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北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江北去-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适应、生活的艰辛使生性敏感的王光德对家乡均州倍加思念。在招工、当兵、推荐上大学全都没有希望之后,1969年王光德只身回到了均县。自此,没有户口、没有土地、没有房屋的王光德开始了流浪生涯:他到丹江库打鱼,到工程队作小工、当泥瓦匠、当木匠,到母校二中当校工……这期间,不幸的是两年的打鱼生涯使王光德患上了严重的关节炎,而幸运的是在流浪中他结识了武当山道长李诚玉。李道长为女性,她慈母般地关怀、帮助着王光德:她常接济王光德一些钱和粮票,她请武术高强且懂医术的赵元量道长为王光德治腿病……在与两位道长的接触中,当年在校学习即为高才生的王光德,对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很快有了最初的参悟。
  转眼13年过去了,1980年,中国道教协会从全国道教系统中招收一批有初中以上文化的道人进京培训、深造,通知武当山也推荐—人,但没有合适人选。这时,武当山想起了他流浪的儿子王光德,王光德看到了一双双期望的目光。历经了无数尘世风雨和爱情磨难(一个姑娘深爱王光德,但王光德没有户口他们最终不能结合)的王光德作了最后的人生选择——出家武当山!那年,他34岁。在离开故土13年之后,王光德的户口迁回了武当山,但“职业”栏里已填写着“道士”,这也是允许其返迁户口的唯一条件。
   txt小说上传分享

均州圣地:永远的沧浪绿水(7)
1981年11月,王光德到北京白云观中国道教学院深造,途经武汉时,王光德到武汉看望了正在大学历史系深造的20岁的杨立志。杨立志告诉王光德,他想研究道教文化,正在搜集资料,准备以后写这方面的毕业论文。王光德当时没说什么,但到北京后,他就常给杨立志寄道教协会的杂志,两个武当山的儿子此刻在新的生命追寻中更深地走到了一起——他们在不断地书信往来中,共同产生了研究武当历史和道教文化的生命激情。
  1983年,王光德在北京学成回到了武当山。而这一年,杨立志也大学毕业,杨立志的毕业论文《明成祖大修武当道宫述论》,成为1949年以后中国第一篇有关武当山历史、文化的专论。
  在杨立志的记忆里,有一个人真正地刺激了他,从而使他锲而不舍地进行着研究武当文化的大业,那个人便是日本学者间野潜龙。1986年杨立志在南京大学历史系进修时,在图书馆查到了间野潜龙研究武当山历史的论文目录,间野先生于1958年开始发表与武当山有关的论文,其研究专题非常精细、专业。当杨立志读到这些论文目录时,如芒刺背,分外难受。史学界都知道日本学者有过“敦煌在中国,敦煌学研究中心在日本”的放言,难道这一幕要在武当文化研究领域重演吗?作为中国的历史学者,说什么也不能安于现状,坐视日本学者在中国武当史研究领域超过中国。一种文化觉醒使杨立志坐卧不安,如果我们不奋起直追,在中国史研究的各个领域创造新的成绩,实在是前愧对祖先,后愧对子孙。
  应该说正是日本学者研究武当历史的学术成果刺激了杨立志的民族自尊心,从而激活了一个青年史学者的文化激情。
  后来的年月,杨立志先后通读了《资治通鉴》、《明史》、《四库全书》的“史部”、“集部”及各个时期的府志、州志等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5000余卷,翻阅了《正统道藏》等道教文献6000余卷。
  与此同时,他还长期坚持在武当山区开展田野考古调查,对武当山的古代碑刻资料每遇必录。有时为了多抄录几通碑文,天黑了无法下山,只好坐在山野溪涧熬上一宿;有时遇上下雨天,山高路滑,免不了连滚带爬地赶路。至于暑假顶着烈日抄碑,寒假踏着冰雪爬山,更是寻常之事。
  1993年9月,当署名王光德、杨立志的中国第一部《武当道教史略》出版时,王光德、杨立志两君的似水年华已走过了12年!友情走过了12年!生命之果孕育了12年!12年里,王、杨二人对历经了千百年的武当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挖掘、整理、研究,此研究涉及了一个极其广阔的领域:道教理论、历史、建筑、文学、艺术、民俗、武术、医药、科技无所不包。“武当文化”的概念是由王、杨二君于20世纪80年代最早提出,官方文件最早使用“武当文化”是在1991年11月。这是两个武当山儿子对中华文明的一份不朽的贡献。
  2
  现在,我们打开这只生命之果,略微探视其中一二,便可看到武当神山何以巍然屹立于世界神山之林……
  关于自然景观——
  位于重峦叠嶂的秦岭山脉和高大巍峨的大巴山脉东部主峰大神农架之间的武当山,本已收尽天下奇秀,恰又有奔涌万年的汉水,浩浩荡荡于神山北麓,奇山秀水,大刚大柔,刚柔相济,实为苍天造化之圣地。我们说,天下山岳美不胜收者甚多,但若武当山这样“七十二峰朝大顶”的山势,即一峰接天独立、诸峰团团环绕,如拱如揖,且落差又突降100多米的“山岳崇拜景观”,唯武当独具。登武当山天柱峰,800里崇山峻岭,千山万壑,云来云去;登武当山天柱峰,顿入九天太虚幻境,有老子大音忽从天宇入心:“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只有到武当,你方可体悟道教文化的“山岳崇拜”和“天人合一”之精髓、之大境。
