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二陛下双目紧闭,显然是不活了。
秦琼飞起一脚,把他的尸体踢倒在地,道:“陛下,您先走一步,秦某人随后就到!”
人们都被眼前的异状惊呆了,足足过了几个呼吸,才各拉兵刃,把秦琼包围了起来!
秦琼道:“大家且慢动手!秦某人还有几句话要交代,我说完了,自然就会自尽以谢天下,不会令大家为难。”
郭业道:“胡国公,您投靠了高阳公主?这可不像是您的为人。难道说……你有什么难言之隐?”
秦琼摇了摇头,道:“我秦琼行得正坐得端,事无不可对人言,并没什么难言之隐。”
“那……”郭业道:“您都这么大岁数了,不会是枯木逢春,被情所惑吧?”
“那当然更不是了。秦王千岁还请稍安勿躁,听我把话说完。我这段话可能有点长。但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还请众位仔细听。听完了之后,大家再认真思量我办的这事到底对不对。”
郭业心说你都弑君了,在大唐这就是十恶不赦之罪。哪怕到了现代社会,你这都得算是谋杀。怎么可能有什么正当理由?歪理还差不多!
不过,尽管心里这么想的,他可不会这么说出来。秦琼除了“忠义无双”这个名号外,还有一个称号,就是“万人敌”!
在后世的评书《隋唐演义》中,秦琼的武功只能算是不错而已。但在真实的历史上,这位就是被称为“大唐第一猛将”也不为过。
跟随李二陛下打天下的过程中,秦琼最常做的事就是“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这句话可不是夸张,而确实是事实。如果把大唐比作黑帮的话,那秦琼就是李二陛下的“红花双棍”!
他用兵上不见得是最强,但要说斩将夺旗战场上硬拼,那就是绝对的第一了。鄂国公尉迟恭比起他来都是要稍逊一筹。
秦琼要是拼死反抗的话,郭业自己是没问题,但其他人可就说不好了。
在场都是国家重臣,真死上几十个,也实在是损失太大了一点。如果能和平解决当然是最好。
郭业道:“胡国公有话请讲,我等洗耳恭听。”
秦琼当即侃侃而谈:“在下少年从军,先投张须陀,后投裴仁基。裴仁基投降了瓦岗山,我的主公又变成了李密。后来李密兵败,我就投了王世充。”
“可以说,自从秦某从军以来,一直是随波逐流,到底以谁为主,都并非秦某人的本意,而是形势使然。”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我在王世充手下当龙骧大将军的时候。这时我忽然发现王世充虽然对我不错,但距离我心中的明主相差甚远,于是乎,我与程知节一起,临阵投唐!”
“大家注意,我投的是唐,可不是秦王李世民。换言之,我秦琼自愿效忠的君主是当时的皇帝李渊。我在天策府中效力,完全是出于皇帝的命令,而并非是效忠秦王。”
听到这里,郭业总算是明白了,道:“您的意思是,与当时的秦王李世民只是上下级的关系,而并非内心效忠。甚至可以说……你是把他当成了同僚?”
“正是这个意思。”秦琼叹了一口气,道:“后来秦王与太子斗得越来越厉害,最后发生了玄武门之变。”
郭业道:“您不赞成?可是我听说您是参加了此事呀。”
秦琼连连摇头,道:“事实上,秦某人并没有参加,不仅没参加,我还坚决反对。秦王见不是事,就命尉迟恭暗中下手把握打晕了,关押起来。”
“真的假的?”
“当然是真的。后来秦王登基做了皇帝,可能是想借助我的名号证明他玄武门之变的正当姓,在公告天下的时候,就把我算了进来。你们要是不相信的话,可以查一查档案……”
“查什么?”
秦琼道:“查一下玄武门之变后诸将的封赏。当时鄂国公尉迟恭得到的封邑是一千三百户,就是侯君集张公瑾等人得到的封邑也有一千户,独独我秦琼得到的封邑只有七百户。”
郭业道:“你因此怨恨陛下,才有了今日之事?”
