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才子--中国古代美男扫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风流才子--中国古代美男扫描-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辖之下,疏通了丝绸之路的南北通道,保障了西北边疆及西域各族的安全。班超的超人胆量和远见卓识由此可见一斑。
  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年),班超出任西域都护,管辖西域诸国,进驻龟兹。从此,一条在战乱中呻吟、阻断了的丝绸之路,重又恢复畅通;一条长达七千公里,穿越了广阔田野、无垠沙漠、肥沃草原和险峻高山的丝绸之路,重又摇响了驼铃。汉和帝下诏褒奖班超:“不动中国,不烦戎士,得远夷之和,同异俗之心,而致天诛,蠲宿耻,以报将士之仇。”班超也因功封定远侯,实现了自己“立功封侯于异域”的誓言。
  班超“投笔从戎”、“建功异域”,用他的勇敢和智慧,拓展了丝绸之路,将中国洛阳与地中海东岸国家紧密连接,促进了中外人民的友好交往。拂去岁月的尘埃,古都洛阳,在丝绸之路东方的起点上,熠熠闪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班超,疏通的不仅是一条古欧亚大陆的贸易通道,更是一条文化的纽带、友谊的桥梁。

投笔从戎——班超(4)
后人纪念班超,似乎不在于他的武功,而在于他的德政。班超的所作所为,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合乎人心所向。他带来的只有三十六人,要与强大的匈奴势力作战,必须团结和依靠西域各民族。初到疏勒,擒获兜题,许多人要求杀之以后快。“超不听,欲示以威信,释而遣之”。这对团结龟兹,彻底孤立匈奴,具有策略性的意义。班超尊重风俗民情,与当地军民打成一片。正因此故,班超要回内地时,疏勒有个叫黎合的都尉,竟以死劝留,引刀自刎。于阗国的王侯和百姓闻此消息:纷纷呼号悲泣,诉说苦衷;不少人还匍匐在地,抱住班超等人的脚,苦苦挽留。此情此景,使得班超为之动容,感慨万千。
  得民心得疆域,靠民心守疆域。与少数民族建立如此深厚感情,古来的将军又有几人呢?
  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张骞、班超出使西域,玄奘西天取经,鉴真东渡日本还是郑和下西洋,他们带去的不是枪炮和鸦片,他们的远行没有带去硝烟和战火,没有使用武力去征服一个弱小的民族,也没有像西方殖民者一样依仗着坚船利炮去打开别人的国门,甚至不惜一切代价试图将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一个独立发展的民族从地球上抹去。中国人没有这样做,他们带去的是天朝的赏赐和中华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国人以其自信的微笑赢得了别人的尊敬。
  日暮乡关何处是古诗云:“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代马依北风,飞鸟扬故巢。”物犹如此,人何以堪!长期战争,戍卫边关,连续劳累,随着年龄增大,体力不支,远处“绝塞”的班超难免会起“依风首丘”之思。当年立志投笔从戎的热血壮年,历经三十年塞外风霜,如今功成名就,却也两鬓青青变星星。他在万里以外上书皇帝,请求内调,情词剀切,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位为国镇守边关的老兵的心声:“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表达出一股浓郁的叶落归根的情怀,然而奏章已呈上三年多,仍不见御批!
