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山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清山变- 第6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啊,王爷看您久去未归,命小的去找您,正好,您回来了。”
    桂良和李鸿章相视一笑,神情中满是暧昧,还是奕欣,奇怪的瞄了两个人一会儿:“怎么了?又为何发笑?”

第130节 恭王为使(2)
    一路来到京津之间的杨村,直隶总督纳尔经额率领天津的道、府、县官员等候在官道两侧,看远处旌旗飘舞,知道是一行人到了:“放炮!”
    “喳!”有役从下去传令,在官道旁有事先准备好的礼炮,轰隆隆齐鸣声中,一乘官轿在烟雾中抬到地上铺着的红毡条前,官轿停稳,奕訢弯腰而出,对面的纳尔经额一打马蹄袖,率领众人行了三跪九叩首的君臣大礼:“奴才,署理直隶总督纳尔经额,率天津道、府、县官员,士绅民等,恭请皇上万福金安,万岁,万岁,万万岁!”
    “圣躬安。”奕訢面南而立,朗声答说了一句。
    纳尔经额爬起身来,趋前几步,再一次跪了下去:“奴才,纳尔经额给王爷请安。”
    清行唐宋礼节,亲王的仪制尊贵,跟唐朝宰相的礼绝百僚一样,所以他是站着受了纳尔经额的头,然后才伸出双臂,把对方扶了起来,拉着老人的手很是亲热的问道:“堂督(纳尔经额字近堂),多日不见,您还好吗?”
    “多承王爷垂问,奴才一切安好。”纳尔经额握住奕訢的手,笑呵呵的打量几眼:“上一次见到王爷还是在给大行皇帝行礼的时候,一年多的时间了。哦,王爷,我来为您引见……”
    天津府知府叫刘杰,字偱臣,道光二十五年的进士;天津道是本年三月间补上的,就是曾国藩保荐的胡林翼,其他还有一些士绅官民,其中有一个姓査的大盐商,也在引荐之列——这一次奕訢等人驻节,就是在他的庄上。
    庄子位于天津长芦一个叫水西庄的地方,庭院森森,连云广厦,虽是北地,倒很有南国气势,而且从这里到大沽口炮台、出海都非常的方便,再加上查某人在天津府道县很是花了银子的,故而选择这里作为钦差公使驻节之所。
    一路无话,官轿抬到庄院,査某人带阖府下人在院门口叩头行礼,把奕訢、李棠阶、纳尔经额等人迎请入内,请到正堂落座。奕訢自然坐了主位,其他人各自落座:“堂督,这一次英使北上到津投递公文,皇上命我前来与之接洽,并会商进京一事。虽是皇上有意提拔,本王却深感才绌智短,还要靠堂督多多指教啊。”
    “有用到奴才的地方,请王爷明言就是。”
    査盐商是这水西庄附近著名的富户,捐了个九品的职衔,家中奴婢成群,都叫他‘老爷’,和天津府刘杰,新任天津道胡林翼都很熟悉。刘杰爱开玩笑,也学着他家的奴仆唤他做老爷,胡林翼是厚道人,只管他叫老査。
    “老査,你不必太过张罗,王爷在京中,什么没吃过,什么没见过?就弄些清淡一点的吃吃,也不必弄那些篾片相公来,不知道这位爷是怎么样的喜好,别弄巧成拙。”
    “是,是,是。”老査自然是没口子的答应着,唯恐伺候不周:“只是,二位大人,小的为伺候王爷,特别命人准备的熊掌,也不要上了吗?”
    听到熊掌二字,刘杰和胡林翼同时干干的咽了口馋涎:“你准备了?”
