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 去 的 皇 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逝 去 的 皇 明-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明朝的王爷——逝去的皇明(1)
引子——洪武二十二年

  公元1389年,这一年在中国,为明洪武二十二年。

  
  论天干地支则为己巳,属蛇。今年对于稳坐在九重金銮的朱元璋来讲,当日烦心之事不多,全年光景不错。

  
  先是蓝玉出征蒙古,在捕鱼儿海大破日薄西山的北元。

  
  北元政府的法定接班人、家属以及百官通通被俘获,据统计,竟然有七万之众。

  
  当然,这对于他们来讲,这也不见得是一件坏事。至少他们再也不用过那种在大漠里喝风,整天提心吊胆的日子了。

  
  而将目光瞄向南方,云南土官阿资的嚣张气焰却丝毫不能给朱元璋先生的心头,带来些少许的震撼。因为,那里有大将军傅友德。

  
  转眼朝廷之内,肃穆的谨身殿之上,竟然持续了多日的寂静。庞大的官僚队伍无一例外的保持了低调、沉默。

  
  这在整个明代来讲,这是极其罕见的。这里面的原因很简单,很多人都学会了韬光养晦,当起了缩头乌龟。

  
  毕竟洪武十三年(1380年)的胡惟庸案件才刚刚要进入到尾声,谁也不想搭上这个末班车。众人卑谨的望着自己的主子朱元璋,谁也不愿意去触这个霉头。

  
  至我朝建立后的二十二年里,已有大多太多的人们为此丢掉了自己的性命。朱元璋仁政、朱元璋勤勉、朱元璋恤下,但朱元璋独断多疑。

  
  他的性情影响到了他的政治,他是不会允许有任何能够挑战他权威的事情再继续的。即使你是天王老子,如果你阻碍了我,我也会不遗余力的把你拉下马。

  
  而就在这个非常时期,平静毫无预料的被打破了。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中书庶吉士,竟然敢上书公然指责朱元璋先生。

  
  朝廷中人噤若寒蝉,纷纷退避三舍。唯恐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而这个只有二十岁的毛头小伙子上书直白道:“主上法令屡改、刑罚太繁、兼并剧烈、赋役不均…”

明朝的王爷——逝去的皇明(2)
读了此书后朱元璋先生,心情自然不是很爽。

  
  如果是一般人,估计他的脑袋就应该不会健在了,但这个小伙子却最终把握住了朱元璋先生的心脉。

  
  朱元璋清楚的知道,杀掉一个官员,于天下无观宏旨。而穷迫极了百姓,然天下则永无安宁之日。

  
  所以,朱元璋先生再建朝之初就提出了要:“阜民之财而息民之力。”老百姓们有了好日子过,天下则四海升平,五湖盛世。国富则民强的道理他还是很明白的。

  
  这位毛头小伙很聪明的将“兼并剧烈、赋役不均”放在了最后,这一点正好触动朱元璋先生的心弦。很快,朱元璋下旨核天下卫所屯田。其后的效果是很不错的,每年得粮五百余万石。

  
  是的,朱先生的所作所为,无外乎就是为了自己的大明王朝的后世子孙能够安享其成。而他的这一片苦心,谁人又能理解呢?

  
  他的后世子孙没有时间来体会这一位老人的良苦用心,他们将目光盯向的是这个老人屁股下的位置。

  
  这正是朱元璋先生一生的悲哀。值得一提的是,这位洞察朱元璋先生内心,还敢于上书谏言之人也非同寻常,他的名字叫——解缙。

  
  洪武二十二年正月(1389年),朱元璋先生将洪武三年(1370年)置的大宗正院改为宗人府。设宗人令一人,左、右宗正各一人,左、右宗人各一人,并正一品。

  
  以秦王朱樉为宗人令,晋王朱棡为左宗正,燕王朱棣为右宗正,周王朱橚为左宗人,楚王朱桢为右宗人。

  
  其职能为掌管皇九族之属籍,以时修其玉牒,书宗室子女嫡庶、名封、嗣袭、生卒、婚嫁、谥葬之事。凡宗室陈请,为闻于上,达才能,录罪过。

  
  然而,宗人府建立不久,朱元璋先生收到了一个来至于山东兖州的消息:“鲁王檀,饵金石药,薨。”

