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的成长》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完整的成长-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情绪平衡着儿童的身体的承受力,平衡着他对新感觉的承受力,平衡着他刚刚产生的心理的承受力,平衡着他不断发展的认知的承受力,平衡着他一个新的自我创造历程的承受力,也化解着他所遇到的各种危机,缓解其冲击力和刺激。
  既然情绪有着如此的重要性,那就要让儿童清楚自己的情绪世界。而让儿童清楚自己的情绪世界,就必须使他们拥有更高的自由。因为自由确保了孩子情绪到来时的空间和时间上的自主性。
  婴儿降生时就拥有原始的情绪:恐惧、愤怒、哀伤、快乐、好奇,它们是生命出生时情绪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依靠这些基本的情绪,儿童发展和创造出丰富生动、感人、滋润的情感世界。情绪有悲伤,也有喜悦,于我们来说,有些情绪会让我们痛苦,而有些情绪则会让我们雀跃,但不论哪种情绪都充满了意义。

儿童是自己情绪的主人(3)
我们可以透过一个已经可以表达的孩子来发现这一秘密。
  小小在大厅里大哭着……老师闻声赶来问:“告诉老师发生了什么事?”
  小小边哭边说:“我刚才打他了(手指向一旁的乐乐),我给他道歉,他不原谅我,我太难受了,我要哭一会儿。”  老师试图安慰小小,“哦!真是件令人难过的事情。他可能太生气了,他需要一点时间才能原谅你,你等待一会儿吧。”  小小抽泣着说:“我太难受了,我要哭一会儿。”  老师说:“好的。需要老师陪陪你吗?”小小摇摇头,又开始放声大哭。小小不需要任何人陪伴,他需要独自和自己的情绪在一起……
  过了一会儿,大厅里的哭声停止了。老师又来到大厅想看看小小怎样了。此刻,小小正坐在另一位老师的身边说着什么,看上去很放松。
  哭就是一种情绪的表达。小小难受了,他准许自己哭一会儿,这就是小小在学着照顾自己的情绪,倾听自己的情绪。尽管这种照顾方式还比较基础,但这表明照顾的意识已经在成长了。情绪帮助孩子过渡并接受了不能接受的事情。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也是一个开拓的过程。
  悦悦3岁多,爸爸出差,每周五晚上回家。每次听到敲门声,悦悦就急切地放下手中的活动,冲到门口用力地开门,尽管动作还不是很熟练。门一开,
  看到门前的爸爸,喜悦就会充满她全身每一个细胞。她转身跑回来,然后开始兴奋地跳跃……她并不会首先主动让爸爸抱她,而是要先用一段时间来释放她喜悦和兴奋的情绪。这好像是一段交响乐前的前奏一样,当她将情绪释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爸爸就抱起无比快乐的她,旋转……悦悦就在爸爸的怀里兴奋地大笑……
  面对喜悦的情绪和面对痛苦的情绪,这两者同样的重要。如果能在持续性的喜悦中度过自己的生活,人就会逐渐地产生稳定的幸福感、快乐感。同样,如果能让痛苦的情绪流动出去,生命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支持能力就会越来越强。所以,不论是让孩子保持喜悦的情绪,还是让其释放痛苦的情绪,都可以让孩子在生命中保持平静和内在的愉悦,是对他生命的一种滋养。
