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言败:我挑战了麦当劳》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永不言败:我挑战了麦当劳-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红高粱”在北京“红”了
红高粱在北京走红,是我预料之中的。我并没有表现出惊讶和喜悦。不过我更清楚的是,从此以后,我甭想过一天好日子了,因为我知道这条路是如履薄冰。
  我认为,红高粱什么时候成为上市公司了,在美国也走红了,走向全球连锁了,那个时候,我才会兴奋一下,自我放松一下。
  当时,我已经认识到这样一个逻辑:中国快餐要想真正获得成功,一定要实现产业化,一定要有大资本的进入,一定要有名牌企业。
  然而,这里有个悖论:中式快餐没有大资本进入,就不可能有产业化,也就很难有真正成功的快餐企业。可是,没有成功的企业就不可能吸引金融家的大投入。这似乎成了一个怪圈。
  如何走出这个怪圈呢?如何解决这个悖论呢?
  我的思路是:先用智慧“借力打力”创出知名度,然后,回填实力,引进资本,再创美誉度。
  总之,中式快餐不出奇制胜是很难有出头之日的。
  这就是我非要把红高粱种到王府井,而且一定要在麦当劳旁边开店的目的。我实现了这一目的。
  在打造红高粱品牌的过程中,北京晚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96年3月2日晚上,北京晚报记者张韶南递给值班总编一篇稿子——《红高粱种到王府井》,并给副总编建议,最好把这个文章登头版。副总编看了这篇文章后说:“我决定把它登到头版头条!”
  于是,3月3日,这篇文章在北京晚报头版头条登出来了,一下子在北京产生了很大反响。因为当时正值“两会”期间,什么事件能放到北京晚报——一个日发行量83万份的知名报纸的头版头条呢?根据报纸1:4的传播规律来推测,《红高粱种到王府井》这个事件,一下子就有300多万人知道这个信息。
  紧接着,就是北京电视台的《北京特快》栏目——这是北京人最喜欢的电视栏目之一,率先打出了《红高粱叫板麦当劳》的口号。
  这个口号的出台也有段故事。
  王府井分店开业那天,去了几家北京的新闻媒体。开业当天,我非常紧张,一切仪式全部从简。虽然嘉宾很多,也来了不少知名人士,像王光美同志,世界餐饮协会会长林则普先生等。可我当时几乎没有“出头露面”,由北京红高粱公司的管理人员操办。我实在有些害怕,我非常清楚,我面对的是世界快餐巨无霸——麦当劳。我站在餐厅里,两腿发虚,心跳加快,只想躲到没人的地方松口气。
  谁知,记者们大有不见老总不罢休的架势。餐厅经理找到我说,记者们有些“发火”,他们一定要采访一下乔赢总经理。
  我只好壮着胆子接受了北京电视台《北京特快》栏目的记者采访。
  他们非常直截了当,“乔总,你在这里开红高粱中式快餐,目的何在?难道你不害怕全球巨无霸麦当劳吗?你难道要叫板吗?”
  记者们的提问,一下子激发了我心中放了几年想说的话:“你说的对,之所以在这个地方开中式快餐,就是要向麦当劳叫板,就要证明一下,你行,中式快餐也行的逻辑。”
  记者们一听到这话,也都兴奋起来了。这时主持人的眼睛都发亮了:“你敢把刚才的话,对着镜头再说一遍吗?”
  “为什么不敢?”我自信地回答。
  “好极了!摄像准备!”
  问:“你认为红高粱凭什么要叫板麦当劳,你的优势是什么?”
  答:“我们不能单纯地把两个企业放到一起去比。这样比,一个40年,是全球快餐巨无霸;而另一个才刚刚8个月,像个刚出生的孩子,这是不可比的。然而,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看这件事,就会得到新结论:麦当劳是美国200年文化的产物,而红高粱是中国5000年餐饮文化的产物;另外,他的主要定位是少年儿童,而红高粱则有全国老百姓的支持。我坚信:所谓‘叫板’,就是你行我也行!你有小朋友,我有小朋友的父母!”
  “北京特快”在3月6日正式播出了这段采访。
  于是,红高粱的生意更加火爆了。正如《市场报》头版头条报道的那样:“宽面条挑战巨无霸,开业以来,天天爆棚。”
  

“河南小子有种!”
1996年2月16日开业后,正值春节期间,开始几天生意并不太好,每天的营业额都在5000元左右,而我们预估日营业额应达万才能保本。那几天帖总监天天着急,甚至还抱怨,说我不听她和王副总的意见,非要进京开店,而且还在王府井麦当劳对面开店,真是“找死”。
  王副总甚至宣布:他决不进北京红高粱一步,只管好河南红高粱。帖汉卿还有“大局观念”,既然乔总在北京把店建起来了,不管不行,老太太决定亲自进京分管生产。本来心中就有气,加上生意又不如意,她自然就气上加气了。而且她总用不可思议的眼神看着我,“乔总怎么不着急?”
  她每每问我怎么办时,我总是自信地告诉她,“甭着急,时机还没到。”她总是还上一句,“你整天时机未到,时机未到,何时才到?”
