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现在伏罗希洛夫的额外要求,无疑将打乱原本的规划,导致后面更先进的坦克工程节点被延误。这就是李晓峰不能接受的。
眼瞧着伏罗希洛夫眼神不善,斯大林赶紧插嘴了,他可不想“自己人”内讧,从今天政治局会议的情况看,他和小斯必须精诚合作,否则还真危险:“能不能继续生产一批BT2坦克满足需求呢?毕竟在未来一年里。不管是机械化部队还是骑兵部队都面临换装压力,而且未来一年内不排除继续同日本发生军事摩擦的可能,我们必须做好万全准备……”
啧,李晓峰又在心里叹了口气,其实原本的换装压力没有这么大,因为历史上在BT2之后,有BT5接班,从1933年底定型成功到1934年年底,BT5生产了1884辆。但是这段历史中,因为他的干预,BT5和BT3、BT4一样被干掉了。也就是说在这一年里,红军主要的坦克厂主要的产能不在坦克一这块,而在共产国际牵引车。准备等代表正义军事行动结束之后,总结经验之后生产改良版本的BT系坦克。
所谓的改良版本,自然是去掉轮履两用设计,换装更可靠的国产发动机和威力更大的火炮型号,说白了比较类似后来的BT7。实际上在此刻军委开会的同时,另一种全新的BT5坦克刚刚开始进行原型车测试,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在明年年初就可以定型了。
应该说李晓峰是好意,是准备一步到位的解决问题,可是他这么一弄,红军的坦克生产就出现了大约一年的空窗期,而且很不巧的是因为前线战斗的刺激,伏罗希洛夫的骑兵系统对坦克的兴趣空前高涨,这就让事情变得很麻烦了。
“骑兵部队能不能等一等,到1937年再进行换装呢?那时候更先进的BT5坦克可是大规模服役……”
李晓峰的话才开头,伏罗希洛夫就打断了他:“不行,骑兵部队迫切地需要快速坦克,一刻也不能等!”
李晓峰在心里又啧了一声,思考了几分钟之后说道:“这样吧,今年生产出的BT2坦克不再用于组建机械化步兵第二军,而是移交给骑兵部队,虽然数量只够3个坦克团,但是也足够骑兵的战斗使用……”
李晓峰的意思很明确,那就是将机械化部队的坦克给骑兵,换取伏罗希洛夫让步。
“行,就这么办!”斯大林马上就替伏罗希洛夫答应了下来,不过他马上又问道:“可是按照计划应该组建的机械化步兵第二军怎么办?临时改变计划,托派那边又要嚼舌头了!”
李晓峰微微一笑,很神秘地回答道:“没问题,我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那么李晓峰究竟有什么办法呢?那还得从北方工业的54号工程说起,之前说过了,某仙人准备大跃进一步到位搞定T54,为此是大出血了一回。不过事实证明,大跃进似的搞工业项目,那肯定是要出问题的。
经过一年多的紧密研发,某仙人的人妖老哥宣布,54号工程搞是搞出来了,但是仅仅是个样子货,从发动机到传动,从扭杆悬挂的可靠性到装甲钢几乎全部都不合格,必须还要进行再次攻关……(我的小说《天兵在1917》将在官方微信平台上有更多新鲜内容哦,同时还有100%抽奖大礼送给大家!现在就开启微信,点击右上方“+”号“添加朋友”,搜索公众号“qdread”并关注,速度抓紧啦!)(未完待续。)
PS: 鞠躬感谢川流华桂、hzwangdd和尤文图斯同志!
56调整
PS:想听到更多你们的声音,想收到更多你们的建议,现在就搜索微信公众号“qdread”并加关注,给《天兵在1917》更多支持!
