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改变命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学习改变命运-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往会在众人中争论不休,要在十几分钟之内做出从0到150的一百五十个等级的判断,还要区分五六种语文素质,只能昧着良心乱来了。作文评分的主观性太大,通过一篇150分的作文对学生能力的评估所产生的偏差将大得难以令人接受。
从另一个角度考虑,考场作文的水平都是很低的,与真正的“文学创作”没什么关系。科举考了一千多年,没有出过一篇为后世称道的文章。科举状元中后来真正成为大文豪的也就那么四五个。文学一进入考场已经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作。韩愈后来读到自己当初在试卷中所写的诗文,“颜忸怩而心不宁者数月”,简直不想承认这些东西出于自己的手笔。他由此推衍,“要是屈原、孟轲、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等人参加科举,写出来的东西也必定很丢人。”我看过那些炒得很火的所谓“满分作文”,只能用惨不忍睹四个字来形容。由此可知,作文占150分,将既不能准确考察一个人的语文基本素质,也不能准确考察一个人的写作水平和写作潜力,纯粹是“文学浪漫主义者”不切实际的空想。其实想一想,当初科举用文学的方式选拔行政人员,何尝没有某些“儒学浪漫主义者”的“功劳”。历史上很多好的理想,最终变为罪恶,其原因也大抵相仿吧。

第17节:高考考的是基础知识
还有人爱用“钱钟书考清华数学考了0分,语文考了满分”来论证现行高考制度不合理。其实这也可以用“高考考试形式与考试目的”的观点来反驳:高考考的是基础知识,为社会挑选合格的人才,而不负责发现天才……天才不应也不能通过考试筛选。现代教育是一种“平民化教育”而非“精英化教育”,中国历史上出了多少钱钟书似的大文豪,但真正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难道是靠这样几个文化精英吗?显然不是,而是靠全民族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啊。
而且,钱钟书数学考了0分,语文考了满分,是不是说凡是数学考0分语文考满分的人就能成为钱钟书?显然不是。钱钟书最后进入了清华,是不是说如果他不进清华就不能取得后来的成就?我觉得象他这样的天才人物,在哪里都是一样,说不定因为考试落榜受了刺激,从此更加发奋治学,成就更高也未可知。总之,要找几个天才的例子来反对高考是件再容易不过的事情,只是这样的例外实际上毫无意义。
言归正传。高考与科举最根本的差异在于:高考不存在考试形式与考试目的严重错位的情况。它选的是“可塑之才”,而非“可用之才”,所以考的是“基础知识”,而非“实用技能”。高中学的知识有用,高考考的东西也有用,只是这个“用”不能马上“转化为生产力”,而是在为更深入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希望大家能够相信,我们不仅是在“为了考试而考试”,同时也在学习一些真正有用的东西,高中的学习不论从“高考取胜”还是“学以致用”方面来讲,都是很有价值的。
二、高考是能力的考试
高考是能力的考试,而且是很多种综合能力的考试。
德育的“缺位”不能归责于高考,高考也不应该试图去评价考生的道德水准。
一个人要想在高考中考高分,单纯死读书是不行的。高分的背后,除了知识基础扎实外,还隐藏着以下这些才能:
1.专心致志,能排除干扰专心学习
2.持之以恒
3.有较高的自制力
4.能够为了一个目标付出精力和汗水
5.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理解众多知识点并把握其内在联系
6.能够有效利用自己的时间
7.在面对考验的时候能够保持心态平稳
有一种说法十分的流行,就是说古往今来成大事者,读书的时候考试肯定不能前三名,或者说前三名都成不了大事。我不知道是谁先总结出来的“规律”,总之这种说法可以说是谬种流传、祸害匪浅,完全没有科学依据。两个例子,一个是克林顿,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是学校的前三名,什么各种各样的奖学金、优秀学生的评选等没有一次捺下过。还有一个是叶利钦,他在自传中就说自己的成绩一进十分优秀,从小学到中学只有一次考试有一门课不是拿的5分,还是因为和老师闹矛盾被故意扣的,现在想起来都懊悔不已。他后来这样教育成绩优秀的孙子:“只要不是5分就不能算是好成绩。”既然拿了那么多满分,那至少也是并列第一吧。这两个人,两个总统,两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世界上最有权力男人,都是学习的时候名列前三名的人,不知他们在私下会唔的时候有没交流过“学习心得”。普京是不是前三名难以考证,但他确实是圣彼得堡大学的高材生。在苏联时代,只有学习成绩和平时表现都最优秀的大学生才可能被选入克格勃。被克格勃录用以后,还没毕业就直接分了一套房一辆车。
与前面的论调相比,还有一个引起了更加严重误解的说法,叫“高分低能”。
咱们的汉语表达讲究简明精练,不像英语那么讲究语法和句子结构,很多连接词为了追求对偶或音韵而省去。比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要是按照英语的语法,就必须说成“因为清风徐来,(所以)水波不兴”。因果关系连接词被省掉了,但意思不变,读起来很舒服。不过优势与劣势总是相辅相成的,有时候省略的过了头,往往会产生歧异。“高分低能”的原意本是“虽然高分但是低能”,是转折关系,表明这种情况有悖常理;但很容易让人理解为“高分而且低能”,成了并列关系,低能成了正常情况,分数和能力高低没有什么联系;甚至有人干脆理解为“因为高分所以低能”,成了因果关系,要想高分就得低能,只有低能才能高分,这就谬以千里了。语言学家或社会学家要研究语言表达方式对社会心理的影响,这可是一个经典案例。
怎样正确理解分数和能力的关系呢?
