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 第1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完颜长率领山东境内的金兵马南下之际,张荣也率领全部舟师顺清河而下。每只船全都满载粮食,进驻于鼍潭湖中,积茭为城,用泥加以涂抹。屡次向南侵金军挑战,诱敌深入,使敌人步骑四集,都深陷在泥淖之中,死亡累累。
可惜的是,张荣没能与岳家军取得联系,后来在完颜昌的全力进攻下。张荣力不能当。唯有把茭城焚烧后弃去,率领他的船队转到兴化县的缩头湖中去了。
完颜昌兵马把张荣的水军驱逐出鼍潭湖,等于把泰州的军事屏障全部拆除。驻守在在泰州的岳家军,**裸地袒露在金兵的大部队面前。
这种形势。正如《韩非子?十过》中所说的:“其君之危。犹累卵也。”
形势分明。难怪之前高宗皇帝下诏书通知岳飞:“泰州可战即战,可守即守;如其不可,且于近便沙洲保护百姓。伺便掩击。”
形势危急,岳飞“顾虏势盛,泰无可恃之险”,审时度势,已有撤退之意。于是召集众位兄弟问计:“各位可有应对的好办法?”
王贵站出来说道:“我军屡战屡捷,已经够本了,况且朝廷也已经下诏让我们保民而退,可以撤退了。”
岳飞神态肃穆,告诫大家:“朝廷养兵,就是为了能在危急之时派上用场。现在我军虽然急挫敌锋,但敌人势大,离我不过数十里,我军不宜轻动,我军一退,他们肯定紧追于后,到时我们的父老妻小拖累于后,全军就有覆灭之忧。”
听了岳飞一席话,众将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
岳飞缓缓站起,沉声指出:“当下形势,敌强我弱,我们当然不能和他们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我的意见是必须撤退,但撤退之前,背城一战,杀灭金人的气焰,方可在死中求生!”
岳飞的这句话,奠定了往下十多天的战事进程。
建炎四年十月二十九日清晨,完颜昌和蒲速里酋长的金兵大军在离泰州城外的三十里处排列队形,与岳家军在城外决战。
虽然完颜昌不明白为什么岳家军宁愿放弃泰州的城墙之便,要挑选这处野外的空旷地方来和金国的骑兵决战,但宋军既然要以己之短来攻打金兵之长,完颜昌自然是乐见其成。
完颜昌不知道,如今的泰州和附近几个县城都已经是空城一座,几十万汉人正在缓缓地向着南霸塘赶去。他们要在那里横渡长江,逃避战火。
问题是,这几十万人行走缓慢,要全部过江起码需要十天的时间。
也就是说,岳家军起码要把金兵拖住十天以上。
在一个平原地带,用一万人来拖延二十万大军的推进,这个难度可不低啊!
花了两个时辰,完颜昌终于把他的阵势给列好了。
整整十万的甲兵铁骑,阵列整齐。完颜昌披坚执锐,带领完颜家族的精锐骑兵居于阵地的中央,其余各姓各部落的将领率本部人马列阵于两侧,五色大旗按方位分植在中军周围,寒风一吹,猎猎作响。
这是完颜昌最喜欢用的一个冲锋阵势,名字叫做“鱼鳞冲锋阵”,说白了就是由不同的方阵堆积在一起而已。
对于宋人所推崇的排兵布阵,金兵本来是不太感冒。
管你摆出什么阵来,我只管往前一冲,就能把你冲倒。
随着女真人在汉地呆的时间越久,就越被汉人的文化所同化,连打仗都开始模仿汉人那一套的礼仪和风范。
对于完颜昌的这个“鱼鳞冲锋阵”,史书上的记载是:“虏阵横北荒,胡星曜精芒,人马环合…”
岳飞和众将领看到金兵这种架势,悲喜交集。
喜的是金兵只有十万人,没有完颜昌自己所号称的二十万那么多。
实际上,灌水是中国各民族的优良传统,完颜昌以十万金兵号称二十万大军,已经是非常靠谱的一位同志了。
悲的这十万金兵全是铁甲重装骑兵,把宋军看得头皮都有些发麻。
完颜昌看着对面那群衣衫褴褛的宋兵。简直有些不太相信自己的眼睛,就这些兵,居然多次击败了自己的部下?
