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案追凶》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谜案追凶- 第15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最多三炮就能把闹事的人一锅端。要是秦泰和展小小两个人真的闯紫禁城的话,估计秦泰挨不住一炮,展小小也绝对躲不过红夷大炮的三炮。再说了红夷大炮不是一门,而是有许多门,要是一起发射的话,就连神仙来了也挡不住。所以直接闯紫禁城不但不可取,而且绝对不能这么做。

第十回 天家有喜十

    秦泰还知道一个事实,要是秦泰和展小小闯紫禁城的话,不但有可能立马被红夷大炮炸死,就算不死的话也会被抓走。闯皇宫属于大罪,作为曾经的刑部官员,秦泰当然知道罪名是什么。谋逆、欺君、叛国、大逆,任何一个罪名都是杀头的罪名,而且可能会连累到家人。

    所谓的“谋逆”就是俗话所说的“犯上作乱”,专门指对抗君王的事件。从古至今凡是一旦按上“谋逆”罪名的人,没有一个可以活过当时的秋天。按照朝廷的规矩,“谋逆”者当场腰斩或者杀头,家人“秋决”或者流放边关终生为奴。“秋决”就是指到了秋天,由刑部或者朝廷集中勾决一批死刑犯,集中在一起杀头。

    “欺君”是指隐瞒或者向君王说谎,这是一种对君王大不敬的罪名。一般来说这种人不是马上推出去砍头,就是会终生监禁。不过一般来说不会连累到家人,就算连累到了家人,家人也不会被杀头,最多是流放或者抄家。当然也有一些人并没有被杀头或者囚禁,就像汉朝的史官,著书立说的《史记》作者司马迁。多次因为直言不讳,不愿意按照汉武帝的意思修改历史,犯了“欺君”之罪。汉武帝不杀他,也不关他,而是用不人道的“宫刑”对待司马迁。曾经分两次,对司马迁施行“宫刑”。用这种方法折磨一个正直的史官,可见这个汉武帝有多么的残忍和霸道了。

    “叛国”这个罪名更加大了,弄不好会让全家人一起陪着上天国的大罪。从字面上就可以分析出,就是这个人或者这伙人做了对不起国家的事情。比起“欺君”这种罪名来说,这种罪是不一般的罪。“欺君”就是哄骗了皇帝或者皇室某一个人,对不起的只不过是一个人而已。“叛国”是指对不起整个国家,对不起整个民族,所以意义不一样。对于“叛国”者,任何一个时代或者任何一个人,都是一样的残酷无情,家族也是一样,几乎没有一个“叛国”者的家族可以完全幸免于难的。

    所谓的“大逆”就是一种总称,意思就是指罪犯犯下了不可饶恕的大罪。在唐朝的时候,有一种说法叫做“遇赦不恕”。意思是罪犯犯下了不可以宽恕的大罪,就算遇上“大赦天下”的时机,也不能免去这个人的罪行。这种说法延续至今,依然被朝廷沿用,估计不会被废除。再说了朝廷“大赦天下”不是随便的,一般只有新帝登基,或者有大事件发生后,才会有“大赦天下”的机会。在唐朝的时候,几乎每一个皇帝更替,或者皇帝换年号都有“大赦天下”的机会。但是到了宋明时期,就算是新皇登基,也不一定会“大赦天下”。所以“大逆”的人,不会有机会逃出生天,更不可能有机会活命。

    历来皇宫都是禁地,是不允许外人进去的,所以皇宫又叫禁宫。不要说是一般的老百姓了,就是当官的人也不能轻易进入皇宫。张居正这种皇帝的宠臣,国家的重臣,也是一样。除了值班的时候,待在外朝房办公之外,一般不能随意进出皇宫,特别是后|宫。没有皇帝的召见,外臣是不能进入皇帝的寝宫或者后|宫的。就算内阁首辅徐阶这种老臣,也不大清楚后|宫的布置和路线,张居正这种重臣也直到过隆庆皇帝寝宫几次,根本不知道周围环境。所以对于老百姓来说,皇宫不但神秘而且有点神圣,不是一般人可以进去的。一些无知小民甚至于说皇宫连接着天宫,是神仙才有机会住的地方,一般人进皇宫就会折寿。这种说法让皇室中人觉得很好笑,但是皇帝却认为这是一种宣扬皇权的机会,可以彻底夸大皇家威严,让老百姓以为皇帝真的是神仙一样的人物,真的能活一万岁,从而服从皇帝的一言一行,对皇帝的指令无限的服从。

