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e)发明的后端闭锁的旋转后拉式枪机。
闭锁式旋转后拉枪机的特性就是拉栓上膛的速度非常快,配合双层弹匣的十发子弹,可以提供持续并且迅速的火力输出。
然而李·恩菲尔德步枪的所有优点,也恰恰是它所有的缺点。因为特定的枪身长度,使得步枪一旦安装上刺刀就无法精准射击,而且在白刃战中也不如常规步枪有优势,而事实上上在李·恩菲尔德步枪使用历史上,几乎很少有士兵安装刺刀。
双层弹匣与闭锁式旋转后拉枪机,在提供快速输出的同时,也使得交替火力十分困难。毕竟这个年代不像是二十一世纪,士兵可以携带多个备用弹匣。一旦士兵打空了子弹,必须卸下弹匣来装填子弹,比起用弹捎五发子弹一装填的步枪来说,自然要慢了许多。
更何况,射击速度越是频繁,子弹消耗越是快,后勤压力也越是沉重。
不过这个世界上永远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袁肃之所以下定决心跟英国人合作,彻头彻脑的更换英式装备,一方面英式装备确实在质量上有优势,另外一方面是他决心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好好的玩一把稳赢不输赌局。
他很清楚,无论是做为一个军阀还是一个政客,要想获得最快速度的发展,免不了是要借助西方列强的资助。他也很清楚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前和战后的局面,协约三国与同盟三国在战前的军备竞争可谓是近乎疯狂的行动,不管是了开战准备还是为了威慑敌方,两边都是抱着宁滥勿缺的态度来办事。
正是因为这种紧张的国际关系,他才能够如此轻易的获得英国的支持。而这场战争最终是协约国获胜,到时候自己也能利用与英国人的关系,从中谋取更多的利益,比如廉价大批购买战败国德国的机械设备、军备武器,再比如向德国倾销食品、衣物等等。
在讨论完这些基本的军备赞助之后,袁肃还额外的向理查德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希望英国方面能够再赠送四千套铜制头盔。
英国最著名的头盔当属MK2型钢盔,也是被俗称为“农夫盔”的大盘子形状头盔,只不过钢盔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才陆续衍生出来,而现在各国军方压根没有钢盔的概念。如今各国军队的头盔基本上都是铜制,而且仅仅是起到装饰作用。
对于袁肃的要求,理查德等人感到很疑惑,无端端怎么突然想到索要一批铜盔?英国军队目前已经没有在装备这种又沉又闷冬天还冰凉的金属头盔,也只有在特定的场合出于礼仪的需要才会少量使用。
袁肃仅仅解释他想要自己的部队显得与众不同,彰显与英国方面的友谊,同时也是为了表示对日后英国军事顾问指导教练的尊敬。
这番冠冕堂皇的话一时让理查德等人分辨不清,但考虑到铜盔已经是英国军队淘汰的装备,从库房里提调四千顶来送给中国人也无不可。反正对于中国人奇怪的思想,西方人早已司空见惯,于是并没有太计较这些,当场便答应下来。
袁肃要这批头盔的主要目的是用来蛊惑手下,到时候只说这头盔是可以抵御子弹保护头部的装备,任士兵们也不会怀疑什么。实际上即便是在二十一世纪,再先进的钢盔也是不能抵御子弹的射击,只能防御弹片或者跳弹的伤害。从近代开始,军用头盔最大的意义就是给予士兵心理安慰罢了。
在这份合约里英国人所获得利益,除了可以任意投资海岸线、受聘担任袁肃的军事顾问、警政顾问之外,还有一些只单方面对袁肃交代的隐性条款。这些隐性条款就是确保在合约期价英国人受到特别惠顾,中方需要承担英方人员的人身安全责任,同时在处理一些律法问题时要优先基于“最惠合作原则”。