  
  这个消息对朱元璋来讲,是极具震撼力。

  
  朱元璋先生无力的仰在了龙椅之上,左右慌忙上前搀扶,朱元璋先生下意识的摇了摇头道:“不用了。”

  
  随后,一个歇斯底里的声音从这个人的胸膛中吼出:“都给我滚下去。”

  
  众人慌忙的从大殿之上依次退下。如果不是必须的话,是没有人愿意呆在这里的,尤其是面对这样一个喜怒无常的领导,这种领导是很不受下属们欢迎的。

  
  朱元璋仰在龙椅之上,寂静,乾清宫内一片死寂。朱元璋陷入到了沉思之中,故事就此开始了。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明朝的王爷——逝去的皇明(3)
公元1370年,本年即为朱元璋先生登基之后的第三年。

  
  朱元璋即位之初,天下才得三分之二,尚有许多中原地区仍然处于胡虏掌握之中。

  
  随着徐达、常遇春先生(注:洪武二年薨)的横扫中原。

  
  元朝的末代帝王妥欢贴木儿先生没有进行必要的抵抗,就跑回蒙古老家喝西北风去了。为此,他还被朱元璋先生授予了至高无上的荣誉称号——元顺帝(顺应天意)。

  
  洪武三年,即1370年,朱元璋已经将他那锐利的目光由外转向了内。

  
  纵观全年,洪武三年是承上启下的一年。

  
  首先是年初,朱元璋先生以王保保同志在西北捣乱为由,决意征剿。

  
  正月初三,大将军徐达统领李文忠、冯胜、邓愈、汤和等将领祭旗出征。此次征剿效果是很不错的,洪武三年六月二十日,朱元璋先生以平定沙漠颁诏于天下。

  
  此次北征沙漠,迫使元朝的残余势力从应昌、定西一线北撤,明朝北部的边防从此相对于稳定。

  
  然而,攘外必先安内。这个道理朱元璋比任何人都清楚,毕竟自己就是造反走到皇帝这个领导岗位上来的。

  
  在我朝开国之初,朱元璋先生就明确了自己的想法:“恢复汉制,驱逐胡虏,重整纲纪,振兴中华。”

  
  然而此举想法简单,真正要实施下来却不是那么的容易,毕竟一切都要有个过程,毕竟蒙古人还留下了统治中原97年的烙印。

明朝的王爷——逝去的皇明(4)
洪武三年(1370)正月初四日,大明朝廷依照朱先生的意思,制定王府官制   。

  
  王相府设左右相各一人(正二品)、左右傅各一人(从二品),参军府设参军一人(正五品)、录事二人(正七品)、纪善一人(正七品)。其班位各以其品秩列朝官之下。

  
  虽然洪武三年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年头,一场大旱席卷了整个江南。

  
  从仲春到盛夏,江南地区竟然有四五个月滴雨未降,但这依然没有延缓朱元璋分封诸王计划的实施。

  
  此时,在朱元璋先生的心里,他为他的大明王朝设置了理想的蓝图。

  
  朱元璋先生对汉代的中央集权与分封诸王制度非常感兴趣。

  
  他认为:“分封诸王能够监督地方,这样可以提高大明王朝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中央集权则所有权力归中央,这样的可以更好的维持大明王朝的统治。

  
  而更另朱元璋感兴趣的是,家天下的蓝图实施之后,地方政府和分封后的亲王刚好可以形成互相牵制,互相制约的作用。

  
  朱元璋不希望看到此消彼长的事情发生,他要创造一种可以永远维持平衡制度。”

