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师- 第1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北疆战况危急,谢丕御前请命,谢迁既吃惊又骄傲。
  文士如何,书生又如何?
  贼寇当前,同样杀敌报国!
  骄傲归骄傲,不代表不担心,更不代表会眼睁睁看着儿子去死!
  想到这里,谢迁不禁咬牙,对主张罢兵的史雍,更添一份恼怒。
  如不是南京那边蹦跶得过分,天子为何称病?
  皇帝不升殿,内阁有权处理政事,却无权调兵,遑论遣京卫支援。
  日前,有刑科都给事中严嵩上疏,言鞑靼一日不去,北疆一日不得安宁。乞朝廷再增援军,借大胜之势,一举将鞑靼赶回草原。
  奏疏送进乾清宫不久,天子尚未批复,南京弹劾又至。这一次打击面更广,甚至牵扯到边镇守备,怀疑战功俱是虚报。
  此种情况,哪怕立即升殿,也将面临一场扯皮。
  如果史都宪在顺天,谢阁老自然能撸起袖子,抄起笏板,揍他个满脸开花。力有不支,大可拉上李阁老帮忙。
  奈何人在金陵,地北天南,山高水远,就算想揍,也是寻不到正主。
  战报和弹劾奏疏一并摆在面前,朱厚照如何反应,尚且未知。谢迁是当真怒了。
  不论史雍出于何种目的,牵连到谢丕,都会引来谢迁怒火。
  不比刘健善断,不及李东阳善谋,不代表谢阁老是软柿子,谁都能捏。
  捏捏看?
  信不信柿子皮破开,喷出的全是辣椒油!
  “战事十万火急,不容耽搁。”
  看出谢迁焦急,知刻不容缓,李东阳当即道:“我和于乔同往。”
  两位阁老一同请见,把握更大。
  谢迁心怀感激,却没有多言,只颔首。
  以两人交情,无需说得太多。今日情分记下,他日定当回报。
  乾清宫门前,见到联袂而至的两位阁老,丘聚袖着手,摇摇头。不是咱家不禀报,实是时机不凑巧,两位阁老白跑一趟。
  “陛下不在乾清宫。”
  不在?
  “坤宁宫宣太医,陛下方才移驾。”
  谢迁李东阳很是为难。
  情况紧急,不容延误。但坤宁宫是皇后居所,属内宫。两人都是外臣,如何能入?
  “丘公公,可否行个方便,遣人禀报天子,我等实有军情要事。”
  “这……”丘聚有些犹豫。见两人焦急不似作伪,左右衡量,终咬牙点头,道,“咱家去试一试。如果不成,还请两位相公见谅。”
  “多谢!”
  李东阳和谢迁都松了口气。
  如果丘聚摇头,他们也没办法。
  杨瓒有内府造的腰牌,随时可以觐见。朝中文武却没这份优待,阁老也是一样。
  应下此事,丘聚不唤旁人,亲自带着小黄门,匆匆赶往坤宁宫。
  既然要卖好,不如彻底些。
  就算不能让内阁刮目相看,好歹让对方知道,公公也不全是胡搅蛮缠,也会关心社稷安危,疆域安稳。
  坤宁宫内,李院判为皇后诊过脉,表情稍现缓和。
  中官送上笔墨,李院判摇摇头,并未开出药方。
  “禀陛下,皇后娘娘并无大碍。只需注意膳食,少食热燥油腻,每餐不可过饱。”
  李院判说得相当委婉。
  夏皇后健康得很,身体倍棒,吃饭倍香。腹中胎儿也很健康,足月临盆,当可大安。唯一的问题,虽然皇后娘娘严格按照医嘱,用膳忌口,但胃口太好,吃得的确有些多。
  以李院判的经验,夏皇后当在明年五、六月间临盆,以寻常孕期,肚子似乎有些大。
  琢磨半晌,脑子里倏然闪过一个念头。
  难不成……双胎?
  自圣祖高皇帝至今,皇家从未有过先例。如能知晓夏家情况,便有七成把握。
  可惜……
  李院判拽掉几根胡子,到底没将话说出口。月份未到,华佗再世也诊不出来。还是小心看着,备好医案应对。以防事到临头,手忙脚乱。
  “仅是这样?”