完颜昌仰天狞笑,把手一挥,号角声响起,十万骑兵一起朝宋军辗压过去。
一般的对战,双方肯定是先派出一小股部队相互试探一下,方才决战;然而现在金宋双方兵力相距悬殊,完颜昌不想浪费时间,下命令直接把宋军推到就是了。没必要再和他们啰嗦。
就眼前宋军那点兵马。骑兵不到三千,步兵不到一万,十万骑兵不用兵器,单凭马蹄也能把他们给踏碎了。
对于完颜昌的做法。岳飞和众将领暗自松了一口气。幸亏他们没试探。
十月底的泰州已经开始下雪。薄薄的一层雪花铺垫在地面上,给广阔的战场添加了几分寒意。
十万的重装骑兵一起冲锋,声势之浩大。绝对是“蹄声如雷,惊天动地”。把浅浅的雪地踏出了一片片的黝黑。
突然间,白茫茫的雪地中突然出现了一排巨大的坑洞,前面几排的金兵掉落坑洞里,血花四溅,惨叫声不断响起。
是不是金兵太重了,竟然把地面都给踩踏陷了?
当然不是,那是岳家军精心给金兵准备的超级大陷阱。
完颜昌脸色一沉,让号角手把节奏加快,就算用人命把陷阱填平,也要杀光眼前这些可恶的宋军。
虽然前面是陷阱,而陷阱里还有自己人。军令如山,金兵不敢不从,很快用人命填平了陷阱,继续往前冲锋。
两军相距已经不到三百步了,忽然“轰”的一声,金兵再一次在雪地上踏出大坑来。不用说,这又是宋军的诡计。
短短的几百步路程,金兵先后三次遇上了这种大陷阱,死伤惨重。而完颜昌也明白过来,为什么南蛮子敢挑这个地方和金兵决战,答案就在这些巨大无比的陷阱之中。
前排的金兵开始不听号令,要返身后退了。
都是爹妈生的,明知前面有陷阱,谁都不会往下跳,白白葬送自己的性命。而且,雪地茫茫,谁都不知道前面究竟还有多少道陷阱。
金兵的阵型渐渐乱作一团。
岳飞一看,时机到了,仰天一声长啸,以身作则,带头往金兵阵中冲去。一边冲锋一边用女真话大喊:“败了,败了,快往后退。”
在厮杀和呼喝声中,金军人马皆仆,践踏成一团。
当时,北风正烈,白雪漫天,咫尺之外,人马不辨,岳家军的勇士越战越勇,刀斧齐下,金兵惊呼落马,在地上乱爬乱滚。
金兵的前队士兵不断后撤,而后军的将士不明就里,也纷纷各自逃跑。金兵斗志全无,丢盔弃甲,犹如被驱赶的鸭子一样,不断扇动着肥大的翅膀,呱呱叫着,不断后撤。
完颜昌一口气狂奔了三十多里,在泰州东北收拾残部,安营扎寨。
这一仗败得实在蹊跷,完颜昌很不服气,一口气派出十多支斥候队伍,花了两天时间,终于打听到泰州的底细,重新派大军追了上来。
岳家军一路退却,在南霸塘又成功地打了完颜昌一个伏击,让金兵“拥入河流者不可胜计”,而河水冰冷刺骨,落水的金兵身上铁甲沉重,挣扎了几下,很快冻成了冰棍,半浮半沉塞满了河床。
这一仗后,金兵锐气大失,不敢过分紧追,岳飞也不敢就此撤军,双方再次陷入了相持状态。
就这样,岳飞在在既无粮草,又无后援,更无险隘可守的情况下,掩护江北的几十万平民百姓顺利渡江。
渡江后的难民随着岳家军一路后退,最后在扬子江畔的靖江定居了下来。
靖江民众感念岳飞的恩德,自发在扬子江上建了一座“望岳桥”,桥旁建起了一座“岳王生祠堂”,供奉岳飞的长生牌位。
一九六八年,重修岳王庙,赵朴初先生亲自题书,改为“岳忠武穆生祠堂”。
ps:谢谢龙腾虎跃马到成功大大萧2大大大大悦榜tul大大天利新大大的打赏和支持。
小日本的那个黑色两分钟,看得那个爽啊。

第二百七十八章:国运的对碰(一)

泰州一战,岳飞实现了战略目的,成功地掩护了几十万的百姓过江,不至于被金兵虏劫到北方去。
但是,岳飞确实是被金兵逼退出了自己的防区。所以,岳飞刚一过江,便向建炎朝廷上奏“待罪”。
