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怎么说,有了这笔翻拍费,他算磕磕绊绊的完成了《无间道》逃脱任务。
然后。便是《盲井》。
理论上,这片子会非常好卖,他们只需待价而沽。褚青心里还是较倾向于MK2,毕竟上次合作的很愉快。
而双方的分歧便在于,他只想放出欧洲代理权,将日韩的发行买卖交给市川尚三,但对方却想要全球范围的,包括DVD制作以及电视台播出买断。
当时在柏林没谈妥,他也一直在等,等市川尚三那边回消息,谁特么料到,俩家合伙摆了他一道。
这才是真正的挫败与无力感,他发现自己没有任何话语权,所谓的交情不值一提。
褚青并非没想过换一家代理商,但考虑的结果,还不如选MK2呢,起码实力让人放心……虽然手段恶心了点。
“小颖,我算透透的了。”
他情绪平静了许多,道:“我真不是做生意的料,压根没那个细胞,以前都算我命大。”
“你做得挺棒的了,别人像你这么大还没有女朋友呢!”
程颖细心劝道,呃,姑且称之为劝。
“……”
褚青抽了抽嘴角,不理这个脱线货,起身道:“行了,养足精神,等那俩片子上映,咱们还得跟他们谈一轮。”
“那你没事吧?”程颖有点担忧。
“没事!我呢,以后就老老实实拍我的戏,碰着喜欢的就帮个忙,自己不能死乞白赖的再往里栽,太糟心了!”
…………
22日,《紫蝴蝶》首映。
作为竞赛单元的唯一华语片,在上映前就引起众多瞩目。一方面,是章同学在西方的较高人气;另一方面,则是《苏州河》的成功,让欧洲影评界与片商十分期待楼烨的这部作品。
褚青当然得去捧场,只是略微低调了点,免得被记者围堵。
现场的反应不太美妙,开始放映后,便陆续有记者退场,直到影片结束,能容纳1000人的影院中,退场人数已近两成。
褚青倒是全程认真,然后发现,自己没看懂。
总体上,这是一部失控的电影。楼烨延续了《苏州河》的小资调调,并且更加肆无忌惮,通篇充斥着巴洛克式的结构影像,以及叠影、重复的跳接镜头。
从视觉上,那倾盆大雨和冰蓝的室内色调,确实很尿性,但情节太渣了,乱混到你懒得花费精力去认证那些基本的人物关系。
就像站台上的那场戏,褚青愣是没搞明白,章同学和刘晔在弄啥。就看见章子依掏枪乱射,然后远处就倒下一个人,刘烨便开始发飙……事情的来龙去脉,却压根没交代。
反正他看完全片,觉着导演发挥最好的一段,是李兵兵在房间里跳舞,靡婉骚*气,暧*昧入骨。
而次日,媒体纷纷给出了意料之中的评价:
美国人坦承,分不清片中十几个角色谁是谁,甚至搞不懂那些抗日青年是为哪个党派工作。
日本人觉得他们的演员中村亨表现碉堡,但不喜欢电影的结尾,因为楼烨插入了一段侵华时期的影像纪录。
欧洲人的评论,支持与反对分歧明显。
大陆的记者觉着曲高和寡,香港影评界比较尖刻嘲讽,相比起来,居然是台湾同胞最支持这部国产片。
混到这份上,结果不言而喻,章同学和刘晔双双飞回国内工作,不再等闭幕揭晓。只余楼烨独守戛纳,期待那万分之一的可能性。
褚青觉着他有点,有点不够洒脱,或许这部地上电影对他的意义特别,强撑着都不肯认输。
电影节进行至此,已经临近尾声。
他头一次没什么参与感,一直忙着自己那点破事,等缓过神才惊奇的发现,竟然快落幕了。
《制服》和《香火》的首映安排得很靠后,闭幕前三天才轮到这俩片子,上下午各一场。
对褚青来说,这两场放映结束,便可以与MK2进行最后一轮的商谈,敲定四部电影的发行命运。
