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下来。
徐氏却有几分精神气,拉住独女的手笑着说道:“女儿有泪不轻弹,阿和,以后爹爹,怕是不能陪着你了。”
永宁候忍住眼泪,红着眼眶说道:“爹放心,太医说了,您不过是受了暑气,好好养着便是了。”
徐氏却摇了摇头,叹了口气说道:“爹的身体,自己明白。”说完又看了看女儿,又朝着孙女们看去,最后却对着孔尚瑾招了招手。
孔尚瑾连忙走到老太太身边,却不知他临终为何想到自己,要说亲近,他们可一月里头才见几面。
徐氏一把抓住孔尚瑾的手,力道之大让小孩有些难受,却只忍着叫道:“爷爷。”
徐氏点了点头,只紧紧的盯着她看,忽然笑着说道:“是有些像婆婆她老人家。”徐氏这话却是夸张了,先侯爷是国字脸,十分正气凛然的样貌,而孔尚瑾偏像冯氏,跟国字脸压根不搭边,唯一能让人觉得像的,是一双微微挑起的凤眼,和眼中似乎永远镇定的神态。
徐氏说完这句话,又让身边人将私房拿出来,笑着说道:“老头子的东西不多,只当给你们当一个念想。”
三太太的眼神微微一闪,他倒是没料到,老太太临了临了,还能给他们三房也留一份,不过想到留给孔尚香的才是最大头,心中又有些不满。
嘱托完这些,徐氏脸色渐渐青白起来,似乎精神气也被抽光了,永宁候紧紧握着老太太的手,想要挺清楚他想要说的话,但却只能听见几个无意义的声响。徐氏似乎有些着急,最后却无能倒下,冯氏眼神微微一闪,他也猜想的到,老太太最后怕是想要女儿照顾徐家,甚至为此舍得将自己的私房全部分给了在场的孙女孙子,只可惜最重要的话还未说出口却已经撑不住了。
☆、家孝
永宁候府的老太太去世,若是放到平时,恐怕丧礼会变得风风光光,上门吊唁的人要踏平门槛儿才是,只可惜徐氏一辈子过的顺顺利利,死的却不是时候,太后的孝期只过了一半,想要大办却是不行,再说了,这段时间过世的老太太,可不仅仅是他一人。
老太太过世,冯氏连带着几个女婿都觉得惊讶,毕竟这位老太太的身体好着呢,倒是荣国公府那边,冯氏的亲娘孔老太太倒是熬了过来,虽然身体弱了一些,到底是好了起来,冯氏心中大大松了口气,却是亲手操办起丧事来。
虽然不能大办,但去世的人毕竟是永宁候府的老太太,是这段时间之内,除了太后之外诰命最高的。一开始勋贵世家还在犹豫,这到底要不要上门吊唁呢,不去的话实在是说不过去,去的话,又怕碍着皇帝的眼睛。
也幸好这时候景帝倒是慢慢恢复过来,人死不能复生,朝廷的事情她却是一日都不能放下的。知道永宁候府的老太太去了,即使不觉得是给太后哭灵才导致的,到底是让礼部送了重礼,这般一来,朝中大臣也就知道该如何处理。
对此永宁候也松了口气,虽然她与老太太从小并不亲近,但到底是自己的亲爹,死的这般冤枉已经够了,她还能安慰自己,老太太年事已高,过世也是早晚的事情。但若是连身后事都不能好好举办,还不得将这件事记挂一辈子。
白色的灵堂上,永宁候为首,四个女儿在后头,最后面是一群的孙子孙女,而已经出嫁的儿子,却是只能当做客人的。孔尚瑾作为孙女辈分,也得规规矩矩的跪在那边,显得有些突兀,她偶尔抹了抹眼泪,一双眼睛都是红彤彤的,看起来倒是一副悲伤难过的模样。
事实上,不管是冯氏还是后头的人,袖口的地方都浸了姜汁,想要哭的时候便摸一摸眼睛,很快就能刺激的热泪盈眶。孔尚瑾冷眼看着,灵堂之上,只有永宁候是真的有几分伤心,其余人包括她自己在内,对这位老太太的情分都不深,更有几个孙女婿,恐怕对徐氏还有几分怨念,巴不得他早早的去了,别给他们添乱呢。
除了永宁候,来吊唁的人里头,恐怕也只有一个孔尚香,对于这位去世的爷爷有几分真情,不过这些真情,在徐氏想要牺牲他的婚姻,把他嫁进徐家的时候,就消耗的差不多了。所以孔尚香哭得是难过,不过也就是这样了。
老太太的死,最不能接受的恐怕还是徐家,当然不是徐家多么喜欢这位老太太,而是他一死,永宁候府与徐家的关系就更远了,如今除了徐家舅太太,就没有人能用辈分来压着这头,对于徐家来说,这可不是好消息。
为此,这位徐家舅太太哭着上门,在灵堂上哭得那叫一个声嘶力竭,不知道的还以为他跟徐氏多么情同兄弟呢,差点就要晕厥过去,冯氏眼中闪过一丝冷笑,显然不把这位老太太的姿态放在眼中。
徐家舅太太见冯氏几人只是低声啜泣,一个个眼眶红红似乎真的多难过似的,心中愤恨的要死,临了却眼睛一转,一把拉住永宁候的手说道:“外甥女,你爹爹身体一向强健的很,怎么说走就走了,这,这莫不是?”
