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弊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清弊主- 第28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孔毓圻早就听闻这位八贤王的厉害,知道如此说下去,聊到明日,也是无济于事,当下便直言不讳的说道:“今番登府拜访,实有一事相求,还望廉亲王施以援手。”说完,他瞥了胤禩一眼,才接着道:“能否请廉亲王明日一早进宫,恳请皇上在谕旨中注明,迎娶公主的乃是孔家嫡房次孙。”

  胤禩听的不由暗笑,这孔毓圻的算盘倒是打的精,衍圣公爵位的传承,历来皆是嫡长房嫡长孙,这一注明,等于是逼着贞武公开声明。朝廷不插手衍圣公爵位的传承,而且孔家嫡次孙一脉也可以光明正大的抬籍入旗。

  只是贞武会如此好说话吗?胤禩眉头不由微微一皱,按理,贞武不存在逼迫孔家抬籍入旗。孔家乃是万世道统之宗,抬籍入旗将会引发什么后果?天下的官绅士民会是何反应?这事还真说不准,没把握的事情,贞武岂会如此草率?不过,世事无绝对,贞武的想法历来与众不同,谁知道他心里究竟是如何想的?

  略微思忖。胤禩才开口道:“此事,本王只能帮着去探探皇上口风。”

  见胤禩一口应承下来,孔毓圻不由大喜,他来此的目的亦就是指望胤禩能够帮忙探探口风,以便再寻思对策,当下他便起身一揖,道:“素闻廉亲王重情重义,果然是言下无虚。此番援手之恩,孔家必铭记于心。”

  次日,早朝之后。回到乾清宫西暖阁,贞武便吩咐更衣,虽然是早晨,但袍褂齐整的端坐近一个时辰,还是闷热的慌。

  高进喜与几个小太监帮着除下龙袍,见贞武后背微微见汗,便躬身请示道:“皇上,是否沐浴后再更衣?”

  贞武微微摇了摇头,道:“不必,命人备轿。准备起驾回畅春园,夏日里,还是畅春园住着清爽。”微微沉吟,他又接着吩咐道:“秀女的复选也移到畅春园。”

  “喳,奴才这就去传旨。”高进喜说着便躬身退了出去,转眼间。他又匆匆赶进来禀报道:“启禀皇上,廉亲王胤禩在外递牌子求见。”

  老八有什么事?难道是为满汉联姻?贞武也没多想,便吩咐道:“宣他进来。”

  待胤禩进来请安见礼后,贞武便摆了摆手道:“八哥无须多礼,赐座,赏茶。”

  一路进来,胤禩便见太监在准备步舆,心知贞武是准备返回畅春园,谢恩落座后,他便谨慎的试探道:“皇上,本朝入关以来,对衍圣公一族礼遇优渥,公主下嫁孔府,不仅是千古佳话,也是昭显本朝尊孔崇儒,尊师重道之意。”

  贞武瞥了他一眼,含笑道:“八哥有话尽管直言。”

  “回皇上。”胤禩微微躬身道:“衍圣公孔毓圻昨日到微臣府上,恳请皇上能在谕旨中能注明迎娶公主者乃是孔府嫡次孙。”

  贞武一听便明白过来,孔毓圻这是担心自己插手衍圣公的传承,将衍圣公一脉变相抬籍入旗,他不由微微一笑,道:“八哥对此是何看法?”

  难道贞武真的有意将衍圣公一脉抬籍入旗?这事祸福难料,极有可能引起天下士子的反感,稍一沉吟,胤禩才斟酌着道:“回皇上,先圣为万世道统之宗,衍圣公一族亦是天下读书人之楷模,微臣窃以为,朝廷不宜将衍圣公一脉抬籍入旗。”

  贞武微微颌首道:”衍圣公一脉抬籍入旗于朝廷并无益处,徒惹笑谈,朕也无意干涉衍圣公传承,谕旨发往京报,朕已经言明公主所嫁乃是孔家嫡次孙,八哥现如今才来,京报怕是已经出刊了。”

  听的这话,胤禩心里不由一松,他不是不知道京报今日出刊,这事并非是要贞武改口,如果能够追补声明,效果更佳,孔毓圻应该也是存着这份心思,这点小心思自然不能明说,他忙躬身道:“微臣惭愧,险些误了事。”

  稍一沉吟,贞武便转了话题,“满汉联姻,昨日应该就传开了罢,内城是何反应?”

