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上雪作者:匿名君(完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梅上雪作者:匿名君(完结)-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奚吾面色苍白,不知如何作答。
  
  子文又道:“你放心,官府绝不会放任时疫横行,死的人多了,城中士绅哪个也脱不开干系,第一个要追究的,还是他严正。此事你不要管,称病关了药局,先在我府里住几天避避风头,我自有处置的办法。”
  
  奚吾沉默片刻,道:“我脚上的绳子,可解了罢。”
  
  “不解。系着绳子你乖乖的,解开了又不听话,所以还是系着好。”子文说着,一笑出门。
  
  奚吾要待追出去,脚上绳子又扯住了,见子文匆匆走了,留下甘松守在门口,面无表情躬身道:“请先生安歇。”
  
  不晓得子文嘱咐了甚么,要茶饭随叫随有,要说话,甘松绝不应声。也没个旁的小厮经过,问茭白在哪里,甘松只是拱拱手,不理他。奚吾无奈,闷闷回房坐下。
  
  刚回府的时候,先是昏沉沉睡了一天,之后又等子文等得焦躁,竟没有留神细看四周。此时挣也挣不开,走也走不脱,百般无聊,方打眼望了望身处的所在,才发现,此地,竟是当年自己住了多年的小屋。
  
  自奚吾十八岁那年,子文烧了他的卖身契,让他出府自立门户,三年来倒是首次再在施府里住下。便是平安郎兄妹刚入府那阵子,每日里都要他来回奔波授课,也不曾留宿。现如今住着三年前的小屋,望着一毫不变的陈设,奚吾总有恍惚隔世之感。
  
  墙上挂着的依旧是子文为他绘的小像,案上是用了多年的老砚,笔洗上不小心磕出来的伤痕还在。窗下还是那台短琴,琴台用的还是他曾撞肿了额角的那个矮几,墙角净瓶里仍是半瓶清水,一枝新折的鲜花。打开香樟木的柜子,他从小到大的衣物都在,叠得整整齐齐,连夏日贴身穿过的汗衫俱洗得干干净净收在这里。
  
  一切,都仿佛三年前。
  
  屋子还是那个屋子,什物还是那些什物,人,还是那两个人,心,却已变了。
  
  子文宠他恋他依旧,历经十载,没有情淡,反而越发的浓烈。变的,只是他自己罢。不晓得从何时开始萌生的去意,只知道,他不再巴望着子文便是头顶的那一片天,如一个茧中的蝶,透过密不透风的丝网,开始仰望着外面的世界。 

作者有话要说:一斗粮大约相当于30斤。中国三年困难时期,普通干部一人一个月有25斤的粮食定额,几乎家家都不够粮食吃。本文设定的是一户30斤,更加苛刻,饿死人大概也难免,叹气。
关于当时的物价:30文大概相当于现在的7块钱,一剂中药7块钱,已经是很贵的了。
关于刑法:宋朝似乎是判例法,我翻了一些书,对宋朝的刑法还是摸不着头脑,只好连蒙带猜地写,不晓得对错,哪位对这部分比较了解的,请不吝赐教。
另,莼(音chun)菜是水生植物嫩芽,4…10月份采摘,西湖莼菜最有名。




9

9、临画 。。。 
 
 
  奚吾未曾料到的是,平日里离得远远的,子文还时时过去厮缠,如今自家身在府里了,子文反而只是每日清晨过来同他一道吃顿早饭,之后便不知去向。思来想去,大约是府中人多口杂,若是镇日厮缠在一处,难免会有人来呱噪,子文那样暴躁性子,听厌了定会生些事端,因此被甚么人劝住了罢。
  
  其实这般清净也好,被人异样眼光总是难熬。只是他闲极无聊,又挂念药局中未曾痊愈的病人,难免心烦,子文未卜先知般弄来一大摞书堆在房里,《本经》《素问》也就罢了,房中术的书便有些不知所云,再翻翻,底下居然还有《抱朴子》《参同契》……奚吾啼笑皆非,通丢在一边,好在里面还有一套《颅囟经》从所未见,论述小儿诸疾,辩症精辟,遂每日里只捧着这卷书看个不休。
  
