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大寨,很多人都会想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响亮的口号:“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在那个年代,曾经有1000多万人来到这个总面积仅188平方公里的偏僻小山村,学习大寨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今天,当全国正在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候,记者再次走进大寨,去寻访那早在上世纪60年代已闻名海内外的小山村,去了解改革开放20多年大寨的崭新风貌。
从“七沟八梁一面坡”到高产稳产
还没进大寨村,寨门上那鲜红的字——“大寨”已经映入记者的眼帘,寨门墙上的“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八个大字依然鲜艳,这个在无数图片中出现的招牌字已成为大寨的标志性建筑,它和大寨一同经历着风霜雪雨,一直走到今天。
“地无三亩平,年年灾害多。”见到记者,已经77岁高龄、曾经担任过村党支部副书记的宋立英老人这样形容刚刚解放后的大寨。她告诉记者,当年大寨一共有800亩地,分散在虎头山坡上,共4700块,极为零碎,最大的不过3亩地,而且地面不平,水土不保。加上经常有水灾和旱灾,村民的日子非常贫困。“那时候,大多数的人家都是吃糠菜。”
别看宋立英老人上了年纪,说起当年的事还满怀激情:“面对这样的艰苦条件,当时的村支书陈永贵带领全村群众,利用虎头山的石头,砌沟造村,垒坝造田。”
“当时全国人都知晓大寨人‘三战狼窝掌’的故事,就是陈永贵带领着大寨人用石头做坝把狼窝掌拦住,然后在上面垫土种地。随后,陈永贵总结了三战狼窝掌的经验,全面展开治理七沟八梁一面坡,搬山填沟造‘小平原’(大块田)的工作,使大寨土地变零为整,耕地从4700块,变成900多块,造成了保水、保肥、保墒的‘大寨田’。到了上世纪70年代初,大寨的土地亩产超千斤,比1953年(合作社时)翻了两番多。”
“1964年,在毛泽东主席‘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下,大寨一时间成了全国农业战线上的标兵,周恩来总理曾经3次陪同外国友人来到大寨视察工作,我们还接待了五大洲的上百个国家的元首和友人。”宋立英自豪地说。当然;在“左倾”思潮的影响下,“农业学大寨”演变为一场政治运动,这是大寨人所没有想到的。
从单纯型农业到农工商一体
走进今天的大寨,你会发现,在寨门的两侧,大寨土特产店、大寨纪念品店、农家饭店、农家旅店的招牌错落有致,不时还有村民热情地上前吆喝着。走进寨门,一排别致的现代化新房出现在记者面前。
“其实这还是过去的窑洞,只不过是在窑洞前又盖了一层崭新的房子!新盖的房子用来开杂货店买纪念品,里面的老窑洞就成了农家旅店。”村民贾翠兰曾经是“铁姑娘队”队员,如今她正在帮着儿子看管“大寨纪念品杂货店”。她告诉记者,村里在山上统一盖了小别墅,他们家已经搬进了别墅。“一个杂货店,一个饭店、一个旅馆,一年的收入就是两万多!”贾翠兰高兴地说。
与贾翠兰家一样,改革开放20多年,大寨在变化,大寨人的生活在变化,大寨人的思想也在变化。
“过去是全国学大寨,现在是大寨学全国。”这是大寨村村支书、全国人大常委郭凤莲曾说过的一句话。这句话也体现了大寨人的思想变化。
“上世纪80年代,全国农村乡镇企业蓬勃兴起,但大寨还在老路上打转转,固守着传统农业的思维模式。80年代末,大寨人耕种着700亩耕地,全村每年的总收入只有27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735元,集体经济没有发展,个体和私营经济也是白纸一张。”大寨村原村支书高玉良告诉记者,“1991年年底,‘铁姑娘’郭风莲重新回到大寨担任村支书。当时恰逢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发表。转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光靠‘说教’和‘号召’不行呀,必须让大家出去走一走,呼吸时代风,感受致富情。” 。 想看书来
从农业旗帜到新农村典型(2)
说干就干。当年,全村140来户人家,每户出1人,租来几辆大轿车把大家拉出娘子关。河南的刘庄、南街村,江苏的华西村不是有名嘛,组织部分干部和青年民兵去取“经”。
“参观后,我们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李怀莲是当年走出去参观的代表,如今她已经是村妇联主任,“当时我们就得出这样的结论:要想致富快,农业加买卖。”
从此,大寨人摆脱了“以粮为纲”的陈旧观念,走上了村办企业的道路。1992年,大寨成立了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随后,他们相继建起了羊毛衫厂、衬衣厂、中策水泥有限公司(合资)、酒业公司等企业,且均冠名“大寨牌”,近两年;他们又开发了“大寨核桃露”和“大寨黄金饼”等产品。
如今,不仅70%的大寨村村民都在企业里上班,还吸引了不少外地人来此就业。1996年以后,大寨正式搞起了旅游,新建了大寨展览馆,盖起了大寨宾馆,培养了大寨自己的导游,并动员老百姓开饭店、办商店,从此旅游就成了大寨的一个产业。2002年,大寨人又把虎头山建成了“大寨森林公园”。
据大寨村提供的材料表明:2005年,大寨经济总收入达11574万元,人均收入5500元,经济收入比1980年增长550倍,人均收入增长30倍。
从创富裕大寨到建和谐大寨
在虎头山上往下看,是最早盖起的3排12幢二层“小别墅”,在不远处的山冈上,一排排错落有致刚刚建成的二层小洋楼也已有村民入住。
“自己拿55万元,村里给补贴3万元,192平方米的小楼就归自己了。”村民张沈丽是刚刚搬进二层小楼的,走进她的家,屋子宽敞明亮,家具、电器等一应俱全,取暖的设备也由炉子换成了暖气,“我们这里烧煤便宜,每吨只要拿30块钱,其他的由村委会补贴!”