  对于这事,胤禩早料到贞武会问,当下便道:“回皇上,如今旗民的生计不愁,大规模抬籍,宗室勋贵是极力赞成的,此举对他们可谓是有益无害,但对普通旗人而言,还是稍有微词,旗人数量增加在无形中加大了他们当差,入仕的压力。”

  “对于满汉联姻,你是何看法?”贞武饶有兴致的问道。

  微微沉吟,胤禩才道:“满汉联姻既能平息满汉之争,也能收揽汉员人心,还可扩大八旗规模,实是一举数得,不过,臣窃以为此事也有弊端。”说到这里,他不由瞥了下贞武的脸色。

  贞武微笑着道:“偏听则暗,兼听则明,八哥心里有想法,直言便是,无须顾忌。”

  胤禩点了点头,才沉声道:“皇上,朝廷极力促进满汉联姻,势必也促成朝中满汉大员相互联姻,如今又正值选秀女之时,再加上皇上御级登基不久,种种情形相结合,朝中极易形成新的朋党。”

  贞武极为赞赏的看了胤禩一眼,心中大为欣慰,老八能够及时提醒自己留意这点,也不枉自己千方百计的争取他,由此亦足见他确实是再无异心,当下他便含笑道:“八哥此言可谓是老成谋国之言。”

  微微一顿,他才接着道:“朋党祸国,人尽皆知,然自汉唐以来,历朝历代,党争皆屡屡不绝,朕又何能独免?朋党祸国,为害甚烈,然于结党之初,却无碍大局,眼下,满汉之争才是朕的心头大患,两害相权取其轻,当务之急是先促进满汉联姻,彻底消除满汉之争,他们要结党,且由着他们。”

  见贞武早有预见,胤禩心里不由微微松了口气,略一沉吟,他便鼓起勇气道:“皇上,一直以来,微臣皆是呆在京师,不悉民间疾苦,不谙地方情弊,微臣恳请能去南洋或是两广、云贵稍加历练。”

  老八想出京?这可真是出乎贞武的意料之外,微微一怔,他便明白过来,胤禩这是要以此来彻底的的解散八党,如今老十呆在顺义大营练兵,老九在天津军工作坊,若是老八再出京,八党便是群龙无首,值此朝中新党初成之时,八党立时便会烟消云散,不得不说,老八这个时机选的很好。

  不过,如今朝局刚刚稳定下来,若是此时将老八打发出京,必然引起宗室勋贵的恐慌,连带一众兄弟也会心寒,默然半晌,贞武才开口道:“八哥的心意,朕明白,不过,出京就不必了,朝堂之上,永远不可能消除权利纷争,有纷争自然就会有朋党,这是无可避免之事。

  八哥也无须为此不安,与其将八党解散,不如留存以为牵制,只是必须去芜存菁,削减规模,以免刺激新党势大。”

  听的这番话,胤禩亦是大为诧异,他是真没料想到贞武对党争看的如此淡然,自贞武登基以来,八党就成了他的一块心病,这不是他想解散就能够解散掉的,这么多年的苦心经营,已经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即便是他想撒手,下面的人也不愿意,这一年来,他一直担心贞武对八党进行清洗,一直是低调行事,小心翼翼的削减八党的实力。

  如今贞武明确表态不清洗八党,只是让他慢慢削减,他顿觉浑身轻松,忙躬身道:“皇上如天之仁,体恤臣属。”

  贞武摆了摆手,微微笑道:“没有外人,八哥不必谨守奏对格局,随意点好。”说着,他便站起身来,闲适的踱了几步,才道:“新井君美离京已经两个多月了,日本方面一直未有消息传来,八哥对此是何看法?”

