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根据他的估算,这些窃听器的接收范围应在300米以上。
第七十二章 共同打造“Q博士”
英国和美国情报机构在另一个领域的合作,就是共同打造“Q博士”。
在“007”系列影片中有一个“Q博士”群,他们是干什么的呢?就是军情六处那些专门为特工研制各种奇思妙想的装备的技术人员。在“007”系列电影中,邦德在白发苍苍、言谈诙谐的“Q博士”的实验室里,永远能够找到他所需要的间谍武器。在《末日危机》中,“007”戴着一副具有夜视和透视功能的眼镜,能先敌一步发现敌人,从而占尽先机;在《择日而亡》中,“007”凭借一款能遥控汽车的手机,每每在危险时刻得以化险为夷。所以在军事专家的眼里,“007”如果离开“Q博士”为他提供的充满奇思妙想的先进装备,他的本领可能就会大打折扣了。
据英国媒体报道,“007”系列影片中“Q博士”的原型,就是英国奎奈蒂斯公司下辖的国防科技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奎奈蒂斯公司是世界最大国防研究机构之一,研发领域涉及航天、国防、电子和信息技术等。
奎奈蒂斯公司的国防科技实验室拥有3000余名科学家,他们堪称现实生活中的“Q博士”。他们精心打造的间谍设备,有的集成了多种世界领先科技,有的把脑筋打在了动物身上,还有的看似平平常常其实暗藏机关。
世界首架太阳能无人驾驶间谍飞机就是奎奈蒂斯公司设计的,预计两年内将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服役。据称,这架可从1。8万米高空拍摄照片的飞机,能在空中停留3个月,向地面传输的照片可分辨约一个巴掌大小的目标。
奎奈蒂斯公司的“Q博士”们还研究了“遥控间谍鼠”,通过将采用纳米科技制造的电极植入老鼠的大脑中,控制它们的行动。这些“间谍鼠”如果装备上小型摄像机和化学探测器,可以在守卫严密的危险地方成为间谍们的尖兵。
“Q博士”们尤其喜欢把间谍工具做成人们司空见惯的物品,像藏有无线电发射器、麦克风和电池的间谍鞋跟,隐藏在纽扣中的指南针和貌似骆驼粪便的伪装诡雷,形似移动电话、钢笔、烟盒、戒指、螺丝刀、腰带扣、首饰坠链、手电筒的微型间谍武器,可谓应有尽有。
为了研制出更神奇的武器装备,英国政府曾以6位数的高薪招募“Q博士”。曾有一则招聘广告明码标出,申请英国国防科技实验室负责人这一职位者,必须具有资深理科或工科背景,以及高级管理层经验。一经入选,这位“Q博士”就将成为指挥3000余名科学家的国防科技实验室最高决策者,享受政府提供的6位数薪水。
电影里,邦德经常使用手表式手榴弹或者隐形跑车之类的新奇设备,而现实生活中的“Q博士”,则带领手下研发出了外表酷似岩石的通讯工具、可抵御火箭筒攻击的轻型电子装甲等。
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一家公园内曾发现一个代号为“死亡信箱”的岩石状通讯工具。使用它的特工可以用一个外形类似手机的无线电信号收发器,与之交换信息。据称该通讯工具正是由英国国防科技实验室研制的,被俄罗斯情报部门称为“一个科技奇迹”。
在俄罗斯联邦安全局总部的克格勃博物馆里,收藏着许多苏俄情报部门在与西方的间谍战中获得的战利品,其中有一位俄罗斯“内鬼”向英国情报机构发送情报的CD机,外表乍看起来像一块砖块;有1960年克格勃从击落的美国间谍飞机驾驶员加里·鲍尔斯身上搜出来的钢笔枪、毒针;有安放在靠近苏联空军基地树上的伪装成树枝的间谍装置;有安放在苏联位于莫扎斯克的火箭测试场附近、企图截取信号和数据并发送到美国的卫星上去、像甜瓜一样大的金属圆球等等。据俄罗斯媒体报道,这些五花八门的间谍设备不少都是美国情报机构从“Q博士”手中订购的。被缴获的“邦德武器”似乎在说明,再高明的间谍工具也并不能让“007”战无不胜。