  班超的妹妹班昭想到死去的哥哥班固,对年逾古稀、客居异乡的班超,产生一股强烈的依恋、怜悯之情,于是言辞恳切地上书皇帝:“妾窃闻古者十五受兵,六十还之,亦有休息不任职也。缘陛下以至孝理天下,得万国之欢心,不遗小国之臣,况超得备侯伯之位,故敢触死为超求哀,乞超余年,一得生还;复见阙庭,使国家永无劳远之虑,西域无仓猝之忧,超得长蒙文王葬骨之恩,子方哀老之急。”班昭代兄上书,说得合情合理,丝丝入扣,上感九重,汉和帝览奏,也为之戚然动容。特别是文中的最后两句,引用周文王修灵台,掘地得一堆无主骸骨,他亲自用衣服把这些骸骨重新埋葬;魏文侯之师田子方,见君弃其老马,以为少尽其力,老而弃之,非仁也,于是收而养之。文辞卓绝的班昭以寓意的方式明讽暗喻,让年轻的皇帝感受共鸣,汉和帝觉得实在愧对老臣,于是就在永元十四年(102年)八月,派遣中郎将任尚代为西域都护,御准班超告老还乡。班昭以她的文采和才情使她的哥哥班超得以回朝。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投笔从戎——班超(5)
对于朝中的君臣,班超只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他离开洛阳已经太久,他们中绝大多数人甚至从没见过他。也许在他们看来,这个人就是西域的一部分,就像雪山或沙漠那样,理所当然地将永远存在下去。现在,他们才醒悟到这个传说中的英雄也会衰老,并且已经衰老。
  任尚抵达任所,班超一一予以交代完毕,任尚对班超说:“任重才浅,还求明诲!”希望班超对他治理西域提出一些忠告。面对继任者任尚,班超语重心长的说:“西域民情复杂,易散难聚,而你能依靠的部下又往往是些道德并不完美的人,不要过多干涉各国的内部事务,也不要制造矛盾,苛刻和严厉不如公正和宽容更有效。”他将三十余年的经验浓缩为两句话:“宽小过,总大纲。”“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严苛,宜荡佚简易。”但班超走后,任尚私下对亲信说:“我以为班君当有奇策,今所言平平耳!”任尚不能借重班超的经验,竟以严急苛虐而失边和。这是后话。
  垂垂老矣的班超终于踏上了回家的征程。三十年前,他就是从这条路开始了他的奋斗。那时这条路荒凉冷寂,到处隐伏着战乱和危险。而现在,兵营、驿站和烽火台守望着的大道上,商贾络绎,一派和平繁荣景象。昔日随他西行的部下已经消靡殆尽,归途上现仅剩下他一个人。
  他不仅如愿进入了玉门关,而且回到了京城洛阳。这里繁华一如昨日,然而却不能不让他感到物是人非,他的大哥班固已经成为宫廷权力斗争的牺牲品,死于牢狱,妹妹班昭也寡居多年,而当朝天子已经换了两个。
  他得到英雄的礼遇,被任命为射声校尉(禁卫军弓箭兵团司令官)。但这个职位对他来说只是一个荣誉而已。他在洛阳受到了人们的崇敬,但仅一个月,便因积劳成疾猝然而逝。后人有诗咏道:久羁外域望生还,奉诏登途入玉关;老病已成身遽逝,此生终莫享余闲!
  结语   班超在生前和死后都是孤独的,他的功业依靠的是个人的勇气、坚韧和智慧。没多少人理解,除了建功立业的欲望,是什么推动了他远在天边的绝域长达三十年的奋斗?
  班超的大半生转战在西域疆场,他机智勇敢,叱咤风云,为进一步开通和巩固丝绸之路,为加强中原和西域、中国和外国的友好往来,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而今这里,丝绸之路,这条连接欧亚的长路见证了两千年历史的沧桑之变,多种文化在此交汇,无数活剧在此上演,这条路经过多少胡商贩客,驿马戍卒,弘法的僧侣,求道的信徒。这是这个世界上最长的一条道路,独一无二的道路。班超只是这条漫漫长路上一个匆匆而过的独行者。
  班超死后安葬在陕西华阴的班庄村。斯人已逝,追怀伟人。我满脑子想的还是西域、疏勒,还是大漠、朔风、胡杨。他与安息之地没有多深的情缘。如果说,班超的灵魂回归了华阴,他的精神却永驻西域。
  遗憾啊,天伦之乐、安度晚年这种轻松怡然的结局终与班超无缘。
  无愧啊,他为华夏的统一大业耗尽了毕生心血!