在“不战而逃”才是主流的南宋初期,岳飞的行为已经是非常的难能可贵,所以朝廷也谅解他的处境,没有给予处分,只是命令他在江阴军“就粮”,防守江岸,“毋得透漏”金军。
完颜昌花了大力气,什么都没能得到,只是占领了几座空城。
正在完颜昌恼羞成怒之际,突然收到了金主吴乞买的金批令箭,要尽快把大军开赴西北战场,与陕西路的宋军决战。
军令如山,刻不容缓。
完颜昌唯有留下一万金兵在长江北岸留守,继续清剿宋军,其余金兵在当日就起营开拔,急匆匆赶往陕西路去了。
高宗皇帝立国四年了。在这四年里,高宗被金兵四处追击,象是一只丧家犬,被金兵追得四处流窜。
从南京应天府追到扬州,再从扬州追到杭州,然后从杭州追到明州,到最后索性追出了茫茫大海之中。
这种颠沛流离四处躲闪的生活,高宗皇帝实在厌倦了。
这时候,有高人出现,告诉高宗皇帝之所以被金兵追,是因为国号名字起错了,“建炎”这个名字非常不吉利。
高宗追问原因。
高人答道:“建炎者。就是在自己的屁股上点一把火。焉得不走。”
高宗急忙再问解决办法。
高人回答:“把‘建炎’改为‘绍兴’即可;‘绍兴’者有中兴之意。”
就这样。公元一一三一年就成了绍兴元年,而不是建炎五年。
堪舆之学果真奇妙,高宗皇帝刚刚改了年号,马上迎来了一场很重要的胜利。
绍兴元年三月,六千多名精兵,乘船攻打退守在缩头湖的张荣水师。这时候张荣部队的身份,还只是民间的义军,跟南宋朝廷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张荣的水师部队可是出身于大名鼎鼎的山东水泊梁山。论到水面上的作战。其水性之高强,打法之灵活,又岂是金兵所能匹敌的。
结果是:金兵的船只被引诱到浅水区的泥潭里,前后左右进退不得。最后只有小部分金兵逃出缩头湖;而被困在湖里的大部分金兵,张荣的义军花了两三日功夫,才俘杀殆尽。
这一仗,金将完颜忒里被杀,完颜昌的女婿万夫长浦察鹘拔鲁被俘;六千多来犯的金兵,只有不到两千人能逃脱出去。
张荣乘胜出击,收复了包括泰州在内的多个州府;而余下的金兵狼狈而逃。一直撤至淮河以北,方才停下。
就这样。淮东路大部分州县又重归宋朝控制。而完颜兀术在建炎四年的入侵也宣告失败。
张荣获胜后,刘光世紧急过江,很快就把张荣的义军给招安了。
从此,张荣投入刘光世的麾下,任忠勇军统制兼泰州知州,其部属立功将将士四千零二十九人也进宫受赏。缩头湖后也因而改名得胜湖。
刘光世这一连串的行动,让高宗小皇帝和其他大臣看得目瞪口呆,眼花缭乱。
把目光从江南地区收回来,放到北方的地图上一看,很容易就发现,大金国如今的情况,已经和几年前有些不一样了。
首先是西北方向。
辽国灭亡,辽国最后一名元帅耶律大石率部远走西北,到达了可敦城,也就是在土拉河的上游,原辽国的西北路招讨司驻地。
金军毁灭了辽国几乎所有的军镇,这一块却始终忽略,因为它实在太偏僻了,无关大局。历史证明女真人错了,错得无可挽救。
耶律大石率领两百多名骑兵到达这里,召集七州长官十八部落首领开会,在其感召之下,辽国重新建立,史称西辽。
可敦城周边水草茂盛,畜产丰富,远离金国数千里之远。只用了几年时间,西辽的兵力重新聚集到了数万之多。
在公元一一二九年,也就是建炎三年,耶鲁大石出兵突袭金国的北方大营,居然一战成功,夺回了两座营盘。
建炎四年,金国决定出重兵斩草除根,灭绝契丹余脉。然而完颜吴乞买突然发现,朝中竟然无兵可用,绝大部分的金兵都在大宋的境内。
无奈之下,金国对辽国的征讨也就不了了之。
耶律大石得到了更加宽松的环境。不久之后,他展开波澜壮阔的西征,从可敦城出发,征服无限遥远的疆土,几乎和从前辽国的版图一样广大。
