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现在这个地步,往神身上扯就可以堵住一切怀疑,都扯到天子扯到神了,谁敢质疑,谁质疑就是质疑天子质疑上天,这罪过就大了,弄不好就被抄家了。”
朱厚照心里偷笑中走在前面,让两个舅舅跟在后面,不过心里也在想着自己赌技的事,对朱厚照来说这其实也算不上赌技,只不过是自己的听力太好了。刚出生没多久朱厚照就发现自己的听力似乎比常人要好,刚开始他还以为是幻觉呢,后来试验之下朱厚照发现自己的听力真的要远远好于常人,自己在用心听的情况下能够听见十几米外的人得低声说话。得出这个结论朱厚照当即大喜,立马想到了前世自己看到的那些异能小说里的各种异能,透视、穿墙等。不过朱厚照一一试了试之后发现自己除了听力别人好一点以外没有什么优于常人的,刚开始他还有一点沮丧,不过后来想了想就想通了,自己穿越就更逆天了,要是在掌握异能估计到时侯连上天都容不下自己了。
从那以后朱厚照在无聊时就锻炼自己的听力,经过三年来的长时间锻炼,听力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现在他已经能够听到几十米外的人的默默细语了。而今天朱厚照在赌场里大发神威靠的也是自己的听力。
在进入赌坊之前朱厚照还从没有想过要用自己这点能力去赌博,这个想法还是尽量赌坊之后才迸发出来的。
当时进入赌坊之后朱厚照看着周围那些吵吵闹闹着沉浸于赌博的人,还挺感新奇的,不过看着看着朱厚照就不自觉的受到了里面的气氛的影响,想着要是自己也能赢几把多好。这个想法一冒出来就在也遏制不住了,最后朱厚照下定决心自己也试一试,反正自己也不怕输钱,后面跟着两个钱袋呢。
决定要赌上几把之后朱厚照就开始寻找适合自己赌的方法,看了一圈朱厚照发现了赌大小的赌法。这是这里面最简单的赌法,也是最适合自己的赌法。赌大小靠的就是听力,而自己最出众的也是听力,赌这个自己赢得概率最大。为了试一下自己的听力管不管用朱厚照还专门站在旁边观察了一会。真是不是不知道一试吓一跳,那些色子的运动在自己耳朵里听得清清楚楚,每个色子停下来之后是几点自己都能够听出来。
看到行得通之后朱厚照就开始压注了,之后就是开创了创纪录的连胜。
朱厚照不知道的是他走了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兴坊都流传着关于他的传说。
回到国公府时已经是傍晚了,早早的用过晚饭之后朱厚照便回屋里睡觉去了。古代不比现代,现代到了晚上有电灯照明,有电视可看,娱乐场所更是数不胜数,在古代朱厚照发现人们都是用过晚饭之后便早早的上床了,至于是上床睡觉还是做其他运动就不得而知了。
不知不觉间来兴济城已经半个多月了,也到了该回京城的时候了。一大早侍卫们便已收拾妥当,只等一声令下便可开拔回京。上午朱厚照陪着张氏一直在和外公聊天。前几天已经聊的几乎无话可说了,但到今天要走的时候突然又发现还有好多话没说呢。就这样本来上午要出发硬生生的延后到了中午。
昌国公府外,张氏和自己的父亲和两个弟弟依依作别。朱厚照看着母亲恋恋不舍的样子,真想开口让母亲再在这里待一段时间,不过一想到自己和母亲已经出宫大半个月了,再不回去的话估计就要有人说闲话了,到口的话只能又咽了回去。
“女儿,时间也不早了,你赶紧回去吧。”看到自己女儿一副不舍的样子,张岱出口提醒道。虽然他也舍不得女儿,不过他好歹也是这么大岁数的人了,知道以大局为,自己女儿要是再不回去的话估计就要有人上奏折弹劾了,一国之母长时间不居住在宫中这还了得。