  (夏超    陈阳)
  

“孔门奇才”——孔融(1)
孔融(153—208),字文举,东汉文学家,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二十世孙,系名门之后,家世显赫。
  孔融是东汉末年一代名儒,继蔡邕之后为文章宗师,亦擅诗歌。魏文帝曹丕曾悬赏征募他的文章;孔融被誉为建安七子之首;叹为“扬(雄)、班(固)俦也”。他的文章以议论为主,内容大抵为声张教化,宣扬仁政,荐贤举能,评论人物,多针对时政直抒己见,颇露锋芒,个性鲜明。在艺术上,文句整饬,辞采典雅富赡,引古论今,比喻精妙,气势充沛。
  例如在《荐祢衡疏》中,他力荐青年才士祢衡,称赞祢衡“忠果正直,志怀霜雪,见善若惊,疾恶若仇”,盛夸他“飞辩骋辞,溢气坌涌,解疑释结,临敌有余”;在《与曹公论盛孝章书》中,他引经据典,反复论证,从人情友道、宰相惜贤等方面讽谕曹操解救被孙权围困的盛孝章,义不容辞;至于讽刺曹丕纳袁熙妻为妾,比喻为“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在反对曹操禁酒时,则发怪论说“尧非千钟,无以建太平;孔非百觚,无以堪上圣”等,都可见孔融文如其人,以才气取胜。所以曹丕论其文“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词,以至乎杂以嘲戏”。
  才高折服众名士众所周知,孔融年少时有让梨的美名,是家长和老师教育孩子和学生的榜样。不仅如此,孔融少年时天资聪颖,博学多才。有一次他跟老师参加一个宴会,宴会上有许多当时的名士,他们都想亲自考察一下孔融的学识。
  宴会结束后,主人邀请宾客参观家里的花园。花园里不仅有争荣斗艳的奇花异草,还栽了许多郁郁葱葱的树木。有一位宾客抚着一棵槐树问孔融:“小才子,你看这是一棵什么树啊?”孔融回答道:“这是棵松树。”那人诧异道:“不对吧,这明明是棵槐树啊。”孔融道:“没错啊,您是位长者,我称呼您为公,公站在木旁边,这岂不是松吗?”大家对孔融的机智纷纷叫好。因为宾客站在“木”旁,不好说有“鬼”。
  另一位宾客不大服气,就抚着一棵松树问孔融:“小子,你看这是一棵什么树啊?”孔融回答道:“这是棵槐树。”那人坏笑道:“不对吧,这明明是棵松树啊。”孔融道:“没错啊,您面貌狰狞,活像一个鬼,鬼站在木旁边,这岂不是槐吗?”大家哄堂大笑。
  孔融的老师也过来抚着一棵树问:“融儿,这是什么树啊?”孔融回答道:“这是棵棕树。”老师道:“不对吧,棕树是南方的树木,怎么会出现在北方呢?”孔融胸有成竹道:“没错啊,您是融儿的受业宗师,宗加木,岂不是棕吗?”大家又是喝彩。
  有人还想为难一下孔融,就问:“孔融,如果你抚着一棵树,那会是什么树啊?”孔融朗声回答道:“那一定是棵椿树。”大家问:“为什么呢?”孔融道:“与诸公相比,孔融年纪最小。诸公好比是秋天,果实累累,孔融则只能算作是春天啦,虽未成材,但也生机勃勃。春字加木字,岂不是椿吗?”大家不禁再次为孔融拍掌叫好。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孔门奇才”——孔融(2)
妙言解嘲惊四座河南太守李膺,多才多艺,且道德高尚,在社会上有很高的声望。每天前来拜访他的人有很多,但是李膺这个人十分高傲,并不随便接见宾客。他命令看门的人,除了当世著名的人物以及和李家世代友好的人以外,其他全都不得通报。孔融很想见识一下这个人,所以多次央求父亲带他到李膺府第拜访。但父亲生怕他不懂事,得罪人家,所以一直没有同意。
  有一天,孔融瞒着父亲一个人来到李家的门口,他首先冲着守门人行了一个大礼,然后用充满童真的声音说:“李大人是我的亲戚,我现在很想进去拜见他老人家。”
  守门人见这孩子长得乖模乖样,一举一动都十分得体,料定他应是书香人家的子弟,便进去向李老爷通报。
  孔融被请进客厅后,李膺发现他并不认识这个小孩子,心中有点懊恼。于是,他不客气地问道:“你真是我的亲戚吗,我怎么记不得有你这么一个年轻的亲戚呢?”