随着西辽的日渐恢复,给金国的压力也就越来越大在大金国的北方,是一望无际的大漠和草原。
住在上面的部落,比起女真人更为凶悍和桀骜不驯,经常给女真人吃苦头。幸亏这些草原上的部落并不团结,还相互厮杀缠斗。这才给了女真人一个机会,去统治这片地方。
所以,金国必须在北方设置重兵防御,还要每年出兵到大漠去,帮助这些个草原上的部落“减丁”,以免他们人数过多而增添事端。
在大金国的西面,是敌友不分的西夏。
这些可恶的党项人跟草原上的鬣狗是同一个脾性,不去理睬它,它就跑出来咬你一口;派兵去打,它就龟缩起来,严防死守。让人好生头疼。
而在大金国的西南处。也就是宋朝的陕西路和蜀中地区。
在那里。宋朝居然悄悄地组织起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准备向金兵反攻。
简而言之,十几年前金国崛起之时的那种所向披靡,到处开疆拓土的形势,已经停滞不前,国内外的各种暗流开始蠢蠢欲动。
可以这样说,如今的大金国,正处于一个国运的转折时期。如果处理得当,金国将继续上升;如果处理不当,金国可能开始往下沉沦。
在这种情况下,金国国君完颜吴乞买决定,把全国的兵力集中在陕西地区,与宋朝的军队决战。
假如胜利,金兵将乘胜追击,彻底歼灭南宋,继续金国的上升势头。
假如失败?这个后果太严重了,有些不堪设想!
只不过,对于与宋朝之间的战争。需要去考虑过失败这个问题吗?
宋朝的秦川地区,古时也叫做河东(黄河的东边)和关陇地区。这里对于南宋而言。有着多重意义。
第一这里民性强悍,勇武赶战,是招募兵卒的最好的地方。
这些地区的一些土著族姓,例如折家种家杨家刘家等等,从五代十国时期一直延续到北宋朝,都是以世代将门著称的。
所以,虽然宋朝已经南迁,想要建立一支可以抵抗金军的劲旅,必须尽可能保留这个最好的兵源所在。
第二这个地区是宋朝廷很重要的钱粮基地。
蜀地是汉人最后的避风港。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每次汉人面临灭顶之灾时,四川这块腹地之中的腹地就会产生作用。既能避难,还能提供复国的钱。
第三这个地区是长江的上游地区。一旦这里失守,金兵就可以从长江乘船顺势而下,处于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势必难以抵挡防御。
毫不夸张地说,即将在川陕地区发生的连续几场大战,其实是金宋两国国运的一次大碰撞,哪一方输了都会开始往下沉沦,甚至是万劫不复。
在这场国运对碰的大戏中,知枢密院事秦川宣抚使张浚大人成为了前半段的主角人物,因为是他一手主导了战争前期的进程。
在建炎三年,朝廷刚刚平息了刘苗叛乱的时候,平叛功臣之一的张浚就向高宗皇帝提出,秦川之地乃是朝廷的根本,需要预先筹谋。
张浚能够在这个时刻预判到金宋两国的军事走势,提前向高宗皇帝提出正确的意见,确实难能可贵,眼光独到。
就这样,张浚并没有带一兵一卒,也没有向朝廷提出钱粮的申请,只是带上几个随行下属,轻骑进入西北,开始了一段波澜壮阔而又曲折离奇的经历。
不是张浚不想提出申请,而是以当时建炎朝廷的困窘,申请了也没用。
当然,张浚也不是什么都没带,他带了高宗皇帝给他御笔亲题的五个大字:“许便宜行事”。
这五个字用白话文说,就是“你想干嘛就干嘛,自己抓主意。”
实际上,皇帝给出的这五个大字,比尚方宝剑还要好使。
所谓的备战,说白了就两个字:“钱兵”。
对于“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