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乱唐盛三百年:大唐帝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隋乱唐盛三百年:大唐帝国-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纠缠官吏不正行为的机构是御史台,首长为大夫(正三品),次官为中丞(从四品)。他们贯彻了连武则天的宠臣也不放过的坚定态度。他们胆敢如此,当然是抱有必死决心的。
  奇怪的是武则天的态度。只因诽谤张氏兄弟她就杀掉自己的骨肉孙子,而弹劾张氏兄弟的官员却未遭处死。
  宰相会议就御史台提出的弹劾案件进行讨论时,张昌宗在席上为自己辩护道:
  “臣对国家有功,相信不应为这等小事遭罢免。”
  “昌宗对国家有无功劳?”武则天如此垂问众宰相,大家在尴尬的状态之下噤若寒蝉。她有意救昌宗,这一点大家都很明白;但“有过功劳”这句话,谁说得出口呢?
  有一个人启口发言了。不是别人,正是跳高丽舞的那个杨再思。他的职务是内史,也就是中书省的首长中书令。武则天时代,中书省改名为凤阁,首长因而被称为内史。这是正二品官,所以当然是宰相中的一员。
  “冒宗调制神丹,圣上服用确有卓效。这是一项莫大功劳。”
  莲花之事以及这一次的发言,以奉承为能事的杨再思,诚可谓非常富于机智。
  “哦,对!朕因服用神丹而得以无恙,这是一桩大功。兄弟不正连坐解任一事,可予免议。”
  武则天欣然做此裁决。
  此外也有鸾台(门下省)侍郎(次官,正三品)韦安石以及唐休璟等人认为张易之有罪而奏告,武则天却调韦安石为扬州刺史,唐休璟则转任为幽营都督兼安东都护。扬州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州之一,安东都护则为东方总督,是兼办与新罗及日本之外交的要职。所以这项人事调动并非左迁,对唐休璟而言,应算是晋升。
  

大唐复兴(2)
对弹劾张氏兄弟的官员,武则天只是将他们调离中央,迁到地方。然则,她为何要杀死自己的孙儿呢?
  一方面,这可以当作武则天惜才的证明,但主要的原因,大概是为了提防自己死后,张氏兄弟被孙子杀害。皇太孙日后将成为皇太子、以至于皇帝,她不愿意让握有生杀予夺大权的人憎恨张氏兄弟。
  由于察觉情势对自己不利,因此,张氏兄弟颇具戒心,尽可能地贴近武则天是他们的最佳保身途径。因此,当武则天卧病不起后,张氏兄弟整日守在病房,绝不从宫中退出。他们紧跟在武则天身旁,对反张氏兄弟的朝臣而言可是一大威胁,因为这对兄弟随时都有可能向武则天打小报告。
  在武则天病重丧失判断能力时,假借武则天之名,对反张氏兄弟派来一次大肃清——这并非不可能的事。事实上,张氏兄弟为求保身,已经到了非如此做不可的地步。
  反对派朝臣们也密切的注意,假借武则天之名的张氏兄弟,几时要为打开血路而发动大肃清。他们非在张氏兄弟使出撒手锏之前发动政变不可。
  改元为神龙元年(公元七○五年)这一年的正月癸卯日,由于元旦是壬午,所以这一天是正月二十二日。正月该举行的仪式或庆典,这时候已经差不多结束。
  “如果国老还活着,这应该是由他来做的事。”政变首谋张柬之如此说。国老当然是指狄仁杰而言。
  张柬之这时候已八十岁,他本身就是经由狄仁杰的推举而被朝廷起用的。
  崔玄、桓彦范、敬晖、袁恕己、王同皎、李湛、李多祚、杨元琰等人,是政变集团的骨干。
  他们为了凸显这个计划的正当性,首先要请皇太子出马。然而,皇太子却表现出踌躇不决的态度。
  其实这也难怪,二十年前被废帝位记忆犹新,他的惧母症依然根深蒂固。
  “请放心。内阁和禁卫军都站在我们这一边。诛杀那两个小子,复兴社稷,现在正是时候。”
  前往迎接的王同晈如此促请。
  “那两个小子确实该杀,但这会使皇上不安。不能过些时候再说吗?”皇太子李显的口气是,最好等到母亲去世后再举事。
  “北门(禁卫军)诸将以及南牙(指众宰相)都已不顾家族,拿生命做赌注。殿下难道要让我们白白送死吗?”
