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精神》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城市的精神-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DanielA。Bell贝淡宁

    牛津大学哲学博士。常年旅居香港、新加坡和北京。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志远人文艺术学院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政治理论教授和比较政治哲学研究中心主任。著有《中国新儒家》、《超越自由民主》、《民主先生在中国》等书。

    AvnerDe…Shalit艾维纳…德夏里特

    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社会科学系主任、马克斯…坎佩尔曼民主和人权研究所所长。著有《人民的劣势和权力:在怀疑时代讲授政治哲学》等书。
♀米♀花♀在♀线♀书♀库♀ ;。。
内容简介
    从耶路撒冷到北京,从香港到纽约,深入城市被遮蔽的内核,探寻凝聚理智与情感、光荣和梦想的真正精神。

    当城市化和全球化的脚步加快,我们越来越离不开城市,但是,我们落脚的这个城市究竟是不是心灵真正的家园?我们心底所骄傲的,有没有被这个城市表达出来?我们有没有被这座城市所接纳和呵护?这座城市有没有令我们深爱的灵魂和独特的精神?

    两位哲学家在世界最特别的九座城市(耶路撒冷、蒙特利尔、新加坡、香港、北京、巴黎、牛津、柏林、纽约)散步、闲逛,时而与居民聊天,时而投入到当地的历史、地理甚至诗歌和故事中,他们试图为落脚城市的人们寻找“归宿感”和“身份认同”,回答着“我是谁”“我来自何处”这两个亘古的问题,并展现身处城市的人对城市精神的自豪感是如何抗衡全球化带来的同质化倾向和遏制民族主义泛滥的主题的。
h米h花h在h线h书h库h ;book。mihua。net
目录
    推荐序真正的城市精神是什么2

    前言3

    1。市民精神3

    2。都市社群主义5

    耶路撒冷:宗教之城7

    1。有心的人7

    2。拥有上帝形象的城市9

    3。信仰和宗教11

    4。向下滑行:信仰、政治和党派13

    5。恶化:信仰和民族性14

    6。信仰和权力,权力的腐败17

    7。长着人心的石头20

    8。没有公民的城市21

    9。第11戒:从宗教到仁慈22
推荐序 真正的城市精神是什么(1)
    推荐序真正的城市精神是什么

    吴万伟

    《北京人在纽约》里有一句经典台词,“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相信许多人对大城市都有这样一种又爱又恨的复杂情感。有一篇文章谈到这种情绪,作者说:“对纽约的爱与恨成了一个不断交替变化着的情绪问题。这种情绪的变化常常发生在同一天。这个地方经常使人恼怒,有时也让人振奋。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取得不可或缺的经验的城市。住在这儿,人们可以放心,一定能持续地面向生活。”1

    美国作家德莱塞的小说《嘉莉妹妹》中有一段描述城市对年轻人的消极影响的著名段落:“当一个18岁的女孩远离家门时,往往会有两种结局,或是碰到相助的人使她生活好起来,或是接触行行色色的道德观念,然后变得堕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根本不可能不受影响。或是变好,或是变坏。大城市具有自身种种诱人的花招,并不亚于那些教人学坏的男男女女,当然人比社会微小得多,也更富于人情味。那些最有修养的人能用激情让人上当,其力量是巨大的。闪耀的灯光和讨好挑情的追求目光一样也具有效应。纯洁自然的心灵一半都是由超人类的力量所达到的。喧闹的城市,沸腾的生活,鳞次栉比的楼房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那受惊的感受。身边没有一个可商量的人为她指点,又会有什么谬误不能进入这毫无警惕的耳朵里呢?不知事情的真相,美丽就像音乐一样会使头脑简单的人放松警惕,无力抵抗,然后堕落。”2∫米∫花∫在∫线∫书∫库∫ ;http://book。mihua。net

    这样的城市论述不由得令人想起意大利小说家卡尔维诺说过的话:“城市就像梦想一样,是由渴望和恐惧组成的。”3作为在农村出生和成长,后来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人,笔者对城市也有着割舍不断的复杂情感。城市一直是我梦寐以求的地方,从离开家乡到县城读书起就一直向往到更大的城市去,先后在古都洛阳、上海求学,后来在武汉工作,也曾因公前往过首尔、东京和新加坡等国际大都市。一方面享受城市生活的高效、便利,另一方面由于城市生活的快节奏、高强度,以及人际关系的淡漠而怀念农村和小城镇的归属感和亲密感,留恋悠闲、自由的田园生活。
推荐序 真正的城市精神是什么(2)
    大城市是现代世界的象征,当今世界有数十亿人生活在城市中,城市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而且影响人们的世界观。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城市当然成为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向往的机会之窗,是社交的天堂,是创造性的中心。最优秀的东西,无论是大学、建筑、产品、餐馆、广告公司,都在城市里。人们来到城市往往是追求一种新的生活体验,它与个人的生活经历有关,上学、工作、创业、交友,或纯粹的冒险。与城市的遭遇哪怕只有几天,也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变化,甚至成为人生的转折点。

