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游侠-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游侠文化之变迁
游侠文化之变迁 (节选)

  本文作者:王学泰

  游侠,在两汉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让统治者感到头痛的一个社会问题。游侠之中,品类复杂,高尚者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一诺千金,存亡死生;恶劣者或呼朋引类,招摇过市,或武断乡曲,称霸一方。由于两汉时期游侠的兴盛,并且有着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从而演变成一种心态,一种生活追求,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后来“侠”竟成为一种关于人的品格或作风的形容词,说某人“好任侠”,某人有“侠气”,某人有“侠风”等等,成为某些人的品格特征。 

  什么是“侠”&;#8226;历来有多种解释,但这些解释往往局限在“武”字上。《中国武侠史》的作者陈山认为,先秦“剑”又称之为“铗”,“因此,‘侠’在形、义两个方面都可能从‘铗’字转化而来”。这是把侠解释为剑客。前辈史学家吕思勉先生在《秦汉史》中讲到,春秋之后,失职之士,“好文者为游士,尚武者为游侠”。这些说法都是受到韩非子《五蠹》篇中的“侠以武犯禁”、“游侠私剑之属”等话头的影响。实际上,论者并没有抓住这些话的主旨所在。韩非子说到这些人窝藏“私剑”(属于个人的武装力量),并敢于“犯禁”,目的在于揭露他们“以匹夫之细,窃杀生之权”,《汉书&;#8226;游侠传》。而这个“杀生之权”在法家看来只能专属于君主。韩非子认为这些“侠”的目的在于“肆意陈欲”(使自己的欲望不被约束),要想成为“侠”,就要“弃官宠交”《韩非子&;#8226;八说》。(官员放弃职责去结交朋友),私设属于自己的武装力量。可见韩非子尽管强调“游侠”的暴力作用,但他对游侠的理解还是在于“侠”有一帮子人(私剑)为后盾。最早被称为“侠”的并不以“武”闻于世。 

  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说: 

  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已。近世延陵、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亲属,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不可谓不贤者矣。比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其势激也。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 

  这段话说得很清楚,太史公所标举的延陵季子、战国时四公子,都不是“以武犯禁”的人物。他们的共同点在于“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换句话说,他们是因有一帮追随者(不管这些追随者抱有什么目的)而彰显社会的。我们所熟悉的“武”并未在司马迁的考虑之列,虽然先秦贵族都接受过“武”的训练。司马迁还说“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已”,也就是说没听说过平民之侠。我们知道《史记》中有《刺客列传》,记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等五人行刺报恩的事迹。司马迁对他们的献身、勇武、守信、执著、一往无前的精神深致赞美,甚至说“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这是多么高的评价,后世也称这些刺客为侠,把他们视为武艺高强的侠客。但太史公不认为他们是“侠”,关键在于他们没有一批追随者。

  再从文字学角度了解一下“侠”字。甲骨文、金文皆无“侠”字,侠者,夹也。《尚书&;#8226;梓材》有句“先王既勤用明德、怀为夹、庶邦享”。《一切经音义》云:“夹,辅也。”在金文中,“夹”的字形很像中间有一个大人,两侧皆有一个小人夹辅。这只是字的本义,用这个概念去定义一个群体,大约是战国时期的事情。人们最初称什么样的人为“夹”——侠呢&;#8226;也就是说什么是侠呢&;#8226;要理解这一点,先要对产生侠的社会环境有个确切的认识。 

  前面说过,宗法国家的中国是一个垂直型的组织社会。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是有着清晰的等级建构的,就是我们所引的“天有十日,人有十等”。西周时期等级十分森严,不可逾越,每个人都被控制在这种严密的垂直的统治建构之中。这样的社会是缺少流动和交往的。班固对这样的社会有十分准确的描述: 

  古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自卿大夫以至于庶人各有等差,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孔子曰:“天下有道,政不在大夫。”百官有司奉法承令,以修所职,失职有诛,侵官有罚。夫然,天下理焉。

