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的非常之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刘伯承的非常之路-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刘伯承知道:各省的军政大权基本上被袁世凯的心腹爪牙所控制,力量对比袁贼占优势。
  惟独西南川滇黔三省,是他的薄弱环节。
  因此,反袁的革命势力必须抓住四川这个突破口,作为进行讨袁作战的重点。
  袁世凯深为西南空虚焦虑万分,他派其亲信陈宦入川掌握军政大权。
  袁世凯派遣3个师、3个混成旅,共六七万人的精锐部队入川震慑。
  刘伯承在川东的军事活动,进展很快。
  他以涪陵为中心,策动杨光烈(涪陵警备队长)率部起义成功,有了120支俄式枪,局面一打开,前来投奔的武装力量越来越多。
  刘伯承及时将这些部队集结到大顺场,宣布起义,定番号为四川护国军第四支队,刘伯承任指挥。
  从此,重庆至宜昌一段江面,北洋军的船只经过,就遭到两岸山上的枪击,而忠县一带尤为剧烈。
  过往的北洋军吃了不少亏。
  川东护国军和刘伯承的战绩,被川东人民群众所津津乐道,成了摆龙门阵的资料。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手持青锋卫共和(3)
重庆西面的壁山,是通往川南必经的交通要道。
  北洋军曹锟部到处奸淫掳掠,尤其是丁家坳一带受苦颇深,连小学校也被占用。
  校长张明安是一个正派的读书人,目睹曹锟部队的种种暴行,义愤填膺,曾密谋用炸弹除掉侵占小学校的曹锟部队。
  由于经验不足,被北洋军察觉,张明安潜回老家避难。
  这位老革命党人决心开展讨袁的军事斗争,号召农民起来反抗北洋军,保护家乡免遭蹂躏,成立壁山县义勇军司令部。
  张明安久闻刘伯承英勇善战,邀请他去壁山帮助整理、指挥新成立的起义队伍。
  刘伯承慨然同意,但是支队长王维纲随熊克武绕道昆明尚未归来,第四支队的事务还得办理,因此离队时间不能过久。
  到达壁山后,刘伯承立即和农民首领吴国安、朱建勋等见面,首先对这支自发的农民武装给予了高度赞扬,接着又对讨袁的形势和群众性反袁战法,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农民领袖们在思想上大为开窍,讨袁信心倍增。
  据义勇军侦察,在川南与蔡锷护国军为敌的川军周骏师,急需补充5000套军装等物资。
  在一名团长率两个连的押送下,预计第二天早晨到达丁家坳附近。
  刘伯承特别高兴,他认为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
  而以弱胜强,伏击则是最佳的战术。
  他亲自去观察地形并选定了伏击地点。
  第二天上午,敌人运输队果然来了。
  敌团长骑在马上,趾高气扬,督促着队伍前进。
  突然两边枪声大作,一片杀声,敌人踏进了刘伯承在龙坳预设的伏击圈。
  敌兵乱作一团,像无头苍蝇似的四处乱窜。
  刘伯承冲在前面,他大声地对敌人喊话:“弟兄们,莫要替袁世凯卖命啦!前面义勇军多得很,只要缴械投降,我们保障你们的性命。”
  在义勇军军事与政治双重攻势之下,敌军纷纷缴械投降。
  于是两个连的武器、五千多套军装以及所有的物资,外加战马一匹,都成了义勇军的战利品。
  刘伯承从这次成功的伏击战例中探索出一种以弱制强的战术,而在他漫长军事生涯里,伏击战法得以不断创新发展,并且被总结成指导性强的军事教材。
  龙坳一战,震动壁山县,南部十多个场、镇农民群起响应讨袁。
  刘伯承乘此良机,抓紧协助张明安组训义勇军,使之走向正规化。
  先后任命原来四个首领为营长,投降过来的连长谢克伯升了营长,同时任命了两位参谋和一位秘书。
