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这个财会学徒班只有几百人,和其它企业动不动几千人的学徒班相比,人数非常少。但是公司对他们却非常重视。财会学习班里面的辽民,曾经都是掌柜、商贩和账房出身,虽然他们的记账方法落后,但是学起现代的财会知识,接受却非常快。毕竟都有着管理了多年账目经验。
最让公司看重的是他们每个人都打了一手好算盘,繁琐复杂的账目,他们拿起算盘来,比现在的人拿计时器算的都快,而且准确率极高。
他们天天住在木头垒的房子里,一天三顿丰盛的饱饭,每天晚上还能从屋子里的那个小盒子里听戏,听人讲古。大家都管这个盒子叫“戏盒子”。
钱成贵最喜欢听的就是评书,岳飞传、杨家将和三国演义,他都是百听不厌。戏盒子除了评书还有各地的小曲、好听的歌曲、还有大家都爱听的相声。
他和同屋的人从刚来的那天起,就喜欢上了这个戏盒子,每天回到屋里都会迫不及待聚在一起,津津有味的听着戏盒子里的各种节目。
钱成贵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只是他经常惦记自己的老婆孩子,尤其是闺女。自从小女儿没了以后,他对剩下的这个闺女就宝贝的不得了,生怕她有什么事情。
“老钱,又想媳妇儿了?”
旁边一个和他要好的辽民,看到他又是满脸愁容,就笑着问了一句。弄的整个屋里的人都哈哈大笑了起来,把钱成贵弄的满脸通红。
“胡说,我才不想那个娘们呢,我是想我家闺女呢。唉……这里什么都好,就是没法子和那娘俩住到一块儿。这儿的章程也怪,你说女娃子上什么学堂啊,还男男女女的弄到一块儿。你说这什么事儿啊。”
旁边的一个中年人凄然的笑了下道:“老钱,你身边还有媳妇儿和闺女惦记,你就知足吧。我现在连惦记都不知道惦记谁。到了这儿你就放心吧,东家的章程虽说和大明不同,可就凭他活了东江十几万人的性命,我们就该感激东家。”
旁边的几个单身的人,听了那个中年人的话,脸色也黯淡了起来。
他们也都感慨了起来,要不是东家相救,东江这十几万人,能熬过来的估计剩不下几个。他们都是接触过生意,也懂得账目。心下一算就知道,救下这十几万东江的辽民,耗费的钱粮那可海了去了。
钱成贵也不好意思的笑道:“东家的活命之恩,我老钱一辈子都记得。我也不是埋怨东家,这不是惦记闺女吗。你说我闺女要是和我家里那个娘们,去那个什么服装厂多好,虽说苦点累点,但是身边全是女人,我心里也省得惦记不是。”(未完待续。)
第二百一十七章学院区
自从来到这里,钱成贵就一直惦记她们娘俩,虽然知道她们也来了,但他还是不放心。直到他到这里第十天的时候,他们学习班的首长,特意来告诉他老婆孩子的消息,而且还给了他半天的假期,让他去看她们。
钱成贵急忙按照首长说的地方,一路打听到了媳妇儿的厂子,见到了媳妇儿,两人又去了闺女的学堂。一家人相见自然是抱头痛哭,但是他们也都挺高兴的,这些年颠簸流离,也终于找到了个安定的地方,不用再担惊受怕的过日子了。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不能和家人住在一起。
以后每十天他们这些学徒工都有半天的假期,每到这一天,他都要和老婆一道去看孩子。老婆被分到服装厂,现在也是学徒工。但是她的待遇就和钱成贵这里差多了,一边干活一边学,一千多老娘们混在一起,吃住什么的,和钱成贵这里没法比。
钱成贵的女儿和所有12岁以下的孩子们,都被分到了学院区。钱成贵家的丫头和几百个看着伶俐的孩子,被宣教部挑了出来,送进了师范学院。