在袁肃看来,所谓的“最惠合作原则”也就是变相的领事裁判权,只不过是属于潜规则、不成文条款这样的形式。换句话说,英国人倘若在东直隶护军使辖下做出违反乱纪之事,袁肃应该酌情处理,而不是依法处理。
这显然是不公平的条约,但好在并不是真正的领事裁判权。更何况有得到必然也要有复出,英国人断然不可能平白无故当冤大头。
快到十一点钟时,所有该修改的条文当场都做了修改,袁肃与理查德正式在两份副本合约上签署名记。象征式的交换了合作协议书,又郑重的握了握手,双方总算确立了合作关系。
中午,袁肃邀请理查德等人在火车站附近的一家酒楼吃饭,午餐过后众人又回到了旅部大院。虽然合作协约签订了,但彼此之间还是要了解执行的进程安排。
理查德表示在未来的一个月之内,会有投资商和技术人员陆续抵达滦州,前往昌黎和唐海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如果一切都顺利的话,将会在接下来的三个月内制订第一期的投资方案,并且逐步展开执行。
而对东直隶护军使辖区内推广警政工作,以及聘齐军事顾问团成员,也会在未来三个月内确定下来。当然,无论是警政顾问还是军事顾问,所有顾问的资料背景都会提前交给袁肃审阅,由袁肃确定聘请的人选和人数。
袁肃这边并没有太多的计划,基本上英国人怎么安排合适,他便随英国方面的意思。
谈完这些话之后,理查德等人没有再在旅部大院久留,他们还要尽快返回济南处理相应的事务,再次与袁肃握了握手便起身告辞离去。
送走洋人之后,袁肃又与陈文年、何其巩等人简单谈了谈。
考虑到英国方面不可能这么快组建好顾问团和送来军备,第一混成旅的整训计划毋须再延期,一切都按照原本计划内的安排来办。至于军备不全,那就先将必要的军备尽快填补上来,至于枪械大可轮流着进行操练。
按照既定的整训计划,七月初就要正式投入训练。这段时间各团各营早已经在积极准备当中,只要旅部这边下达命令,一切都能按部就班的开始。
“就这么决定了,从后天早上开始各团开始整训。”袁肃掷地有声的说道。
袁肃还在保定的时候,何其巩已经制订好了所有整训内容。
无论是新军还是巡防营,如今士兵们最缺陷的地方还是体能。整日无所事事,又是睡懒觉又是不动弹,士兵的胳膊腿早已退化了。这次整训首先要抓的就是体能,而在整训期间还会贯彻一种军令思想,从而在训练的同时还起到肃整军风军纪的作用。
即便在整训结束之后,各团各营依旧要保持每天晨跑和晚跑的项目,偶尔还要进行突击训练,比如深夜紧急集合跑步,又比如临时的小规模演习等等。这些都是视情况而定。
此外,每个月还要举行操行评定的考核,旅部考核团部,团部考核营部,营部考核连部。优秀则赏,不合格则罚,所有考核评定都记录军官档案。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军官以身作则,若是军官都懒散了,还怎么能带好士兵?
军营很多歪风邪气都是出自军官身上,就好比规定每日要进行晨跑、晚跑,有些军官认为这是一件麻烦事,于是每天谎报已经完成跑步,但实际上却没有跑步。
正文 第72章,突发事件
互联网 更新时间:2012…12…21 12:59:17 本章字数:2114
七月一日,第一混成旅的整训正式拉开帷幕。
然而天公不作美,自从上个月月底一场瓢泼大雨过后,阴雨的天气迟迟不去。连续数日一直有雨水,忽大忽小,整个天地之间彷佛再也没有干燥的时候。
整训的第一天,各团各营的士兵全部冒着雨势进行操练,绝大多数士兵心头憋着一股怨气。他们对整训的本身已经感到很不痛快,万没料到连下雨的时候都还要继续进行训练,不仅让人难以理解,更是身心皆遭受折磨。
袁肃从一大早开始,就在第一团各营的训练场地来回巡视,他与所有参加训练的士兵一样,披着一件单薄的蓑衣,雨水透过斗笠的缝隙沿着脖子流进衣服里。他能清楚的感受到士兵们所身处的困境,可是如果一支军队连这点挫折都没有,还怎么拉上战场作战?