首先要把“才能”和“道德”区分开来。
比如02年的清华学生刘海洋泼熊事件,这就是道德问题不是能力问题。如果说重点大学的学生道德水平高于普通大学的学生,我坚决不会同意……分数的高低和道德的高低并无直接联系。但是如果你说分数的高低和一个人的能力没有关系,那就大错特错了。重点大学的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于普通大学的学生,这是没有什么疑问的事情。片面追求分数而忽略了道德培养,这确实是咱们现行教育制度一个比较失败的地方。不过话又说回来,道德教育是全世界都没有解决好的问题,因为“道德”这个东西太抽象,很难象“知识”一样按照整齐划一的课堂教学进行教授,更不可能用选择填空、计算写作来测试一个人的道德水准。
我觉得,道德问题在高校录取中应该是一个“否定性”而非“肯定性”的标准。就是说如果一个人道德不合格,那就无论他考分多高都不能录取。但是,不能对道德做分数上的评估。只要平时没有犯什么大的错误,就应该推断这个人的道德水平符合社会基本道德水准,这就够了,然后不再考虑道德差异,完全按照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量才录用。所谓“见义勇为加五分”的做法是非常荒谬的,道德水平很高的人学习能力未必很高。咱们的传统观念在道德上喜欢采用两分法……“君子”和“小人”,“英雄”和“坏蛋”,好像一个人如果道德不高尚就必定道德败坏一样。实际上,在“大德君子”和“卑鄙小人”之间,还有一种人……普通人,或者说“善良人”。他们十分在乎个人利益,舍己为人或舍生取义的事情不太愿意去做,但仍具有基本的道德良心,杀人越货、骗人钱财、偷鸡摸狗的事情不会去干。这种人才是社会成员的主体,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力量。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写道:“基于利己之心,个人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最后增进了全社会的福利,而这其实并不是他本来的愿望。在个人只顾追求个人利益的情况下,最后所增进的社会利益往往比个人有心的去增进社会福利的结果还来得大。……我们的晚餐并非来自屠宰商、酿酒师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来自他们对自身利益的关切。”如果雷锋参加高考数学不及格,而另一个把挣大钱出大名作为人生理想的人达到了北大分数线,我认为后者进入北大念书对社会更有好处。

第18节:德育的缺位不能归责高考
所以,德育的“缺位”不能归责于高考,高考也不应该试图去评价考生的道德水准。
在把能力和道德区分开以后,我们再来看看,“能力”的概念到底是什么?或者说再直接一点,到底怎么样才叫“低能”?我记得在报纸上见过这么一则新闻,说某个刚考入重点大学的女生,家里人给她带了几个煮鸡蛋,但她竟然不知道怎么剥蛋壳,因为家里都是父母给她剥的,折腾了半天不得吃,竟然伤伤心心的哭起来。这个事情,便成了所谓“高分低能”的铁证。
这则新闻的真实性无从考证,不会剥鸡蛋的人我到目前还没有碰到过,但不会削苹果皮的我倒认识几个。其中有一个还是某省的文科状元,名字就不用公布了,是个女生,她亲口跟我说的。情节跟前面相似,也是从家里带来一些水果,但以前都是父母给削,自己不会,怕伤着手不敢轻易拿刀试,直接连皮吃又嫌不卫生,向别人请教吧,都是新同学,丢不起这个人。所以十七八岁的人了,竟然拿一个大苹果没办法,只能吃香蕉(香蕉皮还是会剥的)和葡萄。放了几天苹果坏了,只得扔掉。
那个不会剥鸡蛋的女生后来有没有吃上自己剥的鸡蛋不得而知,不过我的这个状元朋友已经学会了削苹果倒是千真万确。因为她讲完之后就得意洋洋的拿起一个削了起来,虽然削出来的样子十分难看,但上面确实已经没有苹果皮了,而且我在被迫吃下去之后也没有生什么大病。对于削苹果这种“能力”,可以说算是合格了。我就在想,当时他们班上毕业的同学中,会削苹果的人一定不在少数,只是如今三年以后,能够跟她一样与导师一起承担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人能有几个?就算她现在还是不会削苹果,我们能不能称之为“高分低能”?而那些能把苹果削得比鸡蛋还光生但总是考试不及格的人,我们能不能称为“低分高能”?