经过去年冬天几个月的不断耕耘,日本妹子和土著女人纷纷怀孕,海参崴的新一代也即将要诞生了,公司上下都欣喜若狂。这是新一代的远东人啊,也是他们今后的接班人。
所以公司对海参崴的新一代非常重视,宣教部制定了一整套的计划,包括婴幼儿早期启蒙教育到小学的教育,所有工作都有了详细的规划。
海参崴实行六年免费义务教育,所有儿童6岁必须入学,进行全日制教育。他们学习期间的书本文具、服装鞋帽都由公司提供,中午还将提供一顿营养丰盛的免费午餐。如果父母没有时间照顾孩子,还可以把孩子寄宿在学校,当然食宿也是免费的。
小学毕业以后,这些孩子就将分流,学习优秀的学生会继续初中的学业。身体素质优秀的会进入陆海军少年学校。剩下的孩子也会进入少年职工技校。
但是突如其来的几千名孩子,也让公司宣教部的人手骤然紧张了起来。教育处几十名出身教育部门的员工,根本无法应付几千名孩子繁重的教学任务。
好在还有几年的时间准备,为此公司宣教部开办了师范学校,在今年的移民中寻找了几百名12岁以下的孩子,由公司教育处的专业教师进行为期五年的培训。
毕业以后,成绩优秀的孩子,还将继续下一个五年的学业继续深造。
其他毕业的孩子,将成为海参崴幼教老师和小学教师。当然,教学主力还是以教育处的几十名专业的教职工队伍为主。但这些孩子会一直跟着实习,以后他们也将成为公司的幼教小学教师队伍的主力,被分配到海参崴各地的小学。
今天又是钱成贵的假期,他急匆匆的赶到了自己媳妇儿那里,要和她一起去看女儿。
两口子在闺女学堂旁边的供销社里,买了一大堆闺女爱吃的东西,然后急匆匆的向闺女的学堂走去。学徒工每月的工分票不多,但是好在学徒工管吃管住,所以两口子每个月这点工分票都花在了闺女的身上。
闺女的学堂在城北依山而建,他们赶到这里的时候,学堂门口已经聚满了人。大部分都是单独来的男人和女人,经过这次劫难,太多的人都没熬过来。
钱成贵隔着围栏打量着闺女的学堂,心中不由得想起了老家的那些私塾和县学,和这里比起来,简直是天上地下。这得花多少银子,这帮海外人真舍得啊。
学堂里占地甚广,一栋栋高大的白色房子整齐的排列着,房子的周围是一片片巨大的绿地,周围规则的点缀着一个个花坛。到处都栽种着一排排修剪整齐的灌木,还有一株株碗口粗的松柏云杉。
整个学堂干净整洁,绿树成荫,花坛、凉亭、长廊、绿地相映成趣,看着就让人赏心悦目。
这里就是公司的学院区,公司为了这里投入了巨大精力,建立了这个功能齐全的远东公司第一所专业的学府,虽然师资力量还无从谈起,但是各方面硬件那真的是没的说。
秉承了远东公司一贯的土豪思维,不管别的,先把学校的架子搭起来,起码硬件不能差了,至于师资力量什么的以后再说。
学院区里面除了花草绿地,还放置着各种体育设施,健身器材,还有一块巨大的塑胶足球场地,周围还有一圈木制的看台。现在教学楼还只是二层的钢结构组装房,以后会慢慢的建起一座座
砖混教学楼。
以后海参崴科学院,科委的几个研究所、实验室和资料室也都将在这里落户。公司在现代社会带来了大量的教学器材、实验设备、高端器材现在都存放在仓储区,只等着这里慢慢的建立起来以后,就会纷纷搬进这里。
公司辽民中12岁以下的孩子,还有一些是年龄小的辽民,都送进了这里的化工技校、冶金技校、医护学校、农业学院、船舶学院,机械加工技校等十几个学院技校,人数达到了数千人。他们将先进行扫盲,然后是几年的系统学习。