到中午时,他带着旅部众军官巡视各营,对士兵们进行鼓励和慰问。与往常一样,他只要来到军营里面,就与士兵们坐在一起吃饭,士兵们在哪里吃自己就在哪里吃,士兵们吃什么自己也吃什么。
好在一团的士兵大部分都是七十九标出身的旧部,他们都很清楚袁肃的作风,也自然而然对袁肃大感钦佩。也就是经过旅部军官们三言两语的鼓励,很多人立刻恢复了士气,决心咬紧牙关都要完成全部训练。
至于孙德盛的第三营虽然与七十九标的旧部有格格不入的地方,可孙德盛本人却是对袁肃效死忠。因此在训练的过程中,他甚至连蓑衣都没穿,就这样在雨水里来回走动,扯着嗓门敦促自己的部下走好口令。
整个七月上旬也就只有一、两天里没有下雨,然而就连这一两天里也难得见到阳光。
袁肃每天都坚持到各营走动,风雨无阻,有时候还跟着士兵们晨跑。抽空的时候,他还会去预备役司令部看看,虽然自己现在的精力都放在第一混成旅的整训上面,可民兵冒着大雨的训练同样是需要鼓舞。
赶在好不容易出了太阳,袁肃又忙不迭的带着旅部众官僚前往唐海、乐亭,视察第二团的整训情况。一行人在唐海住了两天,每天都到各营走动,鼓舞士兵们坚持训练,还找了几名优秀士兵做为代表典范亲自接见并夸奖。
本打算在第三天继续前往昌黎县,哪里知道晴了没几天的天气再次下起大雨。任谁都感觉到今年的夏天不寻常,如此这般的连续降雨,只怕许多地方又会闹起洪涝灾害。
只是这些自然灾害不是人能所左右的,更不是袁肃现在所能关心的问题。
在唐海又住了两日,趁着雨水消弱的时候旅部一行人又赶到了昌黎县。
对于旅部高官频频奔走各县视察整训工作,期间与士兵们同甘共苦,还是赢的了不少基层士兵的感动。他们从来没见过当大官的人能有这么用心,可见袁护军使绝非寻常之人。也正是这一股感动,带动了全旅整训的士气和劲头。
就在袁肃一行人抵达昌黎县的第二天下午,滦州忽然紧急转发来一封电报。
电报是发到第三团团部通讯处,通讯员在接到电报之后立刻送到了团长李劲夫手里。
李劲夫先看了一遍电文的内容,当即脸色若有生变,继而连屋外大雨都不顾,匆匆忙忙的奔出团部,冒雨骑马赶往城中袁肃一行人的临时居处。袁肃没有住在第三团团部,而是暂时下榻在县政府招待所,不过离第三团团部离的不算太远。
当一身湿淋淋的李劲夫下马跑进招待所大门时,几名在大堂上值勤的旅部警卫员都露出诧异的神色,其中一人连忙跑去通知杜预。
“袁大人何在?袁大人何在?”李劲夫用袖子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声音急促的嚷道。
“护军大人刚刚从营里回来,现在可能在换衣服。李大人这么匆忙,可是为了什么事吗?”一名警卫员拿了一条干毛巾送到李劲夫面前,顺便问道。
“出了一些状况,是滦州转发来的电文,还请袁大人尽快过目。”李劲夫一边用干毛巾继续擦了一把脸,一边快速的说道。
正说话时,杜预已经从后面小跑着赶了过来。之前警卫员将李劲夫的话简单说了一遍,杜预意识到事态紧急,他让李劲夫先在大堂这里稍事休息,又吩咐招待所的侍从准备热茶,自己又快步往后院去找袁肃通报去。
一大早袁肃就出门前往军营视察,在军营吃过中午饭,这才冒着雨赶过来。他已经把湿透了的外套和外裤全脱了,眼下只穿着一件短衫和夏裤。杜预敲响房门通报后,袁肃连脸都顾不上擦,即可跟着杜预快步赶到大堂。
李劲夫喝了几口热茶,远远看到后院走廊上袁肃走来,连忙搁下茶杯迎了上去。
二人见了面,袁肃正声问道:“李团长,何事如此匆忙?”