“并不完全是。陛下弑兄杀弟与我何干?唯独他逼迫当时的皇帝李渊为太上皇,令我心中不满。但也仅仅是不满罢了,不管怎么说,他是太上皇唯一的儿子,没有太上皇的命令,我什么都不会做。”
郭业道:“然后呢?”
“因为在玄武门之变表现不佳,我就彻底失去了陛下的信任。自己人知道自家事,从那以后,秦某就一直以养病为由,基本上不再参与朝政了。可我不能忍的是……”
“什么?”
“陛下竟然把太上皇害死了!从那天开始,我就决定要他的命,以祭奠太上皇的在天之灵,今天终于等到机会了。”
郭业赶紧道:“您这是说的什么话?太上皇是神僧罗迩娑婆害死的,与陛下无关!”
秦琼冷哼一声,道:“那只是陛下的说法罢了。我调查清楚了,太上皇并非毒发身亡,而是尸首异处!”
想当初,五大士族为了灭口,杀了太上皇李渊。李二陛下为了避免天下人的无端猜疑,让人们统一口径为毒发身亡。
没想到在秦琼眼里,这就成了欲盖弥彰的证据。最终给他带来了杀身之祸。
郭业听到这里,还真有哭笑不得之感。不过,事到如今,再解释清楚也没啥意义了。更关键的是,自己就是肯说,也没什么证据,秦琼也不能信呀。
他只得道:“呃……我只能说,事实可能跟您想象的不大一样。但事道如今,说啥也没用了。您还有什么未尽之言吗?”
“没有了,我杀李世民,虽然为的是给高祖报仇。但总是弑君之罪,罪无可恕。没啥说的,我把这条命陪给他也就是了!”
说完了,秦琼当即拔剑自刎!
大部分人可不知道当时李渊之死的内情,胡国公秦琼之死,引得群臣阵阵唏嘘。
哈哈哈~
忽然,一阵狂笑把大家从追思秦琼的氛围中惊醒过来!
人们定睛一看,笑的却是武阳县公李大亮。
他指着李佑,高声道:“诸位,陛下已然龙驭宾天。国不可一日无主,太子为先帝所立,理应继位!大家赶紧行礼吧!”
第2141章九连殿?又一个玄武门?
郭业像是看傻子一样看着李大亮,满脸的不可置信之色。
他说道:“武阳县公,你说什么呢?现在真相大白,太子李治是被冤枉的,根本就没有什么调戏郭玉兰之事。至于李佑,他乃是假陛下所立,根本就做不得准。这些都您不清楚?”
李大亮微微一笑,道:“秦王千岁,你以为我疯了是吧?但事实上,我现在好得很,甚至可以说从未这么好过。不错,晋王李治是被冤枉的,但那又如何?被废就是被废,想要复立,除非有陛下的旨意。”
郭业怒道:“你这是强词夺理,现在陛下已经龙驭宾天了,又怎么可能重新立李治为太子?”
李大亮双手一摊,道:“那就没办法了。没有陛下的旨意,他现在就不是太子,理所当然地不能继承皇位!”
郭业深吸了一口气,道:“好,就算你说的有几分道理。但齐王李佑也算不得太子吧?凭什么要大家拥立他为新君?”
“齐王乃是被陛下册封为太子,有诏书在,如何做不得准?”
“可那个陛下明明是假的!他现在还在……还在……”刚才一通忙活,郭业还真忘记那个假李二陛下去哪了,只得大而化之地说道:“还在九连殿活得好好的呢!”
“哦?是吗?”李大亮装傻充愣道:“那就好办了,咱们找他当场对质,看看是他立了齐王为太子,还是真正的陛下立了齐王为太子?”
郭业怒道:“这不是明摆着吗?还用对质?”
李大亮不慌不忙地说道:“事关江山社稷,在下以为无论如何小心都不为过。秦王千岁,您说呢?”
“哼,对质就对质,我就不信了,事到如今,那个假陛下还敢抵死不招?”