54号工程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样子货,根据康斯坦丁的说法,要解决上述全部问题,至少还需要一年的时间。也就是说缩水版的T54最快也得在1936年才能投入生产。而这对于李晓峰来说根本是不能接受的,从1936年到战争爆发可是没几年的时间了,这么短的时间不足以生产出足够数量的T54。
但是康斯坦丁说得很明白:“发动机和传动系统的可靠性和寿命都有问题,暂时只能发挥出75%的效能,对于一款总重量超过36吨的‘重’型坦克而言,很容易过热抛锚。我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提高工艺技术水平,短时间内无力改善……”
其实这等于是宣判了54号工程的死刑,发动机的最大功率只存在于纸面上,现在通过变速箱之后,能作用在主动轮上的最大功率实际上只有350马力的样子。而这点儿功率对于一辆超过36吨的坦克来说,无疑是不够的,也就是说54号工程样车的越野速度有点惨不忍睹。
“速度惨不忍睹还算好的!”康斯坦丁挖苦了一句,“实际上悬挂系统也存在问题,在扭杆悬挂的合金工艺上北方工业非常不成熟,如今制造出的扭杆悬挂几乎无法负担36吨重的坦克进行长期的越野行驶,尤其是第一对负重轮的那对扭杆悬挂,因为前部装甲过厚,压力非常大,在1000小时的越野实验中,出现过断裂故障。”
反正李晓峰是全明白了,54号工程恐怕是无法继续,想要保证原本的技术性能几乎是不可能的,要么减重要么尽快的搞定从发动机、传动到扭杆悬挂的全部问题。当然,康斯坦丁已经说了,这是不可能的,需要时间。
于是乎在1934年6月下旬,经过一番冥思苦想和痛苦的纠结之后,李晓峰提出了一个建议——搞一款缩水的54号工程,保持54号工程的总体设计和布局以及保持原有动力系统不变,通过削弱装甲,缩减底盘的几何尺寸,实现轻量化。说白了,这就是某仙人想起了天朝翻版T54搞的62式轻型坦克,既然54号工程搞不出来,太重了,那么就先搞轻量化的62凑合吧!
康斯坦丁一开始还以为某人是疯了,不过很快通过研究他就发现,这还真可以这么弄,一番捣鼓之后,后来被称为54S工程的T35中型坦克就走下了绘图板。
而且是很快走下绘图板,到了1935年年初,通过寒带实验之后,在当年2月中旬就正是走上了北方工业的生产线。到了5月中旬,北方工业已经生产出了大约50辆交给EO公司试用。按照本年度的生产计划,从七月份开始,生产将进一步提速,达到每月生产30辆的目标,到年底必须生产出300辆。
李晓峰原本准备让EO公司驻维堡特区的部队接收这批坦克,而现在伏罗希洛夫跟机械化部队抢BT2,只好让54S工程提前进入红军服役了。
那么这个54S工程也就是后来的T35中型坦克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呢?说白了就是62式的翻版,但是速度和越野能力比62式要差,原因也很简单,62的12V1503发动机有430马力的功率,而北方工业生产出的B2发动机虽然纸上面有500马力,但实际能用的也就是350马力,单位功率的下降自然导致了机动性下降。而且54S工程的底盘比62式要长和稍微高一些,原因自然是纵置发动机以及发动机散热附件还是老B234的模式,而不是后来B54发动机的模式。
当然,总体而言,54S工程性能还是不错的,战斗全重接近21吨,乘员四人,装备一门45毫米坦克炮,最大公路速度有55千米每小时,最大行程450公里,炮塔装甲正面防盾处有45毫米,车体首上装甲35毫米,而且请注意,这还只是垂直厚度,算上倾角之后,等效装甲实际上更厚!
说实话,在20吨出头的重量上,有现在这种性能,简直就是一个奇迹,反正试用了54S工程的EO公司坦克兵对其是赞不绝口,强烈的要求赶紧多装备一些。
不过李晓峰却并不是特别满意,主要是对火力不满意,用于BT系列坦克和T26的45毫米反坦克炮性能实在很一般,仅仅比37炮强一点儿。而原版的62可是能扛T3485的火炮的,哪怕现在没有85炮可用,至少也得用76炮吧?