    不管我们生活在大城市还是在农村或小城镇,城市都是无法回避的存在,它因为促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而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可能去过不少地方,也渴望到世界著名的大都市游玩。自己所在的城市或自己熟悉的城市与其他城市有什么不同吗?城市有没有独特的精神呢?来自加拿大蒙特利尔的清华大学政治哲学教授贝淡宁和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社会学系主任艾维纳…德夏里特合著的《城市的精神》考察了世界著名的九个城市及其各自独特的精神在政治、文化和经济生活中的体现。这些城市都各有特点,最明显的体现在建筑、历史、产业构成、人口结构、地理环境等方面,既有如耶路撒冷、牛津等有高度专业性的城市,也有更加多元化的大都市巴黎、纽约等。

    作者提出的核心观点是“重新发现城市的精神是哲学和社会学的重大任务”,强调一个城市具有能够和愿意承受全球化压力的独特精神的重要性。全球化有积极的一面,即开放性和宽容性,但是它可能造成文化趋同的同质化倾向。作者提出了一个与爱国主义不同的新词“爱城主义”(civicism)。众所周知,归属感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但民族主义往往有很强的破坏性。与拥有军队的国家不同,城市在强调独特性或在与其他城市竞争时不至于发动战争。市民对城市精神的自豪感将有助于激发认同感,有助于抑制民族主义情绪的泛滥。
推荐序 真正的城市精神是什么(3)
    对都市规划者、城市管理者或者普通公民来说,他们最关心的可能是如何找到城市的独特精神。作者认为,这取决于城市的具体情况和现有资源。如果一个城市贫穷,人们被剥夺了最基本的物质需要,那么,城市的首要任务就是摆脱贫困,让人民有基本的医疗保障,不至于营养不良,而不是奢谈独特的城市精神。以煤炭为主的城市就难以倡导环境保护方面的价值观,西班牙萧条的工业城市比尔巴鄂因为漂亮的博物馆而逐渐成为艺术界的圣城。

    两位作者都是研究政治哲学的教授,但他们的这本书与常见的枯燥乏味的学术著作不同,是采用对话体和自传体的风格,文笔轻松随意,读起来引人入胜。他们对这九个城市都非常熟悉,不仅进行了历史研究而且花时间实地考察了这些城市,时而悠闲地散步,时而与当地居民交谈。他们对城市精神的诠释不仅依靠追溯城市的历史,而且利用小说、诗歌、传记、旅游指南、建筑标记、以及个人的独特体验和眼光。对那些居住在大城市或者对这些城市很熟悉的读者来说,作者富于启发性的精彩描述想必会激发我们用全新的眼光来认识这些城市的热情,说不定还能找到令人惊喜的意外发现。而对于暂时还没有机会去,渴望未来前往旅游的读者来说,本书可能为我们带来先睹这些世界名城的快感。

    书中的细节也很有意思,如在纽约一章中,作者问为什么纽约公共场所看不到孩子?那是因为孩子根本无法在街上走路,满眼看到的都是步履匆匆的人腿。柏林是个宽容和开放的城市,众多建筑都是用玻璃建成的,象征着透明和开放,这与纳粹时代相反。书中还有阐释气候对城市的影响的具体事例。
◇米◇花◇在◇线◇书◇库◇ ;BOoK。MihUA。NEt
推荐序 真正的城市精神是什么(4)
w米w花w在w线w书w库w ;BoOk。MIhua。NEt
    中文读者或许对外国人如何看待中国的城市非常感兴趣。本书的作者之一贝淡宁教授在中国生活和工作,北京、香港和新加坡等章节都有让中文读者感到亲切的内容。比如,他说亚洲城市应该从孔子那里汲取灵感,用儒家的道德礼仪而不是严酷的法律治国,追求和谐社会以及和而不同的政治理想,香港就是这样的城市。除了在清华任教外,他还在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有记者请他比较北京和上海两大城市的异同。他说中国的城市很不幸,1949年后的前30年采用苏联式的现代化,后30年采用美国式的现代化,而且保留了两者最糟糕的部分。北京作为毛泽东选定的首都,是政治权力的中心,北京人的民族主义观念也更强烈些。上海人则有强烈的都市自豪感,但有时候瞧不起其他地方的人,有时候还表现出崇拜外国人尤其是西方人的倾向。他说在上海街头用中文向人问路,得到的却是英语回答,在北京就不可能这样。针对中国过去30年的快速发展而出现的城市面貌千篇一律没有特色的倾向,他建议城市发掘自己的文化遗产,如孔子的故乡曲阜就可以利用独特的优势推广儒家文化。