而对刁亦南和宁皓来说,在他们各自的三十五年与二十六年的人生中,这大概是最值得热血沸腾的一天。
(不灭生日快乐……)(未完待续……)
第三百四十三章 假和尚与真隐士
宁皓起得很早。
他从未感到如此的精力充沛,当多数人还在慵懒在床的时候,他就已经刷牙洗脸,擦亮了皮鞋,套上白衬衫和那套廉价西装,并且不太娴熟的系好褚青送给自己的黑领结。
据说这叫礼服,也叫戛纳的规矩,虽然他觉得西装与礼服之间只差了一个领结显得比较搞笑。
当一切收拾完整,他以一种无比隆重的心态站在穿衣镜前,细细打量着那张面孔。
他的五官很明显,骨骼和肌肉的分布却往两侧摊铺,以至于整张脸看起来特宽大,而且立体。加上可怜的发际线以及伟岸的前额,真的有点像胖头鱼。
这张脸,他看了二十六年。
宁皓是山*西人,家庭普通,父亲曾经是一名钢铁工人,后来经商。老爹很希望带着儿子一块做生意,但在某次途中,那个家伙居然半路逃走。
因为他喜欢美术,念过专业学校,功底非常不错,之后到京城闯荡又转学摄影和导演。其实他并不确定选择的这条路是否光明,时常感到迷茫或惶恐。
所以他会在脖子上挂一条粗粗的金项链,暗示自己原本可能的另一种生存形态:商人。
那穿衣镜很大,很清楚,窗外渐渐亮起的天光混着室内静谧的暗色,一起浇注在玻璃平面里。
宁皓独自看了好久,直到时钟转向七点半,他才打量了下这间睡了快十天的屋子。拧开了门把手。
刚刚迈步,便见对面的房门同时拉开,刁亦南缓步而出。一身消瘦。
……
23日上午,《香火》首映。
一种注目单元可比不了主竞赛,档次天生很LOW。除了各国记者为自家作品加油打气外,与其无关的大媒体根本不管,只有《综艺》和《银幕》两本场刊会负责任的进行报道。
楼烨没走,王晓帅的《二弟》放完后,他也留着等结果。导致这场放映更像一次国内导演的交流会。
论辈分,刁亦南同属第六代,宁皓却是十足的小字辈。不过大家在国外。又有褚青的面子,即便他们以前没啥交集,这会也相处得很热络。
内地的记者来得不少,他们没再犯柏林电影节的错误。最后让元蕾刷了一篇足以提升业内等级的专稿。
《紫蝴蝶》看样子没戏。但还有褚青,这个人太不确定,鬼知道他什么时候暴走。
事实上,当《香火》和《制服》的册子送到他们手里时,几乎所有的记者都在问:这俩货是谁?
刁亦南算有些小名声,很快被挖出老底,可宁皓算干嘛的?
就像01年,他们听到《今年夏天》入围戛纳的消息一样。牙齿都还没刷呢。你当制作人就当制作人,为毛老弄些四六不着的菜鸟来刷存在感!
十点钟左右。首映开始。
褚青陪着四位导演坐在最前排,他并非第一次看,但换个正规的环境,心态又有不同。如果说参演的电影是身上血肉,那投拍的片子就带了点商品的意思,都渴望成功,性质却不一样。
宁皓挨在他旁边,一眨不眨的盯着荧幕,全身都已绷紧,这个26岁的年轻人正经历着褚青22岁时经历的故事……
片子开头,是条横贯画面的乡间公路,灰色的天光和蒙了雪的土地,以及一棵很突兀的歪脖枯树。
接着,一辆三轮车自路上驶过,司机唱着高亢的民间小调。车里还坐着个和尚,戴了顶破棉帽子。
现在国内独立电影界有个共同的认识:凡是褚青插手的电影,硬件肯定特漂亮。画面,声音,剪辑和节奏,保准清晰流畅,区别于那些模糊不清甚至连说话都听不懂的作坊片。
这部也不例外,开篇寥寥数笔,便把晋中乡下的那种荒芜破败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真是用DV拍的?”