  在这个等级社会中,人们各守所职,各安其分,在下位者连改变自己地位的愿望都没有,更不用说行动了。班固幻想每个人都老老实实做国家这部机器无生命的零件,然而,作为有七情六欲的人,必然不能满足于充当垂直锁链中的一个链环。他也有交往的要求,而交往本身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横向联系。它不仅反映了人性中的一种需求,即理解与沟通的需求;而且也是人们向自然和社会索取与斗争时的一种结合形式。因此,当垂直式的社会控制稍一松动,人们的横向联系马上加强,这是毫无疑义的。游侠之风正是始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孔子本人就特别喜欢交游,《论语》开篇就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8226;”他带领了众多弟子周游列国,他的弟子成为实现其政治主张的坚决支持者。因此,孔子及其弟子可以看作游侠之滥觞。到了社会发生巨变的战国时代,原有的社会等级解体,这时才产生了像“四公子”那样因为肯于礼贤下士,急公好义,从而才有众多的追随者的大侠,被司马迁冠于《游侠列传》之首。然而,这种横向的交往和一些人能受到许多士人的追随,也在扭曲着垂直统治的社会,更不利于法家所设计的只有君主一人才能享受绝对权力,其他任何个人、任何集团都不能分取一杯羹的极权社会。游侠的活跃意味着原有垂直统治的固化社会的分崩离析,自然它会受到皇权专制的嫉视,法家对游侠的也正是题中应有之义。因此,班固感慨地说:“于是背公私党之议成,守职奉上之义废矣。”这里所谓“公”就是君主“私”;那么“私党”也就是君主之下各自为政的“侠”了。这些“私党”纷纷“背公”,搞自己的一套,带坏了社会风气,谁也不肯“守职奉上”,老老实实听统治者的话了。这到底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天下无道”呢&;#8226;我想在重视个人存在价值的21世纪,就不用多说了吧。 

  另外,我们在讨论游侠时只关注了“侠”,忽略了“游”。游在这里作何解释&;#8226;从来很少有人追问,仿佛它不成问题,因为人们自然而然地认为“游”就是游动、游走。这种固定观念源于后世对“侠”的理解,后世人们认为“侠”都是四处行义,打抱不平的,他们自然应该是个“游走者”。我认为,这里用来解释《史记&;#8226;游侠列传》中所记载延陵和“四公子”是不妥的。因为这些人的行侠(聚集门客)与交友,似乎与其游动、游走没有多大关系。只是到了汉代的“游侠”,游走、奔走的色彩才浓了起来。我认为,太史公所说的“游侠”的“游”似乎应该理解为交游之游。这是古人都懂的,他们常说的某人与某人游就是交友之意。这些公子哪一位不是善于交游的呢! 

  我们对《史记&;#8226;游侠列传》、《汉书&;#8226;游侠传》所入选的游侠事迹一分析,便可知他们的最大公约数就是善于交游、有人追随(这是善于交游的结果)。《史记》写的游侠有(只说有传记的)朱家、田仲、剧孟、郭解;《汉书》中有朱家、田仲、剧孟、郭解、万章、楼护、陈遵、原涉等。史书中很少写到这些人物“武”的行为。特别是《汉书》中的楼护、陈遵、原涉,都是取得了政治地位的高官。他们都生活在王莽当权时,其共同点是“好交游”,朋友很多。当时王姓的五位诸侯争名斗胜,互不相让,但他们都与楼护有着良好的关系。楼护母死,“送葬者致车二三千辆,闾里歌之曰:‘五侯治丧楼君卿’”。陈遵以好客闻名于世。他请客饮酒不许逃席,不仅关闭大门,连客人车子车辖都要拔下来,扔在井中。说他们是“侠”,主要指他们都善于交友,并有着相当多的支持者。 

  我们从反对游侠的声音中也可以看出“侠”的特点在交游。东汉史学家荀悦反对游士、游侠。他在《前汉纪》中概括游侠时,说了三点:“立气势,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强于世者,谓之游侠”。游侠之所以能够作威作福、树起威势的根本在于“结私交”。他还说这些游侠: 

  饰华废实,竞趋时利,简父兄之尊,而崇宾客之礼,薄骨肉之恩,而笃朋友之爱,忘修身之道,而求众人之誉,割衣食之业,以供飨宴之好,苞苴盈于门庭,聘问交于道路,书记繁于公文,私务众于官事,于是流俗成矣,而正道坏矣。 

  这些游侠追赶时髦、时利,不顾及家族的利益,不尊敬父兄和骨肉之情,整天与朋友宾客待在一起。他们不注重修养,追求世俗的名誉;他们与朋友宾客吃吃喝喝、搞物质拉拢,花去自己的家业。荀悦所反对的游侠也是以好交游为特征,他认为这种交游不仅在思想意识上排斥儒家所宣扬的保护宗族宗法的思想观念,而且也在经济上损害、破坏着宗法宗族制度的物质基础。 

  当然,韩非的“侠以武犯禁”并没有错,“侠”有了追随者,势力大了,对于既定的规范和最高统治者的权威就会有不买账的现象出现。他们或者为了公益或者为了私利,不免与现存政权发生冲突。这种冲突在专制体制下,只能是暴力的。 

  后世所称的“侠”,虽然武侠占了主流地位,但是这种热心于公共事务、公益、长于联谊、善于交友的侠风仍然保留着。那种没有朋友、不顾及他人的人们,不论有多么高超的武功,也为侠客所不齿,甚至不被人们称之为“侠”。而那些并没有什么武艺,可是极喜交游,朋友遍天下的人们,也会被称之为“侠”。这些人的共同点,就是喜欢交接朋友,有众多的士人相辅助。这就使我们对单纯地以“武士”来解释“侠”提出了疑义。 

