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惊天动地的口号,也没有什么惊人之举,但是变化却是实实在在,有目共睹。
威望一点点建立起来,进入三月份,两场盛典格外引人瞩目,首先是三年一度的科举,作为隆庆改元之后,第一次会试,朝廷上下都格外在乎。
陈以勤主持会试,他特意在开始科举之前十天,才从锦衣卫调来三百人马,又从戚家军借来五百兵丁,其余科场上下,所有人员,都是临时指派,从外地调入,甚至直到进了京城,才知道自己要负责会试工作。
完全是一群陌生的人员,他们严格执行考场纪律,从检查搜身开始,一丝不苟,严格程度比起以往厉害了不止十倍。
经过选拔,史无前例,一共有五百八十多人通过会试。
有同考官担心人数过多,陈以勤琢磨了半天,苦笑着摇头。
“近些年教化大兴,读书人比以往多了数倍,都是精妙文章,当世大才,老夫实在是不认黜落,罢了,我亲自请旨。”
陈以勤主动找到了隆庆,正赶上唐毅也在请旨处理人事,一听说人数太多了,唐毅当然是支持,没几句话,就把隆庆给忽悠上道了。
天下英才众多,入我瓮中。隆庆也是欣喜不已,不但同意了,还亲自苦心思索,拟定了殿试的题目:“朕惟君天下者,兴化致理,政故多端,然务本重商,治兵修备,乃其大者……”
隆庆这一道策论,实在是有些玄机,最重要的就是“务本重商”四个字,自从苦心研读《国富论》之后,隆庆对农业根本,商为末业的看法非常不以为然。
把他农商并列,提出农商并重的观点,不得不说,是一大创举。
本来隆庆还担心,会不会引起考生的反弹。
哪里知晓,能通过会试的这些人,有七八成都来自南方,至于北方的学子,还多数就读晋商支持的书院。他们都受到了浓重的商业熏陶,甚至东南的学子,多数家中都经营作坊工场,或者从事长途贩运。
商业的利润他们有目共睹,加之心学广为传播,大家也不在排斥商贾。
隆庆的考题竟然受到了热捧,不少报纸登载出来,天下的商人感激涕零,筹钱请人写文章,赞颂隆庆,把皇帝夸得和一朵花似的。
从此之后,隆庆多了一项爱好,就是每天让太监搜集报纸,看看上面怎么说的,竟然比看大臣的奏疏,还要有趣。
隆庆戊辰科,一共录取五百八十五名进士,为历年之最。
就在正式公布皇榜的那一天,一架马车风尘仆仆,赶到了京城,从车上跳下来一老一少两个人,老者六十出头,腰背笔直,目光锐利,浑身上下,透着十足的威风。
抬头看了看高大的城门,伸着懒腰笑道:“没想到我胡宗宪今生还能回到京城,真是不容易啊!”
几乎和他同时,原户部尚书葛守礼,原大理寺卿毛恺,原南京礼部尚书高仪,原浙江巡抚李天宠,还有南京户部尚书张守直,南京兵部右侍郎方逢时……
一共十余位部堂高官先后入京,一时间朝廷之上群贤毕至,热闹无比。
谁都知道这伙人进京,肯定是要冲击现有的朝局的,昔日徐党的众人惶惶不可终日,却又没有办法,谁让唐毅打着徐阶所拟嘉靖遗诏的名义,他们连反对都说不出口,貌似,徐阶还是做了一点好事的。
第907章大明雄风
“一忙忙,开开窗门月光光。二忙忙,梳头缠脚落厨房。三忙忙,年老公婆送茶汤。四忙忙,打扮儿子进书房。五忙忙,装扮女儿进绣房。六忙忙,打扮儿子做新郎。七忙忙,装扮女儿嫁夫郎……”
民谣声声,悠悠荡荡,从一个老妇人的嘴里唱出来,她对着月下,面前放着火炉,上面摆着砂锅,原来正在熬醒酒汤。
“娘!”
