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居台湾的九大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移居台湾的九大师-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文风中间偏左,与国民党、军阀势力敌对的倾向鲜明。在《吾国与吾民》十三版中,他加入《中日战争之我见》,称誉张学良借由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联共抗日,立下伟大功绩;他认为中国共产党是最早坚持抗日的中国政党,毛泽东与朱德能放下党派仇恨,不计前嫌地在西安事变后释放蒋介石,是争取全民抗日的积极表现。
  但在抗战时期,许多自由派学者、文人期待中国能出明君,带领国家摆脱亡国命运。蒋介石的声望与分量,正是这群人的希望所系。胡适、傅斯年如此,林语堂也不例外。
  1940年在日军猛烈轰炸时,林语堂访问重庆,不仅晋见蒋介石夫妇,也接受蒋介石侍从室顾问的职务,以国府官员身份常驻美国。他虽未支薪,但从此与国民党政权的关系日益密切。1943年归国访问,他随宋子文同搭一机,备受外界质疑。
  林语堂有与人打笔仗的习性。在继鲁迅之后,他与郭沫若对东西文化能否互补起了争端。延安《解放日报》等报刊纷纷发表文章批判,林语堂则归结争议起自左派文人相轻、不讲理。
  抗战末期林语堂与蒋介石关系趋于密切,但越来越多美国人不能接受蒋介石的专政。这使林语堂饱受质疑,在中国与美国皆树敌,评价也日渐下滑,甚至传言他遭蒋介石收买。林语堂在字里行间、在演讲时,毫不掩饰他认为是美国背弃了国民党,是美国帮中国共产党战胜了蒋介石。
  家事也让林语堂神伤,因为长女林如斯在1945年订婚前一天,与一名美国青年私奔了。

林语堂 中西以及两岸的人生哲学(3)
经济上,林语堂的麻烦接踵而至。原本为了响应爱国行动,他将著作所得两万三千美元存款,改以银元法币存在中国银行。但抗战后币值狂贬、通货膨胀,这笔钱形同废纸。此外,国共关系紧张时刻,林语堂在美国虽重拾年轻时的爱好,发明中文打字机卓有成就,却也使他的财务状况雪上加霜。
  早在1916年,林语堂就对中文打字机有兴趣,日后他因研究中文打字机兴起改良传统部首检字的愿望,接连发明“汉字号码索引法”、“国音新韵检字”、“末笔检字法”等;又出任###“国语罗马字拼音研究委员会”委员,于1928年推动国民政府颁行国语罗马字拼音法,让中文可以用英文字元音译。种种努力其实是希望发明简明易用的中文打字机,让中文脱离只能书写的时代。
  在美国期间,除大量著作,林语堂其它精力都投入“明快中文打字机”的研究。1947年在纽约发明成功时,这部所费不赀、大多数零件都要依赖手工打造的机器,造价十二万美元。林语堂在发布会上骄傲地说:“这是我送给中国人的礼物。”
  虽然当年这是最轻巧简便、不学即能操作的中文打字机,但现实中,却因中国内乱未能立即授权生产推广;加上林语堂未假手他人,整个研发费用一手包办,这项发明让他濒临破产。
  经济上诸多不如意,让妻子十分忧心,也改变了林语堂的生涯规划。1947年,林语堂获邀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文学组主任,因美国政府向他催缴积欠的三万多元所得税,差点无法赴巴黎上任。但是联合国繁忙的工作,令人烦闷。不久林语堂毅然辞职,回到写作维持生计的生活。直至1951年林语堂才顺利地将打字机专利出售给默根索拉排字机公司,翌年取得美国专利局批准专利,但因造价过于昂贵,仍未大量生产。