  3月4日,我一大早就召集经理开会,告诉他们,5号以后,会出现“爆棚”现象,无论是服务,还是生产,都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订货应按日销售额2元万以上准备。大家一言不发,显然都不相信我的“预言”。
  帖汉卿倒是很捧场,开口说话了,“乔总,今天你肯定吃错药了!准备那么多,售不出去怎么办?本来房租高得吓人,你还要再增加成本吗?”
  我最后再次强调,大家理解也好,不理解也好,总之,必须按我的意见办。
  果然不出我所料,5号上午从10点钟开始,红高粱简直就像着了魔似的,顾客成群结队,车水马龙,服务员、厨师、经理一下子忙得不可开交。由于客人太多,人手一下子显得不足,于是财务和后勤人员也全部出动,都到了生产第一线。
  再看帖总监,她一边忙得要死,一边笑得合不住嘴,还不停地说:“乔总到底是神机妙算,还是会什么法术?怎么预测得这么准!”
  开餐厅就有这个特点,宁愿累死,不愿闲死。只要有生意,越累越高兴!说实话,那天火爆的场面真让人害怕,对面麦当劳的管理人员也来到了红高粱餐厅,研究红高粱这么火爆的奥秘到底是什么?
  当时红高粱叫板麦当劳几乎是北京人的一个热门话题。无论是蹬三轮车的,还是开出租车的,无论大街还是小巷,几乎都在说着同一句话:“这个河南小子有种”!
  5号当天的销售额为万,6号以后一路攀升到万左右。
   。。

“红高粱”为什么这样“红”
我先讲一个哲学笑话。这则笑话恰好就是我思考红高粱品牌的思路。
  德国有一农夫望子成龙,千辛万苦地把儿子送进了大学去学哲学。因为德国人是非常崇尚哲学的。儿子毕业后农夫异常高兴,摆宴庆贺儿子毕业,做了一只鸡。
  吃饭时,农夫问儿子:“什么是哲学?”
  儿子回答说:“你说桌上有几只鸡?”
  农夫答:“一只呀。”
  儿子回答说:“在哲学家看来,桌上是两只鸡。”
  “ 哪两只?”农夫问。
  儿子答:“一只是具体的鸡,另一只是抽象的鸡,而且,抽象的这只鸡更真实,更丰富,更美好。这就是哲学家与农夫的区别。”
  农夫说:“那我就吃具体的鸡,你吃抽象的鸡……”
  这个故事本来是讽刺形而上哲学的,但是,我却在其中悟出不少东西。
  我们固然不能把具体与抽象分开,不能割裂具体与抽象,但我们决不能忽视“抽象”。看到桌上有一只鸡,就以为只是一只鸡,只有具体的一面,看不到抽象的一面,这不利于经营。“抽象”的确是非常重要的,就拿红高粱的经营来讲,这“具体鸡”就是一碗面,这碗烩面在河南已经卖了很长时间了。可还没有一个人将其“抽象”一下,于是乎,面只是面,既不是产业,也不是事业。而我仅仅完成了一次关于面的“抽象”,赋予了它新东西——无形资产——红高粱,就产生了很大轰动。我深信,只要有了红高粱这个“抽象鸡”,不管你今后卖烩面还是卖包子,都不是问题。就拿KFC(肯德基)来讲,“抽象鸡”——肯德基(品牌)的价值,远远胜于“具体鸡”——炸鸡块。
  又比如可口可乐,从具体角度看,只是碳酸饮料,而真正值钱的是它的“抽象”部分——品牌!它的无形资产早已超过600亿美金。
  创名牌企业更需要企业家具有很强的抽象能力。缺少抽象力的企业家,很难打造名牌企业。品牌实质上是对商品的一种“抽象”。
  很多人没有成功,要么可能是不懂“抽象”,要么可能是太“抽象”了。
  其实,品牌是企业家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胸怀、胆略、远见、人格、境界以及理念的外在表现。这些东西就是名牌产品的骨髓和血肉。
  总之,名牌是企业家抽象智慧的再现!
  1997年,我参加了“世界经济论坛”大会。在大会上,就这个问题,我征求了前来与会的世界银行副行长的看法。他对我说,“其实中国有很多好的产品,好的企业,之所以在全球没有名牌企业,缺少的是全球传播观念,而不是缺少好东西。”
  他的回答,可能并不完善,但很有启发意义。
  如果别的行业,比如汽车业、计算机业落后,我们能找到许多客观原因的话,那么,我们的餐饮业可谓发达的吧?为何也没有全球名牌企业?