  武当山俗有“72峰、36岩洞、24涧溪”之说,杨立志先生告诉我们:“72”、“36”、“24”是中国古代颇具神秘色彩的数字,它们比佛教的“”、基督教的“十”字更具神秘意义,而与道教的八卦太极图形成姊妹符号。这些数字都是具有神秘意义的天地数,不仅是象征天地及其交感之道的神秘符号,同时是人类所以达到与神明交通,从而达成与天地合德、与天地同化的一种媒介物。因此这些数字可以是反映武当山至大至极、至善至美的象征。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均州圣地:永远的沧浪绿水(8)
“72峰”、“36岩”、“42涧溪”并不意味着武当山只有这么多峰、岩、涧溪,它寄托着古人希望借此数字祈求天地交泰、天人合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愿望,它表达了我们的先哲们希望“太和”即宇宙万物普遍和谐的理想。不仅如此,在武当山峰岩溪涧、台池洞潭等自然景观的名称中,我们随处都能看到道教教理教义和神仙信仰的深刻影响。游步武当山,我们仿佛通达在一个神的世界。
  最神奇的是,1994年,有摄影师在武当山金顶周围进行航拍时,偶然拍到一张从太和宫南俯瞰天柱峰的照片,天柱峰和其西北方一座山峰的造型非常像一只巨大的神龟,天柱峰像龟背,另一座山峰像龟首。这一奇特造型应该早在先秦时期已为从山南登顶者所认识,因为古代山志上即记载武当山山势“回旋若地轴天关之象”。按宋代道经的解释,“地轴”即“水精神龟”,“天关”即“火精圣蛇”,这说明古人已发现武当山的山势像一只巨大的神龟和圣蛇缠绕,这是北方水神“玄武”的形象。于是,先民们自然就产生了联想,认为这是上天昭示的以水克火、水火既济的象征,因此取“非玄武不足以当之”之意,称此山为武当山。《汉书·地理志》可以佐证,武当山之名出于秦汉之间,古均州在汉时称为“武当县”。
  关于人文景观——
  我们见惯了一些山水导游牵强附会的游说,一些现代人杜撰的东西有时让人听了啼笑皆非。而武当山的名胜、古迹、传说等等,我们都可以在历史的典籍中找到,到武当山阅读那些典籍,我们便可以听到那些典籍里响动着的古人的脚步声。所以,我总对我的朋友说,到武当山读南朝名道陶弘景的《玉匮记》吧,到武当山读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吧,到武当山读宋代王象之的《舆地纪胜》吧,到武当山读明代李时诊的《本草纲目》吧。或是到这座神山读神秘的《易经》、读老子、庄子,读“道法自然”,读“天人合一”……也许你在别处读不懂,或不大感兴趣,但你到武当山一读即懂。山水与史话、与传说、与典籍在倾刻间便会化为一体,你会突然混沌起来,不知书是山,还是山就是书!
  写到这里,我不得不提到中国摄影界骄傲的儿子银道禄。作为具有30多年摄影生涯的银先生,作为已拍有3000多张作品的银先生,他真正的生命之作应是拍摄武当山!1995之后两年,生活在武当山下的银先生,受神山冥冥之约,用两年时间在神秘的大文化之巅攀岩登险、风餐露宿,硬是以摄影机拍下了天下第一神山最玄妙的神韵:“混沌初分”、“玄岳神光”、“雾锁空山”、“月敲山门”、“紫气东来”……一本《武当》影集,把千年文化、万里神宇尽收—纸,由此撞击起我们生命最深层的感动,也震撼着人类向往的心灵——2003年,银先生惊魂摄魄的“武当”作品在日内瓦联合国万国宫展出。当我问起银先生如何拍出如此神意萧萧、诗意汤汤的作品时,银先生一语玄机:“武当山不是拍,是读……”
  我还想起我故乡的女友金虹,一个对生命对文化都极其敏感的女子,为了读懂神秘的武当,不惜辞去记者职务,一头钻进武当山做了尼姑,潜心修行!从红尘到仙山,从仙山到红尘,赐号“法然”的金虹,为全真龙门派第29代弟子的金虹,用一年的时间与道姑同吃同住、习武诵经,融为一体,在这条古往今来的神道上寻寻觅觅,在生生不息的自然里感悟生命,最终写出了16万字的《—个女记者的道姑生涯》,用细腻的笔触将修行过程中的所见所为,所思所想与“天人合一”的道教思想、武当武术、医药、建筑、音乐、传说等文化紧密结合,在展现道人清静而神秘生活的同时,完成着一个平凡的世人对超然世界的叩问……
  还有,一身携带着武当山仙风道骨的书法家魏国永先生,正日以继夜,以奇世超绝的金石篆刻,把武当山风景刻成400枚石印,然后拓印装裱,待2010年,汉水进入北京时,他将把400幅金石拓印武当山风景带进北京……
  

均州圣地:永远的沧浪绿水(9)
说不尽武当儿女对于这座神山的虔敬深情。
  关于建筑景观——
  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银道禄摄)
  杨立志先生告诉我们,武当山不仅以独特神奇的自然景观驰名天下,更以宏伟玄妙的古代建筑著称于世。武当山在明代有宫观殿宇2万余间,建筑面积达160余万平方米,共有数百个宫观庵庙(北京故宫建筑面积仅为15万平方米——笔者注)。这一庞大的建筑群分布在方圆800里武当山中(也说320平方公里,故宫占地仅为72万平方米——笔者注)。长达100多公里的古神道沿线,布满了各具特色的建筑组群,将武当山装点成为人间仙境。
