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之下,彼得罗夫少将也只能向上级诉苦,几乎是哀求上面赶紧划拨一点反坦克武器给他们,哪怕是老掉牙的反坦克枪都行啊!
敖德萨的艰难局面终于引起了乌克兰方面军司令部以及莫斯科中央军区领导的注意,很快在总装备部长乌博列维奇的亲自干预下,空军紧急从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空运了部分封存的反坦克枪送上前线,当然,这种老掉牙的武器效能太有限,真正能解决独立滨海集团军燃眉之急的是空军还紧急空运了一批RPG2的破甲弹。
在接下来的几天中虽然独立滨海集团军面对占据优势的敌人不得不不断地收缩防线,但是也尽可能地给敌人制造了大量的伤亡,成功的迟滞了大量的敌人。
尤其是战斗进行到敖德萨城区之后,红海军终于也能派上用场了,红旗黑海舰队的战列舰和巡洋舰用猛烈地炮击狠狠地教训了不可一世的德军维京师,并将罗马尼亚人轰得鬼哭狼嚎。
不过在这一天,也发生了一件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恶性事件,为了攻占敖德萨,也是为了歼灭红旗黑海舰队,罗马尼亚海军倾巢而出,对敖德萨发动了一次海上袭击。
当然,这次海上袭击说实话也就是那么回事,毕竟罗马尼亚海军太弱,就算全员出动也不够给红旗黑海舰队挠痒痒的,真正让红军恼火的是,在这次袭击中,出现了德国海军和意大利海军的影子。
其中德国海军出现的是潜艇,U19号潜艇袭击了敖德萨港外的苏联巡逻舰,而意大利海军的四艘西北风级驱逐舰则同罗马尼亚海军一起冲入了敖德萨港区发动了一轮鱼雷攻势,只不过被红海军击退了。
可能有同志觉得既然德国和意大利都对苏联宣战了,那参与海战不是很正常的事吗?如果德国海军和意大利海军不是出现在黑海,那这确实很平常,而问题就在于他们偏偏出现在了黑海。
以前曾经介绍过关于博斯普鲁斯海峡的相关国际公约,在战时,作为中立国的土耳其应该封锁海峡,拒绝任何交战国的军舰通过。而现在意大利海军和德国海军就偏偏出现在了黑海,这个乐子可就大了!
李维诺夫第一时间就向土耳其政府提出了严正的交涉,要求土耳其政府立刻解释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那土耳其人是怎么解释的呢?他们说在苏联同德国和意大利处于交战状态之后,就没有任何一艘交战国舰艇能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
换而言之,土耳其人的意思是,这些德国潜艇和意大利驱逐舰是开战之前就在黑海,土耳其政府完全没有责任。那么情况真是这样吗?
很显然土耳其人撒谎了,德国和意大利海军并不是交战前就进入了黑海,在这个问题上,KGB是异常重视,几乎时时刻刻都在派人监视海峡,按照KGB的记录,不管是德国潜艇还是意大利驱逐舰都是在双方宣战之后才进入黑海的!
“我认为暂时不已过度地追究这个问题,”斯维尔德洛夫说出了他的意见:“土耳其然固然是说谎了,但我不认为他们是故意要违反国际公约的,应该是德国和意大利方面施加了巨大的压力,才迫使土耳其让步。我认为应该吸取一战的教训,不宜过度地刺激土耳其,毕竟如今我们已经面临两线作战的问题,实在不宜跟土耳其再发生了摩擦了!”
托洛茨基也表示同意:“雅科夫同志的意见很正确,虽然土耳其政府此番做法性质很恶劣,但必须看到只有少量的德国和意大利舰艇进入了黑海,不足以完全影响该区域的局势。我们应该保持克制,对土耳其政府进行一定程度的警告就足够了!”
唯一表示反对的也就是李晓峰了,他认为:“我认为这一事件没有那么简单,这充分说明了土耳其政府的态度倾向,他们是倾向法西斯份子的,这必须高度的警惕!是的,进入黑海的敌人舰艇并不多也并不强大,但我认为这一次仅仅是试探,如果我们不能以最强烈的态度表示愤慨,不给土耳其人一个严厉地警告,很快就会有更多的德国和意大利舰艇进入黑海,土耳其将完全不把我们当一回事!”
