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苏接过夏承正奉上的条陈,细细看过一遍,才放到一旁,很认真地对兄长说:“大哥,我很想知道一件事!”
“太后请说,臣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夏承正也坐正了身子,恭敬地回应。
“大哥什么时候开始关心政务了?”
“……”
“那么,换个问题吧!——这份条陈是谁的大作?”
“是……是……”
对于紫苏的问题,夏承正语塞,完全不知道该如何说。
“不是王府的幕僚,对吗?”紫苏叹了口气,为他铺路。
夏承正点头。
“那人出身不好?”
夏承正点头,又摇头。
“不是至略人?”紫苏瞪大了眼睛。
夏承正再次点头,却又连忙分辩:“亦同有至略的血统。”
“天下用间莫过于夏氏”,永宁王府的消息向来是最全面的,但是,想将那些千头万绪的消息整理成一份可供参考的情报,就不是所有人都能办到的了,紫苏擅长于此,因此,她联想到了几个消息,也想到了夏承正说的是谁。
“纳兰永?”
“……没错!”
纳兰永,字亦同,周扬前宰相纳兰封的长子,却是出身卑微的庶子,纳兰家是周扬的后族,族长的争夺不比帝位温和,在最新一轮争夺中,纳兰永首先出局,被逐出家门,流落北疆。
元宁在《景城和约》签订后,便传告北疆各地,所有居民如果不愿入籍的,可在三月内通过峪城关离开,三月后,元宁将封锁所有边境,严禁居民离境。三个月的时间,足够任何人离开北疆了,可是,纳兰永却没有离开,因为其身份特殊,元宁各方都注意到了他,但是,他向元宁军方所说的理由也很充足——他无家可归,只想在这个住了一年的地方平静度日!
元宁是收复北疆,自然不会驱逐原居民,纳兰永想留下,谁又有理由拒色呢?反正紫苏是在六方馆的报告上批示:“其若无异动,则不可冒犯,视如寻常之人即可。”
紫苏很清楚,六方馆近来并无纳兰永的报告,而纳兰永与永宁王结交,肯定算得上“异动”,这就有些蹊跷了。
紫苏没有掩饰眼中的疑惑,夏承正连忙解释:“是赫连平将纳兰永的策论交给我的,所以没有立刻报到你面前。”
紫苏这次眉头轻挑:“赫连平?永宁王是不是嫌在北疆待得太舒服?”话说得极冷也极重。
赫连平是降将,纳兰永身份暧昧,夏承正与这两人有公务之外的交往只会引来御史的弹劾,这一点,夏承正不会不清楚,紫苏因此更为不满。
夏承正发现自己有越描越黑的嫌疑,不由着急,却又不知该如何解释,脸涨得通红,可是紫苏并没有如之前一般为他解围,反而沉默着等他开口,十分平静。
“太后!”夏承正好不容易开口,“臣以为他们皆是我元宁的子民!”冠冕堂皇的回答,却也算周全。
紫苏放松了神色,淡淡一笑:“他们自然是我元宁的子民!纳兰永幼年就有贤才,得此人,是元宁的福份!”
夏承正一惊,正要开口,就听紫苏吩咐:“既然他愿意出力,大哥就把他收作幕僚吧!名正言顺,省得引来麻烦。”
“这……”夏承正不敢应承,“纳兰亦同并不想入仕。”
紫苏扬眉,见兄长一脸为难之色,不由又笑了:“他也无法入仕!纵然要安抚地方,也轮不到周扬后族的子弟担当守土之责!大哥,他若当真一心出世而居,何必写这样的策论?纳兰一族的子弟从来都以出将入相为平生志向,纳兰亦同会例外?”
其实,夏承正并没有见过纳兰永,因此,对纳兰永的认识远不及紫苏,毕竟,元宁六方馆调查一个人从来是事无巨细,无一遗漏,以利于上位者作判断。
“遵旨。”闻言便欣喜万分的夏承正自然不会再犹豫。
“这份条陈很有见地,等内阁商议后再定论吧!”看了看手边的条陈,紫苏给兄长一个准确的答复,跟着便转开话题:
“大哥也来得巧了,今晚我要办家宴,大哥一起来吧!”