  情绪说来就来,对于孩子来说,情绪的离开也是说走就走。情绪的“大悲”(大哭)和情绪的“大喜”不断相互转换,以此发展到平静和安详。由于成人在情绪的成长上未走出儿童期,除了带有儿童期的情绪特点,还累加了许多东西。成人的情绪像儿童情绪一样说来就来,可让它走就没那么容易了,这是因为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长期不照顾情绪、不倾听情绪甚至压抑情绪,使得各种情绪累积、固着的结果。
  刚刚4岁,晚上在家看到妈妈独自坐在沙发上郁闷。观察一会之后,刚刚关切地问妈妈:“妈妈,你怎么了?”妈妈说:“妈妈有些难过,一会儿就好了。”刚刚理解地说:“难过了,你就哭一会儿,哭对你有好处,会让你舒服的。”听完刚刚的话,妈妈吃惊了,然后笑了起来。孩子在幼儿园这样生活了,就学会了调解自己并观察别人。
  成人成长的经验说:哭不好、哭不解决问题、哭让人焦虑,甚至哭不是“男子汉”的作为……哭和笑,集中了我们痛苦和快乐的两大情绪类别。成人对哭似乎都有一种本能的焦虑感,这种焦虑感直接导致我们不接受孩子的哭,这就使孩子的情绪成长无法达到像身体和认知成长那样的成熟。如果我们能完全熟悉、觉察自己的情绪,甚至一有苗头就能觉察、倾听、认可、照顾她,我们必然就能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我们可以让情绪在合适的时候保护自己,也可以让情绪在我们充满喜悦和爱的柔软的内心世界里表达、彰显,这样我们就会趋于宁静和平衡,并放心长远,不拘小事,有理性。

儿童是自己情绪的主人(4)
生命的主要特征,就是自我调节。而调节首先是要依靠情绪。
  不仅儿童,成人在面临突如其来的变化时(甚至是一些小变化),也是借由情绪的表达来完成过渡的。释放情绪就是调节的最好办法。
  我还应该谈谈孩子愤怒(生气)的情绪,因为我们同样不接纳孩子的愤怒。
  父亲给3岁的儿子买了一个红薯,孩子拿着红薯专注地集中在了红薯的皮上……父亲付完钱,看着稚嫩的儿子艰难而笨拙地剥着皮,父亲毫无觉察地想:“按儿子这样的速度剥皮,恐怕半天也吃不到,而且时间太久了!”忙于“正事”的父亲情急中便一把夺过了红薯:“爸爸帮你剥!”孩子怔住了,父亲急忙剥皮时,孩子愤怒地大哭起来,父亲慈爱地说:“别急,别急,马上就好!真是太急了!”父亲认为孩子是急于想吃到红薯,便急切地剥开了一半皮,另一半留着便于孩子拿在手里。父亲递给愤怒哭叫的孩子后,孩子却将红薯愤怒地扔到了地下。这一扔也激起了父亲的愤怒。
  这位情绪发展未成熟的父亲,瞬间便和孩子的情绪共生了。他不知道孩子的兴趣在于剥红薯皮,在于手的使用,在于必须由自己剥皮再吃的内在秩序,儿童成长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会愤怒。这一切完全是基于成长的需要。由于成人无法站在孩子成长的角度来对待儿童,所以就这样和孩子失之交臂,擦肩而过。愤怒在开始的时候只是儿童用以保护自己、维护和争取自己心智成长的权益与机会的工具,而在后来却成为相互不理解的代言。
  对于这位父亲,基于自己完全不明白孩子成长的需要,那就请允许孩子有情绪,让孩子恼怒的情绪通过哭流淌走,这是最好的方法。接纳孩子的情绪!不要评判。请不要启动自己尚未成熟的情绪去理解孩子的情绪。情绪是孩子的,不是你的。