托洛茨基有些火了:“那按你的意思,我们现在就应该向土耳其宣战?安德烈同志,我必须提醒你,现在的战局并不理想,在西线我们的压力很大,而东线的日本人也在发动一轮轮攻势,只有高加索和中亚方向暂时还安宁,我们迫切地需要从这个区域抽调兵力,我们必须保持克制!”
毫无疑问,李晓峰是少数派,他的建议被政治局毫不留情的否决了,苏联政府只是口头上警告了土耳其一番……(未完待续。)
155巴巴罗萨(5)
苏联政府的警告对土耳其基本上没有任何作用,因为很快KGB的特工就再次观察到意大利海军舰艇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进入黑海,虽然数量依然不多,但可以看出土耳其人的真实态度了。
不过这依然不能改变政治局对土耳其的态度,对斯维尔德洛夫和托洛茨基来说,现在最重要的是搞定德国和日本,不宜招惹土耳其,万一将土耳其人逼入了轴心国的阵营,那真心是才是屋漏偏逢连日雨。
对此,李晓峰是不满意的,因为之前已经说过了,某仙人对二战的野心是很大的,他不光要一举颠覆数百年来形成国际关系旧秩序,还要建立一套以苏联为首的新秩序。而要实现这一构想,首先就要打破原本的条条框框。
现在德国人已经在这一点上做得不错了,法国已经变成了死狗,西欧的一票跟着英法摇旗呐喊的小国也已经全部玩完,只剩下英国人隔着海峡苟延馋喘。
虽然卫国战争爆发让苏德两国进入了战争状态,似乎这是个时候应该全力以赴地搞定轴心国,但是李晓峰认为苏联的步子完全可以迈得更大一些,不光要搞定德国,还要为苏联未来的战略方向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那李晓峰心中苏联二战后的战略方向是什么呢?头一条自然是尽可能的在西欧拓展势力范围,必须将英法的势力压制到最低限度,最好是能将红军的兵锋直接摆在法国一线,并对海峡对面的英国产生实质性的威胁。
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就几乎能将旧势力在欧洲的据点压缩到最小,一旦三战爆发,让美国人来不及反应,英法就完蛋。等同于将美国的威胁压缩到了大西洋的那一头。
西欧这一头是第一个重点方向,第二方向就是远东了,在未来,远东地区的经济是大有可为,不客气地说遍地都是金砖,是世界经济的新动力源。
但是在这个方向,李晓峰却并不打算投入太大的精力,因为苏联没有那个能力,同时兼顾东西两个方向实在是太费劲了,而且在李晓峰看来,历史上的苏联之所以很失败,那就是老想着一家单挑英美的整个体系了。
而苏联二战掠夺来的那一票小弟实在不给力,唯一有作为一点的铁托和太祖还跟苏联闹翻了,你说这叫什么事?李晓峰认为充分地发挥小弟们的主观能动性,将一部分利益让给小弟,组成一个牢固的利益团体,这才是正路。所以在远东方向,他愿意让天朝代劳,扶持和拉拢天朝,让天朝分担压力的同时也享有利益,这样苏联才能专注于西欧和其他更重要的方向。
那其他更重要的方向是哪里呢?那就是中东,作为未来全世界的油库,阿拉伯油老板能力不咋地,却白捡了一座金山。作为未来世界经济的燃料库,谁控制了中东,谁就能拥有更大的发言权。
在李晓峰看来哪怕苏联无法控制住中东,也得将这里搅成一个烂摊子,而要想直接干涉中东事务,有一个讨厌的国家挡在了苏联前面——它就是土耳其。
如果能够突破土耳其壁垒,苏联的势力将能直接深入地中海,威胁苏伊士运河,截断西欧经济最重要的燃料来源。到时候一旦英法不服气,哥就断了你的石油来源,到时候看你怎么发展经济。
当然,想做到这点很难,土耳其并不是面团,而且确实这个当口不宜再树敌。但是李晓峰却觉得这是个机会,就算不马上对土耳其大打出手,也得营造出苏联很气愤、很受伤害的氛围来,而不是像托洛茨基和斯维尔德洛夫那样装作什么都没有发生。
咱们先把声势造出去,多少给土耳其人一点压力,免得他们以为苏联说话就是放屁,而且未来德国和日本的压力一旦减轻,咱们顺手就能将这笔账翻出来,到时候可以名正言顺的收拾土耳其。而现在这么搞,憋闷不说,未来就算要敲打土耳其,还得重新造声势,这多费劲啊!