  在5000年的美食大国,目前我国大约有三百多万家餐馆,餐饮企业也有数十万家,就是没有全球名牌。
  拿北京全聚德为例,有130多年的历史,多了不起的餐饮“巨无霸”,怎么样呢?只是区域性名牌,而不是世界名牌企业。
  我跟全聚德的姜董事长很熟,我们一起讨论过这个问题。他也认为,中国餐饮业不是没有好产品,而是缺少全球传播和营销。
  我们共同的观点是:中国餐饮业应该先于其他行业,最先在全球产生名牌企业。因为中国的餐饮业总体水平是超过其他发达国家的,这是我们的强项——餐饮文明。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至少省了一个亿的广告费
通过几年来的经营实践,我发现一个规律:凡是新闻热点,几乎都是消费热点。
  我接触过很多企业家,他们多数不愿见记者,害怕见记者,不善于与记者打交道。别忘了,记者是传播业的主体,不善于与记者打交道的企业家是很难打造名牌企业的。道理很简单,名牌企业背后总是知名企业家。
  经营红高粱的几年,我有两大体会:一是“记者能耐大”,二是“记者不可怕”。
  所谓能耐大,是他能打造知名度,能打造名人;他能给你带来极大的生产力或利润。我认为:凡是新闻热点,几乎都是消费热点。比如,记者把“红高粱挑战麦当劳”作为新闻热点炒作的时候,消费者就把一碗普普通通的“宽面条”作为消费热点。有不少北京顾客,从中关村花20元、30元的打的费来王府井吃一碗10元钱的“宽面条”。
  所谓不可怕,这是记者的特点决定的。记者报道有个特点,力求“真实”。这里的“真实”,就是他们报道你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你是如何打算的,他们不愿报道他是怎么想的,他是怎么做的,他是怎么打算的。一般来讲,记者报道的东西就是你告诉他的东西。
  作为被采访的你,越是能跟记者沟通、交流,谈出你的理想、你的经营理念,你的打算,记者今后的报道越是会与你一致。
  假如你越是远离记者,报道出的东西就越不是你,越不像你,越不利于你。
  记者不喜欢“不善言谈”的企业家。
  说起善言谈、不善言谈的问题,不少人有误区。认为不善言谈的企业家有魅力,甚至还认为女孩喜欢“沉默是金”的男人。有这种思想的企业家和老板们,赶快放弃这种观念。这与“人怕出名猪怕壮”一样有害。对经营有害,对你自己的发展有害。当今女孩根本不喜欢不善言谈、沉默寡言的男人。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获得女性芳心秘密是:“甜言蜜语”。
  当今新女性们把不善言谈、沉默寡言的男人看成“太老实”、“没品味”的同义词。
  有个美国学者曾问我,“你们中国人认为孩子的最大缺点是什么?”我说:“不听话,跟家长顶嘴。”
  他说:“美国人认为,小孩子最大的缺点是不善言谈。”
  记者愿意跟有思想、有故事、有经历、又善于表达的企业家交朋友,因为你可能就是“新闻人物”,读者爱看,记者爱写。
  记住:你越是远离记者,记者的报道可能离你越远。
  有一个策划“大腕”是这样评价红高粱的:红高粱仅用一年的时间,在几乎没有花一分钱广告费的情况下,打造了一个世人皆知的品牌,它这种品牌效果,至少省下了一个亿的广告费,从品牌商业运作角度看,迄今为止,也没有哪个品牌能比红高粱做得更成功!红高粱创下了中式快餐的奇迹!
  我且不去评价这位“策划大师”说的是对还是错,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他说的都是事实。
  我是白手起家的,在朋友的帮助下,仅投了20万元钱开设了第一家红高粱快餐店,一年后仅这一家店就给我带来了186万的税后利润,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公司几乎赚了300万的利润,无形资产的收获就更大了。全国有数百家知名媒体轮番报道红高粱,像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参考消息、中国经营报、中华工商时报、中国企业家杂志、中国商报、北京电视台、北京晚报、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凤凰卫视、上海文汇报、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等;国外也有70余家媒体纷纷报道,仅美国就有36家媒体报道红高粱,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报道是CNN、NBC,芝加哥论坛、纽约时报、时代周刊等;另外,德国、法国、韩国(KBS电视台)、新加坡、加拿大、匈牙利、瑞典等国家都报道了“红高粱现象”。
  至于省了多少钱,我真的不知道,但我知道我“没花一分钱”!
   txt小说上传分享

麦当劳说:“欢迎挑战!”
正值“红高粱挑战麦当劳”被爆炒得热火朝天的时候,中华工商时报记者去北京麦当劳总部采访了赖林胜总经理,让他谈谈面对红高粱的挑战有何感想,赖总的回答是:一、欢迎挑战;二、希望中式快餐有一个大的发展;三、挑战也好,竞赛也罢,总之,这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
  可以说,赖总的回答太精彩了!特别是第三点,语重心长,颇有见地。在我的心目中,中式快餐是一条更漫长的路。我至少要奋斗20年。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红高粱说
  红高粱说:“挑战就是学习,挑战就是扬弃。”
  中华工商时报的记者采访了麦当劳赖总以后,又来到红高粱采访我。
  问:“你为什么要挑战麦当劳?”
  答:“因为我要挑战自我!要学习麦当劳。”
  问:“你能详细谈一下这个观点吗?”
  答:“在我心中,红高粱挑战麦当劳,其根本含义是自我挑战。这就像一个跳高运动员说要挑战世界冠军一样,冠军能跳3米,你要挑战,你至少也要跳3米高,而你现在才跳了2米,还有很大差距,所以,就要自我挑战。当然要挑战就要学人家的长处,补自己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