  提到日本,胤禩心情轻松许多,略微沉吟,便道:“皇上,日本孤悬海外,千年来,除了元蒙曾两次东征外,再无人侵其本土,此番要他们割让横贺,他们必然难以权衡,迟迟定不下来,亦在情理之中,年羹尧出使日本册封,算算日子,近期也该返回了,他定会带回日本的详细情形。”(未完待续)



………【第660章 对比】………

    有关朝廷大力推行满汉一体,倡议满汉联姻,公主下嫁孔府的消息昨日便已在内城传的沸沸扬扬,尽管是小道消息,但是大多数人却都是深信不疑,因为公主下嫁孔府,事关天家,没人敢胡乱造谣,而满汉联姻,也并非是朝廷首次倡议。

  尽管深信不疑,但不见谕旨,众人也不敢尽信,不过,所有人都清楚,如此大事,京报定然会及时刊载,一大早,内城的大小汉官以及民人(也就是汉人)富商缙绅便都纷纷遣人上街等候京报发卖,毕竟满汉联姻,最受益的就他们,他们自然也是最关心此事的。

  内城虽然名义上是满城,居住的都是旗人,但实际上也有许多民人居住在内城,大清入关时制定的分城而居的制度可以说从来就未得到彻底的执行,最基本的一点便是,内城如此庞大的人口,没有商家,可说是无法生存下去。因此,从一开始,内城便设立了上百个‘宫市’,允许外城的商贩进城‘赶庙’,内城的庙会可谓是日日不绝,到了康熙年间,随着统治的巩固以及天下承平日久,朝廷对内外城的管理已是大为松懈,不少商人开始在内城从生计艰难的旗人手里‘长租’房屋。

  为什么是长租,而不是买卖?因为旗产是朝廷明文规定不允许买卖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能买卖,双方便借长租之名,行产权转让之实。

  而朝廷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方面是希望繁荣商业,增添京师的繁华,另一方面,内城旗人确实需要商家,且商人们的店面毕竟是花钱‘长租’来的,予以褫夺,定会民怨四起。

  如此一来。内城的民人也就越来越多。有钱的大小汉员为免奔波之苦亦是纷纷在内城租房,富商巨贾,殷实缙绅也都纷纷迁入内城,一则安全,二则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满蒙勋贵,权钱勾结好发财,这是千古不易之至理,稍有家资的商人谁个不知?

  随着大量富商巨贾的涌入,内城亦空前繁华起来。不仅是商号林立,各类市场亦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各类戏院会所客栈亦相继涌入,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旗人开始流向外城,朝廷于康熙三十年,在朝阳门外修了两千间官房,供八旗居住,八旗出城亦自此开始。

  历经数十年下来。京师虽然还有内外城之分。但是旗民早已杂居,不独内城如此,就连戒备森严的皇城也被民人商家逐步渗透,分城而居早已成为一纸空文。

  且说兜售京报的报童一上街,立刻就被等候的心焦的一众人等团团围住,转眼间,京报便被抢售一空,京师内外城的大小茶楼此时也都是暴满。满汉联姻,实则便是旗民通婚,事关满汉各阶层的切身利益,京师上下,可谓是人人关心。

  当贞武推行满汉一体,倡议满汉联姻,鼓励满汉通婚的措施和皇室与孔府联姻的谕旨被一一大声宣读出来。京师的大小茶楼皆是一片沸腾,继而,一众茶客纷纷结账走人,忙着去托请媒人提亲,三年一度的选秀女初选刚刚结束,正是提亲的大好时机,这道谕旨一出,谁都清楚,消息一传开,旗人女子立马就成了香饽饽,拖延的半日,说不定就无亲可提。

  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这上门提亲自然不能少了媒人,京师跑媒的这一下可火了,家家门口皆是络绎不绝上门请媒说亲的人,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坐着二人抬小轿的媒人穿梭不停,见此情形,京师的一众商家亦是坐地起价,但凡与说媒提亲沾上边的东西皆是一路提价初选被淘汰的一众旗人秀女家里登时也热闹起来,媒人来往不断,家家户户皆是应接不暇,不过,奇货可居的道理谁家不知,再说,养女攀高门,谁家不想为女儿找个好归宿,因此任凭媒人说破了嘴,大多数旗人都是死咬着不松口,待价而沽。

  崇文门大街,天宝轩茶楼,二楼。

  衍圣公孔毓圻一身便服依窗而坐,悠闲的品着茶,看着大街上来来往往为生计而奔波的人群,他在看到京报之后,便彻底的松懈下来,不过,他仍是有些在意士绅对孔家与皇室联姻的态度,因此便微服来到茶楼,听听京师士绅对此事是何反应,会有何议论?