    不管是为了皇帝的尊严和**,还是为了保护皇帝一家人的安全,更或者是隔断皇室和民间的直接联系,反正皇帝住的皇宫成为了禁地。任何外人不得靠近,也不允许任何人未得允许进入,更不准外人携带武器闯进去。凡是胆敢闯入者,就以刺王杀驾的罪名逮捕,甚至于就地捕杀。在古代一般人是不能杀人的,就连官员也不能随便判处他人死刑,士兵更是不能随意杀人。官兵除了在战场上杀敌之外,很少有机会杀人,甚至于打人。只有在这种特定情况下,所有的官兵,可以自主自动地打人杀人,就算真的把人杀光了,也不会有什么打得责任。因为他们在执行上级的命令,用生命保护皇家的尊严和安全,杀人还算是功劳。

    在紫禁城每天有不下于数千人的禁卫军保护皇宫和皇帝。在最外面的警戒区,兵力最多,武装也最精良。除了号称天下无敌的红夷大炮之外,还有一大批装备精良的弓箭手和长枪队。弓箭手手里的弓和箭都是最好的,不但是最好的,还是最精良的,绝对能发挥出最大功效。一旦启用弓箭手的话,不用多少工夫,就能把来者射成一个马蜂窝。这是红夷大炮之外,保护皇宫中长距离的最佳武器。长枪队虽然不能远距离进攻,但是他绝对是近距离的第一杀手,特别是大家联手的时候,就算再高的高手也不是他们的对手。这就是江湖高手和军队士兵的区别,士兵不一定都是高手,可能连一般的个中能手也算不上。但是这样的士兵一旦经过训练,就能联手把一个超级高手打败,甚至于直接秒杀,这就是军队的特点。展小小虽然有足够的自信,但是也不敢正面和军队作对,更不可能突破他们的警戒线,杀进皇宫见隆庆皇帝。

    当年进西苑,是因为有黄锦的带路,能够接近嘉靖皇帝居住的玉熙宫,是因为秦泰借用了先帝的灵位和画像。如今黄锦已经离开皇宫,就算在的话,也不会帮着秦泰通过皇宫第一重的防守。秦泰也已经不是御史言官,甚至于连朝廷正式官员也不能算得上,当然不能也没有机会再一次借用先帝们的灵位和画像。所以秦泰夫妻要是这么闯皇宫的话,成功机会等于零,完全没有一丝一毫的机会。不光闯不进去,而且是有**会被禁卫军直接秒杀。就算不死的话,也会被拖进锦衣卫的诏狱或者东厂的大牢,可能不被折磨死,也会一辈子不见天日,过着生不如死的日子。

    展小小曾经建议,等隆庆皇帝出宫的时候,找一个机会面见隆庆皇帝。可是这个机会好像也没有,因为隆庆皇帝好像到那干了皇帝后,几乎没有离开过皇宫。谭纶曾经和秦泰会过面,告诉过秦泰一些朝廷和皇室的现状。谭纶作为隆庆皇帝在潜邸做裕王时的侍读,算是隆庆皇帝的亲信,他深知隆庆皇帝的习惯和健康状况。谭纶曾经有点含糊地告诉秦泰,隆庆皇帝的身体虽然没有坏到嘉靖皇帝朱厚当年的情况,但是也不是很乐观。要是不加以克制或者治疗的话,估计没有多少年的阳寿。隆庆皇帝不是不知道自己的身体,也对自己的威望有所了解,他不如他的父皇嘉靖皇帝,可能是大明历朝历代以来最窝囊的皇帝。外有权臣内阁首辅徐阶控制朝局,内有李贵妃和大太监孟冲、冯保等人控制内廷,他根本就和一个傀儡皇帝差不多。为此隆庆皇帝也自我放弃,能玩就玩,能吃就吃,只要不死就尽量开心点。为此隆庆皇帝不愿意管朝政,也不愿意离开皇宫,就连看病也省下了。谭纶离开京城的时候,心里有两大担心,第一是担心内阁首辅徐阶一党独大,老师高拱对付不了徐阶。第二就是担心隆庆皇帝的身体,生怕隆庆皇帝突然过世。