  在王同晈挥泪诉说之下,皇太子好不容易走出外面。王同皎硬使皇太子骑上马,从玄武门(宫殿北门)冲入。
  守门将兵本来就毫无战意。为新近出现的一对小伙子张氏兄弟卖命——这样的事他们可不干:只是由于职责所在,所以他们还是守着宫门。
  冲进来的并不是暴徒,皇太子人在其中就是最好的证明。这成了守门将兵不交战的口实。政变军就在几乎没有受到任何抵抗的情况下进入宫中。
  武则天在迎仙宫内的长生殿,卧病在榻。张易之和张昌宗听到军队冲入宫殿后,就连忙跑出走廊,企图逃逸。
  “凶竖(可恶的小子)在此!速斩!”
  在张柬之的命令下,士兵们一拥而上,当场斩了这对兄弟。
  事变的主角进入长生殿病房。
  “外面为何如此骚动?”武则天问道。尽管躺在病榻上,她还是充满威严的。
  “由于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谋反,臣等奉太子之命诛杀逆贼。”张柬之回答。
  武则天看到自己的儿子站在眼前,就道:“原来你也在这里……既然已杀了那两个小子,你快回东宫去吧!”
  桓彥范此时开口启奏:“太子不能回去。往年,天皇(高宗)将爱子付托予皇上。太子已不再年轻,由于久居东宫,天意和人心皆仰慕李氏已久。群臣不忘太宗及天皇之德,因而奉请太子诛杀贼臣。伏请皇上速将帝位传予太子,以顺天人之愿。”
  病榻上的武则天,已经全然没了气力。过去大权在握、不可一世的她,现在连一个亲信都没有。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大唐复兴(3)
两天后,武则天将帝位传给皇太子李显。李显于翌日登基。
  周王朝于是被废,唐王朝复活了。李显再度成为皇帝,是为中宗。
  张易之和张昌宗被枭首于天津之南。昌期、同休、昌仪等张氏一族全被处斩,其党羽韦承庆、房融、崔神庆等人则被捕系狱。马屁精宰相杨再思却只被贬为杨府长史。中宗还是皇太子时,杨再思就对他格外奉承,原来他所阿谀的对象,不仅是张氏兄弟。
  这次政变,目标好像过分集中在张氏兄弟头上。按理,唐王朝李氏的中兴,应该以推翻夺取唐的周王朝武氏为目标才对。
  敌人乃武氏!——这是大家原本的共识,但运动潜入地下后,曾几何时,这个共识被替代成:敌人乃张氏兄弟!