  国民政府迁台后,林语堂并未立即去台,而是与二女儿林太乙在纽约兴办《天风》刊物,林语堂任社长,借台北“中央日报社”唐人街办公室办公。但杂志销路不佳,发行数期即停刊。又因不满好友赛珍珠数十年来以约翰?黛出版社名义抽取他所有发行作品百分之五十的版税并享有版权,发生版税纠纷,导致两人在1953年后恩断义绝。被郁达夫形容为“容易上当”的林语堂说:“我看穿了一个美国人”,“过了一二十年才发现朋友开书局也是为赚钱” 。
  林语堂的盛名之累还不止于此。1953年3月,台湾传媒一度大幅报道林语堂将为搜集写作题材访台;甚至在预告日当天,接机团浩浩荡荡一行人在机场等待大师,最后却是乌龙一场。隔天即有亲政府的报纸撰文称这是“幽默的预告”,甚至指“幽默大师”来也只是贩卖“幽默噱头”,因此“不来也罢”。
  早在1940年,林语堂返回重庆相当短的时间内即宣布将返美,当时就有不少人批评他国难当头还要离开,是因为图安逸,或批评他舍不得在美国的家产。连他的大女儿林如斯也发出不平之鸣,并于1943年重返重庆,留在中国奋斗。唯郁达夫力排众议,强调作家要靠着著作才能证明自己,林语堂在美国积极为中国宣传功不可没,这才平息这段纷争。
  国民政府迁台初期,林语堂对到台湾访问似乎缺乏兴趣。1954年,国民党政府将林语堂列入“联合国第九届大会中国代表团”的八位顾问名单内。即使有任务在身,林语堂也没有到台湾。直到1958年秋天他才首度访台。
  南洋大学争议促使态度转变
  1955年爆发的南洋大学事件,是林氏夫妇态度转变的关键。
  1954年8月,林语堂应华侨陈六使与南洋大学执行委员会之邀赴新加坡,就任兴建中的南洋大学校长。陈六使为马来西亚富豪,掌握全东南亚橡胶储藏。据林语堂的说法,陈六使富可敌国,对市场的影响力比起任何政府皆有过之,但他对政治一片空白,根本未料到创办南洋大学会引发政治问题。
  这所由华侨集资四百万元美金兴办的大学,由于位于形势敏感的东南亚,开办之初就商定,校长应具国际声望,且不宜由国共任何一方党员出任。正因内外情势复杂,胡适、钱穆等人纷纷推辞,直到校方派代表到纽约邀请时任“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顾问”的林语堂,承诺未来会有足够经费与权力支持,林语堂才首肯接任。。 最好的txt下载网

林语堂 中西以及两岸的人生哲学(4)
就任校长前,林语堂坚持理事会须给予具体保证,其中之一是“南洋大学应有一个非常单纯而无政治性的目标”,教授应享有绝对的思想自由;又要求理事会在1954年底和1955年底以前,至少分别筹集三百三十万美元。陈六使不仅同意,而且承诺个人立即捐出一百七十万美元。获得具体承诺后,林语堂着手规划校务,并将在联合国担任翻译工作的二女婿黎明挖到南洋大学,出任他的执行秘书。
  办校期间,先因为建筑与办校经费吵吵嚷嚷一阵子,继而政治气氛日趋紧张,从而衍生一连串争议。
  继而新加坡的《南洋商报》等中文报纸开始攻击林语堂。林语堂接到威胁他生命的恐吓信。学校捐款也出了问题,大商贾捐款迟迟不到位,学校半数捐款来自新加坡踏三轮车的、理发的和街头小贩等最贫苦华侨。
  不过半年,学校尚未开课,即传出校长和董事会关系紧张、林语堂可能离开南洋大学的消息。1955年4月1日,林语堂和教授集体辞职。一个星期内,董事长陈六使签发总值马币三十万余元的十三张支票,作为林语堂和教授群的补偿与遣散费。林语堂随即搭机飞往法国巴黎。
  就在林语堂离开新加坡后,美国《时代周刊》揭露内幕,指这起表面上起因于经费和教育方针的争执,实际上为思想斗争的战场。紧接着,林语堂于1955年5月2日出刊的《生活》杂志发表长文,表明自己是“被迫辞职”;之所以没有立即向大众说明真正原因,是因为他和家眷“有惨遭枪手暗杀的危险”。而且林语堂指出,在他辞职前后的几个星期中,“我们住在新加坡就有英国警察的特别保护”。