  《颅囱经》引述前人著说颇多,有些语焉不详,奚吾欲寻所引之书查证,无奈脚上绳子恼人。某日子文来用早饭时,奚吾趁机求他,子文先是不肯,后来耐不住他软语央求,着人将奚吾药局中各种书籍通搬到了自家书房的小阁楼,扑天盖地堆了整整一间屋子,准他需要时去书房看书——只是,要甘松跟随。
  
  奚吾大喜,连连保证,千恩万谢拜过了子文,转身搂着医书就一头钻进了阁楼,昏天黑地再也不肯出来。子文恼他日夜不歇茶饭皆忘,每日只给他在书房里流连两个时辰,奚吾虽大为不满,总比先前系着绳子不得出门舒服得多,也就只得如此罢了。
  
  这日,奚吾正在阁楼里苦心钻研《颅囱经》中提到的一则病案,症状与他之前见过的各种病症都迥然不同,很是奇异,他多方查阅资料,都找不到类似的案例。此时面前正摊开几十本各类医书,伏在案上睁大眼睛一一查证,两耳不闻窗外事,双目只存眼前书,一门心思琢磨难以索解之处,浑不知辰光几何。
  
  不晓得看了多久,忽然腹中抽痛,他才惊觉起身,竟是饥饿难忍,看看屋角更漏,原来已是未末。早间卯时用了一盏米粥就进了阁楼,到如今几乎整整五个时辰水米未进,怪不得腹中饿到有些疼痛。今日甘松竟然不曾来催他,倒也奇怪。他放下书直了直腰,只觉腰背酸痛不堪,反过手捶着腰走到楼口,刚要开口唤甘松上来,忽听楼下书房正屋里有人说话,听声音,是平安郎。
  
  平安郎?
  
  不晓得今日甘松任他流连书房,是否又是平安郎的什么计谋,奚吾心中这样思量,脚步却不由自主放轻了,站定在楼梯口,听他在说甚么。
  
  却听平安郎语声朗朗,居然正在诵读《晋书》,奚吾耐下性子听他读书,好容易一卷《阮籍传》堪堪读罢,又听悉悉索索铺纸磨 
 9、临画 。。。 
 
 
  墨的声响,竟是要写字了。奚吾有些犹豫,以平安精明,不会不知他此刻正在楼上看书,做出这般姿态究竟是为了甚么?他此时下楼,会否又中了什么圈套?
  
  正逡巡间,忽听楼下有人一声暴喝:“哪个准你拿这幅画出来的!”
  
  竟是子文!
  
  奚吾一颗心扑通通乱跳,强自按捺住心神,屏住呼吸,凝神去听,只听平安郎惶恐道:“小侄遵先生嘱咐每日过来临帖,今日恰换到这一架,无意中抽出此画,慕画中人神采飞扬,忍不住想临摹一幅试试,竟不知此画是动不得的,平安万死,望叔叔原谅!”
  
  子文怒道:“还不好生收回原处!”
  
  奚吾忍不住探头偷眼去瞧,见平安郎正立在案前匆忙卷起一个卷轴,送到西墙下的一个架子上放好,返回子文身边躬身回道: “叔叔,画已放回原处,平安犯了错,请叔叔责罚。”
  
  子文背对着楼梯口,看不到他脸,只听他的语声已略略放缓,大约怒气稍平:“罢了,你亦是无心,只从此不要动那架子上的东西。”
  
  平安郎应道:“是。”说着开始收拾书案,子文却伸手阻住了他,拈起案上的大幅宣纸问道:“这是你画的?”
  
  “是,小侄方才照着那画临的,叔叔不喜欢,我马上烧了它罢。”
  
  “不要烧。”子文慢慢道,“画得很好。”他细细打量那画,又问道:“你师从何人?”
  
  “不曾延师,自小就是自己乱画着玩儿的。”
  
  子文语音艰涩,低声问:“你爹爹,知道你会画么?”
  