    在国内很多城市因为热衷于评选“城市精神”而引起巨大争议和讨论的时刻,在有些城市准备斥资千亿建造仿古新城的时刻,这本《城市的精神》或许有助于我们把“城市精神”的讨论引向深入,思考城市精神的实质到底是什么。正如知名作家宋石男所说,“真正的城市精神,一定是自治、自由与自我的。它不是宏大叙事的行政精神,而是自下而上的市民精神。什么时候我们能有不再一致通过的价格听证会,有安全的校车,有不被强拆的农民工子弟学校,有完备的排水系统,有各种自治组织,这时,我们才好意思谈论城市精神。”

    让我们每个人都尽力把自己所在的城市变成“真正伟大的城市”,变成“能够让人活着并且活得更好的城市。”
自序 城市与身份认同——写在《城市的精神》。。
    自序城市与身份认同——写在《城市的精神》中文版面世之际

    贝淡宁艾维纳…德夏里特著吴万伟译

    我是谁?何种社会关系构成了我的身份?它们又是如何塑造我的社会责任呢?在20世纪,国家是政治身份的主要来源和实施集体自决权的场所。一个爱国者会为自己的国家感到骄傲,因为它表达了一种体现其历史、政治和制度的特别的生活方式。但是,国家提供这种独特性意识的难度越来越大,因为国家在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善的观点制订政策时,还必须符合市场的要求,遵守国际条约(除非像北朝鲜或者不丹那样与世隔绝)。

    到了21世纪,已经有很多著作谈论全球身份和世界主义。由于移民、劳工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因特网和新社交媒体的出现,风俗习惯的交流,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一种世界大同的情感。这种趋势的极端表现是“达沃斯人”,他们已经超越了对任何国家的忠诚,把自己视为“世界公民”(或更负面的看法是把世界看作发财的场所)。但是“达沃斯人”有多大普遍性呢?结果发现即使在达沃斯,很少人认为自己完全是“世界公民”。本书曾经在2012年世界经济论坛的年会上展出,引起相互竞争的城市支持者的激烈辩论:约翰内斯堡对好望角,华盛顿对纽约等。城市似乎也能塑造现代人的身份认同,感受独特性的欲望似乎是根深蒂固的人性。因为民族感情的淡漠,寻找补充品或替代品的最好场所或许就下降为城市而不是上升为世界。

    城市能提供替代身份吗?能提供一种独特性意识和特别的政治身份吗?今天,超过一半的世界人口居住在城里,这和1800年的不足3%形成鲜明对比。意料之中的是,城市已经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大部分城市理论往往集中在令都市生活不同于农村或小城镇的方面,如城市促进经济发展降低人均碳排放量,是创造性和革新的中心等。“漂亮的”或“理想的”城市将试图根据成功法则将这些优势最大化。论证都市生活的普遍优势的理论很重要。但是论述让一个城市不同于其他城市以及从规范性角度讨论城市身份认同的重要性的理论却很少,所以我们觉得需要尝试这项开拓性的工作。显而易见,城市居民特别骄傲的不仅是他们生活在城市的事实,与乡村生活相比,都市更令人向往;自己的城市与其他城市不同的事实也令他们特别自豪。我们把这种自豪感称为爱城主义。这种“爱城主义”源自认识到自己的城市很特别。如果一个城市只是表现出全球化的同质性,人们很难为它感到自豪,正如住在麦当劳附近的人很难为它自豪一样。共同体意识就像对个人自由的追求是扎根于人性深处的东西,往往需要附着在表达某种特别性或所谓的“气质”或“精神”上面。所以我们究了许多城市,认定本书讨论的九座城市确实都有一种气质。
T米T花T在T线T书T库T ;BoOk。mIHuA。nET
自序 城市与身份认同——写在《城市的精神》。。
    当然,我们承认这个论证的任务十分艰巨。从前的社会批评家论述过大城市生活中的个人的孤独与异化,与农村和小城镇完全不同。正如马克…吐温在1867年所写,“每天沿着同一条看不到尽头的街道走上好几英里,用胳膊肘拨开前面的人,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却看不到一张熟悉的脸。”城市生活在很多方面或许令人向往,但源于独特性的共同体意识似乎并不属此列。如果现代城市有什么共同点的话,可能是对最新潮的高科技玩意儿的高度个人化的追求。伴随着看似不可阻挡的资本主义力量,都市化的潮流具有了把众多本地文化改造成为单一消费主义文化的巨大威力。

    但是现代城市中出现了不同形式的共同体。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越来越强烈的世界主义,但是他们也渴望体验独特性。我们认为城市提供了一个把世界主义和扎根于特别性的共同体意识结合起来的机会。的确,我们看到市民常常为其城市和城市代表的价值观感到自豪,他们试图培养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