  
  可惜,理想终归是理想。

  
  朱元璋先生应该不会想到,自己这一项聪明的选择却为他后来的大明王朝的埋下了火药桶。

  
  洪武三年(1370)四月三日,朱元璋先生以封诸皇子为王告太庙。

  
  四月七日,诸子正式册封,诏告天下。

  
  朱元璋在诏书说;我惟帝王之子居嫡长者,必正储位,其余诸子当封以王爵,分茅胙土,以藩屏国家。

  
  我今有子十人,即位之初,已立长子标为皇太子。

  
  诸子之封,本待报赏功臣之后。然尊卑之分,所宜早定。

  
  乃以四月七日封第二子樉为秦王,第三子棡为晋王,第四子棣为燕王,第五子橚为吴王(洪武十一年该封为周王),第六子桢为楚王,第七子榑为齐王,第八子梓为潭王,第九子杞为赵王,第十子檀为鲁王,从孙守谦为靖江王。皆授以册宝,设置相府官属及诸礼仪已有定制。”

  
  诏书最后说:“奉天平乱,实为生民,法古建邦,用臻至治。故兹诏示,咸使闻知。”

  
  朱元璋先生完全照着自己的理想蓝图实施着,新生的大明王朝处处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朝气。

  
  在这个时候,朱元璋先生的长子朱标才十五岁,而最少的儿子朱檀却只有两个月。下面我们将目光瞄向朱元璋先生这个最小的儿子。

明朝的王爷——逝去的皇明(5)
英年早逝的儿子(二) 

  1370年的春天,江南的空气中处处透漏着一种燥热,而这种燥热却最终维持了近五个月。

  
  树枝无精打采的随风摇摆着,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的称号果然当之无愧。

  
  此时的南京城异常的热闹,大街上的人们熙熙攘攘。

  
  做生意的买卖兴隆,女人们则在繁华的集市之中东瞧西逛。

  
  街面上办事的小吏们则步调急促,而旨在嬉耍的纨侉子弟则品头论足的商讨着,哪艘花舫的姑娘能够担当起秦淮之上的头牌。

  
  夜幕降临了,秦淮河上的风花雪月让无数才子佳人幽幽相会,从而留下了众多的歌赋诗词。

  
  而此时处理完一天事务的朱元璋先生,没有直奔正宫马太太那里。

  
  因为他刚刚得到了一个喜讯,郭宁妃为他再生一子,而这个宝宝已经是他的第十个儿子了。

  
  朱元璋走进了后宫,郭宁妃躺在床上慌忙要行礼,朱元璋赶忙制止了她。

  
  而郭宁妃的旁边就放着一个黄布包裹着的小婴儿。

  
  小孩的哭声铿锵有力,这让整个肃穆的后宫又多了一丝朝气。

  
  朱元璋高兴的抱起这个小婴儿:“好啊,这个小孩红光满面,就叫檀儿如何?”

  
  掌管录事太监赶忙记录在案。皇帝金口玉言可不是闹着玩的,要知道,君无戏言啊。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明朝的王爷——逝去的皇明(6)
洪武三年四月七日,朱元璋先生告完太庙之后,正式将册封的亲王昭告天下。

  
  此时的朱檀仅仅只有两个月,两个月小孩懂什么呢?即使是两岁,他又能干什么呢?

