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军大胜一阵,魏延便前来行礼,李兰与他交谈才知其中原由。刘备得了南郑之后,知曹操攻打阳平关甚急,是以派魏延前来接引。李兰又询问所得俘虏,才知道曹操大军退去,所部只是徐晃三千人马,不禁感慨曹操手下五子良将,皆是智勇双全之将。
李兰正在感叹见,又听有人喊道:“李先生。”抬头看去却是郭淮,惊问道:“泊济如何在此?”郭淮随即答道:“主公得了南郑,取出淮家眷,深感主公大德乃降。后闻阳平关吃紧,特请命与魏将军一起前来接应。”李兰大喜道:“主公又得一良将。”遂命士兵收拾东西,押解俘虏退回阳平关。
今日虽然小胜,但昨夜死伤过万的损失,李兰也深感觉心痛,命人好生安葬阵亡将士,又将军中所有之物皆分赏军士。李兰再不敢大意,吩咐众将严守关隘,才自己回到帐内休息,闭目养神片刻,就听外面郭淮求见。
李兰急忙起身迎请入帐,相互见礼坐下。李兰便问道:“泊济到此,不知有何事?”郭淮答道:“魏王闻南郑失守,即兵退斜谷。先生以为下面该当如何?”李兰知道曹操在汉中连败数场,而樊城,汝南战事又急,且军中粮草不多,于是道:“以吾之见,曹操不日将退兵回许都。”
郭淮点头称是,又复道:“先生所言甚是。魏王既要退兵,先生何不请主公分兵攻取上庸,新城等地,尽得汉水地利,与荆州接壤,也好遥助关将军。”见解果然不凡,李兰深以为是,便答应向刘备献计。郭淮也就起身告辞,李兰将他送至门口,突然问道:“泊济何不亲自向主公献计?”郭淮哈哈笑道:“淮乃新降之人,岂可锋芒太露?”两人四目相视,都不禁微笑。
李兰听从郭淮建议,让马谡先回南郑请刘备出兵取上庸,新城等地。次日,留下兵将驻守阳平关,便引众将径往斜谷道口而来,与刘备大军会合。不数日,遥见到刘备大营,李兰命军士原地待命,带着张飞,马超等将入营参见。刘备得到探马消息,也亲自带孔明,法正等人在辕门相迎。
见刘备亲迎,李兰与众将远远便下马,快步上前拜见。刘备亲自将其扶起,携手进入中军大帐。两厢坐定,刘备便先夸赞道:“经纬夺阳平,取定军,斩杀夏侯渊,足令曹贼破胆也。”李兰急忙谦让不已。刘备再说了几句,又转对高平道:“公就是高平将军?”高平忙起身答道:“正是末将。”刘备上下打量,见其人物雄壮,颔首笑道:“果然是员虎将,经纬识人也。”接着又勉励张飞,马超等人,才命人奉上酒菜。
酒过数巡,李兰便问起此间战事,刘备答道:“曹操屯兵斜谷,战又不战,退又不退。不知何意?”李兰恰见案上鸡肉,不觉想起“鸡肋”二字,遂笑道:“曹操进不能胜主公军马,退又恐天下耻笑。是故进退维谷,不知如何自处,便如这‘鸡肋’一般,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也。”刘备听后不觉哈哈大笑,道:“经纬好个比较。”帐中众人无不失笑。
李兰又再问上庸战事,刘备放下酒杯,对帐外喊道:“将吾昨日所备旗帜取来。”李兰不知他是何用意,便往帐外瞧去,就见一名军士双手捧来一幅大旗,先向刘备行礼,再起身双手展开,上面却大书“汉军师将军李”六个大字。
第二十五章
李兰看着刘备亲送将旗,便又知道其必让自己再去攻打上庸,不由偷眼打量孔明,法正二人,心想刘备现在难道当真只相信自己一人不成?刘备看不出李兰表情,便道:“吾亲自为经纬准备此旗。望经纬旗开得胜,取下上庸郡。”
李兰只好起身拜谢,却又想着刘备这样大张旗鼓的让自己领兵出战,怎么向东吴孙权交代?不禁问道:“连日征战,兰都以张将军旗号。如今自打旗号,只恐曹操,孙权得知兰在主公军中。”刘备缓缓饮下杯酒,道:“正要让曹贼知道经纬威名,至于东吴……”说着便冷哼了一声,不屑道:“吕子明所率大军,已为张辽所破,退回寿春。吾不用再指望孙权出兵攻打曹贼。”
李兰大感吃惊,吕蒙乃是东吴名将,吴军又远比张辽兵多,怎么又失败了?难怪刘备都不高兴,不再给孙权留颜面。李兰又复想起宛城司马,急忙道:“莫非是宛城司马懿出兵相助,以至吕都督败退?”刘备却摇头道:“司马懿坐拥宛城十万大军,只推说粮草未齐,并没有出兵支援樊城,汝南两处。”随即笑了笑,道:“此人心怀叵测,曹操何以用他带兵?”