  成人需要给儿童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和自己的情绪相处。孩子需要和他的情绪相处多久呢?这个时间根据孩子的年龄而不同。正常的情绪发展,从与情绪相处、熟悉,到调解……年龄越大,这个过程的速度就越快,有意识的调整就越多。
  孩子是他情绪的主人,对情绪的处理与整合是由个体生命内在完成的,是一个黑箱操作的过程。而整合的结果才是核心,因为将来成为怎样的一个人,这部分决定于他在情绪上的成熟度。儿童所有的情绪都在于如何协助孩子自己的成长上,协助孩子创造一个自我,自我是否可以建立,人才可以透过自我形成一个管理的系统,情绪包括在这个管理系统之中。
  我们的文化并不鼓励、不接受各种看似“不好”的情绪,例如哭,认为那是不好的,这样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人,其情绪通常都不能发展、成长、成熟。而由于成年人的情绪尚未发展成熟,尚未从和母亲的情绪共生中完全分离、独立起来,所以成人在对待孩子时极容易释放自己的情绪,转向和孩子共生。似乎是孩子惹怒了父母,但其实是父母让自己共生了孩子的情绪。由于孩子的自卫能力弱,对成人没有太大的制约能力,所以成人在孩子面前比较放松,成人也就容易因松懈而不节制自己的情绪。变化无常的情绪极容易使孩子产生不安全感,产生对成人的防御、警觉和恐惧,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只是期盼有一天,成人愿意和孩子一起让情绪成长成熟起来。成熟的情绪状态使得成人内在宁静而平衡。这样孩子在看到成人时,就会像看到了一只大象、一头狮子一样开心和好奇。而且由于成人的情绪是成熟的,儿童也就自然的有了一个参照模式,因此这才是孩子情绪成长的理想环境。

儿童是自己情绪的主人(5)
情绪是自然产生的,这种涌现出来的内在世界的景象和状态,如同这个外在世界的一草一木,孩子并不了解、不认识、不知道。孩子最初看见一棵树、一个杯子、一顶帽子时,他并不会对这些事物做出任何评判,没有正向和负向,头脑也不赋予它意义,他需要在不断触摸的过程中去了解。他对内在世界的了解过程同样也是如此。
  情绪如同认知一样,开始也没有好坏之分,儿童也不会给它一个是与非的评判。像认识外在的世界一样,他逐渐开始认识情绪的世界,“害怕”、“恐惧”、“生气”、“伤心”、“高兴”……所了解的情绪逐渐丰富。
  一个2岁的孩子奔跑时摔了一跤,他哇哇大哭,其实他并未摔痛,只是被吓了一跳。等他熟悉这种感觉后,内在就不会再涌起害怕的情绪,反而可能会涌起好奇和欢乐,他会高兴地说:“我被吓了一跳!”
  孩子用哭来应付各种不适。有时不适消失了,但哭还好像“意犹未尽”。 哭释放、调节了内在,放松后感觉就慢慢到来,使哭转变为对感觉的专注。感觉是生命拥有的另一种天然的能力。
  正常的儿童天然的就和自己的情绪待在一起,这非常非常的重要!他还没有像成人那样习惯性地躲开或者用理性压抑自己的情绪。儿童和自己的情绪蜷缩在一起,和自己的情绪交融在一起,情绪就像一团迷雾包裹着他……然后,
  儿童获得成长的资源,并开始熟知了解情绪,然后丰富和创造出更多情绪,最后发现情绪的秘密,整合出情绪的意义所在。
  儿童在正常的情绪成长中,逐渐趋于内在的平静祥和,接近6岁的时候,他们看上去情绪不再过于“大喜”、“大悲”,大喜和大悲在内在的调整下变得平缓,也不再过于“风云突变”,内在的宁静平和已经初见端倪。
  真正了解了生命,才能从本质上改善教育。尊重生命的特征,我们会惊喜地发现生命的智慧!
