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哲学体系中含有艺术美的理论。他认为美是给人以美感的形式和道德善的统一。基于美是外在形式的美和内在道德的善相统一的观点,朱熹探讨了文与质、文与道的问题。认为文与质、文与道和谐统一才是完美的。朱熹还多次谈到乐的问题。他把乐与礼联系起来,贯穿了他把乐纳入礼以维护统治秩序的理学根本精神。朱熹对“文”、“道”关系的解决,在哲学思辨的深度上超过了前人。他对《诗经》与《楚辞》的研究,也经常表现出敏锐的审美洞察力。
传世名言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类别:教育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类别:读书
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类别:修养
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诌媚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类别:友谊
守正直而佩仁义。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守:操守。做人要存正直之心,行仁义之德。类别:道德
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类别:道德
朋友,以义合者。类别:友谊
圣人所说底话,光明正大。宋·朱熹《朱子语类·易九》底:同“的”。类别:道德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类别:读书
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以真诚为准则是自我修养的关键,弄清楚哪些是好的言行举动,又是坚持真诚的根本。类别:修养
自敬,则人敬之;自慢,则人慢之。类别:修养
《大学》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基本只是正心、诚意而已。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序说》大学:书名。修身:修养自身品性。齐家:管理好家庭。治国:治理好所在的地区。平天下:使天下太平。正心:使心思端正。诚意:使意念真诚。类别:修养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类别:时间
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类别:道德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类别:读书
人光明磊落便是好人。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七十四光明磊落:胸怀坦荡,正大光明。类别:道德
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类别:修养
人之操履无若诚实。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操履:操守。诚实是人的最高品德。类别:道德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类别:学习
礼即理也。类别:修养
自古圣贤,皆以心地为本。宋·朱熹《朱子全书·学二》圣贤:圣人贤人,古代指道德、学问都极为杰出的人。心地:佛教语。佛教以三界唯心,心如滋生万物的大地,能随缘生一切诸法,故称之。为人以心地高洁为最重要。类别:道德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类别:学习
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类别:修养
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以真诚为准则是自我修养的关键,弄清楚哪些是好的言行举动,又是坚持真诚的根本。类别:道德
学者须先立志。今日所以悠悠者,只是把学问不曾做一件事看,遇事则且胡乱恁地打过了,此只是志不立。类别:志向
诚能体而存之,则众善之源,百行之本。宋·朱熹《仁说》实行并保存真诚的心,这是人生美好的源头,行动美好的根本。类别:人生
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精致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
无奸不商的来历
更新时间2012…11…19 19:06:34 字数:704
无奸不商的来历
