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三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神话三国- 第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

    又是周一了,求推荐,求收藏!

    。
第106章 徐晃(第二更,求推荐!)
    看到远处的战场,吕布心花怒放,手中画戟一挥:“随我来,斩将夺旗,取杨凤级。”

    “喏!”曹性等人轰然应诺,放马狂奔。

    战鼓声炸响,伴随着滚滚马蹄声,杀向杨凤的后营。

    正在阵中苦战的牛辅大喜过望,感受着脚下的震动,倾听着越来越近的马蹄声,他知道自己的命保住了。援军已到,他不会死了,他的功劳已经写在了功劳簿上。救驾之功啊。牛辅想想都要笑。他鼓起浑身力气,嘶声大吼:“击鼓,告诉全军将士,陛下率军来援!”

    “咚咚咚!咚咚咚!”激昂的战鼓声在战场上空回响,将援军到来的消息传到每一个将士的耳中。西凉军、河东郡兵听了,士气如虹,掀起了又一波的攻势,咆哮着杀向黄巾军。而黄巾军则士卒大坠,人心惶惶。朝廷的援军赶到,郭泰的一万人马肯定凶多吉少,这五千精骑的战斗力也未免太强悍了些。

    黄巾军的战线开始动摇了。

    杨凤心急如焚,和其他的黄巾军将士一样,他对骑兵的恐惧达到了顶点。他不知道郭泰是败了,还是降了。如果是败了,败得如此之快,那天子率领的五千精骑战力惊人,恐怕要远远过自己之前的认识,接下来,自己能有多少胜算,实在难以估计。如果是降了,那麻烦更大,一旦郭泰倒戈一击,此消彼长,他绝无幸免之理。

    杨凤当机立断,下令收缩防线,同时派出斥候打探郭泰的消息。

    战鼓声响起,黄巾军如潮水般的退去,背靠湅水,密集列阵。

    牛辅松了一口气,这才觉得双臂无力,两腿软,他一屁股坐在地下,大口大口的喘着气,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苦战半夜,劫后余生,他现在只想好好的睡一觉。

    不仅牛辅如此,胡赤儿、徐晃等人莫不如此。苦战半夜,他们早就濒临崩溃,只是凭着一口气在硬撑,现在黄巾军主动撤离战场,他们也想趁势追击,可是疲惫到了极点的他们连腿都抬不动了,眼睁睁的看着黄巾军从他们身边跑过去。

    张辽、李傕勒住了战马,缓缓撤出战场,保持着冲锋的距离。可是他们也清楚,不论是战马还是人,短时间内都不可能有再战的能力。

    没有了死亡的威胁,所有人都被山一样的疲惫压垮了。

    吕布纵马奔驰,手中的方天画戟还没有见血,就看到黄巾军撤出战场,聚阵而守,气得破口大骂:“贼就是贼,打仗不行,跑起来比赤兔还快!”恼火归恼火,吕布也知道凭自己这千余人冲击密集防守的万人大阵无异于找死,只得悻悻的放弃了攻击。

    “是将军的威名太盛,吓破了黄巾贼的胆。一看到将军的战旗,他们就败了。”张辽换了一匹马,迎了上来,远远的就听到了吕布的抱怨。

    “文远,你竖子怎么跑到我们前面去了,想抢功么?”吕布心情不好,没好气的喝道:“陛下的军令是怎么说的,你敢抗诏?”

    张辽陪着笑脸:“将军误会了,我怎么敢抗诏,是贾侍中怕陛下有失,这才命我先赶到安邑,请牛将军出城接应。”

    听说是贾诩的主意,吕布更恼火了:“你是凉州人还是并州人,怎么听他的话?”