    “可不是吗?从三天前就开始准备了。”
    “那,你等一等,我去回一声。若是王爷肯赏你这个面子,就算你的福气,若是不肯……”
    老査立刻接口答说:“那就当小的孝敬您二位大人的。”
    “也好。”刘杰一笑:“在这等一等。”
    査盐商家中有一种很特殊的烹制熊掌的方法,说来很是匪夷所思:把熊掌拿来,用生石灰煮沸扬汤,然后放在一个一尺高的、石制烟囱的顶端,顶端的孔径正好可以放下一只大碗,放好之后,把碗封好,在烟囱的下面点上蜡烛,足足煨一夜的时间,到入席的时候,熊掌被这小火煨得几近融化,入口绵软肥腻,实在是无尚佳肴。
    刘杰和胡林翼曾经享用过一次,很是念念不忘。不过这一次的主客不是他们,怕是很难得尝美味了。这样想着,竟小家子气的希望奕訢会拒绝了。
    正堂之中,纳尔经额正在陪着奕訢说话:“英夷到外海已有五日,我想,是不是明天就去和他们商谈?”
    “与英夷会商是我这一次到天津来的目的之一,还有一事是皇上念兹在兹的,便是大沽炮台的修葺和加固。这一次我出京之前,皇上特为把我找去,命我借此次之机,到大沽口炮台巡视一番,总要确保京师的安全啊。”
    纳尔经额随声附和的答道:“那是,那是。大沽口炮台乃是我朝京师门户,门户守得严,京师才能稳如泰山。”
    “至于和英夷相见吗?此事还要烦请堂督,和他们约定好一个日子。李大人?您看几时为宜?”
    李棠阶怎么肯在这时越俎代庖?轻笑的一下:“一切听王爷您的。”
    “那好,就定在巡视完炮台的第三天吧。”
    “是。奴才下去之后立刻命人知会英使,让他们做好准备。”
    说了几句,奕訢又问道:“这一次英夷到津,可有多少人啊?”
    “此事嘛,请天津府道的刘老爷和胡老爷给王爷回禀,他们知道得多。而且,英使也是把公文投到他们的衙门里面去的。”
    说话间,正好刘杰进厅,纳尔经额把他叫住了:“偱臣?”
    “大人?”
    “英使此来是怎么回事,你知道得多,你来给王爷说说?”
    “喔。”刘杰点头,把经过讲了一遍——
    英人此番抵津,确实是比去年预计的早了些时日,于三月二十三日从香港出发,一路北上,中途在广州不停,到了上海码头停靠几天,一来是补充食水,二来是向两江总督衙门报备一声,三来是接请上海领事阿利图上船,以副使之尊同行。然后继续开船,四月初六的时候就到了天津外海,派小船带着此行的副使和通译麦华陀登岸,在中方早已经派到塘沽码头等待的胡林翼等人的陪同下,先到天津府,将公文递呈,并且安排两个人在天津府的管驿住下。
    不过麦华陀完全没有心思领略北地风光,一个劲的要求返回本国使船,刘杰也不好勉强,更怕对方呆在天津会引发百姓争相目睹,万一闹出事来,自己很难承担,便礼送出城,任由他自去了。
    “这样说来的话,贵府竟是没有见到英夷正使喽?”
    “回王爷的话,臣没有见到。”刘杰说:“臣和英夷派来的副使,上海领事阿利图说过,待到我朝使节到来,就会派人登船通知彼等,到时候再约定见面之时地。”
    “那好吧,明天,请贵府派人到英船上,就说本王奉皇命而来,见面的地方嘛,就定在天津府衙门之中,可以吗?”
    “喳,卑职明白,明天就命人前去通知英使。”

第131节 恭王为使(3)
    正事谈完,已近黄昏,府里摆下宴席,请王爷和几位大人入席,刘杰适时的插了进来,把査盐商为王爷特为准备了熊掌一事问了问奕訢的意见,奕訢年轻人,好新奇,听刘杰说得双眼冒光,心中也很喜欢,却不好应承,还是宝洌В谝槐咛嫠鹚担骸凹热凰姓夥菪⑿模跻膊缓眉峋!�
    “既然这样,”奕訢点点头,说:“就拿上来吧。”
    杰却不转身离开,又追问了一句:“王爷可要人陪您说说话儿?”