李劲夫从口袋里掏出湿了一半的电报单子交到袁肃手里,说道:“这是今早山海关镇守使署发来的电文,适才才由滦州转发过来,卑职接到电报一刻未有停怠,第一时间送呈大人。”
袁肃没有急着说话,他接过电文仔细看了一遍,眉宇间微微蹙了蹙。
在后院的陈文年、何其巩二人听闻到动静,也在这个时候一前一后的赶了过来。见袁肃看完电报之后,陈文年迫不及待的上前问道:“袁大人,发生什么事了?”
袁肃叹了一口气,神色忧虑的说道:“关外闹饥荒,数万难民涌向关内,山海关镇守使吴承禄担心难民入关会造成大乱,因而拒不开关。可是难民人数众多,已经将铁路都拥堵起来,导致关内关外的交通瘫痪。”
听完袁肃的话,陈文年、何其巩二人皆有变色。
陈文年深沉的说道:“去年咱们从关外开拔进关时,虽有听说部分地区因为各种灾害而歉收,可是也不至于闹到今天有几万人逃荒进关。”
正文 第73章,事前筹划
互联网 更新时间:2012…12…21 12:59:17 本章字数:2667
何其巩摇着头揶揄的说道:“各地官员隐瞒灾情,大事小说,小事不说。再加上国家政局变动,地方豪强与军阀勾结,横征暴敛,鱼肉百姓。天人共祸,自然是要让活不下去了。”
这番话在场的所有人都懂,以往有灾情大多是小事化大,争取获得朝廷更多的赈灾款项,然后从中渔利。可是最近两年各省税银被截,国库空虚,连镇压起义都力不从心,更遑论安抚灾民。因而许多地方官员心知肚明,索性不往上报,为自己的官场政绩修饰几分太平,只图他日能够更好的升迁。
反正对于活在领导层次的官僚士绅们来说,闹再大的灾荒他们也不会饿肚子。熬一熬就过去了,老百姓们火里来、水里去业已习惯,毋须大惊小怪。
略略停顿一下,陈文年继而又问道:“大人,那山海关那边发这封电报到我们这里,究竟有何用意?莫不是要让我们派粮去赈济?”
袁肃面无表情的说道:“这倒不是,就算要派粮赈济那也是天津、北京的事情,哪里轮得到我们这几个小县。吴承禄在电报提到灾难人数众多,而且每日都在增加,民心十分躁动不安,还曾多次出现损毁铁路、打家劫舍、聚关门前起哄闹事的情况。他担心灾民会失控,数万人的队伍若是强行冲关,关口必难坚守。”
山海关虽然是一个关口,但并不是关上城门就能杜绝关外的交通。既然有铁路线,那就意味着有城墙防御不到的地方。更何况灾民也是民,若是狠下心来向灾民开枪,不仅不好善后交代,更是会遭世人唾骂,到时候上面追究下来,必然是少不了要背黑锅。
“那吴承禄的意思,是让我们发兵去协助他守关?”
“他在电文里没有这么说,表面上只是说我第一混成旅是距离山海关最近一支部队,希望我们发兵去协助护关。但说白了,还是担心这几万灾民暴X动,他手下只有六个巡防营,一旦场面失控只怕真会酿成大祸。”袁肃不动声色的说道。
“可是就算我们去了,又能如何稳定局势?难不成灾民暴X动的时候,我们与吴承禄一起开枪遏制?这简直荒唐,谁下了开枪的命令,谁必成为千古罪人。”陈文年斩金截铁的说道。
“我同意陈大人的话,自古以来灾民如江水河流,需疏导治理,而绝非搪塞堵截。搪塞堵截能有一时之安,却会引去多时之乱。关外灾民的问题,重在如何赈济,而不是如何防范。”何其巩颇有见解的说道。
“这件事吴承禄肯定已经上报到北京,就看北京什么时候批下赈济物资。就算他没有上报,今晚我也会把电文转发到北京。”袁肃有条不紊的说道。
“可是大人,万一……卑职只是说万一……”就在这时,一直没怎么说话的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