    张辽没有反驳,笑笑便罢。

    在惊惧之中,杨凤接到了郭泰的消息,得知郭泰并没有被击败,也没有投降,杨凤在如释重负的同时,又后悔莫及。牛辅已经筋疲力尽,崩溃在即,吕布虽然强悍,可是他兵力太少,自己只要再有小半个时候就能全歼牛辅,甚至有可能重创吕布,现在却因为误判形势,将一个大好机会放过,白白战了半夜,折损了数千人马。

    可是后悔也无济于事,战场上的事就是这样,机会一旦失去,就只能望而兴叹。杨凤也是经验丰富的战将,打起精神,一面加固防守,一面准备渡河撤退。

    最终,他们还是只能按照荀攸的计划行事。一念及此,杨凤就觉得很郁闷。

    中午时分,刘辩赶到了战场,牛辅等人赶去拜见。没等他们说话,刘辩就对牛辅说道:“将军不顾自身安危,出城力战,拖住了杨凤,是有功之臣。”

    牛辅大喜,连忙谦虚了几句:“食君之禄,解君之忧,乃是臣的本份。”

    刘辩笑了:“贾诩有谋,将军有勇,凉州出人才啊。当初有人提议朝廷放弃凉州,亏得虞诩等人有见识,力谏不可。现在看来,虞诩有功,要不然,你们可就成了大汉的劲敌了。”

    牛辅讪然,不知道如何接话。他是武将,拿刀砍人是好手,斗机锋不是他的长项。

    “困住了杨凤,接下来该如何处置?”刘辩摊开双手,笑道:“诸卿各抒己见,朕择优而从。”

    众人互相看了看,然后开始七嘴八舌的说了起来。有的建议强攻,将杨凤等人一网打尽的,有建议暂时撤回安邑休整的,不一而足。刘辩静静了,最后看着张辽说道:“文远,你的意见呢?”

    张辽轻咳一声:“陛下,强攻,我军兵力不足,损失太大,亦有伤陛下的仁德。退回安邑倒是合适,却也有纵虎归山之患。杨凤等人休养生息之后,必然卷土重来,河东依然不能太平。”

    刘辩点点头。

    张辽接着说道:“臣以为,当劝降,同时收集船只,架设浮桥,准备渡河追击,在行军中歼敌。”

    刘辩再次点了点头。张辽不愧是他的同学,和他不谋而合。他问牛辅:“牛将军,找几个熟悉本地地形的人来。”

    牛辅将徐晃推到刘辩面前,笑道:“陛下,徐晃是郡吏,问他地形民情,再合适不过的。”

    “徐晃?”刘辩吃了一惊,看着眼前这个脸上的血迹还没有擦干净的年轻人,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你是徐晃徐公明?”

    徐晃有些紧张,拘谨的施了一礼,声音干涩的说道:“启禀陛下,小民就是徐晃。”

    。

    第二更,求推荐,求收藏!

    。
第108章 以静制动
    杨凤在湅水上架起浮桥,将两岸连成一片。 章节更新最快荀攸和郭泰第一时间赶到了杨凤的大帐。看到郭泰和荀攸一起走进来,杨凤笑了,迎上去,挽着荀攸的手:“不听先生之言,错失了一个好机会,是我的错。还请先生不嫌弃,继续教导我。”

    荀攸微微一笑,杨凤称先生而不称他的字,既有警惕的成份,又有尊敬的因素。他不动声色的收回手,行了一礼:“胜负乃兵家常事,将军不必挂怀。不过,天子身边有智谋之士,心计不在我之下,将军,不可大意啊。”

    杨凤眉毛一挑:“先生是说杨修?”

    荀攸摇摇头:“弘家杨家,有大见识,却不擅兵机。杨修的聪明不在战阵之上,我说的是贾诩。”

    “贾诩?”杨凤和郭泰互相看看,他们对贾诩这个名字一无所知。

    “二位将军,可知陛下一见董卓,便向董卓要了两个人么?”

    杨凤有些惊讶:“我倒是听说过这件事,怎么,这其中就有贾诩?”