以郭凤莲为首的大寨领导集体,在村里兴办实体发展经济有所盈余后,改善条件加强服务,让村里人得到真正的实惠。在采访中,很多村民这样表示。
在大寨村,几年前就已经实行60岁以上老人享受养老金制度,60~69岁每人每月100元;70岁以上每人每月150元,党员200元,孩子从上幼儿园到上学全部免费,大学生享受奖学金制度,本科生每人每年1000元,专科800元,中专500元。逢年过节,村委会还会为村民分发一定数量的米、面、食油等。
大寨的进步是从调整农业结构开始的。为了保证农业不落后,他们还提出了建设绿色园林生态大寨的目标。对农田,他们采取的是“五统一”的办法,即统一机械耕种,统一水利灌溉,统一购买种子、肥料,统一提供科技服务,统一为农户耕种。对荒山,他们积极绿化。到目前为止,他们已经绿化荒山荒坡2300多亩,种植46个树种,30余万株树木,使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经济的发展,与人的素质分不开。大寨村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他们先后重新修建了村小学,建成了图书馆,办起了农民文化夜校、科学文化补习班,并从北京和太原请来专家、教授给村民传授经验,以提高村民的思想和科学文化素质。同时,为了给村民提供一个好的健身场地,他们还购进几十套健身器材,并修建了专门的健身场。
如今的大寨,是一个社会安定、秩序井然的农村,连续十多年没有打架斗殴、聚众赌博现象,无重大刑事案件或重大事故,无上访告状现象。
记者采访时,正值大雪。一清早,虽然大雪还在纷飞,但村民们已经自觉地走出家门清扫马路上的积雪。“雪一停,连一个小时都不到,马路上的雪就会被村民自觉清扫干净!”一个老人这样告诉记者。
“大寨发展了,但是我们不会停息,我们要继续坚持农业与多种经营并存的思路,让大多数农民跳出农业,增加他们的工资性收入。同时,继续加大村公共设施的投入,让村民的生活质量更好!”村党总支书记贾春生这样说。
站在虎头山上往下望去,看到那长久屹立的,是大寨梯田的石坝;而更长久屹立的,是那石坝下面蕴藏着的精神。而这个精神,正是促使大寨迅速走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道路的巨大精神动力。
采访札记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从农业旗帜到新农村典型(3)
刮目看大寨
去采访大寨,已经是第二次,上次去采访是2004年的“两会”前夕。就是在这两年中;大寨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寨门两侧的农家乐饭店、旅馆更多了,而且上了档次;村庄更加整齐干净,一些村民也已经入住了刚刚盖起的小洋楼;村民的谈吐更加文明,举止更加大方……
所有这一切的变化,有些是记者想到的,有些是记者没有想到的。之所以说想到,是因为记者相信在勤劳、聪明的大寨人的努力下,大寨会发展,会变化。之所以说没有想到,是没有想到仅仅在两年的时间内大寨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
大寨的迅速发展无外乎两个方面,第一是大寨人能够正确认清形势。“过去是全国学大寨,现在是大寨学全国。”1991年年底,当郭凤莲重新回到大寨做党支部书记的时候,这样一句话就成了她给村民的第一件“礼物”,而大寨村民呢?很快就从众多荣誉中摆脱出来,走上了“学全国”的道路,他们先后走到河南刘庄、天津大邱庄和江苏华西村等发展较快的地方取经。正是有了一定的经验之后,他们才开始改变“以粮为纲”的生产方式,走上了工农商一体的道路。
第二是大寨人没有忘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作为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在经济发展明显落后的时候,大寨人没有“等、靠、要”,而是先主动地走出去学习其他地方的先进经验,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到了适合自己村庄发展的道路。
正是保持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作风,大寨人才会有一股干劲;正是正确认识了自己,大寨人才在前进的方向上找到风向标。可以说,大寨今天的发展,不仅给自己村找到了出路,也给农村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大寨,昨天的旗帜,今天的榜样!