郭业的猜测当然没错,假李二确实不会抵死不招。但问题是……等众人回过头来找到假李二和郭小莲的时候,发现二人均已口吐鲜血而亡,冯鬼正抱着郭小莲的尸身放声大哭呢。
到了现在,郭业才明白李大亮的图谋。
李大亮的心腹不少,刚才肯定是有人给他通风报信了。
郭业点了点头,冷笑道:“我明白了,你这打的是死无对证的主意。”
“秦王莫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其实,对这二人的死,我李大亮也深感痛心。这下子有些事情就永远都搞不清了,比如……这贼子到底是什么时候替换了陛下?在立太子之前还是在立太子之后?”
郭业郁闷地想吐血,道:“你……你……”
李大亮猛然间一拍脑袋,道:“不好意思!刚才我想错了!知道这事的,除了郭小莲和假陛下外,还有高阳公主呀。咱们问问她不就行了?”
高阳公主自从事发之后一直面无人色,闻听此言顿时有如枯木逢春。
她对着群臣微微一福,道:“本宫自知罪恶滔天,现在追悔莫及。众位有什么要问的尽管问,本宫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以稍赎前罪。”
李大亮道:“那请问公主,假陛下到底是何时替换了真陛下呢?”
“就是刚才。父皇册立万太子之后,太监牛玉等人就把他囚禁起来,换成了假父皇。”
“原来如此。”李大亮对群臣道:“这下大家都听清楚了吧,齐王的太子之位乃真陛下所立,理应继位。”
郭业道:“高阳公主意图谋害陛下,证据确凿,她的话怎么能做得准?你们俩沆瀣一气,一唱一和,想把我们当傻子吗?你们以为这样就能颠倒黑白?”
李大亮道:“现在唯一的证人就是高阳公主。如果秦王不信她的话,请提出证据来。如果只是心里怀疑,却没有过硬的证据,恐怕难以令天下人心服。”
高阳公主道:“本宫愿意对天发誓,刚才所言句句属实!但有半句虚言,天打五雷轰!”
在场的都是人精,当然不会被这二位如此简单的伎俩所欺骗。这事是明摆着的,李二陛下性情大变已久,假陛下替换真皇帝,那肯定是发生在几个月以前。
但现在唯一的证人就是高阳公主,让大家拿出她说谎的证据还真拿不出来。
对于一般证人,人们还能威逼利诱,迫使她说实话。但高阳公主不管怎么说都是李二陛下的亲闺女,未来皇帝的亲姐姐。
不错,陛下是死了,但那是秦琼杀的。严格来说,和她真的关系不大。
至于囚禁陛下……要说重罪的确是重罪,但话又说回来了,谁知道新皇帝是怎么想的?万一人家出于血缘的关系,就不再追究此事了呢?
所以,一般的手段人们还真使不出来。
既不认同李大亮的歪理,又无法出言反驳,现场一阵沉默。
良久,孔颖达轻咳一声,道:“武阳县公,到底发生了什么,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真的假不了,事情的真相不是凭强词夺理就可以改变的。你不要错打了如意算盘。”
李大亮眼珠一转,道:“您老人家也认为高阳公主的话为假?”
“那是自然。”
“好,那我给孔尚书一个面子。大家各退半步如何?”
“半步?怎么是半步?”
李大亮道:“我不再坚持立齐王的一定是真陛下。但也请大家不要坚持认为是假陛下立了齐王为太子。这个问题,咱们暂时搁置。”
孔颖达大惑不解,道:“这个问题搁置了,那到底让何人登基为帝?”
“晋王李治曾经当过太子,不久前被废。齐王李佑被立为太子,大家却不知立他之人是不是真正的陛下。那咱们可以认为在名分上双方势均力敌,到底让谁登基可以从别的方面考虑。”
郭业道:“别的方面?晋王李治乃是长孙皇后所生,陛下的嫡子,正应继位!”
