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乱唐盛三百年:大唐帝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隋乱唐盛三百年:大唐帝国-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都不敢反抗身为女性的武则天呢?
  建国元勋皆垂垂老矣。唐建国后,已过了三十年以上的岁月,人们升官的升官,发财的发财,在乱世中以豁出去的态度赌命的人,如今都汲汲于保护自己的家人和财产。
  往年赤手空拳时,他们期待的是情势的变化。一旦成功,家族过着富裕的生活,他们绝对不愿见到发生变化。维持目前的生活是他们最大的愿望。
  女人以牝鸡司晨姿态称霸天下——这一点当然令他们甚感不快,但只要能压抑不愉快的个人感情,天下就能太平无事。即使武则天施行明显的报复时,被贬抑者也不可能向往年的同志求救。因为业已发迹的同志,绝不会冒着丢官的危险替别人求情。
  

恐怖的后宫(3)
往昔的英雄豪杰,如今都变成含饴弄孙、性情温驯的老人。在这样的时代期待出现杰出人物,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由于无人胆敢抵抗,武则天的报复措施已达炽烈的程度。
  显庆二年(公元六五七年),以潭州都督身份被派至地方的褚遂良,奉命调为桂州都督。桂州乃现今的桂林,今日的桂林是有名的观光胜地,但在当时却是远离长安的偏僻角落。
  武则天身边有人格卑劣的许敬宗及李义府等人。对过去反对派的报复,主要由这两个人执行。
  “褚遂良正图谋不轨。他凭借先帝遗诏,胆大包天,好像在策划谋反。把他置于桂州,尚不能称为安全。那个地带的居民多为蛮族,褚遂良很有可能在他们的援助之下攻进长安。即使非尊重遗诏不可,也应把他们派到更远的地方才对。”如此奏议的是许敬宗。
  依据太宗的遗诏,褚遂良即使有任何大罪,也不得处以死刑。
  “该如何是好呢?”高宗对皇后派的大臣已到言听计从的地步。
  “调他为爱州都督吧!”许敬宗回答。
  “爱州……未免太远了吧!听说那是瘴疠之地,褚遂良年事已高,把他调到那样的地方,不等于要他死吗?”高宗蹙着眉头说道。
  爱州是现在的越南。这已形同流放。那是酷暑卑湿之地,风土之病极为猖獗。年迈的褚遂良,一定熬不过去的。心软的高宗,面露忧虑之情。
  还说什么等于要他死,这是确确实实要他死啊!……皇上未免也太迂腐了。——许敬宗暗想。
  “到该地不见得一定会死,在桂州反而危险。到了爱州,相信褚遂良不可能会有谋反之事。倘若皇上体念褚遂良,就应该让他到爱州为宜。褚翁到该地才是安全的。”许敬宗祭出似是而非的理论来。
  “是吗?”高宗当然知道许敬宗的进言,全都是武则天的意思。
  不止群臣,现在连皇帝都无法违逆武则天的意思了。
  翌年,褚遂良在溽暑之地爱州去世。对武则天而言,这是计划中的事情。她没有违背遗诏,却达成曾对自己册立为后之事表示异议的有力人士复仇的目的。然而,谁都看得出来这是对褚遂良的处罚。
  “现在轮到我了……”长孙无忌听到自己将被剥夺太尉(国防部长)官爵时,仰天叹息道。
  “立雉奴(高宗幼名)为皇太子,是我的根本错误。”
  看到皇帝成为武则天的傀儡时,长孙无忌不知如此独语过多少次。
  “他的确是容易驾御的人,不过,别人也同样容易驾御他……”他曾经对心腹近臣说过这句话。
  在妹妹长孙皇后所生的皇子当中,排斥相当成器的李泰而选择意志薄弱的李治(高宗)为继位人,正是长孙无忌的杰作。容易驾御——这是他的选择基准;把皇帝当做傀儡操纵,以便充分发挥自己的权势——则是他当时的企图。
  高宗确实是容易驾御的皇帝,但这不只是对长孙无忌而言;对武则天来说,他也是容易驾御的丈夫。
  我当时应该选择泰才对。——长孙无忌此时深感后悔。倘若由李泰即位,长孙无忌或许无法操纵自如,但相信别人也无法做到。
  “起码不会发生今天的事……”
  他有后悔莫及的感觉。
  

朝鲜半岛战云密布(1)
“百济不断妨害我新罗向大唐朝贡,更侵攻敝国领土,夺取诸城。请速派援军。”新罗屡次派来使者,做此请求。唐朝廷内有赞成与不赞成两种论调,武则天坚决持出兵论。
  长孙无忌并没有像褚遂良那样,因遗诏而使自己的生命有所保障。对太宗而言,褚遂良是臣僚,有必要以遗诏保护其生命;长孙无忌则为太宗皇后之兄,同时也是高宗的舅舅,因此,即使没有遗诏也不会有人敢杀他。
  太宗做梦都没想到的事情却发生了。太宗怎能想得到,武则天这个可怕的女人会在唐朝宫廷出现呢?