不奸诈就不能作商人,反过来的“无商不奸”意思就是商人都是奸诈的。大多数时候无奸不商和无商不奸连续使用,略带俏皮更显寓意,带贬义。
“无商不奸”是后人杜撰的,原意为“无商不尖”。“无商不尖”,出典为旧时买米以升斗作量器,故有升斗小民之说。卖家在量米时会以一把红木戒尺之类削平升斗内隆起的米,以保证分量准足。银货两讫成交之后,商家会另外在米筐里氽点米加在米斗上,如是已抹平的米表面便会鼓成一撮“尖头”,尽量让利。量好米再加点添点,已成习俗,即但凡做生意,总给客人一点添头。这是老派生意人一种生意噱头,这一小撮“添头”,很让客人受用,故有“无商不尖”之说。“无商不尖”还体现在去布庄扯布,“足尺放三”、“加三放尺”;拷油拷酒都有点添头;十里洋场的上海,在王家沙吃小笼馒头免费送蛋皮丝开洋清汤,“老大昌”称糖果奉送两根品牌三色棒头糖。
市场经济初期,市场法制法规不健全不完善,加上不法商人为暴利所驱,出现很多伪劣产品,消费者就大骂奸商;在现在的经济制度下,许多合法商人仍然可钻一些法律的漏洞以牟取暴利,这时旁观者也会说奸商;在正常的经济行为中,商人也会想很多办法赚取最大的利润,其中就必然就会采取很多技巧以减小成本,消费者看在眼里口中也会说“无奸不商,无商不奸”。
经济行为是生意人牟取合法利润的正当行为,利润是商人的唯一目的,在合法的前提下商人的“奸”其实是一种聪明,但是制造伪劣产品以牟取利益的商人就是真正的奸商了。
总之无商不奸是形容当代商人的一个贬义词,只不过很多人不知道出处以为是古人用来批评商人的呢,其实虽然在古代商人地位低下、被人看不起,但是古代商人的品德还真的是现代的教育家们都不一定比得上的。
明朝的属国有多少
更新时间2…3 20:08:06 字数:788
在上古、古代和中世纪,世界上只有区域性大国,而没有全球性大国。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黄河流域的夏商周,是文明初曙时期的区域性大国。西元纪年开端的时候,欧亚大陆东西两侧分别是汉帝国和罗马帝国,二者之间是过去波斯帝国和马其顿帝国的几个继承者。西元1500年前后的非西方世界,保罗.甘乃迪所说的各个“权力中心”包括:明帝国、奥斯曼帝国及其在印度的MSL支脉莫卧儿帝国、莫斯科大公国、德川幕府时期的日本。
明帝国作为一个区域性大国,与其周边国家共同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心—边缘”结构的东亚秩序,即以中华为中心的朝贡体系。作为朝贡的前提,是朝贡国以接受中国对当地国王的承认并加以册封,在国王交替之际以及庆慰谢恩等等之机去中国朝见;是以举行围绕臣服於中央政权的各种活动,作为维系其与中国的关系的基本方式。根据《万历明会典》,朝贡国分类如下:“东南夷”(上)包括朝鲜、日本、琉球、安南、真腊、暹罗、占城、爪哇等18国,“东南夷”(下)包括苏禄国、满剌加、锡兰等44国,“北狄”包括鞑靼部的8个部分,“东北夷”包括女真部的2个部分,“西戎”(上)包括西域38国在内的58国,西戎(下)包括吐蕃部14国。根据日本学者滨下武志的说法,中国主导下的东亚“朝贡秩序”有三个特点:一、由宗主国中国提供国际性安全保障,朝贡国因而不必保持常设性军事力量,这意味著区域内部的纠纷不必诉诸武力解决;二、朝贡体系所保护的交易实行“无关税”特别恩典,为外部世界提供了极富魅力的商业机会;三、朝贡秩序所奉行的理念,就中国方面而言,意指皇帝的恩德教化四海因而囊括不同质的文化;对於朝贡国来说,意味著只要履行一定的程式成为朝贡国,就会在朝贡体系中与其他的朝贡地域发生接触,这同时也意味著中国在事实上充当著异质要素之间交流的媒介。东亚“朝贡体系”是当时世界上覆盖面最大、人口最多和结构最稳定的区域性国际体系。
新书已发
更新时间5…7 13:43:43 字数:115
虎啸全球
老郑新书,请大家多多支持一下啊,新书已经吸取了这本书很多的缺点,有了十足的改善,力求让大大们看的心情舒畅。。。。
新书的成长离不开你们的每一个收藏、推荐和点击啊。。。。
开始写新的结局
更新时间7…10 18:08:17 字数:85
放假到家了,这两天开始着手写新的结局,还没有将本书下架的朋友注意一下了啊。到时候看看是放在作品相关里面还是放在什么地方都可以。。同时,向你们求一下支持啊。你们懂得。。。。
感谢九天炎羽
更新时间7…11 18:02:25 字数:76
突然发现有了个大神之光啊,很奇妙的事情。在这里感谢一下书友九天炎羽,这可是咱从来没有奢想过的事情。不过既然有了一个,那大家能能不能再来个让咱凑成一对呢?
新结局:1。1。1
更新时间7…16 20:24:19 字数:2130
困守伊斯坦布尔的苏莱曼所能够做的只不过是垂死的挣扎而已,他知道自己其实已经失败了,他错误的估算了大明强大的实力,同样也错误的高估了法国的强大。
真正当战争打响的时候,在大明出动了上百万的大军西征之后,苏莱曼才真正从中看到了奥斯曼此时和大明之间的深层次上的差距。
这场战争奥斯曼败了就是灭亡,而大明即便是这百万大军全都在这里折戟了,那大明照样还是一个可以和奥斯曼帝国相对抗的强大对手。
这就是两国之间的深层次的差距,疆域、物产、人口、生产力,等等各方面奥斯曼全都落于绝对的下风。奥斯曼已经全力以赴了,而大明却还是游刃有余,到了现在也没有进行过任何全国性的动员。