  坐在榻旁,朱厚照不忌讳旁人,握着夏皇后的手,面带忧心。
  “朕听说有安胎药,皇后不用?”
  “回陛下,皇后娘娘康健,无需用药。”
  是药三分毒,能不吃,还是不吃的好。
  朱厚照点头,表示明白。
  稳妥起见,李院判提笔,对照脉案,仔细填补注意事项。重点叮嘱,膳食定时,糕点适量。皇后年轻,又可能是双胎,必须注意。
  “本宫知道了。”
  夏福坐起身,接过纸,仔细看过,交给贴身宫人。
  “劳烦院判。”
  李院判告退,宫人中官退到殿门旁。
  朱厚照忽然咧嘴,道:“梓童,朕听说,这个月份的孩儿已经会动。”
  “陛下听谁说的?”夏皇后双眼圆睁,低下头,白玉似的一双手,轻轻覆上腰间,乌发垂落,面颊丰盈,肤白娇嫩,愈发显得吹弹可破。
  “张伴伴说的。”
  “张……”
  夏皇后眼睛瞪得更大,差点没被口水呛到。
  太医也就罢了,中官说这话,能信吗?
  “刘伴伴也这么说。”
  盯着夏皇后的肚子,朱厚照道:“梓童察觉没有?朕想摸摸看。”
  夏皇后无语。
  仔细想想,好似真有轻动。只不过年纪轻,又是初次怀胎,没能马上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
  犹豫两秒,到底牵起朱厚照的手,轻轻覆在身上。
  朱厚照正要说话,忽然感觉到什么,刹那愣住。
  “陛下?”
  “在动!”少年天子兴奋得双颊泛红,“朕的小公主在动!”
  夏福先是脸颊晕红,继而现出几许诧异。
  公主?
  “陛下为何说妾怀的是公主?”
  “朕喜欢。”朱厚照小心移开手,将头贴在夏皇后身前,双眼晶亮,“福儿,为朕生个公主,可好?”
  “好。”夏福颔首,笑容绽放,如含苞多时,即将盛放的牡丹。
  “有了公主,福儿再为朕生个皇子。”
  “好。”
  “然后再生一个公主。”
  “……好。”
  “再是皇子。”
  “……”
  “不能像圣祖高皇帝,也要像太宗皇帝一样。”朱厚照掰着指头,笑得十足傻气,“朕要五个公主,都像福儿。珍珠宝石,绫罗绸缎,朕给她们最好的一切。谁敢欺负朕的公主,让朕的儿子揍他!”
  朱厚照说得兴起,夏皇后很是无语。
  实在听不下去,直接手一捞,提着天子的领口,直接按在榻上。
  “陛下,妾有些乏。”
  朱厚照眨眨眼,“朕为福儿捏捏?谷伴伴手艺不错,朕也学了些。”
  “陛下……”
  小夫妻正说话,坤宁宫管事太监在门外禀报,乾清宫中官丘聚求见天子。
  “丘伴伴?”
  朱厚照坐起身,整了整衣领,道:“福儿先歇着,朕去看看。”
  “妾送陛下。”
  “不用。”
  朱厚照很想大丈夫一回,将皇后按回榻上。
  结果发现,力气不够,按不住。
  摸摸鼻子,免去皇后礼,大步走出殿外。
  “丘伴伴何事?”
  “回陛下,是李阁老和谢阁老……”
  丘聚没有啰嗦,三言两语将事情禀明。
  朱厚照立时变了神情。
  “两位先生真这么说?”
  “回陛下,句句属实。”
  “摆驾,回乾清宫。”迈出两步,朱厚照忽然停住,对坤宁宫管事太监道,“好好伺候皇后。”
  “是!”