    奕訢一愣,他以为刘杰是为他准备了什么女子,赶忙摇头:“不要,不要。让她们都下去。”
    杰答应一声,这才转身出厅堂而去了。
    用过了晚膳,众人又说了会儿话,纳尔经额以王爷远路而来,旅途疲惫为由,早早的拱手告辞,一众人等各自休息不提。
    旁的人都休息了,奕訢却睡不着,连他自己尚不知道自己有择席的毛病,躺在榻上左右翻腾,心里胡乱的想着临行前皇帝和他说的话——。
    陛辞是在圆明园基福堂,这里原名叫湛静斋,道光十一年皇帝诞生在这里,登基之后改为现在的名字。
    六额附景寿做导引大臣,领众人入内跪倒行礼:“你们都来了?起来吧。起来说话。”
    “是。”
    皇帝的眼睛落到奕訢身后的李棠阶身上,他大约五十岁上下,面容清瘦,有点鹰钩鼻,两片唇瓣略有点削薄,看得出来,是很严正,很克己的那种人:“你就是李棠阶吧?”
    “是!臣正是。”
    “朕当年和你没有见过,却很知道你为人廉洁如水,一生俭朴,恪守清正,不愧是有古大臣本色,也真正是当得起周祖培在朕前的一番保荐之功。”
    “臣不敢当皇上错勉之言。”李棠阶再一次跪倒答说:“臣是百无一用之人,便是小有驽钝之才,捧日有心,效劳无力,唯有尽心尽力上报天恩。”
    “你是朝中蓍宿,正是要给这几个年轻人做做榜样。”皇帝不再和他做过多的纠缠,这一次召集几个人过来,要有很多事和他们讲说的:“老六?”
    “你是第一次和英人相见,有几句话要事先知会你。”
    “臣等恭聆圣训。”
    这一次,皇帝没有让几个人站起来,在软座上换了个舒服的姿势,他说:“夷人和我天朝不论是礼仪上还是风俗上,都有极大的不同,具体的嘛,让礼部礼宾司的通译在路上为你解答,即使有什么不明白的,等你见到夷人之时,也可以一边交往一边学习,想来伊等也不会因为你的进退失据而气恼。”
    “臣弟自当认真领会,不会和夷人在这些问题上发生冲突。”
    “除了这些之外,就是和夷人交往中要注意的四点了。分别就是:言忠信;行笃敬;会防不会剿;先疏后亲。”
    “…………”
    “老六,你总还是年轻人,朕不能,也不愿意拔苗助长,很多事都要靠你自己去学习、去领会、去揣摩。和英人交往也是同样,你是一国的亲王,不但身份贵重,更且是一番表征。让英人知道,天朝对这一次的会商很是重视。”
    “是,臣弟明白了。派臣弟前去天津,于两国交往中要时时处处拿出我天朝的气度来。”
    “哎!这就对了。”皇帝倒没有想到奕訢能够这般的举一反三,很是赞赏的点点头:“你能够这样的见微知著,可见长才。”
    “臣不敢以片言邀天之宠。还请皇上解说,以开臣弟茅塞。”
    “朕刚才说过,英人和我天朝不论风俗,礼节,人情,皆不相侔。我天朝受礼仪教化,在这一点上,总要秉持圣人所说的‘君子有容人之美’的古训,为彼此存一份容忍之心,方是正道。”偌大的基福堂中,只有皇帝的声音在响起,只听他又说:“两国邦交,兹事体大,既不可疏忽懈怠,也不克拘泥于蝇营狗苟的小节。便是偶有出入,也要尽可能的靠磋商解决,老六,你不可顽皮啊。”
    奕訢羞涩的一笑:“是,臣弟记住了。”
    “这些话你记下来,等到见到英使,再和他们做详细的沟通会商。”皇帝回转到软座前坐下,把宁绸袍服的下摆撩动起来,轻飘飘的:“还有一件事,你既然到塘沽外海去和英人会商,顺便去一次大沽口,看看那里的炮台,有没有需要加固,修葺的地方,上个折子来。”
    “是,臣弟明白了。”
    皇帝说完这些,眼睛望向跪在一旁的李鸿章:“李鸿章?”