  这样一来,义勇军在组织上初具规模。
  义勇军全部都穿上新军装,士气昂扬。
  刘伯承意识到与民为敌是北洋军的致命伤。
  讨袁军兵力装备虽不如北洋军,可是只要人民群众同讨袁军亲密合作,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的。
  他在以身作则,言行一致的同时,严格治军,告诫义勇军对人民要公平交易,不准乱拿群众财物,违者严惩不贷。
  这种治军的新思想是他“卫共和”的具体化,当然受到农民群众的拥护。
  张明安领导的这支义勇军,在刘伯承协助下建立起良好的制度、严明的作风和坚强的纪律,在配合护国军讨袁作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他们在游击活动中,不断地袭击、骚扰北洋军,得到发展。
  由于涪陵、丰都一带军情紧急,刘伯承赶回涪陵大顺场,指挥护国军第四支队开展游击活动。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克服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1)
非都战伤眼1916年3月中旬,24岁的刘伯承指挥川东护国军第四支队,约400人,在丰都、涪陵一带侧击北洋军,截断长江交通,策应在泸州纳溪与北洋军激战的护国军。
  17日凌晨,刘伯承率领护国军第四支队抵达丰都县城郊的新城,与北洋军遭遇,展开激战。
  敌军受到痛击,死伤百余人,向城内溃逃。
  拂晓,护国军第四支队攻城,在城内哥老会武装和预伏的护国军士兵配合下,里应外合,打开西门。
  8时许,守敌溃逃出城。
  是役,击溃北洋军李长泰师的一个加强营和一个县警备队,缴获各种枪600余支及大量军用品,俘虏并处决了袁世凯任命的县知事许石生。
  丰都之战,牵制了北洋军六七个团的兵力,威震全川,有力地支援了蔡锷护国军在川南的决战。
  攻克丰都,刘伯承指挥护国军第四支队追歼向江岸逃跑的敌军。
  他带领士兵继续冲击,一鼓作气把敌人驱赶到城外大河坝。
  突然,一股暗藏在右侧的敌人疯狂地向他们射击。
  当刘伯承回头关照一个士兵的时候,一颗子弹穿过了他的颅顶,他忍着伤痛,仍顽强地挥着指挥刀,向敌人冲锋。
  接着,又飞来了一颗子弹,从他右太阳穴射入,由眼眶飞出,流血不止,刘伯承当即昏倒。
  经过包扎救护,开始缓缓苏醒,他还全力呼喊:“弟兄们,不要管我,追赶敌人要紧!”刘伯承被士兵们扶到大西门内的茶馆里,店主是策应护国军的开明商人,他立即找来几支“水蜡烛”(中药名蒲黄,能止血),按在伤口,并用丝帕给刘伯承包扎好,随即与几名护国军士兵把刘伯承抬到县邮政局休息。
  恒春茂药房老板郑慎之是本县的名中医,立即赶来治伤,给刘伯承敷上止疼的创伤药,减轻了他的伤痛。
  郑医生见到刘伯承衣着单薄,从家里抱来一床棉被盖在他的身上。
  北洋军大批援军分别从重庆、万县乘舰船疾驶丰都。
  牵制敌军的任务已经完成,刘伯承等率领护国军第四支队主动于3月18日撤出丰都县城,转移到涪陵、长寿、垫江、丰都四县接壤的鹤游坪。
  20日,在云集场上,他带伤主持了阵亡官兵追悼会,当头包绷带的刘伯承出现时,全场震惊了,个个都为他爱兵舍命的精神所感动。
  进重庆治伤为了避免与合围鹤游坪的北洋军硬拼,第四支队分遣到川东各城区展开游击活动。
  负重伤的刘伯承,由康云程护理,安排到长寿县开明绅士刘云裳家里养伤。
  刘云裳是老同盟会会员、四川省议员,对刘伯承至为钦佩。
  刘云裳将刘伯承送到陶家岩。
  由老中医龙廷辉和西医刘仿舟为他治疗创伤,刘云裳还亲自分担洗伤熬药等事务。
  陶家岩地处长寿、涪陵县边境,山高林密。
  出于安全的考虑,龙廷辉安排刘伯承在一个荫蔽的山洞养伤,除家人外,附近邻居都不知道这山洞里藏着刘伯承。