一声低呼,老妇人还没回头,就喜笑颜开。
“咱家的文曲星可算是醒了,都说官身不自由,娘算是领教了,怎么喝那么多酒啊!”老妇人又是担心,又是埋怨。
新科的状元罗万化挠了挠头,不好意思道:“和同年们去拜会师父,盛情难却啊!”
老妇人满脸慈祥,扇着炉火,笑道:“唐大人那么好的一个人,就没帮着你?”
“唐大人?他不在,是,是陈大人,陈以勤陈大人。”罗万化突然发现老娘的脸色变了,却不知道为什么,只是出于童年的本能,惴惴不安。
老妇人抬头迟疑地盯着儿子,询问道:“你不是去拜会师父吗?怎么是陈大人?”
“啊,娘,今科的会试主考是礼部尚书陈以勤老大人,他选中的孩儿,不只是孩儿,还有其他几百人,都是陈大人的学生……”
“荒唐!”
老妇人突然站起,脸一下子就沉下来。
“娘问你,当初你离家到杭州求学,谁是你的老师?”
“自然是当时的知府唐毅唐大人。”
“知道就好,五年之前,你从国子监去小站,又是谁悉心指点你的学问?”
“还是唐大人,可是……”
“没有可是!”
老妇人突然伸出手,点指着儿子,气哼哼道:“俗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唐大人屈身下士,不以我儿卑贱,亲自教导。我儿能有今天,离得开唐大人吗?”
罗万化的脸垮下来,为渠道:“娘,孩儿受唐大人厚恩,可是官场上历来只认座师,陈以勤大人乃是今科会试主考,就是孩儿的老师,这是改变不了的。”
“胡说!”
老太太板着脸,严肃说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谁给吾儿传道,谁教授吾儿学业,谁又替吾儿解惑?”
面对老娘接连发问,罗万化深深低下了头。
“哼,别以为为娘看不明白,不就是陈以勤点中了你们吗?又有什么恩情可言,从此之后,就尊他一个师父,小心侍奉着,敬若神明,摸摸良心,你服气吗?”
罗万化涨红了脸,越发局促不安。老娘说的当然没错。座师和门生之间,本来就是一种官场的陋习。
说穿了就是朝廷大佬需要马仔,而新科进士需要抱大腿。
借着会试的由头,就确立下师徒关系,从此抱在一起,完全是一种利害结盟。士人常喜欢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到了自己身上,他们却把大义扔在了一边,只剩下利字当头了!
罗万化最初虽然有些别扭,可是一想起官场上都是如此,也就随大流了。被老娘这么一说,他终于感到了不妥,想起可亲可敬的唐大人,羞臊得无地自容。
直到会试结束,他才第一次见过陈以勤,匆匆一面,有什么感情可言?反倒是唐大人,在杭州的时候,不惜重金,创办学院,约请魏良辅、钱德洪、王畿、季本等等鸿儒大师,驾临杭城,悉心授课。
不只是杭州,也不知是浙江,天下学子,只要到了杭州,都会得到平等对待,接触到最新鲜的观念,结交最精英的读书人,互相砥砺学问,增长见闻……试问没有唐大人的兼容并包,哪里会有今日东南文风之盛,科举之兴?
就拿这一科来说,五百多名进士,有四百三十人出身南方,更有三百多人,集中在南直隶,浙江,福建,江西四省。
光是浙江就出了一百多位进士,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冠绝天下。
饮水思源,还不都是唐毅奠定的基础。
不但如此,唐毅在小站期间,创立唐学,自己也是前去求学者之一,还得到了唐毅的耐心指点。唐学完全打开了一扇前所未有的大门,从经济入手,显然比道德更有说服力。那段时间虽然不长,却受益终生,罗万化敢说,经过小站求学之后,他和那些只懂八股文章的迂腐读书人,完全不一样了。
那是一种成竹在胸,美妙感觉,都说朝闻道夕可死,果然是黄钟大吕,发人深省!
能让自己心服口服的师父,只有一个人!
想到这里,罗万化突然跪在娘亲的面前,泪流满面。
“多谢娘亲教导,孩儿险些走错了路!”
磕过了头,立刻蹿起来,“孩儿这就去拜见唐大人,向他请罪!”