  要是我有和褚遂良一样的遗诏……长孙无忌为此深深喟叹。
  褚遂良在爱州去世的翌年——显庆四年(公元六五九年),长孙无忌被免太尉之职,并流放至黔州(贵州),同时以有谋反嫌疑而接受调查,最后被迫自杀。
  显庆五年(公元六六○年)唐决定出兵东方,距上一次的出兵已时隔十多年。
  现在转眼看看朝鲜半岛的状况。
  熬过唐之远征的高句丽,掌权者摄政泉盖苏文于这一年去世,由于长子泉男生与弟弟泉男建不和,政情因而变得动荡不安。而唐之东方政策,这时候已经确定。
  “应以百济为先。新罗屡次派使者前来入贡,只要攻灭百济,高句丽就再也不会嚣张;而且此时攻打高句丽会有危险。”
  武则天如此断言。重臣们都歪着头思考。高宗皱着眉。原本就病弱的他,近来常有癫痫发作之事。
  “有何危险?朕倒认为这是攻打高句丽的良机啊!”
  由于重臣全都保持缄默,高宗用帮助他们的语气说道。
  “高句丽的内讧最近才开始,情形尚未严重化。倘若我大唐军队此时攻入,由于此乃国家危机,反而可能促使他们言归于好,同心协力对付外敌。”武则天回答。
  “唔……”高宗露出没有自信的表情,望望群臣的脸。
  “等到他们兄弟相残的情形更为严重,到时候我们便可以不劳而获,轻易取得高句丽。”武则天又补充说道。
  群臣不觉发出感叹声。这是因佩服而发出的感叹声。
  确实另有一番见地。——连对这位新皇后抱持反感心态的人,都对她这番口齿伶俐、颇有见地的发言十分佩服。
  “以什么人为统帅呢?”
  高宗对这位年长妻子,已是言听计从了。
  “除苏定方外,别无他人。”
  武则天立刻回答。高宗垂问的尾音还没有消失,她已启口如此说。
  “苏定方不是俘虏都曼,才于今年正月归来吗?”