楼烨看着那画面效果,表示非常怀疑。
“是啊,不过后期做的费劲,钱没少花,快赶上拍摄成本了。”褚青道。
“哦……”
他微妙的应了声,心里平衡了点。
现在这帮导演,就没有看得上DV的,胶片才是王道。你让折腾一年的《紫蝴蝶》跟半个月就搞定的《香火》比,搁谁谁不爽。
南小寨村,是一个户户养羊杀羊的村子。
村里有座破庙,庙里有个不太清静的和尚,从一开始就不是很纯正的信徒。他会抽烟,会吃油荤荤的方便面,也会跟杀羊的屠夫开女人的玩笑。
但是,和尚信佛。他一再强调全村是杀羊的,所以一定要有座庙,他信因果报应,信自己的职业,信佛祖可以保自己的生计。
然后,那尊佛像塌了。和尚开始不安,想尽办法把佛像修复,以保证自己的生计和信仰。
他先去县政府的宗教科,负责人推脱说没有钱,可为教堂修缮的资金却分毫不缺,因为教堂送了礼。
和尚又去了二表哥那里,虽然经营发廊的二表哥像是有钱人,他却没开口相借,因为那发廊是卖*淫的场所。
和尚又想起了发达的大师兄,大师兄在县里的大庙,果然气派,人却很吝啬。
再然后,和尚化缘筹款,被警察逮住,碰到几个妓*女要为他捐钱,而且遭流*氓毒打。
发展到这,和尚终于堕落了,他开始摆摊算命,用十几块钱的地摊佛像给人家开光祈福,终于赚到了三千块钱。
而当他铸好了金光闪闪的新佛,正志得意满时,政府却告知要修路,寺庙必须拆掉。
片尾的设计很巧妙:在画着大大“拆”字的庙墙前。和尚凝视远方,喇叭里放着诵经声。画面逐渐变为大远景,这是一个侯孝贤式的空镜头。不去拍人,而是对着惨淡的黄土地。
“哗哗哗!”
影片结束的一瞬间,全场观众的掌声响起。
这掌声带着五分惊喜,五分致意,为在平行单元发现一部好电影而惊喜,又为创作者无与伦比的真诚态度而致意。
话说今年戛纳的作品质量普遍偏低,且充斥着自嗨式的浮夸。甚至出现了《棕兔》这种集体退场,全影评人往死里喷的变*态电影。
因此可以想象,当他们看到了一部特诚恳的片子时。心情有多么的愉悦。
“别发呆,快点上去!”
那边主持人已经拿着话筒介绍了,宁皓还不知所措的坐在哪儿,褚青便使劲推了他一把。
“啊?好!”
他慌乱的点点头。手脚僵硬的走上台。跟观众摆摆手。
“哇哦!”
见导演露面,底下人愈加欢实,连带着欢呼声一并沸腾。
褚青没跟上去,好笑的看他生疏的与观众互动,忽然觉着这也不仅仅是部商品,同样具有美妙的成就感。
“……”
楼烨和王晓帅却颇为复杂的盯着这位后辈,老实讲,他们没怎么瞧得上宁皓。但此刻。他们又不得不承认,起码在讲故事的能力上。对方远超自己。
不仅这两位,那些国内媒体也纷纷惊奇:因为太难得了,他青涩,审美独*立,不同于第六代的任何一个,完全是一种新的叙事风格与技巧。
若说他开创了第七代,那未免太夸张,可所有人都承认,这个年轻人非常值得去期待。
……
“哎皓子,我怎么有点没看懂呢?”