  茶楼的人并不多,大多数人都忙着回家去托媒提亲或者是回家商议去了,留在茶楼的多是些上了年纪,不再揽事的老人以及一些无所事事的闲人。虽然茶楼有些冷清,但孔毓圻并无离去的意思,他清楚,用不了多长时间,茶楼就会热闹起来的,京城的闲人多,如此盛事,定会引发广泛的热议。

  一壶茶才喝到一半,他便听的一声轻叹,刚刚在他旁一张桌子落座的一位老头满是感慨的道:“这世道可真是变了,世风日下啊。”

  “三爷,这不挺好的吗,何以有此感慨?”陪同他前来的中年人一边给他沏茶,一边小心翼翼的说道。

  “什么叫挺好的?”老人不屑的道,端起起茶盅用杯盖拨了拨茶叶,他才放下茶盅,缓声说道:“元明之时,百姓听闻选宫女,便兴起了‘拉郎配’,顺治四年,京师讹传朝廷要选秀女,结果京师及周围府县城镇,有女在家者俱惊慌无措,再次上演拉郎配。”

  微微一顿,他才接着道:“顺治五年,朝廷传出满汉联姻的风声,风声传出当天,京师内外,有女之家,皆是焦急万分,不论贫富,将就成亲,早说暮成,不必三杯水酒,只用一鼓一笛,甚至良贱不拘,时刻不限,从早至暮,从暮达旦,遍地皆然。

  时人感慨,‘一封丹诏未为真,三杯淡酒便成亲。夜来明月楼头望,只有嫦娥未嫁人。’”

  那中年人皱着眉头说道:“三爷,这些陈谷子烂芝麻,还提它做什?”

  “那说近点的。”老人斯条慢理的啜了口茶,才道:“康熙三十一年,距今不过二十余年,当时谣传朝廷将有如汉制选侍之举(民间选美入宫),举国若狂,不论城乡,有女之家,婚配者纷纷,无论年齿,不择门第,朝传庚帖,晚即成婚,傧相乐工,奔走不暇,你那时已经知事,对此应该还有印象吧?”

  那中年人看了四周一眼,才道:“三爷,那是谣传选秀入宫,与如今的满汉联姻何干?再说了,时移势易,情势使然嘛。”

  “所以才说世风日下。”老头冷冷的道:“顺治五年,朝廷倡议满汉联姻,是什么光景,如今又是何光景?上门提亲者,趋之若鹜,可谓是截然不同!以前是避之唯恐不及,如今是主动上门。”

  “三爷,这岂不说明满汉联姻乃是顺应民心之举嘛。”那中年人一边继茶,一边娓娓说道:“三爷,您老常说,中庸之道是处事之根本,我看满汉联姻便是暗合中庸之道,满汉势如水火非是朝廷之福,更非百姓之福,满汉联姻是大势所趋,当今圣上如此不惜血本的鼓励满汉联姻,所为何来?不就是图个满汉一体、天下一家,江山永固?

  而天下士绅百姓图的又是什么?无非是天下太平,安居乐业,由此观之,满汉联姻实是上利朝廷,下合民心,三爷何必总与顺治爷时期相比?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那时节,满汉之间既惧且疑,何敢联姻?”

  茶楼掌柜此时却是匆匆赶了过来,拱手一揖,满脸堆笑道:“三爷、徐爷,二位可是按老规矩上?”

  那被称做徐爷的中年人拱手还了一礼,起身笑道:“岂敢有劳张掌柜亲自过问。”

  张掌柜轻笑道:“二位爷可是贵客,小的巴结还怕找不到机会呢。”说着话,他便冲着孔毓圻的方向微微摆了摆头。

  那人瞥了一眼一大把年纪的孔毓圻一眼,不以为意的轻笑道:“张掌柜可真是小心,行,老规矩上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