  南洋大学事件让林语堂耿耿于怀,且终其一生对于无法将南洋大学建成一所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学感到不平。
  国民党全力拉拢 赴台定居
  离开新加坡后,林语堂外表依旧坚强而幽默,夫人廖翠凤则一度因南洋大学风波而精神衰弱,于是夫妇俩暂时旅居法国戛纳,随后数年悠游于欧美。他曾于1955年夏天,带着妻子、幼女与甫离婚的长女,在欧洲进行所谓“林语堂式的漫游”。感情丰沛的他,在莫扎特墓前流下激动的眼泪。
  直到1958年10月,林语堂伉俪才应台北“中央日报社社长”、昔日厦门大学学生马星野之邀,首度赴台湾,这距离他上次返回中国土地已十四年。但这一次,林语堂只能在台湾与故乡闽南隔海眺望。
  为表示对林语堂的推崇,蒋介石当天派出何应钦、蒋梦麟、罗家伦和曾虚白等政界、学术界人士数百人接机,另有厦门大学校友会、圣约翰大学同学会与林氏亲友多人。接机场面热烈,廖翠凤还一度遭人潮冲散。第二天出刊的报纸形容,为林语堂接机是继胡适之后,欢迎学术界人士最热烈的一次。
  虽然是第一次赴台,但台湾的闽南乡音,让林语堂难忘,情不自禁透露出期盼叶落归根,希望在阳明山觅地终老的心愿。
  当时正值金门炮战紧张之际,蒋介石夫妇仍抽空在官邸会晤林语堂,与他大谈《红楼梦》考证的问题。国民党政府又借机会,给予林语堂一项新职“外交部顾问”。
  林语堂结束短暂访问返美后,对美国政界兴起“###”的说法相当不以为然,多次激烈批判,指美国观念错误,不了解中国人。他说,美国人想搞“###”,不但“不了解蒋介石”,“也不了解毛泽东”。
  1965年7月,林语堂夫妇在美国纽约庆祝七十双寿,在诗词应酬间透露将离开美国的信息。1966年,蒋介石发动“文化复兴运动”,敦促各文学大家、学界大师来台定居,将台湾凝聚成为中华文化的中心,这进一步促成七十二岁的林语堂下定决心离美赴台。
  林语堂先是两度访台。1966年6月返台定居台北市郊风景秀丽的阳明山上,并以客卿身份与蒋介石相处,推辞国民党政府的官爵。仰德大道二段141号新居,是两蒋政府的礼物,由林语堂亲自设计,由台湾第一代建筑师王大闳建造完成。
  这座白墙蓝瓦的别墅,以中国四合院的架构,结合西班牙的设计,是融合了中国与南欧特色,现代感与古典美兼具的建筑。庭院中的游泳池,被林语堂当做鱼池,以持竿观鱼的悠闲,增添生活情趣。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林语堂 中西以及两岸的人生哲学(5)
新居地点选择貌似福建故乡山景的阳明山,建筑风格是林语堂年轻时梦想的上海楼房形象。在这里,最让他欣慰的是,可以听到亲切的闽南话。他曾经形容这座宅院:“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有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右边的书斋“有不为斋”,是他著作阅读的地方;阳台是林语堂常停留的地方。吃完晚饭,他最喜欢坐在桌旁的藤椅上,口含烟斗,欣赏夕照沉没于观音山际。
  著作等身 论战不断
  赴台定居后的林语堂,重拾年轻时的理想,再次投入到英语辞典编纂和改良汉字检索拼音之中。
  他并应聘于香港中文大学,主持编纂《当代汉英辞典》,以“上下形检字法”和“简化国语罗马字”为检索和拼音,重编《新开明语堂英语读本》,应邀担任《国语日报》董事。出任“中华民国笔会”会长时,邀请甫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来台,又于国际笔会第三十七届大会中发表《东西方的幽默》演说。
  著作等身的林语堂,虽以幽默着称,但面对不同的批判与意见,他的攻击力十足,为自己理念的辩护。因此即使年近古稀,林语堂在台湾因论战引发数次风波。