“家宴?”夏承正一时不绕过来,“臣不敢辞。”
其实紫苏也是刚想起来,之前并没有办家宴的旨意,不过,她这么说了,殿内侍奉的人自然也不敢反驳,赵全递了个眼色给身边的一个内侍,那名内侍立刻会意,悄悄退出传达谕旨。
这道谕旨自然是首先传给皇帝,梁应这次没敢耽搁,立刻就进殿禀报,虽然看见阳玄颢一脸不悦,他也只能硬着头皮禀告这件事。
“家宴?”听完之后,阳玄颢同样不解,“朕知道了。”说着就摆手让他下去,梁应应命退下,也瞥到谢纹低头不语地站在阳玄颢的左首边。
“家宴?家宴?”阳玄颢皱眉思索,目光转到谢纹那边,顺口就道:“宜婕妤怎么想?”
谢纹愣了一下,谁让之前阳玄颢还在不冷不热地问她:“卿以为皇后当如何才称贤?”而之前,他又是很亲切地安慰她:“卿应当对自己更有信心才是。”
皇上今天很不对劲!——谢纹的感觉就是这样的。
跟着她才发现,皇帝对自己的称呼变了,阳玄颢对自己的后宫从来都是称封号的,从不曾称“卿”,从惯例来说,“卿”是亲切的正式称呼,一般都是皇帝称呼宠臣时才会用,官员只会亲近的幕僚属官如此称呼,后宫中,这个称呼却有些疏远,当然比起称封号要亲切,但是,皇帝对宠妃多是直接唤名的,所以,这个称呼在后宫很尴尬,不上不下。
方才梁应进来时,她就思考其中的原因,现在皇帝发问,谢纹就只能收摄心神,思考皇帝的问题,略一思索,她就有答案了:“太后娘娘除了想为永宁王殿下洗尘,应该还有什么事情想先告诉臣妾等。”太后的家宴,皇帝的后宫除非被禁足,都必须参加,另有旨意当然例外。
很明显——太后想为兄长接风,就不必申明是家宴了。
第二十二章 凤于九天(上)
《元宁实录…顺宗卷》
崇明六年七月二十三,兆闽、周扬使臣签《永睦条约》。
崇明六年七月二十五,仁宣太后敕命昭仪尹氏降为淑媛。
崇明六年七月二十七,齐朗上表守制丁忧。
谢清的奏章是七月二十八才到承清行宫的,因此,与《实录》的记载有所出入,随驾北行的官员在永宁王晋见后得到的第一个大消息是,仁宣太后授命宜婕妤训育后宫。
这不是正式的敕命,实录并没有记载,但是,元宁的《内起居注》记录了这件事,可以肯定,这是仁宣太后第一次将谢纹的地位抬到诸后宫之上,这一点没有人置疑,但是,这是否表示仁宣太后确定皇后的人选,后世是有争议的,因为,直到八月初三,仁宣太后才将中宫宝印授予谢纹,给予其节制后宫的权力。
对于其他后宫妃嫔而言,冲击是巨大的,在此前,毫无迹象表明,谢纹得到了太后的宠爱,或者说,谢纹从来都没有表现出任何过人之处,与有“神童才女”之称的尹韫欢相比,更是显得平庸。
尽管一直以来,由于入宫的次序,谢纹的地位其实是在尹韫欢之上的,但是,在多数人的认识中,尹韫欢更具有后宫之主的气势,再加上谢纹并不完美的出身,可以说,在后宫妃嫔中,谢纹是被孤立的,而在宫人之间,由于紫苏的强势,没有人敢随便表露自己的倾向。
正是由于在这种环境下,谢纹仍然可以保持平和的心态对待所有人,在那些人生经历丰富的的宫人中,不乏对她有期待之人,而这次的事件也印证了他们的期待。
其实,这件事的起因十分微不足道,在那场家宴中,永宁王是主宾,因此,除了阳玄颢与谢纹,其他后宫都认为,这只是为永宁王举行的宴会,也是对永宁王的恩赏,因此,谁都没有想到,紫苏会忽然开口询问:“你们是皇帝嘉礼前纳入的妃嫔,将会承担后进妃嫔的训育之职,你们可清楚何为内宫典范?”