  “爹爹见过我画画,一笑罢了,并不曾说过甚么。”
  
  奚吾注目那幅画,见画上有一个着宽袍的男子正靠坐在树下大石边吹着横笛,长发垂肩,眉目尚未描绘,旁若无人的神态已画出几分,颇有魏晋风范,令人悠然神往。
  
  子文轻轻铺平画卷,温言道:“画完他罢,我想看。”
  
  平安郎应道:“叔叔有命,无有不从。”说着执起笔,接着画了起来。
  
  子文拿起两块镇纸压住画卷边角,立在一旁看着,平安郎一笔一笔细细描绘,一侧头,一缕鬓发散落,子文非常自然地伸手为他抿上去,轻声道:“鬓角长了,有空找个待诏修修。”
  
  平安郎抬头一笑,道:“好。”
  
  叔侄二人一坐一立,神态亲密,又都是一等一的俊美之人,并在一处,其情其景本身亦可入画,奚吾看着心中却是一酸,轻轻退到案前坐下,望着满案的医书,再也看不进去。
  
  耳听楼下子文又问:“这《晋书》,你在读?”
  
  “是,小侄看方才那画中人有两晋风骨,总让我想起阮籍阮步兵,故找出《晋书》看看,揣摩下斯人 
 9、临画 。。。 
 
 
  风范再来临摹,大约可得其中真意。”
  
  楼下一时间安静了下来,再没有半点声响。
  
  过了不知多久,听平安郎朗声道:“我画完了,请叔叔评鉴。”
  
  子文良久不语,终于低低叹一声:“这世上,竟当真有这等事……你与子远,竟画得一般无二……”语音飘忽,当是想到了甚么久远的往事。
  
  “子远?平安见画上名章写得正是子远二字,是叔叔旧识?”
  
  “不干你事。”子文声音重新变得冰凉,“已将申正,你自去用晚饭,我在这里还有事。”
  
  平安郎走后,又过一会,忽听一缕细细的笛声从楼下传来,曲声轻微,几不可闻,细细分辨,似乎有些像《梅花落》,却又颇多不同,笛声清澈,如冰晶碎玉,极是好听。
  
  跟了他近十年,奚吾还是首次听他吹笛,只知子文擅琴,竟不知他吹笛也这样好。子文的琴大开大合,颇有磊落不羁的味道,笛声却婉转悠远,别有一番清冷之感。曲意缠绵,竟带着说不尽的相思意。
  
  是的,相思,除此一词,别无其他可以形容笛声中缠绕的绵绵情意。
  
  只是被他这样思念的,又是哪个?
  
  左右,不会是他韦奚吾。
  
  奚吾惨然一笑,果然如此。
  
  曲子循环往复吹了几遍,笛声渐渐沉寂下去,子文轻声吟到:“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子远……子远……”最后两声呼唤低沉哀伤,个中相思缠绵环绕,奚吾听得一阵颤抖,几乎想掩耳夺路而出,再也听不见他。
  
  耳听得子文又是一声长叹,低声道:“子远,子远……平安和你真的像极,心意相通,神情相似,连画艺都如此一般无二,竟似你托生一般……莫非,世间当真有转世一说?一去十六载,你从不曾有过悔意么?若当真无悔,又为甚么要送他兄妹回来……你就这样去了,却连个梦也不肯托与我,自小的情分,竟一朝抛撇干净,再无半分留恋么……”
  
  又过了良久良久,楼下再无半点声息,奚吾坐在案前一动不动,自顶而踵好似被冰水浇透,浑身颤抖,手脚僵硬,不知该做些甚么,不知要向何处去。
  
  茫然间,眼前一点光亮越来越大,他眼睁睁看着甘松挑着一盏风灯在楼梯口出现,恭谨行了一礼道:“到时辰了,先生好回房歇息了。”
  
  到时辰了?
  
  两个时辰的限制?
  
  莫非自家刚刚到这里不过两个时辰,甚么画画,甚么吹笛,都是大梦一场么?
  
  奚吾茫茫然问道:“大官人呢?”
  