    “不错,这两个人,一个是刚刚在荥阳逞威的张绣,一个就是这个贾诩。贾诩是武威人,智谋出众。我听说,西凉名士阎忠曾赞他有良平之谋。”

    杨凤倒吸一口凉气,随即心头又放下了一块石头。既然贾诩这么厉害,那他败给贾诩也就不是什么丢人的事了。听荀攸的口气,就连他也不敢轻视贾诩呢。细细想来,对方这次的行动的确高明,如果真是贾诩的谋划,这人绝对是一个劲敌。

    人才啊,这都是三寸不烂之舌当得百万兵的人才。有了荀攸,他们才能接连击败牛辅,横行河东,还提前预测到了天子的行动。贾诩来了,一出手就抓住了机会,不仅破解了荀攸的必杀之局,还把他们困在了这里。

    这两人都是读书人,可是他们的作用却不亚于冲锋陷阵的勇士。

    杨凤收起了轻视之心,恳切的说道:“那依先生之见,我们接下来当如何是好?”

    “以静制动。”荀攸不紧不慢的说道:“我们的任务原本就是牵制天子,只要天子不离开河东,我们就达到了目的。袁盟主在荥阳即将发起进攻。我们等得,天子等不得。用不了数日,荥阳告急,天子必然会撤兵。到时候,河东还是将军的。”

    荀攸将杨凤、郭泰不听他的计划而导致的后果轻描淡写的忽略了,杨郭二人感激不已。他们觉得荀攸说得有理。虽然官兵在侧,他们不能顺利的按照原计划退回白波谷,但是按兵不动,天子一样无法奈何他们。他们兵力占有绝对优势,只要把营盘守好,劫掠来的战利品足够他们坚守半个月。

    而天子根本不可能一直呆在河东,他必须赶回荥阳与袁绍交战。

    杨凤哈哈一笑:“天子强攻不成,接下来怕是要劝降了吧?荀先生,你和杨修很熟?”

    荀攸心中暗自发笑,他就知道杨凤迟早会问到这一句。杨修那一句看起来很随意的“果然是你”像一根刺,已经扎进了他们的心里。

    “将军所言甚是。不过,天子要劝降的不是我,而是将军。”荀攸笑笑:“天子身边有贾诩这样的凉州寒门,有杨修这样的世家子弟,人才济济,他不缺像我这样的书生,他缺的是兵。”

    杨凤心头微动,沉默不语。

    ……

    荥阳,袁军大营,中军大帐。

    袁绍居中而坐,神情肃穆从容,眼神平静。

    郭图、田丰正在争论,两人唇枪舌剑,你来我往,情绪激动。

    不过是五六天的时间,关羽、吕布的那场恶战就像一朵浪花,消失在滔滔大河之中,除了那些普通的将士还在津津乐道,袁绍和他的高级将领、幕僚们已经将这件事忘在脑后。这样的私斗无法影响战局,吕布再猛,面对强弓硬弩,他也不敢直接闯营,不足为患。

    大军作战,讲究的行军布阵,不可能把希望寄托在一两个高手身上。

    昨天,袁绍收到了洛阳传来的消息,天子率领一万步骑赶往河东,欲解河东之围,其中包括五千精骑,吕布、张绣等人俱在其中。如此一来,皇甫嵩、朱儁就没有成建制的骑兵,只剩下步卒。

    针对这个情况,田丰再次提出了分兵突袭的计划,理由很简单,没有成建制的骑兵,皇甫嵩就失去了快速驰援的能力,只能跟着我军的行动疲于奔命。他如果分兵求援,则荥阳的兵力必然有限,攻城的难度大大减小。如果不分兵,他就只能等着被两侧包抄的下场,还是无法守住荥阳。

    田丰的建议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一时间,建议立即出兵攻击的呼声不绝。

    郭图开始没说话,但是当他发现袁绍一直没有点头的时候,他知道自己该站出来了。于是,他挺身而出,引经据典,力证田丰分兵之计不妥。首先,兵书上说,力可合而是不可分。皇甫嵩虽然没有骑兵,可是他统领的步卒同样是精锐,分兵,更容易被他各个击破。

    其次,田丰所说的两条支道,一条是指由河内往孟津,直捣洛阳,一条是穿过嵩高山(即嵩山,汉时为中岳,曾改名崇高山,后又复名嵩高山)。往孟津,路途遥远不说,还要两次渡过黄河,一旦被敌人攻击,救援不及,很可能全军覆没。取道嵩高山就更不值一提,山路行军,兵家大忌。

    最后,盟主举十万之众攻荥阳,如果不能攻克,还要兵行诡计,那天下人还知道什么是仁者无敌,什么是正义之师吗?