  由于生活和治疗都得到精心的照顾,几十天后,刘伯承的伤势已基本稳定,只有右眼创伤仍在化脓。
  这时,护国军讨袁战争获胜,袁世凯称帝失败,社会上清查革命党人的风潮逐渐平息,刘云裳又能公开露面,而且气候开始转暖。
  化脓的右眼须抓紧治疗,刘伯承决定到重庆去医治眼伤。
  路途上,两次碰到危险,先是土匪劫场,后是北洋军的余部搜查义军,但都被灵巧地避开,还得到新庙场外玉皇观老尼姑师徒的好心保护。
  刘伯承和康云程二人,从山路绕道秘密到重庆南岸王旭东家安身,由王氏兄弟送刘伯承到重庆城临江门附近的宽仁医院医治。
  要求不麻醉在这所教会办的医院住了些日子,刘伯承意识到眼眶内的腐肉必须尽快剔除,不然后果就难以想象了。
  主刀医生是德国大夫,他仔细检查了刘伯承的伤势,作出的手术方案要实行全身麻醉。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克服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2)
刘伯承问大夫:打了麻醉药针,日后对大脑神经功能会不会带来不好的影响?德国大夫很难明确回答这一问题。
  刘伯承的担心没有得到可靠的解答,他考虑了一阵,坚定地向德国大夫要求,给他动手术不能用麻醉。
  德国大夫惊疑不已,急忙嚷道:“不行,不行!不麻醉,这种手术我是不敢做的。
  万一发生了意外怎么办?”
  “大夫,请你放心好了。
  不管发生什么意外,都不要你负任何责任。”
  刘伯承的态度非常坚决。
  这位德国医生连连地耸肩、摇头说:“真的吗?真叫我不可思议!”“真的,请你不用怀疑,我们中国人向来是言而有信的。”
  面对坚强的患者,德国大夫想出了一个妥协方案,他提出:“刘先生,不全身麻醉,就局部麻醉吧。
  不然,你会痛得受不了的。”
  “不用,一点都不用。
  不管痛得怎么厉害,我都能忍受。”
  德国大夫一时说服不了这位从未遇到的患者,就想通过刘伯承的三弟刘叔禹去说服他。
  德国大夫从医以来还未曾有过不用麻醉施行眼眶手术的先例。
  刘叔禹听了德国大夫的一番话,感到向大哥阐明麻醉必要性是自己的责任。
  刘伯承坦然说道:你们的好心我完全懂得。
  不用麻醉做手术当然是痛苦得多。
  但是 ,一个人被用了麻醉药,无论如何对他的大脑神经总是有损伤的。
  德国大夫自己也不否认。
  老三,你想过没有,要是我这次因为麻醉伤害了脑神经,失去了思维能力,成了一个只能吃饭穿衣,不能为国家民族和黎民百姓出力做事的废人。
  不,这还算什么人,是行尸走肉!是社会负担。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想,战国时的孙膑被砍断了双足后,由于他身残志坚,有韬略智谋,后来能率领千军万马,布阵用兵,克敌制胜,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
  我这次虽然失去了一只眼睛,但我救国救民的决心丝毫没有改变。
  今后我还要为国为民带兵打仗,尽革命军人的天职。
  所以,无论如何我是不用麻醉药的。
  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为了救国救民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我难道不能忍受一时的疼痛吗?俗语说,长痛不如短痛嘛!只有忍得今日之痛,才能免除终身之痛啊!说到这里,刘伯承斩钉截铁地吩咐刘叔禹说:老三,你去向德国大夫好好恳求恳求,请他千万不要给我用任何麻醉药。
  如果他一定要使用麻醉剂,我只能转到别的医院去了。
  面对刘伯承如此顽强的决心,德国大夫只得同意。
  手术前,大夫来到病房,对刘伯承说:“我从欧洲来到亚洲,为各色人种动过无数次的手术,可是像你刘先生这样的手术不肯用麻醉,我还是第一次碰到呢。”
