一个民族,所有人都宣誓效忠星条旗,所有人都捍卫美利坚合众国。” 奥巴马憧憬一个融合团结的美国,而不是一个四分五裂的美国,他大胆地说:“希望是上帝赐予我们的最好礼物,是这个民族的基石,是坚信不曾见到的前景,是坚信明天会更好。”
这种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感染了在场的所有听众,也感染了电视机前的美国人。可以说,17分钟的基调演讲使奥巴马一鸣惊人,成为民主党最炙手可热的政治明星,从此迈向了全国的政治舞台。
2004年8月4日,奥巴马和家人一起度过自己43岁生日
携此声威,奥巴马荣归伊利诺伊,共和党人见情形不妙立即打算更换本党提名。根据他们的分析,奥巴马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是因为他的种族背景,于是打算拉一个黑人来和他竞争,试图以这样的方式抵消奥巴马在种族问题方面的号召力。最终,共和党决定提名阿兰?凯耶斯(Alan
Keyes)。凯耶斯的思想极度保守,与大多数的美国黑人比起来简直是个另类。既是另类,必然从者甚寡,凯耶斯并没有像共和党盘算的那样给奥巴马造成太大威胁。最后结果揭晓,奥巴马以70%的压倒性优势获胜,当选美国参议员,再次让所有人为之一震!
不断上涨的政治声誉让奥巴马受到各大出版商的追捧,最终他签下了一份200万美元的合同。《无畏的希望》(The
Audacity of
Hope)于2006年出版,该书一面世就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榜,而且连续保持了30周,创造了又一个不大不小的传奇。
。 想看书来
二、升堂入室:奥巴马先生来到华盛顿(1)
2005年1月,奥巴马宣誓就任美国国会伊利诺伊州参议员。仪式结束后一家人漫步在国会西边的大草坪,6岁大的玛利亚突然问起父亲以后会不会竞选总统。对于奥巴马来说,参议院已经是一个不小的舞台了,自己的责任就是好好履行誓言,为选民服务。至于做总统,暂时奥巴马还真没有考虑过。
说到总统,奥巴马的母系家族渊源不得不提,如果你认为这位黑人只是一位普通的肯尼亚人后裔就大错特错了。刨根问底,奥巴马和著名影星布拉德?皮特是远房表亲;是主持参议院宣誓仪式的副总统切尼的外甥。奥巴马还和美国历史上多位总统有亲戚关系,其中包括詹姆斯?麦迪逊、哈里?杜鲁门、林登?约翰逊和杰拉尔德?福特。他还是小布什家族的远亲,和英国著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美国内战著名将军罗伯特?李亦有血缘关系。
作为参议院历史上第五位黑人议员,奥巴马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只能算是新一届参议院里的晚辈。但他的政治顾问团队却不这么看,认为奥巴马应该考虑参加2008年的总统选举,一来扩大在广大选民中的影响力,为以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来碰碰运气,他的种族背景刚好能够为其他的总统候选人提供有效的补充,没准会被挑中成为副总统候选人,甚至有可能作为候选人去角逐总统宝座。
当选参议员之后,奥巴马一共在伊利诺伊州组织并参加了40多场群众###,借此了解民意、寻找对策。作为对外关系委员会委员,他还多次到访其他国家,其中包括俄罗斯、中东和美军驻扎的伊拉克。除此之外,奥巴马并没有太大的立法动作。
由于民主党在国会中处于少数党地位,奥巴马要想像当初在州议会那样成功推动很多议案几乎不可能。但是在州议会和多数党周旋的经验告诉他,不能让党派分歧限制住自己的手脚。于是,他主动和共和党议员交流,寻求提出跨党派议案的可能,借此表达自己的立法意愿。虽然这种做法有时候显得一厢情愿,但是这是唯一能够做点事的尝试。奥巴马就职还不到两周就在一个民主党支持的法案中投了反对票,这让他的民主党同僚十分不满。
同年5月,奥巴马联合亚利桑那州共和党参议员约翰?麦凯恩(John
McCain)和马萨诸塞州民主党参议员爱德华?肯尼迪(Edward
Kennedy)共同提出了“安全的美国和有序移民法案”(Secure America and Orderly Immigration
Act),旨在限制美国的非法移民,但该法案最终搁浅于众议院。
奥巴马的最佳拍档要数共和党人汤姆?科本(Tom
Coburn),两人在诸多方面看法一致,共同提出了多个法案,其中包括“联邦资金责任和透明法案”(Federal
Funding Accountability and Transparency
Act)和有关规范新奥尔良卡特里娜飓风(Hurricane Katrina)灾后重建的监督法案,后者获得参议院一致通过。
奥巴马和科本奥巴马和卢格
奥巴马在参议院期间最成功的立法当数“卢格—奥巴马法案”(LugarObama
Act),该法案建议增加国务院的相关权限,帮助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封存冷战时期的武器库。为此,奥巴马和印第安纳州共和党参议员理查德?卢格(Richard
Lugar)曾于2005年远赴俄罗斯、阿塞拜疆和乌克兰三国实地了解情况。2007年1月,布什在法案文本上签字,“卢格—奥巴马法案”正式生效。
2006年,奥巴马携全家访问非洲。奥巴马的非洲之行第一站放在了南非。南非是种族隔离制度的发源地,几十年来南非人民坚持不懈的斗争终于换来了正义与公平,黑人开始成为这个国家的主人。
非洲之行的第二站是肯尼亚的内罗毕,在那里奥巴马受到了好莱坞明星般的待遇,不仅受邀参加该国领导人的私人晚宴;还引得无数人前来观看,人们都想来看看这个肯尼亚人的儿子到底什么样。
奥巴马和米歇尔此行的一个重要活动就是宣传艾滋病预防的相关知识。在非洲,平均每5个人中就有1个是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他们因为生活条件差、医疗水平落后,根本无法获得有效的艾滋病病毒阻断药物。其次,传统观念让这里的人认为艾滋病和艾滋病预防是羞耻的事情,因而不愿参加艾滋病的预防计划,给艾滋病的防控带来很大的难度。为了向家乡人民宣传艾滋病预防的重要性,号召全社会正确面对艾滋病,奥巴马和米歇尔还志愿示范了HIV病毒测试。
二、升堂入室:奥巴马先生来到华盛顿(2)
这次非洲之行临近尾声之时,奥巴马应邀造访了肯尼亚的著名学府内罗毕大学,与师生一起畅谈肯尼亚政治。在一个国家最著名的高等学府发表演讲是国家元首的标志性待遇,奥巴马能否有一天以美国总统的身份再次站在这里呢?
在美国,只有极少数的公职是任命的,大多数情况下“逢任必选”,所以“官做得越大”,竞选的能力越强。精于竞选、官拜高位者或是筹款能力超级,或是个人魅力无敌,抑或巧舌如簧能谋善断。但不管竞选者的个人特点与风格如何,他们都必须是驾驭竞选规则的“好骑手”,即便他们对规则无法做到烂熟于心,身后自有一大帮竞选专家帮忙出谋划策。仔细看来,笑到最后的竞选者周围总有那么一批精于算计、有胆有识的竞选团队成员,他们对于美国总统竞选程序和规则的把握可谓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综观奥巴马的竞选经历,不能不说是多方面因素的完美结合。从环境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