  孔融答道:“李老爷,你倒真是贵人多忘事呀!如果您硬要晚辈说出个所以然,那就说来话长了。李老爷应该知道,过去你们李家的祖先李老夫子和我们孔家的祖先孔老夫子就有师生关系呢,这样说来,你们李家与我们孔家自然是老世交了哇!所以,我说我是您的亲戚,应该不为过吧!”
  见这个孩子这么从容不迫而且能说会道,在座的宾客都感到非常惊诧。李膺禁不住赞道:“好口才,小子不愧为名门之后啊!”
  正在这个时候,手下人进来禀报,大夫陈韪来了。
  当陈韪大摇大摆来到客厅的时候,正听见大家赞扬一个不知名的孩子。他感到非常好奇,连忙向旁人询问事情的来龙去脉。旁人便将刚才发生的事告诉了他,他听完后,扫了这个孩子一眼,用一种轻蔑地口气说到:“哎,这有什么了不起的,小孩子,小时候聪明伶俐,并不意味着将来就会有出息呢。”
  众人都觉得陈韪说的话不讲道理,但碍于情面又不好回驳他。堂上的气氛一下子凝固了。
  这时,孔融微微的笑了一下,不慌不忙地,很有礼貌地回敬陈韪道:“我想,陈大人在小时候一定是很聪明伶俐的吧。”陈韪心想:这小子岂不是在用我的话来回击我吗?说我小时候聪明不就是说我现在是个没出息的笨蛋吗?顿时,他的脸一下子变得通红。
  四座见这位大官被眼前的孩子说得哑口无言,尴尬地站在那儿发愣,心中不由得暗自发笑。当然,他们也再一次的领教到这个孩子的不凡之处。
  经历这件事情以后,李膺便以孔融为上宾,人们对他也是以礼相待。就这样,孔融美名便在当地传开了,几乎是家喻户晓。
  义救兄友播远名孔融不但聪明绝顶,而且品德高尚,为人正直,极重兄弟情义。他十六岁那年,宦官把持朝政,残害异己,大肆捕杀正直之士。他哥哥孔褒的朋友山阳人张俭因为为人刚正不阿,被中常侍(宦官首领)侯览所嫉恨、追杀,四处亡命,逃到了孔家。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孔门奇才”——孔融(3)
正好孔褒外出,只有孔融在家。张俭因为孔融年轻,不敢把被侯览追杀的情况告诉他。孔融看出了张俭急难窘迫的样子,就说:“我哥哥虽然在外面没回来,但我知道你是好人,哥哥出门在外;难道我就不能作主吗?”于是便把张俭留下。不料事情泄露,张俭逃走之后,孔融和他的哥哥孔褒一同被捕入狱。郡县的官吏审问他们,孔融说:“是我藏的张俭,没有哥哥的事,我应该接受惩罚。”孔褒说:“张俭是我的朋友,他是冲我来的,和弟弟无关,应该把我抓起来,放了弟弟。”他母亲更是向官员央求说:“两个孩子都不懂事,我是一家之主,应该负主要责任”。一家三口争着抵罪,难坏了郡县审案的官吏,只好层层上报,呈请上司处理,结果上司下令问了孔褒之罪。因为这件事,孔融的美德名震远近。不畏权势批曹操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大战,结果,曹操以少胜多,赢得官渡大战的全胜。曹操打败袁绍,攻下邺城后,把袁绍的儿媳甄氏赏给了曹丕。这时,孔融给曹操写了一封亲笔信,说:“从前,武王伐纣,将纣王爱妾妲己赐给弟弟周公。此次,曹公效仿武王,将甄氏赐给世子,颇有胸襟,可喜可贺!”曹操以此为美谈,回到许昌就追问孔融典出何处?孔融却慢悠悠地回答:“啊,是我想出来的。我分析武王英明仁厚必不忍心杀死美人,把妲己赐给兄弟,正可满足怜香惜玉之心和顾念同胞亲情之意,岂不是两全其美吗?”曹操这才明白孔融在嘲笑他们父子,心中暗暗怀恨。可孔融过后就把此事忘掉了。
  公元207年,袁绍的两个儿子袁熙、袁尚逃奔乌桓,想联合乌桓,东山再起,攻打曹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