公司各个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甚至普通的技术产业工人,都将是学校的老师,在业余时间大家轮流为他们上课,再辅以大量的视频教学,虽然谈不上什么教学质量,但是至少也算是经历了系统的学习过程。这些孩子中绝大多数,以后都会是那些技术含量高的企业中的产业工人。
但是也会有少数一些资质好,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会一直在这个学院区学习很多年。他们将会得到科委的各位专家、各部门的技术人员的重点培养。以后他们可能会是学院区各个研究所的科学技术人员,也可能是各所学院的教授。
这里刚建起来的时候,很多员工看到了学院区的景象,都瞬间恍惚了起来,让他们想起了现代社会那段青葱岁月,以后很多员工没事的时候都会在这里坐一坐。
“铃……铃……”
熟悉的声音让等在外面的人骚动了起来,钱成贵两口子也随着人流向学堂的大门涌了过去。直到守在大门的两个军爷喝骂了,他们才畏惧的退了回来,但是大家的眼神都变得急切了起来。
一大群穿着统一着装的孩子,从院子里面的一座房子里跑了出来。钱成贵两口子的眼睛顿时就不够用了,直到他们看到了自己家的闺女,连忙大喊道:“春儿……春儿……爹这儿呢,爹在这儿呢……”
一个秀气的女孩儿,也从学堂大门嘈杂的人群里找到了他们,然后欢快的跑向了他们。头两次见到他们就会哭鼻子的闺女,现在看到他们两口子都会非常高兴。
一家三口聚在一起,高兴的来到学堂大门旁边的草坪上席地而坐,两口子把袋子里各种好吃的拿出来,笑呵呵的看着闺女大吃特吃。
学堂的院子里还有很多孩子,他们趴在围栏的边上,羡慕的看着院子外面。他们的父母要么不在了,要么就是被分到了北部的起点镇。
丫头吃得正过瘾呢,突然抬起头看着钱成贵两口子,然后从袋子里拿出了几样,递给对面的父母,笑着道:“爹、娘你们怎么不吃,来啊,你们也吃……”
说完就往钱成贵两口子的手里塞,两人拗不过她,就每人拿起一样慢慢的吃了起来。女人吃了两口就笑着道:“春儿,在学堂要听先生的话,我听人家说了,你们以后从这里出来,是要给人家做先生的,往后也算是大人物了。”
丫头一边吃一边笑道:“娘,我跟你说多少遍了,我们这里是师范学院,以后我们是做老师,就是教人读书的那种老师。我们学院的老师对我们很好,同学们对我也很好,我已经有几个好朋友了。”
旁边的钱成贵一听,心里又不痛快了。闺女进了这个学堂才两个多月,但是说话什么的就像变了个人,也不像从前那样总是爱哭了,脸上总是洋溢着微笑。
他满脸不满的道:“你一个女孩子家的,当什么先生。你娘的厂子多好,那里都是女人。这里可好,男男女女的凑在一起像什么样子。春儿,我跟你说啊,别让那帮小子骗了,离他们远着点儿。”
丫头听到钱成贵的话,俏皮的伸了下舌头,任何低头继续的吃了起来。女人听了钱成贵的话,开始数落起他,两口子还拌了几句嘴。
钱成贵被媳妇儿说了几句,也不言语了。虽说他嘴上说得厉害,但是每次看着闺女快乐的样子,他的心里就别提多高兴了。
他现在就想好好的干,争取今年入冬前成为公司的正式工人,他就可以向公司借贷买房了,然后就可以和媳妇儿和闺女住在一起。
虽然公司的那些章程定的并不怎么样,他看了一眼就知道里面的猫腻儿,但他还是觉得值了,经过了这一次劫难,他也想明白了。只要一家人能住到一起,就算是把自己卖了都值。一家人四处飘零了这么久,也该过几天安生日子了。(未完待续。)
第二百一十八章目标库页岛
现在海参崴除了学院区,其他的地方到处也都是参与学习的辽民,各个企业的学徒班足有几十个,共有两三万辽民在这里学习。他们都是先经过一个多月的扫盲,然后才会进入学徒班。