  众人恭送,朱厚照不乘车舆,直接步行。
  天子长腿迈开,丘聚等人都是一路小跑。
  李东阳和谢迁候在西暖阁前,见到天子,拱手行礼。
  “免礼。”朱厚照当先走进暖阁,道,“两位先生进内说话。”
  “臣遵旨。”
  正德元年,十二月辛未,内阁觐见天子。
  翌日,天子病愈,升殿早朝。
  “升赏庆平侯世子顾鼎,长安伯顾卿,都察院佥都御使杨瓒,兵部武库司郎中谢丕,国子监司业顾晣臣,锦衣卫南镇抚司佥事赵榆等十六人,录其镇虏营御敌有功。”
  “营州左屯卫指挥使才方,忠烈有功,进阶右军都督府佥事,追赠太子少保。子三人,御敌有功,升一级,赏银五十两,布帛十匹。”
  “营州左屯卫同知孙连,失于戒谕,懈于设备,怀私挟怨,外不能御虏边塞,内不能保聚人畜,逮治锦衣狱。罪证确实,于阙下杖三十,重枷长安左门外。除一幼子,儿孙发北疆戍卫,五代不赦。”
  群臣都没料到,升殿当日,天子不问诸事,先下敕令。
  唯内阁三人表情平静,似早有预料。
  “敕升英国公世子张铭锦衣卫佥事,为副总兵官,率京卫两千驰援镇虏营。命会昌侯孙铭领奋武营,设防牛栏山。”
  “下章程兵、户两部,诸事俱备,不得延误!”
  敕命下得太急,群臣未有准备。有兵部官员想要出列,立即被同僚拉住。
  后者摇头,示意三位阁老。
  前者蹙眉,正自不解,忽见李东阳出列,平举笏板,朗声道:“臣等遵旨,陛下圣明!”
  户部两次地震,尚书韩文之下,侍郎仅存一人,办事官员少去大半。不及填补缺额,遇京卫北上,忙得脚不沾地,生生累病。
  此时,韩尚书告病未朝,李东阳挂户部尚书衔,出列领旨,部中上下谁敢反对?
  阁老率先表态,别说户部,兵部也不敢有二言。
  本该商讨几日的敕令,三下五除二,干脆利落,当殿敲定。
  惊讶过甚,群臣尚未回神,刑科、兵科先后有给事中出列,以灾异劾南京六部及都察院官员。
  “孝陵遇雷,水旱地动连月不绝,礼部条奏灾异。”
  “臣等窃观,灾异之相,皆有微意。”
  “北者,夷狄为患,虏贼叩边,百姓涂炭。将兵死战,粮饷难济,边患至今未解。南者,盐法败坏,南京六部留中不报。将老之臣不安其位,索贿弄权,颠倒是非,指贤为佞,引天示警,落雷焚木。”
  “今以灾异劾南京吏部尚书林翰,户部右侍郎陈金,太常寺卿吕等,国子监祭酒章懋不职,请俱罢黜。”
  “劾南京工部侍郎叶贽,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史雍不法;南京光禄寺卿胡谅,浙江按察使李善,参政李文安,唐锦舟侵克灾银,请移文巡抚官核实其罪,下有司逮问,俱罢官追银,依律惩治!”
  阁老要收拾一个人,无需亲自动手,自有学生部科官甘为马前卒。
  六科弹劾,不过是开胃菜。
  纵能定罪,依律严惩,也不过是罢官去职。
  戴铣递送的奏疏,才真是要命。其中例举南京六部及三法司种种不法,皆查有实据,尤以都察院为最。
  不知晓内情者,都会以为戴给谏刚正不阿,身染诬名,历经起伏,愈发嫉恶如仇。
  唯有戴铣自己清楚,旁人都是幌子,史都宪才是最终目标。
  经历前事,戴给谏轻易轻易不信同僚。从写好奏疏到递送入京,未经南京衙门,只请南京守备太监傅容相助。
  反正要得罪人,不如得罪个遍。将六部三法司一起拉上,人数多了,彼此猜疑牵制,反倒更加安全。
  就算要报复,也要等风头过去。届时,他是否留在南京,早成未知数。
  况且,弹劾范围越大,呈至御前,才会更有说服力。不至被他事压下,留在文渊阁落灰。
  只不过,戴铣万万没有想到,这封奏疏,远比想象中力度更足,掀起的风浪更大。
  阴差阳错,藩王安插在金陵的钉子,都被连根拔起。
  历史上,戴给谏死在刘瑾之手,廷杖之下。这一回,弹劾奏疏递到京城,刘瑾奉天子之命,亲自安排番役南下,护卫戴铣北上。
  该说是历史惯性,有关联之人总会“走”到一起,还是老天恶作剧,开出这样的玩笑?