或许唯一他们可以和大明的相对抗的就是奥斯曼军队那股超强的战斗力了。可惜这个时期大明军队的战斗力同样也不弱。而且就是西班牙帝国此时军队也是处于其历史上最强的时期。
可以说,苏莱曼没有赶上一个好世代,他纵然天纵奇才,但是遇上了更加妖孽的朱厚照,以及同样天纵奇才的卡洛斯,失败的结局是无可换回的。
在大明的舰队到来之前,苏莱曼通过秘密通道分别和朱厚照以及卡洛斯取得了联系,其实这是他最后的一次机会,苏莱曼要求和。
达达尼尔以及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存在直接把大明的百万雄兵隔绝在了海峡的另外一侧,纵然朱厚照有万分的不甘也只能望洋兴叹了。
而奥斯曼帝国海军的底蕴则可以把卡洛斯的海军完全的隔绝在了两个海峡以及伊斯坦布尔海域的外围。同样的虽然在陆地之上,卡洛斯已经率领三十多万的大军把伊斯坦布尔给包围了,可是当初拜占庭帝国所建造的坚固城池不但当年让奥斯曼帝国尝尽了苦头,同样也让卡洛斯摔了一跤。
卡洛斯麾下的军队以步兵为核心,不管是面对敌军的步兵还是面对敌军的骑兵,靠着严格训练的西班牙步兵方阵都能够占据较大的上风。
可是同样的,卡洛斯把士兵的训练放在了对于军阵的演练、士兵的协同作战以及军纪的严明上面了,这让他们虽然身为步兵,但是却并不和一般的步兵一样善于攻城。
所以虽然卡洛斯的兵力比苏莱曼的兵力还要多,面对着这个在现存世上唯一一个可以和大明的京城相媲美的坚城要塞般伊斯坦布尔,卡洛斯的步兵根本就无法登上城墙一次。
而现阶段武器当中唯一一个可以对城墙构成较大威胁的就是火炮,虽然卡洛斯有,但是西班牙帝国的火炮或许还处在向奥斯曼学习的阶段。
所以在海军无法登陆,步兵有无法登上伊斯坦布尔的情况之下,卡洛斯无比的焦急,看到每一天都要增加数千的伤亡名单,他从来没有清晰的了解到奥斯曼帝国的强大。
是的,面对奥斯曼,大明处于绝对的上风。但是面对奥斯曼,西班牙却处于下风的位置,虽然不是绝对的,但是透过奥斯曼帝国军队的韧性、对方比自己更加先进的武器,以及比西班牙更加难以攻陷的城池上来看,奥斯曼帝国的实力比自己的西班牙帝国要更加的强大。
虽然卡洛斯不会承认,但是他心里知道。
所以在接到苏莱曼最后一封求和信之后,卡洛斯不得不陷入了沉思。
苏莱曼是一个战略大师,对于世界局势的发展他能够迅速的洞悉一切,虽然他看错了朱厚照以及大明,但那并不是他的错,毕竟他是绝对无法理解像朱厚照这种意外情况的。
在给卡洛斯的信里,苏莱曼没有过多的描写奥斯曼帝国将来要怎么样,除了向卡洛斯表达了自己愿意在保存奥斯曼的前提之下接受战败之后,更多的就是像卡洛斯讲述一个更加清晰明确的世界局势。
在苏莱曼的结论里,对于西班牙帝国的未来很不看好。他明白无误的告诉了卡洛斯,如果奥斯曼帝国灭亡了,那么西班牙就不得不直接和大明接触了。
苏莱曼只用了一个事实来向卡洛斯陈述大明是不会和西班牙和平共处的这一个事实。
在朱厚照掌权的短短二十年里,大明的疆域往北面扩张到了极致的冰冷海洋,而往西面,他们则在这二十年的时间里把疆域往西面推进了上万里的距离,整个大明的疆域扩大了两倍以上。
只要这个国家没有灭亡,只要朱厚照这个战争狂人还在掌权,你如何相信大明会选择永远的和西班牙和平共处?
苏莱曼如此直接的反问卡洛斯。
而更何况大明的国力远远的在西班牙之上。一个饥饿的狮子会选择和一只羚羊成为朋友吗?肯定不会的。那么大明同样不会选择和西班牙成为朋友的。
所以,苏莱曼一再的告诫卡洛斯,保存一个奥斯曼帝国的重要性。
因为有了奥斯曼帝国,西班牙就可以不用直接和大明相邻了,而到时候本该有西班牙承受的压力,则将全都有奥斯曼承受。
虽然对于苏莱曼说西班牙将在大明的进攻之下毫无抵抗之力的话很是不爽,但是卡洛斯也得承认苏莱曼说的基本上是事实,大明的实力确实是比自己强大太多了。
以前他还没有看出来,虽然曾经苏莱曼也对他进行过同样的警告,但是那个时候毕竟整个西方世界才刚刚和大明展开接触,除了知道大明实力强大之外,对于大明的真实实力他并没有清晰的认识。
所以当时在知道苏莱曼和法王弗朗索瓦结盟了之后,卡洛斯便恼羞成怒的选择了战争。
但是现在看看这个曾经让整个欧洲大陆都陷入惊恐的奥斯曼帝国在大明打击之下的迅速溃败,看看大明如此远征却可以出动百万大军,卡洛斯便对大明的实力感到了恐惧了。
所以接到苏莱曼的求和信,卡洛斯思索良久,自己到底是答应呢?还是不答应呢?
两个自然都有好处,只不过是灭亡了奥斯曼,可以让自己暂时的威望达到顶峰,但是长期来看,对自己则很不利。
“有人替自己承担压力终究还是好的。”最终,在心里面卡洛斯选择了答应苏莱曼的和谈要求。
第一章 初到明朝
更新时间2012…4…5 13:32:32 字数:3349
第一章初到明朝
公元1491年(明孝宗弘治四年)九月二十四日,此时的坤宁宫里一片嘈乱,无数宫女进进出出,脸上一片焦急之色。宫门旁一个太监在原地不断走动,时不时还朝从身边经过的宫女催促几句:“快点,快点,你们快点,出了事你们担当的起吗。”想来这个太监还是有点身份的,听到他的话宫女们不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