火电厂、机械厂、兵工厂和铸造厂的学徒班人数最多,有将近一万名辽民在这几个企业里学习培训。这几个企业的学徒工,都是第一批辽民在冬训中成绩优秀的那些人,去年冬天就开始进厂实习了。
甚至这几个企业的基础建设和后期的设备安装,他们也都是全程跟随。今年入冬前几个企业就要开始全面运行,他们也将正式上岗。
另外还有一些公司转变思路后,按照“地方五小”方式搞起来企业,比如生产三酸两碱等化学原料的小化工厂、使用小平炉、小电炉的钢铁厂,小规模的玻璃厂、土法的炼焦厂等企业。
这些企业的技术人员最尴尬,他们在现代社会规划的企业方案都不小,可是到了这里却发现,想要实施他们的企业方案任重道远。他们只能塌下心来先从小做起。这些企业的基础建设在去年就都已经全部完毕,但是现在很多设备连安装都省了,直接封存入库。
他们在高大宽敞的现代化厂房里,苦逼的搞起了“地方五小”式的企业,甚至还要使用非常落后的生产技术。其实公司的化工原料、各种钢材以及各种其他物资还有很多,足够他们使用一段时间。
但是他们现在必须先把厂子做起来,目的就是慢慢的把这些学徒工培养成合格的产业工人,一边实习一边教学,争取在今后两三年内,建立起他们之前规划的那种现代化企业。
两三万学徒工的教学任务,如果单靠公司员工现场教学明显不现实。为此公司在现代社会的时候,就下载了大量视频教学资料。
公司各部门的专家技术人员也自己录制了大量的教学视频内容。所以这些学徒工的主要教学模式,就是以大量的视频教学为主,再辅以各个企业的专家技术人员的宣讲授课,但也都是几百人在一起的大课。
这些学徒工天天都是一边在企业实习,一边在学徒班上课,有不懂的地方,可以问他们所在企业各个部门的员工。
虽然对于这个时代的辽民来说,学习现代社会的东西有着很多先天的不足,学习起来也格外吃力,但是对于这样的机会,这些辽民都极为珍惜,学习起来也非常努力。
很多学徒工天天都会学到很晚,学徒班的几个大课堂的视频教学片,也是从早到晚的反复播出,每名学徒工的手中也会有非常全面的教材。
来到海参崴的几万妇女,都被安排进了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中。包括服装厂、纺织厂、罐头厂、副食品加工厂、皮革加工厂、海产品加工厂、鲸类加工厂、肉食加工厂等几个企业。
其中纺织厂、服装厂和皮革加工厂,现在生产任务都不多,招收的女工也不多,各自吸收了一千多人。目的就是培养一些熟练的女工。等到以后生产任务多了,需要招收人手的时候,一帮熟练的女工,采用传帮带的方式,很快就能培养出大批熟练女工。
几个食品类工厂也一样,基本没什么技术含量,一帮老娘们进厂实习几天就差不多能独自操作了。几个工厂都需要大量的人手,总共招收了一万多名女工。
还有农委会建立起来的种子培育中心、蔬菜大棚基地,俄罗斯岛家禽家畜养殖基地、菌类养殖中心、畜牧场等部门,也吸收了几千名妇女。另外公司各部门也招收了几千名年轻女工,从事文案、文秘、服务、杂物等工作,把公司的员工从某些繁琐枯燥的岗位解放出来,进行更重要的工作。
这些女工也正在各个企业、各个部门进行学习培训。她们培训的时间就短了很多,最多两个多月就能正式上岗。
整个海参崴就像一座巨大的学校,到处都充斥着学习培训的课堂。几万名辽民男女,原来可能是目不识丁的农民、农家妇女、小商小贩、渔民、工匠;也可能是识字的秀才、商户、地主。但是来到了海参崴,都要从头学起,开始他们的新生活。
第一批移民中辽民,现在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