这句话一出口,所有的后宫都停下动作,面面相觑,不是这个问题太难,而是太简单?
“都说说。”紫苏指了坐在最末的德淑媛先开口。
“回太后娘娘,内宫典范是指内廷之中的律令法则,包括《宫法》、《内制》、《内则》、《后训》、《内诫》等。”德淑媛恭敬地起身回禀,却见紫苏没有任何表示,只能行礼坐下,由身边的华美人起身回答。
一直到谢纹回答前,所有人的答案都是一样的,事实上,也不能说她们是错误的,毕竟,所谓内宫典范只是称谓,并非什么典籍,而且,顾名思义,她们所说的也确实是后宫妃嫔必须遵行的规矩典范。
紫苏没有开口,由着那些女孩一一起身回答,这让阳玄颢很不解,也让永宁王很不解,因为紫苏的沉默中已经酝酿着不悦的情绪,这一点永宁王比阳玄颢更为清楚,因此,他也更为不安,毕竟,后宫不是臣子应该涉足的地方。
轮到谢纹时,她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平静,而是紧皱着眉头,一脸犹豫,没有立刻开口。
“怎么不说?不会是不知道吧?”紫苏冷下脸,话里带着斥责。
谢纹低头敛衽,声音很轻,不确定地道:“臣妾不知太后娘娘想要的是哪个答案?”
“哦?”紫苏淡淡地回了一声,“不知道?你就全说一遍!妄加揣测!”还是一句冷斥。
谢纹这才抬头,开口回答:“回太后娘娘,内宫典范并无明文,方才各位后宫所说确是一种解释。此外,宣祖钦定《慈恩录》,圣烈大皇贵妃有语:‘内宫之中。唯忠贞端谨为言行典范。’成宗皇帝收章懿皇后印绶时,谕旨明书‘违礼乱制,悖语妄加圣烈大皇贵妃,内宫典范,慈恩钦定。’世祖晋静妃为贵妃的册文也说:‘入宫以来,忠贞端谨,内宫典范矣。’因此,臣妾以为,忠贞端谨即为内宫典范。”
谢纹说着话的时候,就见紫苏轻轻颌首,心下松了口气,知道自己猜对了。
也就是这番话让紫苏冷冷将其他后宫训斥了一通,要她们“静心研习内宫规制”,让所有人都噤若寒蝉,跟着就命宜婕妤担当训育、督促之责。
家宴结束后,阳玄颢问谢纹:“你怎么会知道那些细枝末节的记录?”
谢纹一脸不解地回答:“皇上,《慈恩录》是后宫妃嫔必看的,历代的《内起居注》也是啊!”
这是没错,但是,那些只是规定,明宗时,这些规定已经名存实亡,所以,虽然各殿都有这些书册,却没有哪个妃嫔会去看那些陈年旧书,而且,《慈恩录》的内容十分琐碎,《内起居注》更是一部可以砸死人的大作,鲜少有人能看下去。
阳玄颢没有怀疑,却不知道,谢纹在低头送驾时,脑中响起的是倩仪在她临入宫前的叮嘱:“太后出身永宁王府,入宫后,除了那些宫规典籍之外,你必须要熟记《慈恩录》与《内起居注》中圣烈大皇贵妃部分的内容。”
后宫争宠就是如此,有时候一个先机便足以鼎定大局。
几乎就是在一夜之间,谢纹占据了离长和宫最近的位置。
尹韫欢在听说这件事时,感到了无法自已的眩晕,她明白,自己是真的没有机会了!紫苏已经彻底斩断了自己的后路,看看自己正在誊录的东西,尹韫欢伸手将那纸贡纸揉成团,又狠狠地扯碎。
虽然她不曾在场,但是,紫苏的话中已经将她在内,因为她誊录的内宫典范同样是宫规条令,而不是“忠贞端谨”四个字,而且,她已经呈上了一份给紫苏。
尹韫欢的心中升起仰天大笑的冲动——紫苏从一开始就是在给她下套,表面上看是给了她一个机会,实际上是借机彻底毁掉她。
若是宴会当时,尹韫欢同样会回答出谢纹所说的答案,因为,她与那些妃嫔不同,她同样看过《慈恩录》与《内起居注》,她也很清楚,只有那样的答案才会让紫苏满意,可是,待罪在身,她根本没有资格参加太后的家宴,而作为惩戒的内容,她又如何敢在誊录时仅书四字?