    听完了郭图的话,田丰气得暴跳如雷,其他人却沉默了。他们知道,郭图说的都是屁话,都是迂腐之理。问题是这些迂腐之理很可能正中袁绍的胃口。袁绍就是从孟津退回来的,他怎么可能重操故技,那不是自打耳光吗。

    就在双方争执不下的时候,曹操站了起来。“盟主,我有一个中和田郭二位意见的计策,献与盟主,供盟主参考。”

    袁绍被田丰吵得脑仁疼,正在愁怎么结束,听到曹操这句话,正中下怀,朗声笑道:“孟德,快快说来。”

    第一更,求推荐,求收藏!
第109章 当世陈平
    曹操提出一个方案:分兵,但不是田丰的方案,而是略作调整。

    袁绍是盟主,当然要坐镇中军,他还留在荥阳。联军主力在荥阳,保持随时进攻的态势,迫使皇甫嵩、朱儁不敢分兵。

    孟津毗临洛阳,地势险要。兵临孟津,可以直捣心腹,对朝廷产生震动。不过,这条行军路线比较远,一旦生危险,主力很难驰援,所以,这支别部必须要保持足够的兵力。就目前看来,最合适的人选有两个:一是镇守邺城的留守人马,一是黑山军。不论哪一个,只要兵临孟津,都能给洛阳造成极大的压力。

    至于南线,要穿过嵩高山,行军的确有所不便。不过,有了前面两路大军的声势,这路大军只要能起到一点牵制作用,让卢植不敢轻举妄动即可。所以兵力不需要太多,一万人足已。如果能说服袁术、孙坚同时进兵,说不定也能取得不错的战果。

    如果一来,既无分兵之患,又有分兵之利,两全其美。

    曹操话音刚落,袁绍就笑了起来:“孟德,还是你的主意多啊。好,我看这个主意非常好。”

    曹操退回了自己的坐席上。他和刘备同席,两人都是袁绍帐下实力最弱的,可谓是难兄难弟。

    “孟德兄,你这个计划高明啊。”刘备钦佩的说道:“我还是第一次见盟主这么夸赞人的。”

    “嘿嘿,没什么,我和盟主相交多年,对他的心思熟悉一点而已。”曹操迅转换了话题:“云长练习导引术的进展如何,有些天没看到他了。”

    “进展神。”刘备开心的笑了:“如果再战,一合之内斩张绣,十合之内胜吕布。”

    “恭喜恭喜。”

    “典韦如何?”

    “也不错,古之恶来也。”曹操眨了眨眼睛,惋惜的叹了一口气:“可惜,他的骑术太差,又没读过书,像云长那样统兵作战是不可能了,只能做做陷阵士。我让他做了牙门将,随侍左右。”

    刘备嘴角一挑:“孟德知人善用,备佩服。”

    ……

    散会之后,曹操又和刘备闲聊了一会,这才依依惜别。刘备向袁绍效忠之后,袁绍给他调整了营地,现在和曹操的大营离得比较远。军令禁止各营之间随意往来,曹操除了参加会议,很少有机会看到刘备兄弟。

    回到自己的大营,荀彧已经在帐里等着。曹操进了帐,还没等坐下,就笑道:“文若,如你所料,郭图、田丰相争不下,最后盟主采用了你的计策。”

    荀彧笑笑:“将军,如果是你,你会采用哪个方案?”

    曹操思索片刻:“田丰。若黑山军不听令,邺城的留守军队就不敢轻举妄动。即使黑山军听令,他们肯不肯全力以赴,尚未可知。若是他们真的攻进了洛阳,将来如何赏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