  (二) 儿童有认知情绪的内驱力
  儿童用情绪帮助自己调整内在世界,同时,儿童的情绪和妈妈的情绪天然地处于共生状态,儿童也能对其他人的情绪高度敏感。
  一位父亲告诉我:“如果是我抱着孩子,他就会安静地和我对视,我们就这样连接着、交流着……而如果是我妻子抱着,孩子就会躁动不安。因为,我的内心是平静的,而我妻子虽然表面平静,但内心是起伏不安的。”这是父亲对自己刚刚出生两个月的新生婴儿的观察。
  婴儿不是认识到妈妈的情绪,而是和妈妈的情绪共生,也易于和其他成人的情绪共生。在儿童期,和妈妈共生的首先是情绪,这使得儿童对情绪有着天然的敏感度和觉察力。凭着这种敏感和觉察能力,儿童来判断成人对待自己的态度和方式。由于儿童过于弱小,生存是儿童的潜在的本能愿望,所以对情绪的敏感可以使孩子以此来防卫、保护和维持自己生存下去的需要。儿童一面努力剥离着共生的情绪,一面依靠敏感和觉察能力发展着对成人的内心世界的觉知,这就是生命的智慧。
  悦悦对妈妈的情绪好像有天然的预知力。悦悦2岁多时,每当妈妈不同意她正在做的事情,或者要去阻止她的时候,悦悦总是着急地大哭。妈妈想,这孩子情绪怎么这么急躁。3岁多时,有一次,当妈妈又去制止悦悦的行为时,悦悦对妈妈说:“妈妈你别生气了。”妈妈一下子愣住了。妈妈觉察到,原来自己的内在有一股焦虑、生气甚至愤怒的情绪正在升起…… txt小说上传分享

儿童是自己情绪的主人(6)
真实的情况是:在悦悦更小的时候,当妈妈的情绪突然在她自己的内在升起,情绪的迷雾还没有完全酝酿、扩展出来,还没有变成一种氛围的时候,悦悦的情绪就已经跟妈妈的情绪一体了。当妈妈愤怒或者焦虑的情绪出现,但却还未被妈妈感觉到的时候,悦悦就会开始哭闹。2岁以前,悦悦虽然从妈妈的身体里走了出来,身体上是分离了,但是在情绪上尚未和妈妈的情绪剥离开,依然和妈妈是浑然一体的状态。这种浑然一体的状态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共生体”,意思是就像还在妈妈身体里共同生活一样。悦悦不知道那是妈妈的情绪,她不知道那并不是自己的,就像悦悦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她不知道自己的身体是自己的,她认为她和妈妈是一体的。现在,虽然身体不共生了,但情绪上她仍然和妈妈处于共生状态。
  在儿童内在的世界里,身体、情绪、感觉这些方面都会有一段时间处于共生的状态或者浑然一体的状态,最容易共生和浑然一体的首先是情绪。儿童必须历经一个发现、剥离和独立的过程,当儿童的自我开始出现,儿童就会发展出从共生或者浑然一体状态中把自己的各部分(当然首先是情绪)剥离开来的需要。当自我逐渐被儿童创造得越来越清晰的时候,生命内在的各部分的独立也就被儿童建立了。3岁多的悦悦终于发现是妈妈生气了,而不是自己生气了,这就是情绪上的成长。
  2岁多的时候,表面上看来悦悦急躁的大哭是因为悦悦不同意妈妈当下的做法,实际上那是因为她和妈妈愤怒、焦虑的情绪产生了共振。随着年龄的增长,悦悦对情绪的熟知度越来越高,她的内在开始具有辨识能力,同时她也在不断发展这种能力。当妈妈内在的情绪刚一冒头,尚未释放出来时,悦悦就可以用语言告诉妈妈:“妈妈你别生气了。”当悦悦这样说的时候,她已经从妈妈的情绪中抽离出来了,她不再有之前那种强烈的焦虑感。这时候,悦悦妈妈才觉察到原来是自己生气了。悦悦的发现让妈妈觉察到了自己,悦悦妈妈说:“我女儿让我发现了自己在情绪上的问题,我现在才逐渐了解了我的情绪。看来我的情绪还处在童年时与我母亲情绪的共生状态。”
  共生是客观和天然的状态,如果父母情绪较为成熟,内在较为平和,父母对自己和孩子的情绪就比较清晰,孩子情绪成长的空间就相对宽大和良好。共生的这段特殊的时期,可以使儿童极容易熟知情绪的世界,然而当孩子情绪无法成长时,共生也易于把自己迷失在他人的情绪世界里。核心的问题是情绪的成长过程是否可以完成。
  父母如果是爱孩子的,孩子的情绪依然是和母亲共生共感,和母亲浑然一体。爱是一种完全区别于其他情绪并高于其他情绪的特别存在。爱是特别的共生,孩子学会了爱,就学会了与生命的连结。
  由于是合为一体的状态,所以儿童非常容易将这个时候形成的一切转化成自己的潜意识。如果孩子不能把自己同成人剥离开,那么他就永远停留在了童年。熟悉是开始,剥离是成长的第一步,然后逐渐地辨识“你的情绪”和“我的情绪”。辨识的过程,情绪便独立了起来,最后伴随着“我的”而为自己的负责。而这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