“那却不然。”李大亮摇了摇头,道:“晋王李佑的生身之母也被封为皇后,按说他也是陛下的嫡子。虽然成色上可能略逊于晋王,但您别忘了,他的年纪可比晋王大,长幼有序,理应晋王继位!”
“可阴皇后到底是不是真陛下所立都不一定呢?”
李大亮道:“那这个问题咱们也算平手,可以再考虑别的方面。”
“还有什么方面?”
“当然是诸位大人自己了。”李大亮没理郭业,却走到了孔颖达的面前,道:“孔尚书,今天在立齐王为太子的大典上,您给齐王行礼了吧?”
“呃……那当然是行礼了。”
“行礼之后,是不是就算承认了太子的地位?承认了齐王乃是半君?”
“呃……算……算吧?”
“您是孔圣人的三十二世孙,最是知礼不过。这认了君主,还有反悔得道理么?”
“这……”
李大亮舌辩滔滔,还真把孔颖达说了个哑口无言!为啥?关键是在封建社会来说,这个道理极正!
俗话说得好,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更二夫。旧的主公死了,改投新主公,那谁也没办法,总不能让大伙都陪葬吧?但是旧主公还好好的你就改投他人,那就很不合适了。
所谓太子,又称储君,或者说是半君。
不管是什么原因,群臣在大典上给李佑这么一跪,双方就有了君臣之分。
再想反悔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举个例子,在历史上,宋仁宗去世,赵曙为新帝。在山呼万岁之前,名臣韩琦先嘱咐身后的大臣们,我跪了你们再跪,我不跪你们都别跪。
为啥?万一宝座上坐的不是赵曙本人呢?大家要是跪错了,不是全完了吗?
所以,他要先命人把坐在御座上那人额前的头发拨开,露出真容。等确认了是赵曙本人,这才下跪。
大庭广众之下,去拨皇帝的头发,这多不礼貌?但那也没办法,此事太重要了,就算对新皇帝无礼,也只能这么干。
虽然说“半君”和“君”并不完全一样,但现在李二陛下已经死了,所谓的“半君”自然和“君”也就相差不大了。
见孔颖达久久不语,李大亮趁热打铁,继续道:“另外,大伙想想,晋王对大伙有何恩义?立齐王为帝有什么不好的?大家何必死抱着晋王不放?”
李佑看出了便宜,赶紧道:“苍天在上后土在下,本王在此立誓,我若为帝,原来与孤王有仇怨者,既往不咎。不仅如此,群臣尽皆官升一级!如违此誓,天诛地灭!”
若是李治在这,当然不怕这个,大家争相出价呗,你升一级,我就能升两级。但问题是,李治现在还被关着呢,他不开口,其他人若是代替他许诺,那效果可就大打折扣了。
李佑的话音一落,不少人看他的目光开始热切起来。
还是那句话,都是陛下的儿子,差不多的情况,立谁不是立呀?
至于说李佑的人品不好?
李二陛下弑兄杀弟逼老父让位,最后李渊还死的不明不白的,论起私德来,他又比李佑强到哪去了?
这也并不妨碍他当一个好皇帝呀!
左右是帝王家事,咱们硬顶着干啥?还是官升一级落袋为安吧!
于是乎,人们开始窃窃私语,讨论李佑继承皇位的可能性。
眼睁睁地看着局势开始逆转,郭业知道不能再等下去了。
他高声道:“诸位,不要被李大亮所欺骗!虽然没有证据,但大家心里都明白,陛下被囚,恐怕和阴皇后和齐王逃不脱关系。现在陛下尸骨未寒,难道大家就要把害他的人推上皇位吗?”
说到这里,他猛然间抽出了腰间的宝剑,往地上划了一条线,道:“事到如今,咱啥也不说了。以此线为界拥护齐王为帝者,往左边站。拥护晋王为帝者,请站右边。”
这就是逼大伙站队了。
人们都知道,这种情况下可容不得含糊。
保持中立也不是不行,但你得有保持中立的资格。比如说李靖,比如已死的秦琼,那是国家栋梁,无论谁登基,都用得着他们,自然可以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