  “那请你在我这个中国人身上试验一次吧。”
  “好,让我试试吧。
  当然,我们两人一定要很好地合作才行啊!”显然,德国医生不免心有余悸。
  “我们俩一定会合作得很好的。”
  医生赞“军神”手术开始,只见刘伯承双手紧紧地握住手术台的小柱子,牙关咬得牢牢的,强忍着钻心的疼痛,汗水从额头上、鼻梁上和全身的毛孔涌出,透过内衣把铺在手术台上的毯子也浸湿了。
  德国大夫为了缩短刘伯承痛楚的时间,他聚精会神地使用锋利的手术刀,先将腐烂了的眼球挖掉。
  然后,精心细致地将眼眶里的腐肉一点一点地清除。
  整个手术过程有两三个小时,刘伯承自始至终同德国大夫配合得很好,连呻吟一声都没有。
  手术比预期的要好,德国大夫在手术前准备的意外措施全没有用上。
  手术结束,德国大夫和助手们把刘伯承从手术台上扶起来,看到湿淋淋的毯子和手术台小柱子上的指痕,德国大夫不由得激动得热泪盈眶,颤抖着双手感慨不已:“佩服!佩服!我衷心佩服刘先生的坚强意志和无比毅力!”后来,这位德国医生常对别人夸奖青年军官刘伯承的勇敢,赞扬道:“刘伯承真不愧为英雄,是军神!我当了这么多年的外科医生,还没有遇见一个像他这样的顽强者!”刘伯承眼手术的非凡事迹,长期在民间广为流传,同《三国演义》中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相比美。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克服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3)
古今两英雄都成为人们摆龙门阵的传奇人物。
  恒练免曲腿7年之后,刘伯承在再次治疗重伤的过程中,又创造了奇迹。
  1923年2月,孙中山在广州设大元帅府,熊克武被任命为四川讨贼军总司令,第二混成旅是这支军队的主力,其实际指挥官是刘伯承,名义上他是第二混成旅第一路指挥官,一到作战,刘伯承就被授权指挥全旅。
  几个月来,刘伯承打了好几个胜仗,他已经掌握了同敌军大部队作战的指挥本领,消灭敌军有旅和团的建制,并且将其旅、团的敌指挥官击毙,甚至一次包围了十二个营的敌军,将其全部缴获,刘伯承成了四川讨贼军最有威望的指挥官。
  9月10日下午,讨贼军分三路进攻大足,刘伯承正用望远镜观察七星庵的敌情、地形时,忽然,这时从简家坡顶前面的和尚坡脚下来了三个人,刘伯承一惊疑,在刚放下望远镜的瞬间,对面敌方枪响,一颗子弹打穿了他的右腿,鲜血喷流。
  随行副官立即组织还击掩护。
  与此同时,向导张树庭扯下头上白布缠帕,一撕两半,代替绷带进行包扎,另一位向导张秀庭赶紧背起负伤的刘伯承回到了前进指挥所——张家大院。
  11日凌晨,刘伯承被送到了内江野战医院,医生们采取了各种抢救措施,可是刘伯承仍旧昏迷不醒,伤势十分危急。
  在成都的熊克武忧心如焚,他一直守在电话机旁,关注着刘伯承的伤情,并把成都北门外法国医院院长艾毓梅接到官邸,请艾毓梅通过电话指示抢救,内江野战医院一一照办。
  刘伯承终于苏醒了过来。
  接着,熊克武接受艾毓梅的建议:命令内江的部下,不分昼夜,火速送刘伯承到成都继续抢救治疗。
  刘伯承经过法国医生的抢救,脱离了危险。
  但伤口因天气炎热,感染后又红又肿。
  艾毓梅主张:必须进行截肢手术,以免血液中毒危及生命。
  刘伯承坚决不从。
  还算好,经过一段治疗,刘伯承的伤腿竟奇迹般地好转了。
  “你的腿能存下来真是上帝创造的奇迹,你应不忘上帝之恩施,终身信奉上帝!”艾毓梅对刘伯承劝说。
  刘伯承微微一笑,轻松地答道:“上帝怎能爱我这个不信上帝的人呢?”
  伤势好转,刘伯承要求出院养伤。
  临行前,艾毓梅送给他一副拐杖,说:“你的伤不久就可痊愈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