  “大官人用过晚饭就出门去了,不知几时回来。”
  
  奚吾僵硬地扶着书案站起来,挪到楼梯口颤巍 
 9、临画 。。。 
 
 
  巍往下望,月色昏暗,书房中朦朦胧胧看不大清楚,但见到房中无人,依稀书案上整整齐齐,甚么笛子,甚么画,全无。
  
  他扶着栏杆下楼,甘松在后面伸手相扶,被他甩开,一路挣到西墙下摸到那个架子,他颤声道:“掌灯来。”
  
  甘松挑起风灯给他照着,他抖着手自架子顶端抽出一个卷轴,就着灯光慢慢打开。
  
  画上青山绿水,春雨如烟,一个着宽袍的男子正靠坐在树下大石边吹着横笛,腰带未束,袍子襟口松散,长发垂肩,依稀有些像是子文,眉眼却又颇多不同。远处水边,一男子侧向迎风立,轮廓简约,只见衣袂翻飞,神态闲适,望之竟如神仙中人。画的左下角一方名章:“子远”。另有一排小字:“丁酉年春,贺嘉登科,携手游青柏山,做此画以记之。”
  
  再打开下面几卷,或泼墨山水,或写意花鸟,墨色陈旧却栩栩如生,署名均是子远。拿开这些画轴,角落里隐着一方狭长的锦盒,若非奚吾加意寻找,大约见也见不到。
  
  奚吾捧着盒子跌坐在地,费力挑了几次才挑开象牙别子,但见盒中静静躺着一管白玉长笛,吹口一点朱红,灯下看来晶莹通透,细腻滋润,绝非凡品。旁边放着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封皮上三个大字:梅上雪。
  
  他抖着手掀开封皮,见扉页上写着:腊月初八,阶下朱砂含雪盛开,与修合谱《梅上雪》,是为快事。
  
  墨迹酣畅淋漓,飘逸飞动,有二王之风。
  
  这字体何等的熟悉,自小常见,再怎样,也不会认错。
  
  “啪嗒”一声,册子掉落在地上,奚吾呆呆地望着面前摊开的字画曲谱,浑身无力。
  
  这字,这画,这曲谱,子文的自语,那缕曲致缠绵的笛音,桩桩件件都在把事实血淋淋揭开来与他看个清楚。
  
  原来,子文心心念念刻骨铭心相思的,便是他亲生的大哥,同胞的骨血,一母所生的兄弟,为个胡姬远走高昌,气死亲生老父,被宗族改了族谱正式除名的施家长子,施伯修。
  
  原来,平安郎今日的谋划,不过是让他韦奚吾明白,子文真心所爱的,绝不是他,即便有几分爱恋,也不过是寻个替身,聊以解相思。
  
  如此,而已。 

作者有话要说:《素问》与《灵枢》同属《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第一部理论著作,曾听过一种说法,说自从有了《黄帝内经》,才算真正有了成体系的中医,这部著作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灵枢》也叫《针经》,据说到宋初的时候,经过各种传抄,已经出现了各种版本,史载北宋有高丽献《针经》镂版刊行,今无书可证。至南宋初期,《灵枢》和《针经》各种传本均失传,到南宋高宗年间才重新校正刊发,从此定版。《素问》也有不同的传本,在北宋仁宗年间经过官府设的校正医书局校勘定版,就一直传了下来。
《本经》全名《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专著,后世所称颂的李时珍《本草纲目》,实际上也是渊源于此。
《抱朴子》《参同契》都是中国古代关于炼丹的著作,炼丹说起来实在荒诞不经,但炼丹术倒是大有可参考的地方,古人著的炼丹书其实都可以当化学书看的,很好玩。如果中国人早一点把炼丹术正经发展起来,研究研究其中的发展变化,而不是一味去追求虚无缥缈的长生不老,说不定首届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就是中国人了。
《颅囟经》也是一部医术,有人说是唐末宋初的人托名周穆王座下师巫的作品。上卷论述小儿疾病的特殊诊断鉴别;下卷载火丹(丹毒)15候。据说宋代仁宗年间的幼科名医钱乙就是从这部书中学到的本领,为皇家人治了重病,从而一举成名。
《梅花落》另名《梅花三弄》,唐以前原是笛曲,后改编为古琴曲。
“别来春半”那首词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全文是“别来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