    虽然谭纶和张居正都是隆庆皇帝的亲信,当年都当过裕王的侍读。不过张居正现在和李贵妃走的很近,担当着太子的座师。只有谭纶就隆庆皇帝一个靠山,一旦隆庆皇帝死了的话,谭纶就等于失去了一切靠山,将来想要出将入相也没有机会了。所以只有谭纶希望隆庆皇帝能够长命百岁,健健康康地当皇帝。除了谭纶之外,可能只有一个人,也希望隆庆皇帝活得好活得久,那就是大内总管孟冲。孟冲是现任的司礼监掌印太监,是大内太监的头头。他能坐上这个位子,就是因为得到了隆庆皇帝的信任。不过他知道李贵妃对自己有意见,第一秉笔太监冯保对自己的位子虎视眈眈,内阁首辅徐阶也看不起自己。所以只有隆庆皇帝活着、活得好,这才有孟冲的好日子。一旦隆庆皇帝死了的话,孟冲不是会马上被杀,也会被抄家赶出大内。所以当谭纶被赶出京城的时候,孟冲内心有一种兔死狐悲的味道。

第十一回 天家有喜十一

    正当秦泰和展小小想着办法进京的时候,一队人马和他们夫妻撞了一个对面。这群人好像刚刚离京,正要往西走,而且是大官出巡的队伍。秦泰因为不知道对方是谁,所以没有冒然阻拦。

    在古代官员有各自的权限和地盘,不能随便越权。例如京官不能随便出京,地方官员也不能随便离开自己的辖区。就算同在京城的京官,六部和有司衙门也不能插手其他衙门的事情,更加不能越俎代庖。所以到了明朝的时候,很少有人拦路告状,因为绝大多数的官员没有权力管案件。但是京官不是绝对不能出京的,就像秦泰这种官员,可以奉旨或者听从上级调派外出公干。如果是内阁或者六部衙门长官自己委派外出的官员,到地方去公干,这叫做“上差”,主要是督办地方办某一专门事件或者工程、案件的。要是奉旨出京的话,这就是钦差大臣,见官大三级,可就威风了。一般来说钦差大臣除了办自己的差事之外,还有代表皇帝巡视地方的权力,可以对违法违纪的地反官员有处置的权限。这种钦差大臣不但声势浩大,而且威风凌凌,出行的队伍一定会举着“代天巡狩”的钦差专用旗牌。

    为了彰显京官的威严,也为了区分官员的品级和权力,出行队伍的人数和排场有很大的区别。再加上官员本身的专用卫队和排场,这就能够很清楚的区分谁是谁了。按照官场规矩,小官的队伍要避让大官的队伍,不然的话就是僭越,就会被申斥或者罢官。同行的话小官的队伍要在大官的后面,要是好几个官员一起同行的话,就要按照品级和职务论资排辈出行。要是对面撞上的话,小官的队伍要偃旗息鼓,在边上避让大官的队伍,等大官的队伍完全过去了,才可以继续前进。还有在大明官员之中有相当严重的“文贵武贱”的惯例。也就是说文官比同一级别的武官无论是地位还是权限都要高出不少。到了秦泰的时代,文官要比武官高出至少两级,甚至于三级。意思是说一个五品文官也就是一个知府一级的官员,他的权限和可调用的资源,相当于一个正四品的守备武官,甚至于相当从三品加游击将军衔的指挥使武将。

    原因是什么呢?第一皇帝猜忌武将,不愿意看见武将权力过大。第二这些年虽然边关战事不断,但是没有大规模的战乱,所以换算是太平盛世。在太平盛世,武将当然没有文官吃香了。第三在大明文人们不但权力欲|望打,而且善于组建各自的利益集团,排除不是自己人的集团。文官虽然内斗不断,但是绝对不允许武将出头。第四武官毕竟是行伍出身,打仗拼命在行,阴谋诡计是外行,所以武官不是文官的对手。