朱厚照也在一旁提醒道:“是啊,母后,我们也来了这么长时间了,该回去了。您要是舍不得的话可以让外公过段时间来宫里看您。”
“对,对,过段时间我就进宫看你。”听到朱厚照的建议张岱立马附和道。
“好吧,照儿,我们走吧。”说着张氏便和父亲辞别牵着朱厚照的手上车了。
到车上之后,张氏朝徐昌道:“徐指挥使,上路吧。”
经过一下午马不停蹄的赶路,终于在天黑之前回到了京城。
“北京,我回来了。”站在马车上抬头看着雄伟的北京城,朱厚照高呼道。
“照儿,快进来,别大呼小叫了。”看到朱厚照这么不注意礼节的行为,张氏赶紧提醒道。不过周围还是很多人看到了朱厚照这个样子。
城门边,马老汉朝一旁的同街的牛大爷问道:“老哥,这是谁家的孩子啊,真没见过世面,连见个北京城都大呼小叫。”
“闭嘴,你不想活了,这是皇后的仪仗队,那个站着的孩子估计就是太子了,敢非议当朝太子,这可是死罪。”听到身旁的马老汉敢非议太子,牛大爷下了一跳,赶紧出言提醒道。
马老汉不认得皇后省亲的队伍但是牛大爷可是认得的,半个月前牛大爷也是街道两旁观看皇后回家省亲的群众中的一份子,由于是第一次见到皇后的仪仗,牛大爷记忆非常深刻。因此这次车队一到北京城外边牛大爷就认出来了。
车队直入北京城,向皇宫而去。
第十一章 悄悄溜出宫
更新时间2012…4…9 16:19:25 字数:3071
回到宫里第二天一大早朱厚照便叫来了刘瑾,“事情办得怎么样了?”
“事,什么事啊,殿下?”刘瑾猛地一听还没弄明白。
“别给我装糊涂,我说的出宫的事啊。”朱厚照都怀疑是不是刘瑾事情没办成或者不想担风险故意这么说的。
“哦,这件事啊,办成了,殿下。老奴已经宫里宫外都打点好了,只等殿下一声令下咱们就可以直出皇宫飞奔宫外而去。”
听到自己可以再一次出宫了,朱厚照高兴的道:“行,不错,你办事我放心。咱们过几天就出去。放心吧我会记住你的功劳的。”
得到朱厚照这句话刘瑾也就松了一口气。这半月来为了完成朱厚照交给他的任务他可是愁得头发都快白了。
皇宫是大明朝防卫最森严的地方,每天进进出出的每一个人都是有备案的。要从皇宫里神不知鬼不觉的出去一个人难度可想而知会有多大,更不要说这个人是当今太子了。从皇宫里出去还不算完,出去之后的安全问题他也要安排妥当了,毕竟太子人是他带出去的,要是太子在外面出了一点问题,那他刘瑾有多少颗脑袋也不够砍的。为了完成任务他可是想尽了、用尽了一切能用的办法,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花尽了这么多年积攒的所有积蓄且用连蒙带骗再加威胁的手段之后终于打通了所有出宫关节并私下找了一个关系要好的锦衣卫千户在外面派人保护太子的安全。
而他刘瑾做这些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在朱厚照面前好好地表现一番吗,让朱厚照更加看重自己。而现在朱厚照一句“我会记住你的功劳的”就是对他这么多天所做努力的最好回报。有了这句话,再苦再累也值了。
三天后朱厚照感觉时间已经差不多了,到了该出去的时候。给冬雪安排好宫里的事情,让她在宫里替自己打掩护,如果有人找他就让冬雪替他找个理由应付过去。然后叫上刘瑾、张永和谷大用三人,收拾妥当之后在中午过后便出发了。之所以中午过后再出去是因为他要赶在晚饭之前回来,这三年来朱厚照每顿饭都是和张氏一起吃的,如果他早上出去就要在中午之前回来,要不然午饭时张氏找不到他人就要出问题了,所以考虑之后朱厚照最后决定中午之后出去。而叫上张永和谷大用是因为两人是“八虎”中身手最好的,身体素质最强壮的。