  无论哪一个,弹劾递至御前,天子震怒,风浪骤起。
  朔风吹至金陵,今岁冬日,将比往年更冷。
  蓟州
  杨瓒率领五百人,继续在城头堆雪筑墙,令役夫拆毁城内废屋,削减木桩,在城外地堡布防。
  黍谷山战况不停传回,才氏兄弟阵亡其二,赵榆谷大用带伤御敌,顾卿顾鼎分领一队骑兵,在鞑靼侧翼骚扰,意图拖延时间。
  谢丕顾晣臣几日未眠,领伤兵全力建造投石机,运上城头,预备一场大战。
  李大夫主动找上杨瓒,令徒弟抬出两箱药粉。
  “入师门时,曾立誓救死扶伤。现如今,贼虏肆虐,害我百姓,老夫几次破誓,死后被祖师斥责,亦无悔无憾。”
  疲累交加,杨瓒双眼布满血丝,嗓子哑得说不出话来。收下药粉,拱手向李大夫致谢。
  待师徒几人走下城头,一名力士来报,入城避难的百姓中,发现可疑。
  “里中村民证实,此人来历不明,且非蓟州口音。标下怀疑,其为鞑靼奸细。”
  鞑靼奸细?
  杨瓒用力搓脸,捏了捏额心。
  “鞑靼万户可醒了?”
  力士点头。
  “带他和降兵去认,再来报知本官。”
  “遵命!”
  力士退下,杨瓒猛的咳嗽两声,自城头眺望,见远处掀起一片灰雾,心陡然一沉。
  与此同时,锦衣卫缇骑分三路疾驰,顶风冒雪,日夜兼程。最快者,已抵达太原。
  为首一名千户,持圣旨入府。
  待王府设好香案,一众人跪在厅前,方展开黄绢,朗声道:“天子敕,赐晋王食盐岁三十引。”
  赐给盐引?
  晋王愣住。
  本以为是兴师问罪,没想到竟是赏赐。
  可赏赐也该有个说法。
  接过圣旨,确认之后,晋王更是满头雾水。实在不明白,天子的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
  
  第一百三十七章 惊险
  
  圣旨送到,锦衣卫未做停留,当天启程前往大同。
  捧着突然到手的“赏赐”,晋王未见欣喜,反而心怀忐忑,满脸凝色。待锦衣卫离开,当即关起府门,召长史司属官及幕僚至承运殿。
  屏退左右,商讨许久,始终无一人能猜出,天子究竟何意。
  “莫非南边事发?”
  此言既出,室内骤然寂静。多人面现惶恐,愈发显得气氛凝重。
  晋王府地处北疆,圣祖高皇帝时,肩负戍卫边塞之责,掌晋地兵事,领上千护卫,权柄不下当时燕王。
  皇太孙在位时,削藩之意昭然。晋王府亦在名单之内。
  可惜,没来得及动手,燕王便起兵靖难。宫中一场大火,尸身面目全非。皇太孙究竟是生是死,民间多有传言,莫衷一是。
  无论真相为何,江山终究易主,皇位为太宗所得。
  其后,太宗皇帝貌似优容,未明令削藩,藩王们的日子依旧不好过。
  封地仍存,权利却不断被削减。最显著标志,护卫先减后夺。
  卫所官军,无圣旨虎符不得轻易调动,藩王更不可能插手。王府护卫,是唯一直属藩王的武装力量。
  太宗皇帝起兵靖难,夺取江山,主力便是燕山卫。永乐朝的功臣勋贵,一半以上都曾在燕山卫任职。
  经验在前,为保江山,自要掐死他人仿效的可能。
  故而,自永乐朝至今,各地藩王,无论是穷是富,是才高八斗还是庸碌纨绔,是胸无大志还是心怀天下,都像是被养在笼子里的鸟,一举一动都被朝廷监视。
  太宗和宣宗皇帝在位时,稍微动一动翅膀,厂卫都会第一时间禀报。
  晋王府在北疆,为安全考量,许保留一支护卫。后被朝廷陆续削减,几代过去,已不足百人。
  凭这点人,保卫王府绰绰有余,想再做点别的,无疑是痴人说梦。
  晋王不甘心,明着不行,暗中发展壮大,除要躲开厂卫耳目,更需大量金银。
  前者不容易,后者更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