  “就是这一点好。他的身上还有沙场气息,有利于远征。”
  “说的也是……”高宗佩服武则天的看法。
  苏定方###在西域诱使疏勒、朱俱波、谒般陀等国共同造反的都曼族酋长,将首领活捉归来。他十岁时就跟随父亲奔驰疆场,曾经有一段时期成为盗匪窦建德的属下。比起安居长安,他这个人较喜欢到战场上纵横活跃。
  “派兵十万,因为新罗希望如此。”武则天以明确的态度决定有关远征事宜。
  当时,朝鲜半岛的北半和辽东之地,属高句丽版图。朝鲜半岛南半的东部为新罗,西部则为百济的领土。位于北部的高句丽,在泉盖苏文的独裁统治下,由于拥有强大军队,不断对南方的新罗和百济施以压力。虽然南部两国对抵抗高句丽的立场与利害一致,但由于两国接壤的关系,国境纷争迭起。
  新罗若要向唐进贡必须经过百济领土或其海域。进贡是一种贸易,同时也是同盟关系的证明。百济却不断妨害新罗与唐保持友好关系。
  百济不断妨害我新罗向大唐朝贡,更侵攻敝国领土,夺取诸城。请速派援军。——新罗屡次派来使者,作此请求。
  唐朝廷内有赞成与不赞成两种论调,武则天坚决持出兵论。
  要求十万援兵,似乎多少保留讨价还价余地。出兵五万,新罗应该就会满意才对。——唐朝廷上有此议论,武则天却断然道:说十万就十万,绝不讨价还价,这是让四夷之人知道大唐作风的机会!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朝鲜半岛战云密布(2)
武则天在大唐朝廷,已完全掌握主导权。
  同时代的东亚,政治构造近似的国家颇多。
  在高句丽,国王高藏一样也是被泉盖苏文拥立的傀儡;泉盖苏文死后,国政实权由其子继承,丝毫没有归还给国王的迹象,如今泉盖苏文的儿子们正在激烈争夺这个实权。高藏并没有趁其兄弟相残之际夺回实权的打算。
  新罗的国王为女性,由善德女王和其堂妹真德女王两代相传,不过实权则为其堂兄弟金春秋所掌握。金春秋后来于公元六五四年即位为王,就是有名的武烈王,实际上,他以摄政身份掌握实权的时间,比起以国王身份在位的时间长。
  日本的情形也与此相同。虽然那时齐明天皇的治世,大化革新以来,实际当政的是中大兄皇子。在此之前,日本也有过圣德太子不就皇位而掌控政权的先例。
  在大唐,比起皇帝高宗,皇后武则天已是实质上的执政者。
  唐率领大军,与新罗联手攻打过来时,百济立即陷入极大混乱。
  “唐为何攻打我百济?”百济国王扶余义慈只会惊慌失措。
  十余年前,太宗远征高句丽的借口是,新罗有意向唐入贡,却为北部大国阻碍;太宗出兵时,百济除派兵协助之外,并以充当向导等事表示效劳。虽然实际上唐由于攻不下辽东而退兵,百济真正效劳的机会并不多,但百济认为自己对唐已有所贡献。
  百济也曾经派遣过使者至唐。但由于百济后来以压迫东部邻国新罗为国家目标,与高句丽的关系因而好转。百济若想攻进新罗领土,抢占城村,非得到北部大国的默认不可。
  百济过去之所以致力于与唐建立友好关系,乃是对付高句丽政策中的一环。如今与高句丽的关系既已转好,自然再也不必致力于对唐外交了。两国之间的关系于是急速冷却。反观新罗,却在这个期间展开强力的对唐外交。由于受到百济压迫,这对新罗来说可是切身问题。
  百济为强化对新罗的立场,也向日本频频示好,并且派遣国王义慈之子扶余丰璋到日本,日本把这位王子当做人质看待。
  新罗对于外交更可谓倾力而为。摄政时代的武烈王金春秋,即亲自渡海前往日本,解说新罗的立场;此外,他更亲自朝唐,控诉百济之非。回到新罗后,他又派遣他的儿子朝唐。或许是这般热心的外交感动了唐——不,感动了武则天,唐因而决定远征百济。
  “希望就共同作战事宜有所商讨,请即派来数位将军磋商。”
  唐派使者前来通知决定派遣远征军之事,并且如此告知时,武烈王拼命压抑,不使喜色浮到脸上。
  我成功了!——他真想像小孩一般大声喊叫出来。他的努力总算开花结果了。
  分别访问过日本和唐的他,最后决定向唐一面倒。国策既然决定,态度绝不能模棱两可。虽然这还是真德女王的时代,他却说服女王,将服制仿效唐朝。时而来访的唐朝使者,目睹新罗宫廷一概采用唐之服制,因而心生好感——他的胜利是建立在诸如此类极为入微的努力上的。
  唐朝军队由山东半岛越海攻进百济。百济企图在熊津江口抵挡唐军,被击破。此次浅滩作战,使百济军折兵数千。
  苏定方率领的唐军,也开往百济国都俱拔城。耄耋之龄的百济国王扶余义慈,实在欠缺处理艰困时局的能力。
  “请不要在家臣面前露出慌张的神态,快镇定下来。”次子扶余泰如此提醒父亲。国王在部下面前惊慌失措,自然会影响士气。
  “父王不如暂时到北方避难吧!”太子扶余隆道。
  “你会跟着我来吗?”国王露出不安表情说。
  “是的,儿臣自然奉陪。”国王和太子离开国都,至北境避难。
  “来!我们拼死守住自己的国土吧!百济勇士们!要死守俱拔城,唐军迟早会撤退的。十五年前,唐曾以大军攻打高句丽,但由于高句丽死守安市城,唐军最后终于退兵。我们百济勇士岂会输给高句丽?”