东华门外,朱厚照四人站在外面看着紫禁城,此时朱厚照穿着一件小太监穿的衣服,这是刘瑾为他找来的,为的就是方便出宫。往四周瞧了瞧,朱厚照还有点不相信就这么出来了,这也太容易了,戒备森严的紫禁城就这么轻轻松松的出来了。
很快几人就在刘瑾安排好的一个房子里换好了衣服,高高兴兴的出去了。
乾清宫里,孝宗朱佑樘正在认认真真的批阅奏折,不一会司礼监王岳走了过来向孝宗道:“皇上,太子殿下已经出去了。”
听了王岳的话朱佑樘放下手中的奏折吩咐道:“你给我派人看好了,一定要保护好太子的安全。”
王岳道:“放心吧皇上,臣已经安排妥当了,既能让太子殿下出去散散心也能保护好太子殿下的安全。”
朱佑樘道:“嗯,安排好就好。”
此时朱厚照还不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自己父亲的掌握之中。朱佑樘最为皇帝,紫禁城的安全是他非常关心的与重视的,可以说紫禁城里发生的任何事情都逃不过他的眼睛。而刘瑾刚开始筹备出宫事宜的时候朱佑樘就知道了这件事,只不过他没有拆穿罢了,并且刘瑾找的那个关系要好的锦衣卫千户也是朱佑樘安排的人。而今天朱厚照顺顺利利的出来也是朱佑樘派人安排。要是朱厚照知道自己一举一动都被自己父皇的看在眼里不知道会作何感想。
北京是明朝最繁华的地方,这一点不但反映在这里达官贵人云集,更反映在北京城商业的繁华。
长安街是北京城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在长安街两边坐落着两排密集的商店,商店前面也有些许地摊,而长安街上行人熙熙攘攘、川流不息。
对于这一次出来朱厚照颇有点鱼归大海鸟归林的味道。束缚在紫禁城里三年来,他从来没有出来在北京城里玩过,上一次省亲时虽然出来了,不过在外面没停留便离开了北京,这次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游历北京城。
地摊上的各种小玩意和商店里的各种商品看的朱厚照眼花缭乱。真没想到此时的北京有这么的繁华。
“冰糖葫芦,可甜可甜的冰糖葫芦,加盐了不要钱。”走着走着突然一声独特的吆喝声传入朱厚照耳中。
大街上卖东西的人那么多,吆喝声也不是没有,但唯独这声吆喝声引起了朱厚照的注意。一方面是因为朱厚照前世是一个河南人,而刚才那一声卖糖葫芦的吆喝声用的也是河南的方言,并且极具河南当地特色,这一世在北京听到一声河南话真是倍感亲切。另一方面是朱厚照没想到现在就有卖冰糖葫芦的了,后世在电视剧里朱厚照经常看见里面出现冰糖葫芦的身影,然后就是男主人公在女主人公的要求下亲自去买了一串糖葫芦,并送给女主人公,最后两人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但是后世看到这里时朱厚照总是怀疑古代是不是有冰糖葫芦,现在他可以确定古代是有冰糖葫芦的。
扭头往四周瞅了一圈,在一个酒楼的旁边发现了那个卖冰糖葫芦的人得身影,那人看着年纪大约在五十上下,身材消瘦,有一张没有水分,没有光亮,只有像霜打了的枯叶似的饱经风霜的皱巴巴的脸,但两只眼睛缺显得炯炯有神。
走到老人身边朱厚照问道:“老爷爷,冰糖葫芦多少钱一串啊?”