    “臣在。”
    “你的老师是曾国藩,他是朕很看重的大臣,所谓名师出高徒,你是他的学生,可不要给老师丢人啊。”
    鸿章赶忙俯下身躯,以头触地:“臣不敢有游移之语,致误了皇上以天下、社稷为念的圣心大事。”
    “那好,就这样吧。”皇帝又说:“太妃她老人家的寿诞之日快到了,早早的把差事办完,回来之后给你额娘祝寿。”
    “皇上万几至重,圣心挂念奴才的额娘,奴才带阖府叩谢皇上天恩。”
    “你们总还要准备一二,朕不留你们了,老六,你留下,朕还有几句话要和你说,旁的人都跪安吧。”
    众人鱼贯而出,殿内只剩下君臣两个:“老六,这一次你到天津去,英人一定会就礼法之事与我朝杯葛不清,若是真到了推车撞壁的时候,你可以告诉他们,朕会考虑允许英人在我天朝首都设立公使馆。今后一切事物,都可以通过公使馆,和我天朝做有序的相商。”
    奕訢跪在地上,闻言很是一愣:“皇上的意思是?”
    “你就记住朕的话就是了。等到英人始终不肯低头的时候,再说。”
    “喳。臣弟明白了。”

第132节 恭王为使(4)
    转天天亮,刘杰、胡林翼、天津总兵长瑞、大沽口炮台管带滑褚琇等人早早的到了庄上,来给奕訢请早安。几个人说了几句话,奕訢回头望望李棠阶和桂良:“园公,山翁,那,您二老在庄子上休息一天,我这就动身了?”
    “只是要辛苦王爷了。”
    “哪里,”奕訢破颜一笑:“刘大人,胡大人,长大人,滑大人,我们这就走吧?”
    “王爷请。”因为这一次到大沽口炮台巡视,皇帝只是和奕訢说,并没有要求其他人也随行,旁的人自然也不好要求。
    自从道光二十一年的武装冲突之后,朝廷特别注意加强了大沽口炮台的防备——这里已经成为大清海上(指京师)的最后一道防线,大沽口炮台若是被夷人占去,则京师再也无险可守!有鉴于此,朝廷拨重金将大沽口炮台重新打造一番,其上有大炮台五座、土炮台十二座、土垒十三座,形成初具规模的防御体系。号称是大沽天险,不可逾越。
    登上演武台,天津总兵长瑞报了受校人数,随即开始校阅。先看队列阵法,次看射射箭,两队各二十人手挽弓箭,排列整齐,把苦练而来的百步穿杨的功夫向王爷展示。奕訢拿千里镜照着靶子,中者十之,足见‘准头’极好。
    奕訢很高兴,回头望着和他一同来的刘杰和胡林翼:“兵勇神射,可见操练得法,想来只要有这样的绿营将士,我大清天下必当安如磐石。”
    “王爷之言大是,我大清兵勇个个奋勇,英夷不来便罢,若是来了,也让他们有来无回!”
    奕訢嘿声一笑:“传令,放赏。”
    一听放赏,兵士更加是鼓噪声、欢呼声如春雷价响了起来。
    陆上的操演结束,奕訢登上大沽口炮台,这里的炮台经过当年的休整,改为用木材和青砖砌成,外围二尺多厚的三合土砸实,炮弹打在炮台上只能打一个浅洞,避免了砖石飞溅而带来的危险。炮台的高度也有所提高,达到了五丈,宽度和厚度也有所增加,在外形上出现了方、圆两大类型。
    奕訢用千里镜向海面上看看,回头问道:“能不能打一炮看看?”
    “可以。”滑褚琇答应一声,命炮台的兵士准备放炮。这也都已经是事先准备好了的,点燃臼炮后面的引信,长长的烟雾缭绕过后‘轰!’的一声巨响,过了一会儿,离岸边一百米左右的海面腾起了一朵小小的浪花。
    奕訢手扶着炮台的垛口向下认真的打量着,头也不回的摆摆一炮。”
    又一声巨响过后,海面上照样升起一朵浪花,这一次他看清楚了,再转回头来,眼中有点迷茫神色:“只能打到这么远吗?”
    言下之意就是对臼炮的射程不是很满意——根本也无法让人满意,便是完全不通军事的人也能够明白,这样的射程,怕是连夷人的一半也打不到!这怎么行呢?
    他还没有学来官场上那般喜怒不形于色的镇物功夫,清秀的脸庞飞起一抹忧愁:“这已经是打得最远的了吗?还有没有能够打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