  

朝鲜半岛战云密布(3)
扶余泰如此激励国民和军队。
  高句丽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远征军在粮食上总会有困难,时间拖得越长,对守军就越有利。倘若百济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死守俱拔城,唐军说不定会放弃围城而退兵。
  然而被重重包围的俱拔城,内部居然发生分裂现象。太子之子扶余文思留在都城,他的父亲和祖父却已离开都城避难外地。
  国王和太子丢下国都和我们国民,跑掉了!——人们的心里,难免会有这个想法。
  这个国都,现在由扶余文思的叔叔扶余泰,以实际的领袖的身份指挥军民。
  倘若能使唐军撤退,以后的情形又将如何呢?文思的父亲隆要维持太子之位,一定不可能,丢弃国都和国民的祖父,应该再也不能以百济国王身份君临百济才对;叔叔泰将成为国王是必然的趋势。也就是说,不论守城成功与否,扶余文思必定成为落败者。一样是落败,倒不如向唐投降更为安全。
  叔叔一旦成为国王,有父子关系的前国王大不了被幽禁,文思父子却有性命之忧;反之主动向唐投降定然不至于被杀。身为王孙的扶余文思,当然率有军队,于是他决定带领部属向唐投降。而已有厌战思想的众多国民,也都跟在文思之后。
  百济若想得救,重心是在同心协力的大前提下。如今这个大前提已然崩溃,继续抵抗根本无济于事,扶余泰只有死心,打开城门向唐投降。
  百济是三十七郡、二百城、七十六万户之国,如今全都归入唐的版图,并以新设的五个都督府治理。如此说来,百济似乎灭亡得很窝囊。但虽然国王投降,国都沦陷,坚决反对被唐并吞的势力却残存各地。
  唐显庆五年(公元六六○年),百济形式上已灭亡;不过实际上的亡国,应该是连孤臣孽子的抵抗也完全打上休止符为止。
  百济和日本有同盟关系。投降的扶余义慈的王子之一,却身在日本。
  三月庚申之朔,百济王义慈,以王子丰璋入质。
  《日本书纪》舒明天皇三年的条目中,有此记载。这是公元六三一年的事。百济王子丰璋,到这时候已滞留日本达三十年之久。
  在百济,主持抵抗唐朝运动的遗臣们,想奉戴在日本的王子,乃是理所必然。
  反对运动的据点,在锦江之西的任存城。城中的百济遗臣军团总帅,是一个名叫鬼室福信的武将。他与僧道琛等同志图谋复兴百济,因此派遣使者至日本,请求王子丰璋归国及请日本派兵救援。
  

血染白村江(1)
日本船只一艘一艘地被火焰吞噬。根据唐的记录,燃烧的日本船只达四百艘。“烟焰灼天,海水皆赤。”虽然史书上只有聊聊几句,实际上,这是一场凄烈无比的水战。
  鬼室福信派遣至日本的使者是佐平贵智等人。使者一行带着于游击战时抓到的百余名唐兵为礼物,到达日本,是齐明天皇六年(公元六六○年)十月的事。
  乞师求请,并乞王子余丰璋归国……
  《日本书纪》有此记载,也就是说,百济遗臣请求日本派遣援军,并让王子丰璋归国。
  当时的日本,由于大化革新成功,新兴意气极为旺盛。百济前来请求救援,可以视为大展日本国威的良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