看到朱厚照几人走过来老人就知道生意上门了,“五文钱一个,我这糖葫芦又香又甜绝对物有所值。”
朱厚照:“好,那就先来两串。”
等刘瑾付完钱后老人便把两串糖葫芦交到了朱厚照手里。
接过糖葫芦之后朱厚照便迫不及待的拿着一个往嘴里塞,立马一股香甜味遍布舌尖,大赞道:“啊,真甜。老爷爷你这糖葫芦真好吃。”
听到朱厚照的咱们老人似乎很高兴,大笑道:“那当然,这条街上谁不知道我吴大用的糖葫芦最好吃了。”
“老爷爷,你是河南人吧?”看老人心情似乎很高兴,于是朱厚照试探着问道。
“嗯,你怎么知道?”老人似乎对朱厚照知道他是哪里人大感意外。
“我听你口音听出来的”朱厚照回答道。
“嗯,我的洛阳府的人。”说着老人陷入了沉思,“已经好多年了吧,我都没有再向别人提起了。记得那时三十多年前,那一年河南遭了大旱,粮食歉收,好多人都成了难民。当时我家在洛阳府,洛阳也遭了大旱,于是全家人都成了难民,由于没吃到,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家里的人都饿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碰巧当时洛阳有一支难民组成队伍往京城来,我也就加入了其中,走了一个多月之后终于走到了京城。幸亏当时的府尹大人体恤民情,组织人手救助灾民,我也是靠着他们的救助才侥幸活了下来。之后便在京城娶了妻,安了家。一直到现在。现在靠着买点小东西赚点钱补贴一下家用。”
“老爷爷,你以前是干什么的?”朱厚照接着问道。
“以前?在洛阳时,我父亲是洛阳府的军匠,我从小便跟着父亲学习工匠手艺,想着有朝一日也成为一名军匠,减轻家里的负担,不过我还没有成为军匠,老家便受了灾,我也来到了这里。到京城之后我便想办法进顺天府内府当了一名工匠,要不然我也没那么容易在京城重新安家,要知道当时来京城的大部分难民在灾后都被遣返回去了。我从小学习手艺刻苦,到了这里之后更是主动向他人请教,因此手艺提高的很快,渐渐的就在京城出了名,再后来就被工部征召了。在工部一直干到老了退休。”老人颇为怀念的说道。
“那您为什么在这被地摊呢?”对于老人这样的人生经历朱厚照也是感到听感诧异的。
老人接着说道:“做工匠不容易啊,我虽然干了一辈子工匠,老了之后我的两个儿子也都进了工部的内府做工匠,但也是勉强维持家用罢了,万一什么时候有一个意外伤病,到时候就怕连看病的钱都凑不够。不得已我才出来卖点东西。”
听了老人的话朱厚照也沉默了,的确,在中国古代各个朝代工匠一直都是地位底下、待遇极差的一个群体,所谓士农工商,工匠的社会地位仅高于商人,但实际上他们的地位连商人都不如,商人通过钱财可以过上舒适的生活,而工匠呢,他们则变成了实际上地位最底下的一类人。
第十二章 工匠与恶霸
更新时间2012…4…10 7:40:42 字数:2760
在中国古代,工匠是中国科学技术的发明者与实践者,他们一直掌握着中国最尖端的科技,并且科技的持续发展靠的也是他们。但是实际上他们所受到的待遇却与他们的贡献却极不相符,地位低下、待遇极差是这个群体的真实写照。并且这些人都是拥有匠籍的,一代人做工匠,后世代代都要做工匠。
按照现代学观点,需求是人们创造的动力,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把人得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古代的这些工匠大都只能满足前三种需求,有些人或许连这三种需求都无法满足,他们一直生活在饥饿和不安全的环境中。
需求得不到满足,那这些工匠的自主创造的动力就会大大降低,他们大多时候只有在政府发出强制性的任务的时候才会去思考去创造,而在平时他们只是在不断地重复以前的工作。
古人们确实很聪明,在遥远的古代中国人、欧洲人、和非洲人都曾经创造过很辉煌的文明,科学技术在他们的手里也的确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把这一切放到整个历史的长河里一比,他们却又变得黯然失色。古人们在科学技术上发明创造的速度远远比不上现代人。现代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