  事实上,李氏和武氏,都为张氏兄弟吃尽苦头。
  打倒张氏兄弟、复兴唐王朝后,人们发现武氏毫发无伤。
  “我们还没有把武氏解决掉。”政变成功后,张柬之多次如此向中宗进言。
  然而,在打倒张氏兄弟之际,唐王朝复兴派多少借重过武氏一族的力量;而且,通过婚姻关系,李氏与武氏已密切结合。由于武则天执政达五十年之久,这方面的事情已经根深蒂固。
  打倒张氏兄弟时,在幕后出力最大的是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而她的丈夫正是与武三思并列为当时武氏势力的代表人物之一——武攸暨。
  武三思于政变后,势力反而变得更大。
  在这次打倒张氏兄弟之战中立功的人,将成为日后的忧患根源,非把他们的力量削弱不可。武三思甚至与中宗皇后韦氏,日夜为这些进行策划。
  中宗即位后,决定以李重俊为皇太子。李重俊并非韦氏所生,韦氏亲生的儿子只有已被武则天所杀的李重润一人。
  皇嗣不一定要为男子。——经过武则天时代的当时之中国,有这个想法并不奇怪。也就是说,皇嗣不一定非要皇太子,皇太女也无不可。
  韦氏生的安乐公主,下嫁给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这也是武氏与皇室关系密切的一个事例。这位安乐公主企望成为皇太女。如同武则天以幺女太平公主为参谋,韦皇后也以安乐公主为研商事情的帮手。
  皇太女——这是个新鲜字眼,不过,安乐公主并没有想当大唐女帝的意思。武则天既然能创立武氏周王朝,依此类推,韦皇后应该也可以建立韦氏新王朝。倘若如此,安乐公主就有资格当这个新王朝的第二代女帝。
  当时被称为后宫第一才女的上官婉儿,为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担任了一切策划工作。上官婉儿的祖父名叫上官仪,是位硬汉型政客。
  武则天被立为皇后,专横的程度开始令人侧目时,连丈夫高宗都感到厌烦。
  “这样下去,一定会有问题发生。不如现在就把皇后废掉,如何?”上官仪如此进言,高宗则表示同意,并且命令他进行应有的手续。
  然而武则天探出这件秘密,逮捕了正在草拟“废后诏书”的上官仪,此时高宗却以“朕不知此事”见死不救。结果,上官仪一族全数被杀,只剩出生不久的女婴在后宫被收养。这个女孩天分极高,也富于文学才华,因而成为武则天文学团体的主角。武则天格外欣赏她的才智。
  此人就是上官婉儿。
  据说,上官婉儿和武三思有过一段恋情。以罪人之子身份在后宫成长的她,为人非常慎重,对事物的看法常有自己的一套见解。她非常贴近韦后母女,却也不是向她们一面倒。她开始采取了复杂的行动。
  

威风凛凛李隆基(1)
钟绍京率领的是两百多名丁匠,全员携带有斧头或锯子的他们,打破了宫殿诸门。李隆基率领军队,在玄武门外悠然等待着。他露出充满自信的态度。
  在叙述上官婉儿这位才女的复杂行动之前,让我们先放眼看看中兴后的唐王朝宫廷的情形。
  武则天为张柬之所迫,将帝位让给中宗后,被移至上阳宫,而后于当年(公元七○五年)十一月去世。
  中宗显并非明君,他惧内的程度,与父亲高宗如出一辙。皇后韦氏梦想着创建韦氏王朝,成为第二个武则天;安乐公主则期望着成为皇太女。处在这种氛围之中的皇太子李重俊,发现自己的地位并不安定。他憎恨韦氏和武氏。
  就一般而论,武氏是一度篡夺唐朝的大逆一族,理当诛灭。张柬之向中宗进言过,于政变成功后,必须将武氏一族处断。
  “照理应该如此,但就情字而言,这样的事情绝难做到。”中宗以这个理由驳斥了张柬之的进言。
  武则天的儿子中宗,承继了一半武氏血统。中宗与韦皇后所生的内亲王安乐公主则嫁给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因此,要把武氏一族扫灭是至难之事。
  皇太子李重俊叫武则天祖母。他之所以憎恨武氏,是因为妹妹安乐公主的丈夫武氏一向对自己采取轻蔑态度,而政治中枢以武三思为代表的武氏一族也看不起自己。另外,身为皇太子却遭宫中人冷眼对待,这一切皆起因于自己不是皇后韦氏的亲生子,可以断言皇太子之位迟早会被废。因此,他憎恨韦氏犹较武氏为甚。而他最憎恨的,是策划废太子而立皇太女之事的人。
  这一切都由上官婉儿一手策划。——李重俊听到了这个消息。
  在宫廷文###谊会中,看到出题就有本事立刻做长诗的才女上官婉儿,是撰写“皇太女”这部史上空前剧本的最适当人选。
  皇太子李重俊虽然有勇气,但似乎思虑欠周,他拉拢禁卫军李多祚将军为同党,发动了政变。招募的党羽既不多,也没有制订缜密计划——这纯粹是愤怒之下的爆发性行动。
  他们先把自己憎恶的武三思和其子武崇训杀掉,然后冲入宫中大喊:“把上官婉儿拖出来!”