“去什么去!”老太太一把拉住了儿子,指了指东边的天空。
“月亮都出来了,还是等明天吧!”
罗万化不好意思点头,整整一夜,他都没有睡觉。到了第二天,早早爬起来,直奔唐府而去,到了半路,又觉得空着手不妥当。
又去挑了八样礼物,才兴匆匆赶到了唐府。
他刚露头,却发现府门前早就堵满了一大群人,见他来了,都抢着打招呼。
“状元公来了,状元郎到了!看看,还带着礼物,就是比咱们想的周到。”大家哈哈大笑。
罗万化这才看清楚,敢情这伙人几乎都是新科的进士,足有两三百人,比起陈以勤家里的阵仗可要大多了。这些人或是从南直隶、浙江而来,或是心学门下,或是笃信唐学,他们和罗万化差不多,都把唐毅当成真正的老师,至于陈以勤,不过是碍于官场规矩,不得不为而已。
早就有人提议,论起师父,他们只认唐毅,陈以勤靠边站。不过在殿试之后,就有人送来了消息,说陈老大人品行敦厚,官声清廉,能拜在陈大人的名下,是大家的福气。为学者当摒弃门户之见,弟子不是老师的专属财产,座师业师并重,具是师长。师恩虽重,却只是私人情谊,不能凌驾道义之上,不得因私废共,坏了朝廷大事……
这些话语重心长,正是对眼下官场师生陋习的有力纠正,显然,唐毅是承认大家伙的,不但没有逼着他们在两个老师之间做选择,还鼓励他们不要被师生私谊羁绊,真正心怀天下。如此宽宏大度的师父上哪去找啊?
一时间,学生们感激涕零,大家都约好了前来拜见老师。
罗万化听完大家的议论,恨不得找块豆腐撞死。原来他考上了状元,成为各方的焦点,事情也多,其他人都以为会有人通知状元郎,结果谁都这么想,就把罗万化给忘了。
这帮坏事的东西,早点告诉我,至于纠结一晚上吗?
罗万化欲哭无泪,可是转念一想,煎熬也不是没有收获,至少他想通了,真正到了选择的时候,该站在哪一边!
他仰起头,看着唐府的大门,眼圈发红,竟有一种战栗之感,这才是心之所选啊!
正在他激动的时候,突然从唐府的侧门跑出一个人,也是新科的进士,沈明臣的公子沈一贯。
比起罗万化他可就差着太多了,竟然只考中了三甲进士,好在沈一贯的神经比较粗,不还是有一大堆没考中的吗!
再说了,老爹有透露过,以后科举会大改的,等到录取的人多了,也就无所谓了。要是让沈明臣知道了儿子的想法,非把他的脑袋揪下来不可。
“不好意思,唐大人刚刚被请到宫里了,没法见大家伙了。”
众多的年轻人大感失落,沈一贯忙说道:“不过唐大人给大家伙准备了礼物。”
一听有礼物,大家伙都来了精神,纷纷翘首以盼。沈一贯从家丁的手里抱过来厚厚的一摞子请帖,笑嘻嘻送到了大家伙的手里。
“这是参加册封太子大典的请帖,三日之后,在丰台大营,万国来朝,共赏大典。”
罗万化接过来之后,眉头紧皱,“沈兄,册封典礼不都是在紫禁城吗?跑到丰台大营干什么?”
沈一贯笑道:“没办法,谁让人太多了,听说啊,这一次不但有一帮西夷过来,还要举行阅兵,一展大明雄风,紫禁城地方太小了。这不,陛下紧急召见唐大人进宫,多半就是商量这事儿。”
转了一圈,每人得到一份,沈一贯提醒道:“大家伙可放好了,告诉你们,请帖不便宜,贵宾席的市价已经炒到了一千两,还有价无市呢!”
新科进士们都吓了一跳,这哪里是请帖啊,简直就是银票。要不干脆把请帖卖了,换银子算了。
当然大家伙只是想一想而已,册封太子,还有阅兵,多大的热闹啊,万金不换!