    明洪武年间的时候除了皇帝代表的皇室之外,还有三大势力存在。第一就是武将组成的开国元勋功臣集团;第二是文人组成的士族集团;第三就是内宫太监和皇亲国戚组成的外戚集团。但是经过洪武皇帝朱元璋清除异己之后,势力最为强大的功臣集团走向了衰弱。建文帝朱允和他叔叔明成祖朱棣的战斗,更加激化了三股势力的斗争。之后功臣集团的势力几乎丧失殆尽,数十个开国功臣及其后人组建的集团,几乎土崩瓦解。功臣们死的死,走的走,剩下的已经起不了什么作用。功臣集团就这么降级为武将集团,不但手中的权限少了绝大多数,就连在朝堂上的话语权也没有了。他们沦落为皇室和权臣的走狗和工具,很难有机会出人头地。士族集团也被削弱,不是因为站错队伍被杀了,就是被皇室利用,彻底沦落为对方的工具。但是皇家需要这些文官帮助朝廷治理地方事务,所以并没有赶尽杀绝,这才给了这些士族集团死灰复燃的机会。外戚集团本来影响受到最小,但是由于太监的出卖,权力几乎给当时的皇帝收了回去。从此原来在外戚手里的权力表面上收归皇帝所有,其实一直在太监们手里。经过这几次洗牌之后,朝廷的权力有了很大的变化。文官为代表的士族集团几乎掌控地方五成左右的资源,就是在中央也有近三成的资源。武将集团就连一成的资源也没有,几乎没有了话语权和争辩的实力。皇帝为代表的皇室宗亲权力最大,几乎可以左右朝局。但是皇帝手里的权力实际上并不多,大多数的权利和资源都在太监集团手里。表面上他们是皇帝的奴才,代表皇帝管理着这些资源和权力,其实就连皇帝本人也不能剥夺太监手里的权限。只不过太监集团要依附在皇帝为代表的皇室上,所以太监集团的老大,也就是司礼监掌印太监需要皇帝亲自任免。这样一来太监集团和皇帝为代表的皇室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相互制约有相互依靠。

    因为太监和皇帝相互支持,所以一般情况下文官为代表的士族集团比不过他们。为了制衡对方,也为了自己手里的权力不再消减。士族集团首先向武将集团示好,并向武将集团说明利害关系,得到武将集团的支持。从而可以和对方分庭抗礼,起码不会太吃亏。

    说服武将集团的理由很简单,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都是朝廷的臣工。对于朝廷来说,虽然拍板的是皇帝一个人,但是早在秦始皇建立帝国的时候起,就有了“君王和臣工共治天下”的大原则。要是皇帝手里的权限过大的话,臣工们的日子就不好过了。相对的臣工们手里的权力过大的话,就会出现权臣,“狭天子而令诸侯”的事情就会重演,更可能会出现改朝换代的局面。虽然太监们不是皇室,更不是皇帝,但是他们和臣工们不一样,他们是皇帝的奴才。为了不让太监们权力过大,为了制衡太监集团,文武官员必须联手。武将集团被士族集团说服了,同意站在士族集团一条战线上。没想到这件事情被锦衣卫上报了皇帝,当时的皇帝大怒,要追究相关责任人。作为皇帝最担心最忌讳的事情就是官员勾结,上下联手企图架空皇权。士族集团为了明哲保身,不但出卖了武将集团,而且联合皇帝给了武将一个致命打击。从此在明朝的武将只有训练士兵的权力,没有调动军队的权限。调动部队的权力在各级文官手里,因为文官们不但有指挥权,而且控制了军队的经费开支。为了活命,为了军队的日常开支,武将们不得不和文官为代表的士族集团卑躬屈膝。为了监督和管理武将和文官,皇帝用太监控制他们。在军队的太监,对武将和士兵有任免和监督的权限,故称之为“监军使”,简称为“监军”。在地方监督地方官员的太监,按照等级不同,分为镇守使、宣抚使、安抚使。镇守使级别最高,几乎和总督差不多大,就是监督地方封疆大吏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