显然不能。
那么,“分数”和“能力”之间,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一个人要想在高考中考高分,单纯死读书是不行的。高分的背后,除了知识基础扎实外,还隐藏着以下这些才能:
1.专心致志,能排除干扰专心学习
2.持之以恒
3.有较高的自制力
4.能够为了一个目标付出精力和汗水
5.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理解众多知识点并把握其内在联系
6.能够有效利用自己的时间
7.在面对考验的时候能够保持心态平稳
我认为,以上任何一个能力都比剥鸡蛋或削苹果的能力更重要。除了少数特殊人才外,也比画画、唱歌、踢球、操作电脑的能力重要,实际上,你要想在画画、唱歌、踢球、操作电脑方面取得杰出的成就,不具备以上七种能力也是不可能的。更进一步说,一个人想在任何方面取得成功,不具备以上七种能力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天才也不例外。反之,一个人具备了这七种能力之后,在任何方面想有所成就都应该不会太难。
我本人不会画画、不识简谱、唱歌跑调、踢球倒是比较爱好可惜脚法太臭、拿到人大录取通知书之后才买了一本《WINDOWS98操作指南》来慢慢看、上大学之前写的文章连校刊都不愿意发表,可谓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皆不通。而且不会洗衣服不会做菜不会叠被子,而且不善于与人交往,过年走亲戚回来必然要被老妈教训一通,因为我见了长辈从来不叫,即使被迫叫了声音也小得跟蚊子一样。但我想没有人会因此否认我上人大的资格,也没有人能够说我“高分低能”。为什么?因为我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去了,并在学习中锻炼了以上七种能力。有了这七种能力,即使我什么都不会,一切从头开始,我仍然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
以电脑技术为例,我进大学后和几个同学共同创办了一份校园刊物,没有钱请人排版,于是我们就自己练习排版。当时,我们自己没有电脑,借用别人的电脑排版又不好意思,隔壁寝室的豪哥刚买了电脑,我们就给他一个虚职“排版编辑”,然后用他电脑。后来我们第一期杂志出来以后,有个同学看见“排版编辑”上赫然印着豪哥的名字,笑着说:“应该这样写:’排版编辑:豪哥的电脑‘。”
我从最基本的WINDOWS操作系统学起,然后是WORD,另一个同学学习排版软件PAGEMAKER。我们边学边用,勉强把第一期排了出来。后来又面临图片处理的问题,因为第一期我们拉到了一家图片公司赞助,他们就顺便帮我们把插图封面都做好了。但第二期就不行,我们自己找来的插图太大,软盘装不下,而那时候还没有U盘。我连WINDOWS的“画图”工具都不会用,翻开书对照着一步一步压缩图片,但压缩后的图片很不清楚。于是买了PHOTOSHOP的软件和教材来仔细研究,不仅学会了压缩图片,连图片的合成等其它处理技术也一块学会了。
当然,直到现在我的计算机水平仍然很低,但对我这样不从事计算机专业的人来讲,肯定是够用了。至于我上大学以后埋头苦读,遍览政治、法律、经济、哲学、历史、文学,虽然都不够深入,但终于独立写出颇受欢迎的《最高命运……获取最高权利的瞬间》;以及参加辩论,而后演讲,巡回中国,写成本书,更是自信写作与演讲水平,在全国同龄人中亦属一流。从我高中时的表现来看,并非在这些方面有什么特殊的天才,实在是因为在大学里能够将备战高考过程中磨炼出来的决心、毅力、专注、学习方法、思维能力用于这两个方面的锻炼而已。
所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你在高中或高中以前多花了一些时间和精力在某些方面,具有了某些超过同班同学的才能,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除了极少数天才外,你在高中掌握的那点“特殊才能”根本吃不开,只能作为课余爱好而已,真正重要的是打下牢固的基础知识、锻炼“掌握才能的才能”。有了这样的基础和能力,即使你高中的时候在某些方面比别人差,高考之后,只要你原意努力去弥补,很快就会比别人做的更好。

第19节:高考成绩非常重要
我认识一个广西的理科状元,比我高一级。她跟我说她读高中的时候有个男生非常喜欢生物,读了很多课外书,在生物竞赛中拿过全市一等奖,但学习成绩不太好。她也喜欢生物,希望在这方面有所作为,但当时“3+2”不考生物,她就没怎么学,而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数理化中去。后来高考她考进了清华大学生物工程系,而那个同学却只上了一个一般本科,同样的专业。四年过去了,她考了TOFEL、GRE,分数都很高,在大学也跟着老师做了很多项目,所以被加州理工大学生物系录取,硕博连读五年,每年6。4万美元的全额奖学金,即将成为“留美生物学博士”。而那个同学则在毕业后直接找工作,在一家国企工作,具体做什么工作她也不太清楚,但肯定不是研发工作。大家看看,到底是谁最后成为了生物方面的人才呢?
这个故事可以说明本书前面提到的所有重点:
1.高考成绩非常重要。
因为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