这大概就是李晓峰和托洛茨基以及斯维尔德洛夫的最大的不同,那两位还是太正人君子了,不像某人这么腹黑,最重要的是他们真心是想搞世界大革命,而某人却是一门心思的搞扩张。
所以别看卫国战争爆发之前,斯维尔德洛夫和托洛茨基吵得天昏地暗,但是战争一旦爆发,这两位就摒弃前嫌同心协力的对准了德国,反倒是让李晓峰这个异类显得那么格格不入。
不过战争并不是说同心协力就可以无往而不利的,斯维尔德洛夫和托洛茨基都支持图哈切夫斯基的以革命的进攻打败敌人的反革命进攻的针锋相对的战法,按照他们的要求乌克兰方面军重拳出击,一举冲到了华沙城下,似乎光复东波兰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但是危机却立刻就爆发了。
先是前面说过的基辅和敖德萨危局,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在附庸国的配合下长驱直入,严重地威胁了基辅通向东波兰的补给线路,随着他们离基辅越来越近,乌克兰方面军的后勤问题也一天比一天严重。几十个师的兵力,尤其是千余辆坦克和十几万辆汽车每一天消耗的油料就是一个天文数字,机械化部队威武归威武,但也是不折不扣的吞金巨兽。
尤其是像图哈切夫斯基这么全线出击大胆突破,对后勤的压力更是惊人。反正离华沙越近,红军的补给就越困难。更要命的是,图哈切夫斯基本人的特点又有点忽视后勤,只顾着大纵深作战去搞突破,这么一来红军的补给就是雪上加霜。
就拿罗科索夫斯基的第9机械化军来说,抵达华沙外围之后,燃油基本就归零了,如果不是罗科索夫斯基之前就注意过这个问题,让部队尽量节省燃油,并想尽办法从东波兰民间和德军那里搞油料,那他的部队估计就只能坐以待毙了。
哪怕就是罗科索夫斯基挖空心思的去搞油料,第9机械化军的情况依然不乐观,为什么,作为机械化建设的重点部队,该军的新式坦克数量很多,而不管是T34还是T35这尼玛都是烧柴油的,而民间和德军那边的柴油保有量是相当有限的。以至于罗科索夫斯基只能让装备T34和T35的部队先原地休整,让BT系列汽油车暂时去打前锋。
客观上说,BT系列面对德国三号和四号坦克时是没有优势的,红军的机械化部队重点建设方向是T34和T35,最优秀的车组是优先换装了这两种坦克。至于老旧的BT系列,那是给新手攒经验的。
而德国装甲兵经过波兰、法国战役的锤炼,等级纷纷比较高,至少经验丰富,遇上了更先进的T34和T35不是对手,但是完全可以吊打既没有经验而技术又处于下风的BT系列坦克手了。
于是乎在华沙外围爆发的装甲战中,之前顺风顺风可以赶羊一样虐德国坦克的苏联坦克兵郁闷了,被对手一通吊打毫无还手之力,如果不是危机时刻有T34和T35解围,红军恐怕会被逆推。
这从总装备部的相关报告中也能看出端倪,乌博列维奇直接给军委下了一个结论:必须立刻停产BT7,这种坦克在战场上的价值相当有限,建议尽快让BT7的生产线转产T34。另外,应该加快T26和BT3、BT5坦克在西线红军中退役的速度,它们已经不适合参加战斗了,建议将相关底盘利用起来改造为火炮牵引车辆或者是突击炮,要么就是将这些坦克送往远东,打日本人还是可以的。
当然,乌博列维奇重点评价了T54重型坦克,认为T54完全就不是一种重型坦克,而是一种全能坦克。认为该坦克在装甲、机动上相当的成功,如果能装备一款更加合适的大口径加农炮,该种坦克完全可以取代红军中的其他一切坦克。