李兰自然知道曹操是让徐庶与司马懿一起掌兵,原意是要相互牵制,却不想司马懿心狠手辣,借口徐庶谋反,将其斩杀而独掌兵权。想起徐庶等人,李兰又不禁黯然,他们都是为了救出自己才惨遭毒手。
刘备也看出李兰神色伤感,便问其故。听李兰如实回答,刘备也不禁想起徐庶此人,两人颇有交情,也跟着李兰叹息不已。孔明在旁,见二人如此,便举杯道:“经纬若能破得上庸,再与关将军一起攻取樊城,北进宛,洛则可为元直报此大仇。”
李兰这才猛然省悟,刘备不仅是想攻下上庸,而是要遥助关羽北上。说到与关羽合作,孔明,法正却都不合适,却只有李兰因为关凤干系,才可以和关羽一起征战,而少出纰漏。这就难怪刘备营中众人不用,独要他去攻打上庸。于是李兰也举杯谢道:“多谢军师吉言,兰必不负主公重托。”
刘备也陪饮一杯,便问李兰攻打上庸需要多少人马。李兰低头默算,上庸虽然没有多少兵马,但是曹洪有五万军马驻扎在汉水。自己军马带少了却是不行,正要开口,法正却先道:“上庸山城何需多少兵马?有高,郭二位将军相助,主公再拨一万人马即可。”
高平部下只有万余降卒,郭淮只身投降并无兵马,刘备再给一万,也不过两万。曹洪却有五万大军,又有汉水阻隔。法正此言岂不是摆明了要自己好看?李兰狠瞪了他一眼,看来最近风头太露,对方已经把眼光转移到自己身上了。
刘备微点了头,道:“曹操大军在此,三弟,孟起都要在此拒敌。确实不能多分兵马与经纬,就由封儿引一万军马,随经纬前去。”李兰大感不满,便还要开口多要些兵马,却见郭淮私下向自己使眼色,只好答应领命。
酒宴散去,李兰回到营中,心里不住盘算如何以两万兵马破曹洪五万。郭淮却又在外求见,李兰正有疑惑,急忙延请入内,匆匆问道:“席间泊济向吾连使眼色,不知是何用意?”郭淮见左右无人,才笑道:“淮观先生欲多求兵马,又知先生求而不得,故使眼色阻止。”
李兰却是不信,问道:“泊济何以知吾求而不得?”郭淮再看左右,小声道:“先生以为是法正欲去先生兵马?”李兰仔细回想,席间是刘备先向自己提出兵马的问题,不觉答道:“难道是主公?”郭淮见他想透,遂笑道:“先生聪明人,淮自不必多言。自来为君者,将无常兵,兵无常将。先生与张将军,马将军携手征战多日,主公岂能再让先生与二人一起?至于高将军,与先生是故旧亲信,主公也不能强行调开。拨来相助先生之军马,却又以少将军统领。其中意思先生还不明白么?”
这一席话让李兰豁然开朗,还以为刘备会信任自己,却哪里知道他无时无刻不在防范着手下众人,自己与法正,孔明都是一般无二。只是曹洪五万大军驻扎在汉水,占尽地利,军马又多,区区两万人马如何可破?郭淮见其面有难色,笑道:“兵不在多,只看为将者如何调度,两万兵马未尝不能胜敌五万。”
李兰见郭淮成竹在胸,于是问道:“泊济有何妙计教我?”郭济笑着拿出汉中地图,指点道:“曹子廉用兵谨慎,又闻魏王大军退回斜谷,只要请高将军带部分军马,大张旗鼓到汉水与曹洪隔岸相峙,作出进攻之势,其必不敢妄动。先生却与淮带军马去取上庸,谅此小城,何足为惧?”