徐家舅太太的话还未说话,旁边他孙女儿却一把扯住老太太,低声喝道:“爷爷,你别说胡话,舅爷爷年纪大了,熬不过去也是正常。”
徐家舅太太一个哆嗦,猛地反应过来,徐氏可是为了给太后哭灵才病了,若是他说出心中不满,岂不是对皇家不敬。
想到这里,徐家舅太太脸上便有些讪讪的,冯氏冷笑一声,早料到这位老太太要做筏子,与其自己出面,还不如让他想明白,老太太的死,是谁也不能多说的:“舅太太想必是累了,让小厮扶你去后头歇息吧。”
徐家舅太太只得把一腔的话都咽下去,这般作态,在场的哪里能不明白到底是什么事儿。后头的几位太太脸色不变,心中却都带上几分嘲讽。枉费老太太活着的时候为了徐家那样打算,连亲手带大的三少爷都不顾了,如今倒好,他尸骨未寒,徐家却只图眼前的好处,想要在灵堂上闹一场,为徐家谋利益罢了。
不说徐家的人,老太太到底是风光大葬了,葬礼过后,永宁候便下令关闭门庭,闭门守孝。这可不是太后的国孝,熬过七七就行了,按照规矩,永宁候作为亲子,得丁忧在家守孝三年,而大娘子等孙女,就得丁忧守孝一年,明朝守孝的时候,并不提倡苛责己身,认为这样也是一种不孝,但守孝期间,也得是要粗茶淡饭不喝酒,不与妻妾同房,不叫丝弦音乐。
永宁候家的丁忧皇帝很快便准了,并没有任何夺情的意思,对此永宁候倒是松了口气,这段时间皇帝身体不好,朝廷更加波荡不稳,丁忧三年过去,只期盼到时候已经尘埃落定。永宁候府到底是世袭的爵位,若是在朝堂上,难免有人要来拉拢。
为此,永宁候将三个女儿叫到身边,仔仔细细的嘱咐了一遍,虽然她们也都要守孝一年,但谁知道这几个里头,会不会出现一个脑袋发昏,准备博一个从龙之功的。永宁候为人求稳,自然不希望自家牵扯到储君之争里头去。
永宁候将自己的心事与冯氏一说,冯氏也是十分赞同,觉得老太太死的也挺是时候,临了临了,倒是为侯府解决了一时之危。而家里头,女儿孔尚瑾尚且年幼,孙女孙子也都没到看亲的年纪,三年的时间并没有任何的妨碍。
侯府关闭门庭守孝,对于孔尚瑾的日子来说却没有任何的影响,守孝的规矩里头,妻妾通房不喝酒,是她原本就不需要的,而丝弦音乐,也不是孔尚瑾的爱好,至于粗茶淡饭,这样的世家里头,即使是豆腐,也能给你做的美味无比,压根不用操心。
唯一的改变大概就是,家里头似乎人多了起来,平常的时候,永宁候连带着三个已经成年的女儿,不是上朝办公,就是在外头有应酬,尤其是二娘子,如果不是必要,几乎每天都跟一群才子吟诗作对。如今还在孝期,自然是不能出门宴客了,虽说不是非得闭门一步不出,但有些地方却是去不得。
赋闲在家,永宁候先就待不住,每天就把孔尚瑾拉在身边好好教导,只当是打发时间了,倒是让李夫子空闲了许多,孔尚瑾深刻的觉得,论对那些诗书的熟悉程度,自家老娘比不得李夫子,但论为人处世的手段,这两人却不是一个等级的,为此她倒是也十分乐意与永宁候待在一起。
永宁候见小女儿喜欢,心中倒也高兴,并不局限与诗书礼仪,有时候想到朝堂上的时候,也会解说一二,倒是让孔尚瑾对如今的朝廷有些了解,一听见如今的皇帝那么多的皇女,据说太子平庸,而其余的皇女却一个个非常出色,心中难免想到康熙朝,要知道康熙那时候,太子原本还是聪慧异常的,最后还被一群兄弟拉下马。