她若真那样做了,只怕紫苏又要斥责她“投机取巧,不知反省!”
永宁王离开行宫,王府侍卫仍然在宫门旁等待,所有人都是一身戎装,见到夏承正,他们同时行礼,侍卫长上前禀告:“殿下,齐相遣人通传,您若有暇,想与您晤谈。”
夏承正上马的动作滞了一下,在马背坐定后,却淡淡地道:“现在就去吧!”
紫苏没有对他解释的事情应该可以从齐朗那里得到答案——夏承正此时若还不知道妹妹的打算,他就不是永宁王了。
走进齐朗的居处,夏承正没有让下人通报,因此,齐朗仍然伏案疾书,没有发现他的来访,但是,这个时间很短,敏锐的感觉让他迅速察觉了异样,并且停下笔,缓缓地抬头。
“永宁王殿下?”齐朗有些惊讶,也松了口气。
齐朗的反应让夏承正皱眉:“你不太对劲。”这种直觉来自多年征战,反常即有诡。
齐朗却不愿谈及,淡淡一笑道:“殿下今晚是否遇到特别的事情了?”否则,他不会深夜前来。
注视了他一会儿,夏承正在一侧的椅子上坐下,回答:“太后要立宜婕妤为后。”
“殿下怎么知道的?”齐朗连眼都不曾眨一下,便反问,似乎这只是一件寻常琐事。
夏承正冷笑,将方才的事情复述了一遍,目光没有从齐朗脸上移开,却只见他在自己说完之后,轻轻一笑,颌首道:“也难为宜婕妤如此用心了。”
“什么?”夏承正觉得自己完全没有得到想要的反应,而且有越发糊涂的倾向,质问脱口而出,“我更想知道太后为什么这么做。”
齐朗好笑地看着永宁王,问他:“承正表哥、永宁王殿下,你想知道太后为什么立宜婕妤为后,还是为什么问那个问题?”
夏承正气结,却只能道:“当然是两个问题都想知道!”
齐朗也不为难他,点了点头,便回答:“立后是因为太后觉得宜婕妤适合做皇后,问那个问题,是想让立后之事顺理成章。”是答案没错,却没有实质内容,不过,夏承正倒没有再动气,反而思索起来。
“殿下可想通了?”等了一会儿,齐朗才开口询问,却见夏承正缓缓地摇头。
“本王不明白宜婕妤哪里合适当皇后了?也不懂为什么这样会顺理成章。”夏承正冷冷地回答,也毫不避讳。
“她姓谢,不是最好的答案吗?”齐朗轻笑。
“她姓齐还差不多!”夏承正冷言,“朝堂之上,你与随阳已经将尹相架空,后宫之中,再让谢家的女儿正位中宫,尹相如何再为议政首臣?太后既然一直不罢尹相,就不会让这种情况出现!当然,她若是你的侄女,就另当别论了!”
这番话一出,齐朗的脸色立变,未等他说完,便起身开门,看到门外布满永宁王府的侍卫,才重新坐回原位,正迎上夏承正淡淡的笑容。
“景瀚也太轻看本王了!轻重缓急的分寸,本王还不至于不懂。”若非有绝对的信心,他怎么会说这些绝不能外传的话。
“殿下既然对太后有信心,就应该相信她的决定。”齐朗苦笑。
夏承正点头,表示同意,却又笑道:“所以我更想知道第二问题的答案。”
这次,齐朗再次一脸惊讶地看向他,好笑地开口:“殿下,还有比尊奉圣烈大皇贵妃更能讨好夏家人的事情吗?”
话一出口,他又觉得不妥,跟着补了一句:“除了敬永宁贞王为神明以外。”
夏承正无语。
“……应该……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