英国国防科技实验室研发出的产品中,也有部分后来转为一般用途,如液晶显示器、碳纤维、红外传感器和微波雷达等。
英国军情六处有这样一群“Q博士”,而在美国中情局也有一群“Q博士”。能装入钢笔或手表的微型照相机、伪装快艇、入水即化的纸,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发明,听上去就像是《金手指》或《糊涂侦探》中的故事情节,但确实是美国中情局特工所使用的工具。
2004年,奎奈蒂斯公司迎来了“业内大腕”——美国中情局前局长特尼特的正式加盟。这意味着英美两国情报合作力度得到进一步加强。特尼特从1997年到2004年担任美中情局局长,经历了比尔·克林顿和乔治·布什两任政府,是美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中情局局长。据英国媒体报道,特尼特将担任奎奈蒂斯公司的独立非执行董事。特尼特说:“我尤其感兴趣的是,这家企业的技术有能力满足美英军事和情报人员面临的诸多挑战。”英国舆论则表示,特尼特的正式加盟显示美英两国要在联手打造“Q博士”方面向前迈进一大步。
据悉,奎奈蒂斯公司的顾问名单上还有英国前首相梅杰、美国前总统老布什等人。美英两国在保持情报机构的合作方面一直有着“良好传统”,美国对英国的人力情报十分感兴趣,而英国则急需美国的卫星侦察情报,为此两国定期举行情报会议交流政治、经济和军事情报。奎奈蒂斯公司研制的许多间谍设备并不是只为英国情报机构使用的,其中有不少是受美国军方及情报机构委托研制的,而且,奎奈蒂斯公司实际上称得上是美英两国合资经营的。
奎奈蒂斯公司已经在2006年2月在伦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英国国防部拥有该企业56%的股权,另有30。5%的股权由英国政府2003年出售给美国投资公司凯雷集团。该公司上述股份分配被认为是美英情报合作的新模式。
2003年7月12日,美国国会决定授予英国首相布莱尔一枚金质勋章,准备在7月17日布莱尔访美时,由总统布什亲自颁发,为感谢布莱尔在“9·11”事件后对美国反恐战争以及对伊拉克战争的支持。国会参、众两院先后以口头表决的方式通过了这项决议,并计划在他访美时举行隆重的授勋仪式。在最初筹划时,布莱尔这次美国之行被视为一次“真正的历史性访问”,布莱尔将被鲜花、美酒和赞誉之词所包围。访美期间的一个高潮就是,布莱尔将成为继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英国人。
自从独立战争以来,美国国会一直通过颁发金质勋章,对为美国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个人或组织表示感谢。1776年,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人。美国建国200多年来,约有300人获奖。
但是7月14日,布莱尔却表示要求美国取消对他的授勋仪式。当时布莱尔正被内政外交搞得焦头烂额。英国国内信任危机重重,甚至威胁到他的首相宝座。加上美国中情局的攻击,美英两国情报机关显现反目危机。所以唐宁街10号的发言人不得不宣布,取消在美国接受布什颁发勋章的计划。该发言人解释说,这是因为授勋事宜在美国国内还没有完成程序。不过,这时有些媒体却说,布莱尔可能永远都无法接受这枚勋章了。
美国报纸也对布莱尔冷嘲热讽。当时《纽约时报》就发表文章说:“即使英国抛弃了你,美国还要你!”该文称“布莱尔对美国来说仍然有些利用价值”。