可见乌博列维奇对T54的评价相当的高,唯一让他不太不满意的就是T54当前装备的那款100毫米中等膛压滑膛炮,根据前线的反应,该火炮存在精度差的问题,只适合攻击1000米内的目标。而且100毫米榴弹对于一款重型坦克来说,破障打工事的能力有限,装甲兵认为最好将122毫米加农炮装上该坦克,那样一切都完美了。
乌博列维奇也认为这个建议不错,甚至直接命令改装了一辆装备122毫米D25坦克炮的T54122。实践证明,这种改装完全没有任何问题。不过这一条改装建议并没有立刻执行,倒不是李晓峰不同意,而是当前122毫米口径加农炮生产任务相当紧张,大部分的生产力量主要用来保障生产师属炮兵团的M1938式122毫米榴弹炮和M1937(A19)122毫米加农炮,顾不上大规模生产D25。
而且T54上装备的100毫米滑膛炮虽然有问题,但暂时还是能满足红军的需求,至少反装甲能力是毫无问题的,而且中等膛压滑膛炮比有膛线而且膛压更大的加农炮生产简单造价低。
最关键的是,北方工业保证将尽快大量的向前线提供碎甲弹,该种弹药反工事的能力远远强于普通榴弹,可以暂时解决T54打碉堡弱的问题。
可能T54最大的问题还是生产能力有限的问题,按照乌博列维奇的想法,如果一年能生产1万辆T54,那么1942年就可以结束战争,如果一年只能生产5000辆,那1943年才能解决德国佬,如果一年只能生产2500辆,那就得等到1944年。
那么北方工业的T54年生产能力现在是多少呢?也就是一千来辆,跟一万辆的目标差十倍,哪怕是最低的2500台的指标都摸不到边。反正乌博列维奇对此是颇有微词,如果不是北方工业是外国企业,他非得将厂长送去劳改营不可。
尤其让乌博列维奇无法接受的是,北方工业还三心二意,在他看来,T35完全可以停产,这种小号的T54几乎要消耗T54接近65%的资源,可是作战能力却跟T34不相上下,性价比实在不高。北方工业就该老老实实的去生产T54,而不是分心搞一个蛋疼的T35。
不过北方工业却不买乌博列维奇的账,因为红军的装甲兵普遍对T35的评价很高,尤其是那些既装备了T34又装备了T35的部队,普遍认为T35的性能比T34高。比如T35的扭杆悬挂比T34的克里斯蒂弹簧扛损能力强,而且T35车体空间比T34宽敞。尤其是变速箱,相对于T34那个寿命短毛病多的烂货,T35的变速箱简直是良心之作,反正红军的坦克兵更愿意接收T35而不是T34。
这给了北方工业极大的信心,立刻就上马了T35的改进计划,将加强T35的火力,考虑换装正在测试中的85毫米加农炮,并安装T54火炮的单向稳定器,进一步加强变速箱的可靠性。当然最关键的是加强防御,这一点是北方工业的幕后老板李晓峰特别暗示的。
某仙人暗示北方工业,德国人正在研制新坦克,这种坦克的装甲防御和火力会有极大的提升,尤其是火力将极大增强,现有的T34和T35恐怕都挡不住敌人的远距离攻击。
基于老板的指示,北方工业立刻采取了行动,将T35的炮塔正面厚度从45毫米的水平提高到60毫米,将车首装甲从35毫米提高到50毫米。从初步的在原有T35炮塔和车首上焊接钢板测试的结果看,这样的改进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只不过是红军的总装备部暂时没有认可这样的改进。在乌博列维奇看来,现在最重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