问题是,76炮红军的步兵部队也抢着换装,再加上一些官僚作祟,出口给北方工业的76就被叫停了,就是这些45炮都是李晓峰凭着面子和关系弄到的。
当然,北方工业也没有闲着,也开始改进54S工程,比如换装更大口径的火炮,比如换装火炮稳定器,甚至还有将其改造为自行火炮的计划。
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李晓峰终于通过政治交易让54S工程,也就是后来最初被称为T35中型坦克,后来被称为T35轻型坦克的山寨版62进入了苏联红军服役。要知道,这真心是很不容易的。因为以斯大林和托洛茨基在内一部分高层很反对引进北方工业的产品,整个三十年代都在打压北方工业,而这一次将是一次空前的突破。
当T35中型坦克进入红军机械化军服役之后,伏罗希洛夫很快就后悔了,和他抢来的BT2相比,T35太高大上了,防御上两种坦克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T35都能跟早期型的T34掰腕子了,对于当时世界各国普遍装备的37毫米战防炮来说,想击穿T35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甚至在换成了76毫米或者85毫米火炮之后,火力上T35也追上了世界主流水准,对于后来广泛接收T35的红军侦察部队来说,这种火力太酸爽了!
而且T35不同于粗制滥造的BT,北方工业的工艺比毛子国内还强不少,尤其是每辆T35都配有电台,这对于指挥员来说,简直是一大福音。
反正机械化军是相当高兴的,甚至在BT7投入生产之后,都拒绝接收BT7,依然强烈地要求装备T35,甚至一度T35差点逼得T34下岗失业。如果不是托洛茨基和斯大林要扶植本国的军工,在T35和T54的联合绞杀下,T34恐怕一点儿活路都没有,甚至连带着什么KV系和IS系重型坦克一起下马。
这是后话,暂且不表,在斯大林松口允许引进T35之后,摆在军委主要领导层面前的还有许多问题:比如部队编制调整问题,比如部队装备暴露出的问题。
先说第一个编制问题吧,骑兵部队强烈地要求装备坦克就是一大改变,这意味着以斯大林和伏罗希洛夫为首的骑兵派开始出现松动,开始意识到现代化战争真心没有骑兵的活路了。哪怕给每个骑兵师补充一个坦克团有工业上的压力,但从长远看这是好事,值得提倡。
实际上相对于骑兵的编制调整,机械化步兵军的编制调整才是大问题,从这一阶段的战斗来看,机械化步兵军的编制是不合理的,坦克过多,步兵过少,尤其是步兵的机械化程度很低,造成了战场上一系列的配合问题。
乌博列维奇说道:“我认为机械化部队必须加以调整,必须加强步兵的机械化程度,研制能伴随坦克作战的步兵车辆已经是迫在眉睫!”
经过一番争论,在1935年均为签发了第010/20号战时定员标准,机械化步兵军改称为机械化军,其基本编制为两个坦克师,一个机械化步兵师,一个陆军航空兵大队,一个汽车团和若干辅助部队。
其中坦克师定员10940人,拥有坦克375辆,装甲汽车95辆,野战炮36门(实际上就是一个炮兵团,分三个营:12门152榴,12门122榴,12门火箭炮)、37毫米高射炮12门(也就是一个营),76毫米高射炮4门。
每个坦克师包含两个坦克团、一个机械化步兵团和一个榴弹炮团。其中每个坦克团由四个坦克营组成,包括两个中型坦克营(装备T34或者T35),一个快速坦克营(装备BT系坦克),以及一个喷火坦克营。
每个机械化步兵团由三个机械化步兵营组成,其中每个营有三个步兵、一个机枪连和一个迫击炮连。
至于师属辅助部队则包括:一个侦察营、一个汽车运输营、一个工兵营、一个维修营、一个通信营、一个高炮营、一个交通管理连和政治部。
坦克师进行了调整,但是幅度并不大,真正大幅度调整的是机械化步兵师,每个机械化步兵师包括两个机械化步兵团、一个坦克团和一个炮兵团、一个侦察营、一个高射炮营、一个反坦克营,额定人员11650人。
请注意机械化步兵师配属的炮兵部队有所不同,其炮兵团被大大加强了,含有四个炮兵营(12门152榴,12门122榴,12门火箭炮,以及12门76。2毫米加农炮)。
其反坦克营分为四个连:8+8+8门45毫米反坦克炮(三个连),8门76。2毫米F22。
高炮营则装备两个连的37毫米高射炮(各8门),4门76。2毫米高射炮以及相当数量的14。5毫米高射机枪。
机械化步兵师最主要的变化体现在机械化程度,开始大量的装备BA20型装甲汽车,甚至按照总装备的要求,开始研发新型能够伴随坦克作战的履带和半履带车辆。
这就是马上就要提到的MTLB36型履带装甲输送车。别看这个车有个MTLB的前缀,但它真心和苏联在1970年代弄的那个MTLB装甲输送车没太多关系。这种由北方工业生产的履带式装甲输送车其实就是天朝63式装甲输送车的山寨版,几乎是一模一样!