当时,英美两国情报机构间的“口水战”也为布莱尔访美蒙上了一层阴影。时任中央情报局局长特尼特说,布什在国情咨文中使用的不实情报来自英国,而且当时按中情局的标准衡量,该情报是不合格的,只是出于对英国的信任才未将其放弃。
当时美英攻打伊拉克,本想干掉萨达姆,可没想到当时却不见萨达姆的踪迹,而布莱尔却面临着下台的危险。英国一些议员当时也已向布莱尔发出最后通牒说,如果在秋天之前,还找不到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证据,就请让出首相一职。当时还有许多议员和大臣纷纷秘密与财政大臣布朗会面,英国媒体认为,布朗有可能接替布莱尔的首相职位。
在这种状况下,布莱尔要求美国取消对他的授勋仪式应该是明智的。
☆‘(。:)~☆;
☆‘炫~☆;
☆‘书~☆;
☆‘网~☆;
☆‘小~☆;
☆‘说~☆;
☆‘下~☆;
☆‘载~☆;
☆‘网~☆;
第二十一卷 英俄谍战,魔高道高未有穷期
第七十三章 关于英俄谍战的“口水战”
英国同前苏联之间的谍报战可以说是源远流长。直到今天,英国情报机构和俄罗斯之间的这种情报战仍然是愈演愈烈。
2007年10月14日,俄联邦安全局局长尼古拉·帕特鲁舍夫愤怒指责美英两国对俄进行间谍渗透,称4年之中一共抓获了300多名西方间谍。“间谍头头说西方想肢解俄罗斯”、“美英间谍被控在俄搞分裂”—0月11日,西方媒体纷纷打出上述醒目的标题,报道罗列了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局长10月10日给西方间谍机构扣的一大堆帽子:对俄罗斯搞间谍活动,干涉俄罗斯内政,并正试图削弱和分裂俄罗斯。虽然美英官方暂时还没来得及“回骂”,但此前美英也一直指责俄罗斯的间谍活动达到了冷战时的水平。俄罗斯这一次抖出一长串数据,看样子要和美英间谍机构“老账新账一起算”。
俄联邦安全局局长尼古拉·帕特鲁舍夫10日对俄《论据与事实》周报宣布:“自2003年起,外国情报部门有270多名间谍和70多名情报人员的身份曝光,其中包括35名俄罗斯公民。俄仅在今年就制止了外国14名职业间谍和33名情报人员的活动。”他说,还有6名俄罗斯人欲向外国特工机关转交国家机密情报被侦破。
帕特鲁舍夫称,目前对俄罗斯间谍活动最活跃的是美国和英国。他还说,外国对俄罗斯的间谍活动过去一直规模很大,现在仍没有减少,某些大国的情报开支年增长率达到了15%~20%。他们主要搜集俄罗斯局势、国家领导人的行动等情报,他们对俄军队的战备和改组最感兴趣,特别是核导弹部队的编成、国防工业的发展、先进武器的研制,以及北高加索、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局势、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及交通运输等。
帕特鲁舍夫还特别点了英国军情六处的名,并称美国中情局和英国军情六处对波兰、格鲁吉亚、波罗的海三国及其他国家情报部门具有很大影响力。许多外国间谍都是利用在俄的非政府组织从事情报搜集活动,而且他们的行动已经影响到了俄政局。他举例称,在乌克兰、格鲁吉亚和前南联盟及其他国家的“颜色革命”中,外国间谍就是用这些组织作掩护,并为他们提供资金。目前在俄的一些组织还向北高加索地区的匪帮提供资金援助。
帕特鲁舍夫说,行贿勒索是潜伏在俄的西方间谍一直从事的工作,而眼下他们的主要目标就是破坏12月即将举行的俄罗斯议会选举。他说,如今英国的间谍机构几乎把“007”电影中的做法搬到了俄罗斯。英国的情报特工配备了极为先进的通信工具,比如将对讲系统装载到手提电脑的电池里,让俄方难以破解和跟踪。
帕特鲁舍夫还特别提到了不久前破获的“扎尔科间谍案”。