曹洪在汉中战中,一直都以坚守的原则,现在曹操退军,只要高平声势造得足够,谅他也不敢出战。当下李兰与郭淮又商议一翻,计较妥当。见天色已晚,郭淮便起身告辞。李兰送至门口,郭淮转身又道:“古来派系之争不断,魏王手下嫡系与旁系将领,膝下诸子争夺嗣位也都十分厉害。”再看李兰一眼,道:“司马懿能终于手握兵权,乃是他能忍,不露锋芒却暗招人才,一旦有机便大展宏图。”
李兰也看着对方,脸色肃然,长揖到地,道:“兰受教。”郭淮哈哈大笑,又道:“先生客气了。淮得先生活命,军中众人莫不视淮与先生一系,命运与先生休戚相关。”言罢转身离去。李兰看着郭淮背影,不禁摇头苦笑,刘备手下派系争斗,连一个新降之人居然都能看得出来。
第二十六章
次日李兰引兵出征,也按与郭淮商量好的计策,请高平引五千军马只到汉水下寨,与曹洪隔江相对。自与郭淮,刘封二将倍道行军来取上庸。及至城下,高平也使人来报,言其故意做出渡水决战的姿态,曹洪果然不敢轻举妄动。李兰闻之大喜,便命军士扎下营寨。
第二天,李兰打着刘备亲赠的锦旗,与郭淮;刘封带人马到城下挑战。关凤,容儿二女也是一身甲胄跟在左右。刘备知道两人都有武艺,更知道李兰需要保护,也就睁眼闭眼,当是给他两个亲卫。刚城下摆开阵势,只听城内也鼓声大作,杀出一彪人马。李兰见为首那将,心中不由一惊,却也认得,正是孟达。
李兰与他素识,便打马上前欠身道:“孟将军别来无恙?”孟达适才在城上见川军旗帜“汉军师将军李”心里疑惑,忙下城一探究竟,见果然是李兰,脸上颇为惊讶,也行礼问道:“先生何以在此?”李兰笑道:“吾奉主公军令来取上庸诸地。”又打量孟达一身魏将服饰,故意问道:“倒是将军何以在此?”
孟达脸上微红,低头答道:“某当日为赵云追杀,逃出关外。后闻霍将军为赵云所杀,心知孔明容不下某等,便来投降魏王。”李兰早就知道他是两面三刀之人,也不是十分惊讶,但现在上庸郡由他镇守,却不得不好言相劝:“兰素知将军忠义,乃是不得以而降曹。今曹操已尽失汉中之地,退兵斜谷,上庸孤城,兰又提大军五万前来,不日可破。将军若念旧情,复归主公。兰当力保将军无恙。”
孟达仰天大笑片刻,才道:“某新降魏王不久,再复降皇叔,岂不为天下人耻笑?况魏王不以某新降之人,以此地相托。某受知遇大恩,安忍再叛?”李兰还要再劝,刘封却已抢上前来,大骂道:“此背主之贼,先生何必多言?”挥刀便杀向孟达。孟达闪身避过,乃道:“某也是被赵云所逼,迫不得已。”
刘封却哪里肯听他说话?举刀又砍。孟达再让过,也不禁勃然怒道:“某念在故旧之情,不欲与汝刀戎相见。汝却如此相逼,乃自寻死耳。”也舞刀相迎。刘封因见孟达还手,越发恼怒,两人就在阵前撕杀起来。这二人武艺本在伯仲之间,交战数十回合不分胜败。李兰知道刘封未必能胜,遂大声喊道:“少将军且住手。”刘封自己久战不下,也不似刚才那般冲动,听李兰喊起,只好虚晃一刀,退了回来。
孟达也知不能取胜,并不追赶,只是冷眼看着李兰。李兰见他不被言语所动,也冷然道:“孟将军,吾念昔日情谊,不愿挥军攻城。上庸城小兵少,若提兵攻打,旦夕可破,到时玉石俱焚,将军还要想好将何以自处?”孟达略微一想,答道:“先生给某三天时间考虑如何?”李兰知他心意,冷笑道:“这也无妨。只是曹洪大军已被主公调拨军马阻拦,恐不能分兵来救援将军。”孟达被他说破心事,顿时脸色大变,强笑道:“先生哪里话?某并无此意。”李兰也笑道:“如此便好。就请将军回城好生考虑。”孟达又欠身行礼,才带军马回城。李兰也自引军回营。