  
  但是,这个小小的婴儿却拥有了自己的封地。两个月大的朱檀被封到了兖州,统领着四个州二十三个县地域。

  
  按照明朝统治者的思想,亲王是朝廷的屏蔽。

  
  很多亲王被分封到了边疆;这倒并不是他们不讨朱元璋先生的喜欢,而被一脚踹开。

  
  相反他们还都是非常让朱元璋先生器重的儿子,比如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等。

  
  把他们分封到边僵,朱元璋先生的目的很明确,让这些出色儿子们挑起捍卫大明王朝的重任。

  
  当然,这些儿子们下去也不是没有附加条件的。最直接的那就是亲王就藩,一般都会带着三卫。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三卫可不是武功高强的三名卫士,也不是亲王们的存钱罐,它们是三支部队。

  
  统观明朝全局,明朝的藩王也是有区别的,守边的为塞王。

  
  这样的王爷不禁可以指挥自己手下的部队,情况危急时,朝廷的部队也通通归其节制。他们的权力是很大的。

  
  而分封在内地的亲王,势力就相对弱了一些,这一点从三卫之中就可以得到体现。

  
  按照明制,明朝普通卫所的编制为五千六百人,而亲王的护卫少则三千人,多则万余九千人,这就是内藩与外藩王的区别。

  
  也就是说,一个亲王至少也会有一两万的部队,而驻守塞外的亲王至少都拥有四五万的人马。

  
  朱元璋先生为了自己后世子孙的长治久安,可谓是费尽心机。但他做梦也不会想到,他理想蓝图的实施,为他的后来的大明王朝留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圈子

明朝的王爷——逝去的皇明(7)
按照礼制,无论是皇帝还是亲王,分封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情那就是祭告天地之神。

  
  此时的朱檀小朋友仅有两个月,不要说指望他能够写一篇祭文去兖州告神。

  
  就是让他从房间里爬两个来回,这也会成为尚在襁褓之中的朱檀小朋友实在无法完成的任务。

  
  朱元璋先生爱怜的抱着小小的朱檀,时而他将朱檀举过头顶,时而有用自己那满是胡茬的下巴扎着朱檀嫩嫩的小脸蛋。

  
  没有问题,儿子干不了的工作,老子可以帮忙解决。

  
  很快,朱元璋就自己起草完成了这样一篇质量不错的祭文,遣使代朱檀小朋友行祭告鲁国山川之礼。

  
  朱元璋同志这封原汁原味的朱氏祭文如下:

  
  朕以一身渡江,始立太平郡,次驻金陵,于今十六年。

  
  枝叶繁茂,子孙十有一人。已命长子为太子,其余幼者,与今年四月初七日皆封王爵。

  
  以十子檀国于鲁,境内山川之祀,王实主之。

  
  因其年幼,未能往祭,欲令作词以奉献,其词并非已出。

  
  然久不告神,朕心甚欠。今朕以词实告,遣使赍香帛

  
  陈牲礼,申祭告,惟神鉴之。 txt小说上传分享

明朝的王爷——逝去的皇明(8)
英年早逝的儿子(三)

  这封祭文充分体现了朱元璋先生的实用主义,全文没有一句歌颂文功武德之类的花哨词句,也没有冠冕堂皇的废话。而朱元璋先生的性情既为如此,简单实用是他处事的一贯风格。

  
  当然,既然说到鲁王朱檀,那就必然要提及到一个女人,这个女人就是他的母亲——郭宁妃。

  
  《明史列传一》中载:宁妃郭氏,明太祖朱元璋妃,濠人郭山甫的女儿。

  
  郭山甫先生是濠州人(今安徽凤阳),明史上说他只用了三个字——善相人。

  
  也就是说这位老先生非常精通于周易,善于与人相面。

  
  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红巾军的小头目朱元璋先生路过他家门口,大财主郭山甫赶忙将朱元璋先生请进了家门。

  
  请进家门之后二话不说,一向抠门的老郭非得请朱元璋同志吃饭。

  
  这让青涩的朱元璋还真有些郁闷,这是哪来的亲戚呢?

  
  很快,郭山甫先生就道出了请客吃饭的原因:“公相贵不可言。”(您的面相有大富贵,将来前途不可估计。)

  
  随后,郭山甫先生与朱元璋同志推杯换盏,不胜酒力的朱元璋被灌了个大醉。

明朝的王爷——逝去的皇明(9)
朱元璋在搀扶中被扶进了内室休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