2007年6月底,俄前税务警察少校维亚切斯拉夫·扎尔科到安全局自首,主动供认自己被英国军情六处招募当间谍的细节以及自己接触的4名英国间谍的姓名、绰号、接头暗号。扎尔科供认,自己是通过俄流亡寡头别列佐夫斯基和已故叛逃间谍利特维年科被英国军情六处招募的。
1998年,他与别列佐夫斯基首次接触,此后开始为别列佐夫斯基提供“磋商服务”。利特维年科建议他为英国人做事,当时他只负责搜集有关俄社会局势的材料和来自互联网的公开信息,并作出分析报告,每月能拿到2000欧元现金报酬。后来,英国军情六处要求他招募俄联邦安全局反间谍局特工,他感到害怕,于是自首。
帕特鲁舍夫说,这些不能不说明英国特工无处不在。不过他也强调,俄罗斯情报机构对英国的了解程度也是英国人难以想象的,否则就不会有英国外交人员不断被驱逐出俄罗斯了。“我们了解他们的强项和弱点。”
帕特鲁舍夫的讲话自然引起了美英等国的注意。英美此前也一直指责俄搞间谍活动。有英媒体曾称,俄罗斯驻英国大使馆内约有30多名已被证实身份的情报人员,其目标包括军事硬件、科学技术及英国政府的政治情报等。
美英媒体在报道帕特鲁舍夫此次讲话时,几乎都强调了此人与普京的关系,并再次强调他掌管的俄联邦安全局的前身就是苏联间谍情报机构克格勃。他们之所以要特别强调这一点,就是因为时任俄罗斯总统的普京当年曾在克格勃任职16年,并在1998年出任联邦安全局局长。他们希望这种说法对普京能起到“点穴”的作用。
美国《华盛顿邮报》分析说,帕特鲁舍夫的话反映出,在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跌入“春寒期”时,俄英关系近几年大幅下滑,俄罗斯特工案又使双方关系进一步紧张。克里姆林宫对俄国内的外来影响力感到担忧,特别是在西方指责俄罗斯民主进程倒退之时更是如此。这种担心可能促使政府收紧对非政府组织的控制。
帕特鲁舍夫表示,固守冷战思维的政治家在一些西方国家仍然具有影响力。他们认为前苏联解体主要是由于间谍机构的影响造成的,前苏联解体为他们赢得了声望,如今他们正在策划瓦解俄罗斯。他们认为,间谍机构是执行这一计划的利器。
曾担任驻阿塞拜疆情报机构负责人的朱尔斯诺夫在接受英国《卫报》采访时说,乌克兰的“橙色革命”毫无疑问就是一些受到英美情报机构资助的非政府组织策动参与的,而如今美国正在力劝俄罗斯将导弹防御体系迁移到阿塞拜疆,西方情报机构的力量也一定会流向这个国家,进一步监视俄罗斯的军事行动。
第七十四章 英俄谍战源远流长
当年“英美协定”成员国对应该监听谁的电话、传真一直胸有成竹,而移动电话的出现又为这种监控增加了新的机会。
其中最好的一个例子莫过于1996年4月21日那枚击中车臣叛军领导人杜达耶夫的导弹。当时他正站在一个村子旁边的田地上使用卫星电话。俄国一家新闻机构报道说,导弹是根据电话的无线电讯号击中目标的。但俄国驻扎车臣的军队领导人却否认俄国炮兵或空军参与了该地区的行动。
塔斯社声称,在过去3个月中,这已是俄军第5次锁定杜达耶夫将军的电话信号,但前几次在导弹击中目标前他就结束了谈话。
过去人们经常能看见杜达耶夫出现在电视上,通过移动电话指挥军队并接受采访。在他被炸成碎片前不久,他还在电话中和叶利钦的部下讨论和平谈判问题。这次袭击最让人费解的地方,就是俄军为何不愿承认自己在此事中所扮演的角色。难道是因为提供杜达耶夫电话位置的不是他们,而是美国人通过曼威斯山提供的?
在一个月后召开的关于信息战争的会议上,世界一流的通讯卫星和计算机安全专家就此事展开了讨论,并且得出结论:从政治和技术上讲,很可能是美国国家安全局帮助俄国人从肉体上消灭了杜达耶夫。人们还记得,首先通过窃听无线电通信、确定玻利维亚革命领导人位置的就是美国国家安全局。
当时叶利钦的地位岌岌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