是夜郭淮又来求见,李兰请入帐中,问其来意。郭淮答道:“今日在阵前,先生不曾看出孟达心思么?”李兰遂笑问道:“泊济可曾看出什么?”郭淮见他胸有成竹,也不禁微笑道:“却是淮多虑了。但先生既然看出其心意,却为何至今没有动作?”李兰叹气道:“孟达降曹也是迫不得已。他今既有意弃城而逃,吾也不想赶尽杀绝。”
郭淮默然看着李兰,当日他便是以这颗仁义之心释放自己,现在却又对孟达将仁义。可是他难道不明白,在这乱世之中,仁义二字只能在口中说说,当真事事如此,难免日后吃亏。过了好一阵,郭淮才道:“既然先生不打算斩杀孟达,却也应早作准备。一旦孟达弃城而去,我军便可即刻入城。”
李兰点头答应,但知孟达今夜尚不敢妄动,也担心自己有所行动。只要今夜无事,明夜他便会弃城逃去,所以明日安排也不算迟。郭淮见他已有主张,就要起身告辞,却见关凤进帐说道:“城中来人声言有要事求见。”
李兰不由和郭淮互望一眼,都是满脸茫然,难道孟达当真愿意投降?急忙与二人来到中军大帐,见刘封已经在帐内,不住向一个着下人服色的汉子问话。那汉子却只是摇头不答,见李兰入内便急忙上前参拜道:“小人见过将军。”李兰并不认识此人,便问道:“汝是何人?”对方却不回答,只是微向左右打量,欲使李兰摈退众人。李兰笑道:“此吾中军大帐,有事但说无妨。”那人方才从怀中掏出一封信,起身上前道:“小人乃是上庸都尉申耽家人,这是家主送与将军的书信。”
听到申耽这个名字,李兰不用多看这封信,便能将内容猜出七八分。孟达既然要弃城而逃,而申耽乃是本地之人,自然不愿与其一起,是以修书投降。李兰看他信中言到明日晚上,在孟达弃城之前,便开门迎川军入内,里应外合,献了上庸。
李兰将信递与郭淮等人,又对来人道:“吾已知申都尉之意,汝回去可上复贵主人,可就按信中所言行事。若能取得上庸,吾便保举他为上庸太守。”来人再三拜谢,起身便要回去。李兰又想起一事,唤回他问道:“房陵都尉可是贵主人兄弟。”那人急忙点头道:“正是。”随即又道:“若是家主修书,定可使二老爷来降。”
脑子反应挺快,李兰点点头,命人取财物重赏,才打发回去。看着那人千恩万谢的离去,李兰摇头暗道:孟达,可不是我不愿意放过你,而是你自己太轻信于人。
第二十七章
次日入夜时分李兰就与郭淮,刘封带人马潜到城下。没过多久,果然见城上有人举火,接着城门大开。李兰便要上前,却听郭淮劝道:“先生不宜亲自前往,恐其别有诈谋。”要是旁人李兰还真有些担心,但这二申根本就不是什么好东西,墙头之草,那边风大那边倒。今日见自己势大,他二人定然不敢有诈,李兰遂对郭淮笑道:“无妨,吾为主将自该身先士卒。”不再等其劝告,径直带人马来到城下。
远远就见一员武将带人等在城门口,见李兰前来,急忙上前拜道:“小将申耽参见将军。”李兰心中极为鄙视其人品,并不下马还礼,就让他起身问道:“城内情况如何?”申耽急忙答道:“城门已由末将亲信把守。孟达正在府中整备行装,欲三更弃城而走。”李兰自己不愿意动手去杀孟达,便对刘封道:“少将军可带人马随申都尉去捉拿孟达。”刘封深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