孔尚瑾偶尔说出自己的想法,倒是让永宁候感慨起来,自己前头的三个女儿,大女儿虽然是个好的,但一直以来文不成武不成,为人还算老成谨慎,但也太过于谨慎了一些,没有学到她的十分之一,将来能守住永宁候府不衰落已经不容易。
二女儿倒是个能读书的,偏偏清高自傲,不会做人,被她那去世的老娘养的太过于目下无尘,有时候得罪了人还不自知。若不是有永宁候府在后头撑着,恐怕连如今的闲职也坐不住,早就被人踹下马。
三女儿呢,出生不高是个庶女,向来没什么见识,让她处理处理俗世杂务倒是可以,唯唯诺诺的性子,实在不适合当官,当初她还有为这个女儿谋出路的心思,这么多年下来,见她毫无心志,也就泄了气。
原本以为自己这辈子的希望,只能放到孙女辈身上,孔青珏倒是也没有辜负她的希望,比她不成器的老娘有灵气多了,谁知道临老临老,倒是多了个嫡幼女,而这个女儿,在政事上的灵性,倒是有几分先侯爷的影子。
永宁候对嫡幼女多有几分宠爱,有时候对着冯氏也感叹起来,惋惜这个女儿偏偏来的太晚,若是嫡长女的话,何愁永宁候府不再风光几代。
冯氏原听着也是高兴,但见永宁候一日日对小女儿偏爱,倒是担心起来,手心手背都是肉,不患寡而患不均,这个道理他比谁都明白。
冯氏提醒了几次,永宁候倒是晃过神来,心中一边惋惜,一边倒也认了,毕竟她不可能舍弃已经长大成人,女儿都已经长大的嫡长女,而将永宁候放到小女儿的手中,与其一味偏心,让她们姐妹之间生了隔阂,还不如好好培养小女儿,将来若是永宁候有难,难道她还能袖手旁观不成。
见永宁候总算是明白过来,冯氏才终于放了心,从心底来说,其实他也是更加偏爱自己一手带大的小女儿一些,但作为当家主夫,他要想的事情却不仅仅是眼前,他们都老了,小女儿却还太小,将来难道还能少了她大姐的照顾。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长远,孔尚瑾不知这些,只是觉得最近永宁候布置的功课越发的广泛了,有时候甚至将历年的邸报拿出来与她解读。孔尚瑾心中默默的感慨,想着自己这辈子是安安稳稳的过好,还是跟上辈子似的搏一搏站到高位,没等孔尚瑾拿定主意,永宁候府却出了一件大事。
☆、仙人跳
永宁候府的这件大事,却是因为二房的二娘子所起,要说闭门守孝之后,永宁候一门心思教导幼女,世子也是有样学样,偶尔将孔青珏带在身边教导,虽然这位大娘子严肃到古板,但为人秉性耿直,对嫡夫君吕氏十分尊敬,对唯一的嫡女也颇为看重,孔青珏又是个懂事的,两人倒是相得益彰。
但这事情放到二房却不是那么和谐,二娘子原本就不是多么喜欢嫡夫小冯氏,虽然孔青琮也是她仅有的女儿,但两人见面的时候少的很。如今二娘子直接将人拘在身边,严词厉色的模样,让原本心性活泼的孔青琮颇为难过,小冯氏只有这么一个女儿,因此对二娘子也心怀几分不满。
要说这对夫妻,也真真是冤孽,当初冯氏就说过,若不是自家外甥自幼父母双亡,恐怕还轮不到自家二女儿。
这话却要从许多年前说起,当初作为嫡长女的大娘子养在先侯爷身边,而他们的公公,一向身体不好却自负才华的那位,执意也要教导一个孙女。