实际上对于已经搞定了54S工程的北方工业来说,弄一款基于现成技术的履带式装甲输送车没有任何难度。现成扭杆悬挂,甚至因为重量轻,难度更小。现成的发动机,将B234拆掉半组汽缸,改成直列式型号就OK了。
当然,这种战斗全重不超过13吨的装甲输送车防御自然不太好,也就是抵御机枪弹的水平,战场生存力比较有限。但是相对于半履带车辆,甚至相对于蹲在坦克上时刻担心车祸的步兵们来说,MTLB36就是很理想的载具。
可惜的是,苏联的工业能力实在有限,连载重卡车的缺口都填不满,而且全履带车辆造价更贵,MTLB36也就只能装备机械化部队和少部分近卫部队使用了。直到二战末期,当机械化部队开始换装真正能伴随坦克突击的步兵战车时,换装下来的MTLB36才进入摩托化步兵部队使用。
苏联红军在二战中使用最广泛的还是装甲汽车,比如在德军和美军中使用广泛的半履带车辆,在1938年开始投产,装备了一部分红军摩托化部队之后。在残酷的战斗中,很快毛子就放弃了这种越野能力不上不下,既没有MTLB36好,但是造价又比普通装甲汽车贵很多的非驴非马货色了。
陆军的改变不仅仅体现在新坦克、新的履带输送车上,更重要的还是体现在炮兵的机械化程度上,在此次冲突爆发时,哪怕是像机械化步兵第一军这样的王牌部队,其炮兵也就是履带拖拉机充当牵引工具,甚至还有不少是靠卡车牵引的,至于什么自行火炮?闻所未闻。
随着MTLB36进入现役,情况开始改变了,首先是团属的迫击炮被装上了MTLB36的底盘,紧接着122榴也开始被装上MTLB36的底盘,实现了很原始的自行火炮。甚至基于MTLB36底盘的指挥车、医疗车、通信车也开始普及,大大的改变了红军机械化部队野战条件下的保障能力。
而在MTLB36底盘改装上尝到了甜头的红军并不满足这种成果,在1939年启动了第二代履带通用底盘的设计工作,准备研发一款能够包打天下的通用底盘,这一款底盘将包括履带输送车、履带步兵战车、122毫米和152毫米自行火炮、以及火箭炮发射平台等等。
按照红军的计划,这款第二代通用底盘将换装红军所有的机械化和摩托化部队,充分地发挥出大纵深作战的威力。可惜的是,二战的突然爆发,打乱了红军的计划,换装工作才刚刚开始,残酷的战斗就让红军不得不继续维持之前落后的装备生产线,一直到1943年,当战场环境大大好转之后,才重新开始换装工作。
当然,在1935年谈这些还有点早,毕竟MTLB36都还没有服役。而且和机械化军力突然增加的陆军航空兵大队来说,MTLB36都显得不是那么高大上。根据罗科索夫斯基的建议,这个陆航大队将装备十八架武装直升机,暂时当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