  听到这些声音时,上官婉儿立刻想到:情势不妙……
  中宗是个意志薄弱的人,在知道儿子发动政变的目标是上官婉儿时,他很有可能表示让步。她于是面见中宗、韦皇后和安乐公主道:“一旦我被杀,皇后、公主以及皇上都难免会遇害!你们快跟我来!”
  上官婉儿迅速避难到玄武门楼。中宗、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当然也跟着她。
  片刻后,玄武门楼也为李多祚率军包围。
  上官婉儿立刻献策给中宗。中宗听从她的话,从门楼栏槛对着下面的包围军队,如此高喊:“你们都是朕的宿卫武士,为何听从李多祚的命令而妄动?李多祚是造反者,斩了造反者的人将获得富贵!”
  这批士兵当然不是在理想或理念之下采取行动的,他们只是服从将军的命令。
  糟糕!我们好像被迫参加造反行动了……
  冲入宫中后,他们才发现这一点。这时候,他们还不知道自己该如何是好;如今听到皇帝亲口发话,皇帝的命令当然比将军的命令高——更何况还能获得富贵!
  这不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吗?
  对一辈子都不可能发迹的下级士兵而言,这样的机会岂可坐失!李多祚及其主要将领,三两下就被部下杀掉。皇太子李重俊连忙逃进终南山,但连跟随他的部下都不免为了获得重赏而动了心,李重俊最后也被部下所杀。
  这是唐朝中兴后第三年的景龙元年(公元七○七年)之事。
  由于皇太子已死,该是依照原定计划立皇太女的时候了。然而立皇太女毕竟是史无前例的事。
  “祖母(武则天)不也做了史无前例的事吗?”被告知时机未成熟的安乐公主,以不满的口吻说。
  “则天皇后在即位之前,曾经长期担任实际政务。公主请不要心急,你也可以开始学习政治,这样,日后你被立为皇太女,宫中的人就没有人敢持反对意见,则天皇后就是如此。现在不是时机未到,而是时机不对。你还在服丧期间,严格恪守礼教的人,有可能因此提出责难,要是反对派趁此机会有所动作,那就不好了。”上官婉儿如此劝说安乐公主。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威风凛凛李隆基(2)
她使用“反对派”这个字眼。这个名词意味着处处与安乐公主做对的姑妈——太平公主。
  立皇太女之事若属可能,就这个位置的人,除我之外不做第二人想。因为我是高宗皇帝的女儿,同时也是武则天的女儿,何况我还帮助母亲执行过政务。——这是太平公主的说辞。
  上官婉儿除了为安乐公主担任参谋任务外,也暗中与“反对派”的太平公主有所联系。像她这种处境的人,为了要在宫廷内生活,非采取两面讨好的手段不可。
  李重俊死后,十六岁的李重茂被立为皇太子。但每一个人都知道这只是“过渡时期”。
  “文武官僚还不以立皇太女为然吗?”安乐公主由于年轻,所以有些心浮气躁。
  “柿子成熟后,自然会掉落下来的。”
  “我就是嫌它成熟得太慢啊!”
  “我们一方面当然要采取行动——”上官婉儿说到这里,压低声音道,“与其做皇帝的皇嗣,不如为女帝的皇嗣。这样被立为皇太女显得理所当然。”
  这句耸人听闻的话暗示着,要被立为皇太女,女帝较皇帝更为合适。换句话说,这个结论是:杀掉皇帝,最为理想。
  权力使人疯狂——这话说的一点儿都没错。韦皇后为了想要成为第二个武则天,安乐公主则为了想要成为皇太女,于是她们联手把中宗毒杀了。可怜的中宗,竟然被自己的妻子和亲生女儿杀害。
  皇太子李重茂即位,但这不过是一道手续而已。韦皇后的如意算盘是,先以皇太后身份摄政,然后再由李重茂禅让皇位,成为继武则天之后的历史上第二个女帝。
  中宗之死,是景龙四年(公元七一○年)六月的事。此际,上官婉儿正与太平公主共谋,伪造中宗的遗诏,遗诏的内容是:朕亡后,皇后应以摄政身份辅佐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