先侯爷自觉对这位女儿多有愧疚,如今的侯爷自然也不能忤逆,只好把二娘子送了过去,只可惜这位公公是个命短的,养了二娘子几年就死在了先侯爷的前头,但那时候,二娘子的性格却已经养成这般不着调的模样,简直跟那位公公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不是冯氏看不上自己的女儿,自家二娘子有多少本事,他们夫妻俩清楚明白的很,偏偏自命清高,一副看不起天下人的架势。如果只是这般倒也罢了,这个女儿偏偏还在男色上看不清,家里头的小厮,冯氏还能压制住,但却挡不住这位出门会友,一番花天酒地。
那时候二娘子尚未娶亲,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偏偏这位就生了一副风流心肠。好在女儿家风流并不是什么大事,只要不闹出事情来,永宁候和冯氏也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谁知道这一放任,最后却闹出一件笑话来。
当二娘子站在自己身前,口口声声要将那位卖艺不卖身,据说志向高洁文采无双的青楼名妓娶回家时,冯氏差点没直接气死过去,永宁候动用了家法,偏偏这位倒是捏准了她老娘不可能把她打死,咬紧了就是不松口。外头有心人将消息散播出去,直接将永宁候府的名声弄臭,幸好那时候大娘子已经娶了吕氏,否则的话,恐怕吕家都要退亲。
冯氏怎么可能答应女儿这样的条件,她不是不疼爱这个二女儿,却不可能为了她,一辈子让大女儿和小儿子抬不起头来。最后冯氏跪在祠堂之前,请永宁候将女儿逐出侯府,断绝母女关系。
当时这件事闹得极大,如今十多年过去,却是无人再提起。事情的经过小冯氏知之不详,却也听说过,这位二娘子确实是被赶出家门一阵子,身无分文据说可怜的很,最后到底是怎么回来无人得知,反正那位跟她情深似海的青楼名妓,此后再也无人提起。
这件事后,二娘子虽然回到了永宁候府,名声却已经臭了,好一点的人家,谁愿意将儿子嫁给一个浪荡子,虽说浪子回头金不换,但这事儿谁能说得准。
冯氏原以为,经过这件事,二女儿总要学乖一些,不求她能够跟老大似的克己端行,就算跟老三似的木讷他也认了。只可惜二娘子回来是回来了,也不敢再闹出什么大事,性子却没从根子上扭转过来。
至此,冯氏也差不多明白,这个女儿是被公公教坏了根子,现在有他们夫妻俩压着还好一些,将来若是他们夫妻去了,老大虽然是长姐,怕也不能时刻盯着。娶妻娶贤,得给她找一个厉害的媳妇,将来才能压制得住。
冯氏扒拉扒拉,最后看中了自己娘家姐妹的嫡长子,说是姐妹,这个姐姐却是庶出的,本来倒是有几分才学,谁知道外放的时候早早去了,连带着她的嫡夫君郁郁早亡,留下两个无依无靠的儿子,要嫁妆没嫁妆,要娘家没娘家的。
荣国公府虽然能给两人依靠,但荣国公府那时候就是冯氏的嫡长姐当家,对这两个庶出妹妹的儿子,也不过是面子情分罢了。
冯氏左看右看,觉得这般长大,小冯氏会看人脸色还能维持住爱说爱笑的性子,心中定有几分城府,再有一个,小冯氏与弟弟年幼父母双亡,单凭这一点,将来也嫁不到好人家去。
冯氏与自家老爹通了通气,又与小冯氏细细说过了一回,到底是把婚事定了下来。冯氏可谓是一心为了女儿,谁知道在二娘子的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