  在战国时,游侠与游士是很难分开的。在那时,“士”已经是个模糊概念,只要不务农,不经商,不以其他方式出卖劳动力,又有一定的特长,都可以称作“士”。如果再具有了侠的品格,就可以称作游侠。然而除了“四公子”等贵族之侠外,“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已”,可能他们没有特别突出的表现吧。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游侠相关古诗集锦
游侠相关古诗集锦 

  游侠篇

  张华 

  翩翩四公子,浊世称贤明。

  龙虎方交争,七国并抗衡。

  食客三千馀,门下多豪英。

  游说朝夕至,辩士自从横。

  孟尝东出关,济身由鸡鸣。

  信陵西反魏,秦人不窥兵。

  赵胜南诅楚,乃与毛遂行。

  黄歇北适秦,太子还入荆。

  美哉游侠士,何以尚四卿。

  我则异於是,好古师老、彭。

  
  结客少年场行

  沈彬

  重义轻生一剑知,

  白虹贯日报仇归。

  片心惆怅清平世,

  酒市无人问布衣。

  壮士篇

  张华

  天地相震荡,回薄不知穷。

  人物禀常格,有始必有终。

  年时俯仰过,功名宜速崇。

  壮士怀愤激,安能守虚冲。

  乘我大宛马,抚我繁弱弓。

  长剑横九野,高冠拂玄穹。

  慷慨成素霓,啸吒起清风。

  震响骇八荒,奋威曜四戎。

  濯鳞沧海畔,驰骋大漠中。

  独步圣明世,四海称英雄。

  身没心不惩,勇气加四方。

  
  
  侠士诗 

  唐__崔涯 

  太行岭上二尺雪,

  崔涯袖中三尺铁。

  一朝若遇有心人,

  出门便与妻儿别。

  
  壮士吟

  唐贾岛

  壮士不曾悲,

  悲即无回期。

  如何易水上,

  未歌先泪垂。

  
  侠客行

  元稹

  侠客不怕死,    怕在事不成。

  事成不肯藏姓名,我非窃贼谁夜行。

  白日堂堂杀袁盎,九衢草草人面青。

  此客此心师海鲸,海鲸露背横沧溟,

  海波分作两处生。海鲸分海减海力,

  侠客有谋人莫测,三尺铁蛇延二国。

  
  
  少年行

  王维

  出身仕汉羽林郎;

  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

  纵死犹闻侠骨香。

  
  博陵王宫侠曲

  张华

  雄兒任气侠,声盖少年场。

  借友行报怨,杀人租市旁。

  吴刀鸣手中,利剑严秋霜。

  腰间叉素戟,手持白头镶。

  腾超如激电,回旋如流光。

  奋击当手决,交尸自从横。

  宁为觞鬼雄,义不入圜墙。

  生从命子游,死闻侠骨香。

  身没心不惩,勇气加四方。

  
  
  壮士吟

  鲍溶

  西方太白高,壮士羞病死。

  心知报恩处,对酒歌易水。

  砂鸿嗥天末,横剑别妻子。

  苏武执节归,班超束书起。

  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己。

  结客少年场行

  虞羽客

  幽并侠少年,金络控连钱。

  窃符方救赵,击筑正怀燕。

  轻生辞凤阙,挥袂上祁连。

  陆离横宝剑,出没惊徂旃。

  蒙轮恆顾敌,超乘忽争先。

  摧枯逾百战,拓地远三千。

  骨都魂已散,楼兰首复传。

  龙城含晓雾,瀚海隔遥天。

  歌吹金微返,振旅玉门旋。

  烽火今已息,非复照甘泉。

  
  邯郸侠少年 

  郑鐆 

  夜渡浊河津,衣中剑满身。

  兵符劫晋鄙,匕首刺秦人。

  执事非无胆,高堂念有亲。

  昨缘秦苦赵,来往大梁频。

  
  结客少年场行

  虞世南

  韩魏多奇节,倜傥遗名利。

  共矜然诺心,各负纵横志。

  结友一言重,相思千里至。

  绿沈明月弦,金络浮云辔。

  吹箫入吴市,击筑游燕肆。

  寻源博望侯,结客远相求。

  少年重一顾,长驱背陇头。

  焰焰霜戈动,耿耿剑虹浮。

  天山冬夏雪,交河南北流。

  云起龙沙暗,木落雁门秋。

  轻生殉知己,非是为身谋。

  
  侠客行 

  唐 李白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锤,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愧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作者题外话:ps:网络搜集,遗漏篇章,还请诸位补充。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明朝官制简介
明朝官制(来自百度)  

  
  中央:

  1.三公三孤

  三公指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三孤指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另有太子太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