热热闹闹的发布会后,在回酒店吃饭的路上,褚青忍不住问道。
“青哥您逗我,您都看那么多遍了,这会说没懂?”对方以为是开玩笑。
“没跟你逗,就那个结尾,我以前老觉着那和尚挺悲伤的,可今天看又觉着他特无所谓。”
褚青品了品感想,转头又问楼烨:“您说呢?”
“我感觉他应该是一种信仰的丧失,被世俗同化了。”楼导道。
“我倒认为那和尚很迷茫。”王晓帅持不同意见。
“不对不对,他学会了新的谋生手段,以后不愁吃穿,不愁香火钱,所以不应该迷茫。”楼烨立即反驳。
“一个人失去信仰不可能异化的那么快,肯定得有个迷茫惶恐的过程。”王晓帅丝毫不让。
“行了行了,咱们别吵吵!”
褚青头疼,赶紧劝架,又轻轻踢了下宁皓。
那货才反应过来,道:“我写剧本的时候,是写他迷茫的,可后来实际一拍,发现用另一种方式处理比较好。呃,其实按佛家的话说,你看他是异化,便是异化;你看他是坚执,便是坚执。”
“……”
他简直无语,不禁翻了个白眼,最烦你们这帮念过书的!
…………
下午,轮到了《制服》的放映场。
与之相比,刁亦南引起的反响就弱得多。纵然那股冰冷的肃杀风格很吊,仍然掩盖不住故事性的薄弱。
《制服》的情节非常简单,却用了大量的个人镜头去充斥画面,足足拉伸了九十分钟,这是最大的弊病。
欧罗巴是什么地方?大师满地走,经典不如狗的地界儿。论意识,论手法,论态度,全世界都是他们孙子辈。
而经过几十年的高冷,他们早不稀罕鼓捣那些东西,摒弃了一切外包装,讲究还原电影本身。
玩风格,要么玩到极致,要么雅俗共赏,这两点《制服》都没做到。
所以它在影评人眼里就显得有点飘,甚至是刻意卖弄自己的STYLE。更何况,它前面还有个特典型的失败例子《紫蝴蝶》垫场。
不过呢,刁亦南真的是奇葩性子,面对不太热烈的观众回馈,居然淡定如水。对他来说,能把片子拍出来,便是遂了自己的愿。
他跟宁皓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是真隐士,一个是假和尚。(未完待续……)
第三百四十四章 电影代表
“我们很欣喜的看到中国新一代导演的变化,不谈理想,不谈信仰,不谈政治诉求,整个故事的推动力都是个人欲*望与社会欲*望。”
“很喜欢《香火》中对叙事节奏的拿捏,虽然片段式的情节构架显得非常刻意,但对一位新人来说,他无疑交出了一部优秀的作品。”
“在这个沸腾的年代,慈悲的佛祖大概和众生一样疲于奔命。”
“《制服》在影像的控制上达到了一定水准,并于不经意间显现出独特的个人气质。它简约到每一秒钟都在回避夸张的戏剧性。但很可惜,导演的功力尚不足以支撑在这个简单的框架下想表达的复杂情绪。”
……
许是到了电影节尾声,绝大部分有话题的作品已经放映完毕,《综艺》和《银幕》用了很惊奇的版面来报道这两部片子。
媒体对新人新作还是挺包容的,多为赞誉之声,即便不客气,也是比较客观的指出不足,并非冷嘲热讽。
所以第二天,宁皓算体验到了一把小成名的感受。
他刚从房间下来,在大厅里就被国内的各路记者团团围住,死乞白赖的想挖出点猛料。没办法,写稿的也辛苦啊,此次华语片堪称全军覆没,只有《香火》在评价上捞回了点面子。
“你的处女作如此受欢迎,你有什么想说的么?”
“真不知道说什么,我从昨天到现在。一直感觉像做梦一样。”
“那你的下部电影有计划么?”
“呵呵,我还没想那么远。”
“如果你获奖了,你最想感谢的人是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