人物档案
郭凤莲1947年出生在离大寨不远的武家坪。3岁时,由于父母去世被家住大寨的姥姥收养。
14岁高小毕业后,郭凤莲到大寨幼儿园当了一年多的“孩子王”。就在这期间,大寨人改造了大寨的七沟八梁一面坡,修成了亩产千斤的高产、稳产海绵田。
1963年8月,大寨遭遇了一场毁灭性的洪涝灾害。郭凤莲和全村22名女青年组成一支突击队,义无反顾地奔忙在抢险第一线,这就是后来闻名全国的“铁姑娘”队的雏形。
在大寨最辉煌的时候,郭凤莲当选为大队党支部书记。后曾到昔阳县其他部门工作。
1991年11月15日,郭凤莲担任大寨村党支部书记之职。提出:过去是全国学大寨,现在需要的是大寨学全国。
1992年大寨成立了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郭凤莲担任总经理。2003年,郭凤莲当选全国人大常委。
改革典型如何成为发展典型(1)
1978年11月的一天晚上,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溪河镇小岗村18位村民冒着坐牢的危险,在一份承包责任制的文书上按了鲜红的手印,从此,中国农村开始了由“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性变革。但在“敢为天下先”的辉煌之后,小岗村却渐渐放慢了前进的脚步,始终未能迎来发展的春天。
小岗村名片
人口:108户人家,476人
人均年收入:4000元
第一产业:粮食、葡萄、养殖
第二产业:一个电缆厂、一个面粉厂将陆续建成投产,张家港长江村的汽车配件厂将搬迁到小岗
第三产业:外出打工、旅游公司、养殖小区
如果没有30年前的那场震惊全国的包产到户的风险,小岗村也会像分布在我国其他地方的许多村落一样默默无闻。即使现在看去,它也并无二致——一条笔直宽阔的“友谊大道”,路两边各有一排疏间有距的松柏、广玉兰和黄杨。村外是土坡“岗”和大片的葡萄园,村北不远处有一座现代化的特种猪养殖场,那里不时有猪叫声传来。
18位农民立下包产到户“生死状”
1978年以前的小岗村,只有20户人家100多人,是全县有名的穷困村,“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每年秋后,家家户户都要外出讨饭。全村没有一间砖瓦房,许多农户的茅草屋破烂不堪,家徒四壁,有的穷得全家只剩一床棉被。
1978年秋,凤阳遭遇特大旱灾,粮食歉收,不少农户又开始准备出门讨饭。11月底的一个夜晚,队干部召集全村人开会讨论生产问题。最后,他们作出了一个大胆决定:包产到户!昏黄的灯光下,18位农民神情严峻地立下“生死状”,在一张秘密契约上一一按上了鲜红的手印。会议一结束,他们连夜将牲畜、农具和耕地按人头包到了户,拉开了中国农村波澜壮阔的改革序幕,由此载入史册。
小岗实行“大包干”,一年就大变样:1979年秋收,小岗村的粮食总产由1978年的18万公斤猛增到66万公斤,人均收入由上年的22元跃升为400元,震惊四邻。这一变化不仅结束了小岗村20多年吃“救济粮”的历史,而且上缴国家粮食3200多公斤。小岗的成功使周边群众纷纷仿效,“大包干”如星星之火,迅速燃遍了中国农村大地。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先后视察小岗,并对小岗村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和肯定。
一年跨过温饱线,20多年没过富裕坎
听说记者要前往小岗村采访,凤阳县政府的两位干部马上说:“那个地方有什么好采访的,多年来一直没什么变化。”用他们的话说,小岗村是“一年跨过温饱线,20多年没过富裕坎”。
“大包干”后的20多年里,当全国大部分地方的农村经济蓬勃发展的时候,小岗人却依然沉浸在“大包干”成功的荣誉里,抱着“小富即安”的思想观念在吃“老本”。
小岗村位于淮河平原的腹地,举目望去地势平坦,没有丘陵。但土地贫瘠,碱化严重,适宜种植水稻、小麦。
宽阔的水泥路,两头各有一个气派的牌坊,路两边栽有四季常青的松柏;小学校里时髦漂亮的教学楼;高耸的自来水塔……
“与20多年前相比,这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远没达到小康。因为农民除了种地卖粮,没有其他经济来源。”
“小岗发展成这个样子,我都不甘心。”50多岁的段永霞愤愤不平地说,她是当年按手印的18位村民中严宏昌的妻子。在她看来,小岗失去了太多的发展机会。
作为村里的能人,在担任村委会主任期间,严宏昌说自己先后搞了8个项目。其中镀锡铜线厂在凤阳县创了三个第一:投资额第一,科技含量第一,利税第一。这个项目后来成为县里的企业。
前几年小岗与全国别的农村一样,同样经历着农民负担重、收入增长缓慢的历史阵痛。
一再的挫败使小岗村人在与市场的搏斗中败下阵来,只能任由“小岗”这个无形资产被人利用。在“百度”网页上可以搜索到“小岗村”香烟的广告,但是“小岗”这个企业却跟村毫无关联。
多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给了小岗不少的支持,小岗也成了外人眼中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