……
隆庆对着一副盔甲正在发呆,这副盔甲不是别人的,正是朱棣所留,虽然年深日久,可是保养得当,就跟新的似的,从头到脚,满是张牙舞爪的金龙,处处展现着皇家的威仪。
看起来好看,可是穿起来却不容易,光是托在手里的头盔,就有十五斤重,精铁打制,上面还有兰扎体的梵文,神秘莫测,带着祖先的保佑。
隆庆试着戴了一下,没走几步,脖子就跟断了似的,真难以想象,当年永乐大帝是如何穿着这身铠甲,纵横天下!
“唐师傅,能不能不穿啊?”隆庆咽了口吐沫。
“当然可以,是要给四夷展示大明雄风,还是展示富庶繁华,就看陛下的选择了。”唐毅眨着眼睛说道。
第908章不会弯曲的膝盖
唐毅是个很善良的人,他总是会给别人选择的权力,故此他要比霸道的高胡子更得人心,只是熟悉唐毅的人都知道,这种选择其实是毫无意义的,最多是多一会儿没必要的挣扎而已。
隆庆想要大操大办,唐毅完全顺着他的心思,规模之大,甚至超出了皇帝陛下的估计。
单说前来观礼的国家吧,占城、土鲁番、撒马儿罕、天方、安南、暹罗、鲁迷、哈密、西番、朝鲜、吕宋……光是属国就不下十四五个。
自从郑和船队停止之后,一次来这么多藩国使节,还是头一次。
除此之外,还有佛朗机、英国、法国,尼德兰,丹麦,瑞典,普鲁士,意大利……近十余个西夷国家的使团。
其实说是使团并不准确,因为从操办大典开始,前后只有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坐着船还没法航行到欧洲,实际上大多数都是商人冒充的。
对此唐毅不怎么在乎,反正老子这一次又不会回赐你们什么东西,让你们感受一下大明的力量,没有什么不好!
当然他也没有点破,孔圣人还要三千门徒装点门面呢,让这些稀奇古怪,红头发蓝眼睛的家伙给京城的老少爷们开开眼,多少年了,万国来朝的盛景再一次出现了。
从上到下,几乎每个人都沉浸在喜悦之中。
京城的富商,各地的士绅,都争相跑到京城,不惜重金,从礼部购得一张贵宾请帖,到时候就能站在看台上,和皇帝陛下,还有太子一起享受荣光,一辈子也未必有这么一次。
其实沈一贯还是说少了,位置靠前的请帖已经到了惊人的三千两一张!
唐毅可从来不做赔本的买卖。
几十个国家的代表,上万的文武官吏,士绅百姓,还有几千精锐士兵,阵仗可要比早朝大多了。
他们之中,绝大多数人或许今生只能见过一次皇家的风采,哪怕老掉牙了,他们还会在床头向儿孙们讲述,激动人心的一幕。
想到了这里,隆庆再也不觉得可以打折扣了,无论如何,也要死撑下来!
……
吉日良辰,三位大学士,九卿重臣,另外一直没什么存在感的三大国公也都到了,率领着勋贵,文武东西对站,这是少数几次文武能够并列的时候。
成国公朱希忠领衔,抬头看过去,竟然一阵迷糊,站在文官第一位的竟然是他的便宜外甥唐毅!
小子行啊,才几年的功夫,就位极人臣了!
看到了朱希忠惊喜交加的眼神,唐毅无奈耸耸肩。没有办法,谁让隆庆重视仪式呢,李春芳没有别的本事,好歹在翰林院混了十几年,对礼仪规章清清楚楚,他亲自担任司仪,主持册封典礼。
唐毅身为次辅,自然就站在了文官的第一位,紧挨着他的是赵贞吉,接着就是吏部天官杨博,在往后却不是其他九卿大臣,而是唐毅刚刚弄回来的一帮老古董。
少保胡宗宪仅次于杨博,接着是葛守礼,高仪,毛恺,然后才是陈以勤、殷士儋、张居正、唐汝楫等人。
面对着如今的朝局,张居正是深深的无力。
其实徐阶倒台,张居正多少还有些雀跃。徐华亭因循守旧,已经不适合如今的大明,退下来,把机会让给更有作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