  林语堂卷入文艺论战的事迹,可写成长篇故事。1928年,林语堂在鲁迅、郁达夫合编的《奔流》月刊发表独幕悲喜剧《子见南子》,质疑南子的“礼”与孔子的“礼”不相同,引发争议;又因山东曲阜第二师范学校在孔庙附近排演《子见南子》,立即遭到孔子后代孔传堉等人的抗议,六十户孔室族人联名向###控告学校校长宋还吾“侮辱宗祖孔子”,虽经查“尚无侮辱孔子情事”,但校长仍未能免除池鱼之殃,还是遭调任处分。
  林语堂与鲁迅、郭沫若等人的论战,更是经典。依《林语堂文选》自述,他与鲁迅两人友谊“相得者二次,疏离者二次”。但与鲁迅闹翻后,双方关系恶化,左派不谅解林语堂创办《人世间》的文学见解,林语堂也不愿牺牲自己的看法;两人关于翻译究竟应该“信、达、雅”还是直译的争执,更惹得鲁迅十分不快,从此互不往来。
  即使两人交恶,林语堂也没有抹杀鲁迅在白话文学上的重大贡献与成就。1961年,林语堂受邀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演讲,他肯定“五四”以来中国最好的诗人是徐志摩,但最好的短篇小说作者是鲁迅、沈从文、冯文炳与徐讠于             。他说,鲁迅用讽刺当利器,用笔锋当箭,自认为是战士而非作家,绍兴师爷那种一笔定生死的刀笔本领,正是鲁迅文章风格的来源。林语堂还肯定,鲁迅在打倒旧中国上是个主将,对青年思想的转变发挥了重要作用。
  1967年,林语堂到了台湾,依旧不改本性,因为发表《红楼梦》后四十回出于曹雪芹手笔的论述,掀起一场红学大辩论。
  《红楼梦》在两岸是文坛研究的显学,尤其后四十回是曹雪芹还是高鹗所写,一直是红学研究者感兴趣的课题。林语堂来台之后,在受邀为“中央社”写的专栏“无所不谈”诸多题目中,也包括许多红学的考据文章,成为当时台湾文坛的研究重心之一。没想到就是这些观点,引发了两次大论战。
  1967年5月4日的“五四文艺节”,林语堂在“文艺协会”十七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专题演讲,大赞史湘云在书中的地位。除当场展示自己收藏的不同版本外,他并指经过年余研究已发现七点证据,包括曹雪芹亲笔写空空道人一节中的“道”字,和后四十回的“道”字比较,笔迹相似;以及从情节上推敲,可证实全部《红楼梦》是曹雪芹的手笔。林语堂还揶揄,胡适因为太过于“小心求证”,以致误认高鹗续书后四十回。
  林语堂这场学术演讲轰动全台。未料,半个月后,旋即有红学研究者葛建时和严冬阳合撰长文投书《联合报》,根据林语堂依《乾隆抄本百二十回稿》所提出的七点论证提出十项疑问。其中最大的疑点为,林语堂于稿本发现“己卯秋月,堇堇重订”等语,认为“堇”谐“芹”声,因此“堇堇”是曹雪芹的别号。
  葛、严合撰之专文指出,林语堂可能是眼花看错,“堇堇”两字应为稿本收藏者杨继振的号“莲公”二字的草写,而并非“堇堇”;且林语堂认为的“乾隆己卯”(1759年)曹雪芹忙于改稿之年,应为杨继振的幕客于源题署的“咸丰乙卯”(1855年)。

林语堂 中西以及两岸的人生哲学(6)
这篇专文指出,林语堂在演讲中所谓新发现曹雪芹手写手订本,应是在曹雪芹过世九十年后,咸丰年间由杨继振(字又云)题署重订的一个本子。专文刊出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赵冈亦投书,观点与葛、严两位先生的专文不谋而合。
  隔天,林语堂撰写长文为自己的论点辩护,他认为“己卯”和“乙卯”之争,只能将那些字放大照相,让读者评判;并称已请教过方家,仍认为就字形来看,“堇堇”比“莲公”合理。
  笔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