  据记载,武当山古建筑始于汉晋时期,敕建庙宇始于唐代贞观年间,宋元时期陆续建设了一些新的宫观。到明永乐年间,北建故宫,南修武当,共建成九宫八观等33处道教建筑和20多座亭台、40多座桥梁,使武当山成为明朝的皇室家庙和全国最大的道教圣地。武当山绵亘100余公里的古代建筑群是按照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和真武修仙升天的神话故事布局的。其建筑法式是皇室宫殿建筑与宗教建筑的结合,也是皇家园林与自然园林的结合。
  让粗制滥造、毁坏文明、不断侵犯自然的现代人大为汗颜的是,武当道教建筑群在五六百年前就在总体规划上明显体现“崇尚自然”的思想。“崇尚自然”的思想强调重视“天之自成”,要求人们尊重自然,亲近自然,顺从自然,人工的东西要与天然的东西协调,即要求人们“以辅万物之自然”。做到“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明成祖对营建武当的工程设计人员再三强调:“其山本身分毫不要修动,其墙务在随地势,高则不论丈尺”。这就确定了不可以人工破坏自然的建筑原则。因此,明代在兴建武当山道教宫、观、庵、庙和道路、桥梁时,非常注意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其设计布局充分利用了峰峦的高大雄伟和崖涧的奇峭幽邃,将每个宫观都建造在峰峦岩涧的合适位置上,其间距的疏密和规格的大小都布置得恰到好处,使建筑物与周围的地形、林木、岩石、溪流有机地融为一体,相互辉映,宛如一幅“天然图画”。
  华中理工大学建筑系教授张良皋先生在《中国建筑宏观设计的顶峰——武当山道教建筑群》一文中说:“明朝称武当为‘太岳’,名位在五岳之上……我们若试将武当山的建筑与五岳之首的泰山相比,泰山尽管历史悠久,建筑却非一气呵成,在总体上就先逊一筹。泰山的岱宗坊比之武当山玄岳门,东岳庙比之玉虚宫,碧霞元君祠比之紫霄宫,南天门比之太和宫,玉皇顶比之金顶,亦都要输分。其余四岳,远让泰山,更难与武当颉颃。”
  1994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8届会议在泰国南部美丽的普吉岛举行。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说:“武当山古建筑群中的宫阙庙宇集中体现了中国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筑的建筑学和艺术成就。这些建筑代表了近千年的中国艺术和建筑的最高水平。”最后,武当山与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庙宇、曲阜孔庙孔府孔林、拉萨布达拉宫同时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3
  写到这里,我们不能不为均州圣地留给中华文明的这一份璀璨而肃然起敬,我们也不能不为均州的儿子们为民族文化所做出的卓越贡献而感叹。
  1984年从北京道教学院学成回武当山的王光德,即开始主持武当山道教工作,因其对道教事业的贡献,1998年11月他被任为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2001年10月,终因积劳成疾,仙逝于武当山紫霄宫内。
  从1981年出家到仙逝,王光德穷20年岁月,把生命宝贵的年华献给了武当山。1984年6月,王光德开始主持武当山教务工作时,武当山紫霄宫、太和宫,道院破落,杂草丛生,庙房岌岌可危,神像东倒西歪,就连道人也所剩无几。面对一片破败的景象和在庙道人期望的眼光,他决心重振道教事业,还这块山门昔日的容貌和清静。于是,他与十几名道友开始了艰难的起步……
  

均州圣地:永远的沧浪绿水(10)
中国驻新加坡使馆官员曾赞叹说:“中国来新加坡的宗教、武术团体有许多,但真正像他们获得如此成功的却并不多。”
  一位均州的儿子走了,但他为已沉没的故乡留下了一份壮丽的、永不沉没的遗产!
  2005年5月,已为著名学者并担任高校校长之职的杨立志,在与我说起他的挚友王光德时,除却赞佩之外,便是一片神伤、黯然……
  在结束本章的写作时,我想再说说玄武神。
  我从杨立志的研究中获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圣最初均为道教的护法神,晋朝葛洪在《抱朴子·杂吟》中描写老子的仪仗时说:“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三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玄武(龟蛇)与青龙、白虎、朱雀一起被称为四神、四灵、四象等,其起源甚早。今人在据今6000至4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的墓葬中,就发现了用蚌壳排列成的龙虎图形。到殷代前后,古人就把春天黄昏时出现在南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