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案追凶》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谜案追凶- 第2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是这个国子监祭酒和内阁关系好的话,这个国子监祭酒就会很吃香。因为他推荐的学子就有可能直接被录用成为官员,省去了一些学生科考的麻烦。要是国子监祭酒和内阁关系不好的话,内阁会严格按照程序要求学子们和其他的考生一样,只有通过了科考才能当官。这时候的国子监祭酒就不值钱了,没有人求他办事,也没有人看得起他。能进国子监的都是有门路的人,父母不是朝廷的勋贵后人,就是朝廷中有地位的大臣子孙。这种人好说起来很客气,不好说话的时候根本不给国子监祭酒面子。高拱自从当上了这个没有地位的国子监祭酒后,没有少受夹板气。比起不高兴的高拱,殷士瞻更是觉得自己委屈。都已经熬到了“大开坊”了,他还是一个翰林院的大学士,就连去国子监当掌事的资格也没有。他们两个人因为得罪了严嵩,严嵩当然不会让他们接近有可能当皇帝的景王千岁,所以他们被安排到了裕王府给裕王当老师。其实等于把他们的前途给毁了,让他们一辈子没有了机会。

    高拱对于出任裕王老师的好事情比较低调,因为他觉得成为裕王老师也不错。当时裕王已经成年自己有了王府,刚好裕王的师傅一个走了一个病了,高拱等于是裕王唯一的老师。这时候的裕王是最寂寞的时候,高拱的出现等于帮助了裕王。裕王把高拱当做自己父亲一样依靠和尊重,所以高拱觉得物超所值。殷士瞻却有点不高兴了,因为他比高拱晚来几年,几乎什么也没有得到。裕王不但是一个没有前途的王爷,更是一个没有野心又多病的皇子。裕王没有前途,在裕王身边更加没有前途。裕王有好几个老师,特别是高拱的存在,让殷士瞻觉得自己留下也是多余的。再说裕王身边有两个一点也不比殷士瞻差的侍读张居正和谭纶。论经验殷士瞻不如高拱,论地位殷士瞻也不如高拱,论聪明和对裕王的忠诚,殷士瞻也不如张居正和谭纶。所以殷士瞻和裕王不亲近,来讲学也是马马虎虎的。

    殷士瞻和高拱第一次的冲突在裕王府,这一次较量就已经决定了两个人不对付。殷士瞻兼裕王好说话,就在讲学之余唠叨自己的待遇和地位问题。裕王问了之后才知道翰林院的主事严嵩控制着,不会放权给不是严嵩的人。殷士瞻要有所进步的话,只有去国子监当二把手的掌事。殷士瞻的学问和经验已经够了的,只要国子监祭酒高拱同意就可以了。严嵩也不会因为这个不起眼的掌事彻底和裕王翻脸。殷士瞻以为说动了裕王,就可以出任国子监掌事了。没想到第一个反对的不是严嵩和严嵩的人,而是国子监祭酒高拱。高拱不但是国子监祭酒,更是裕王府的老师代表,是殷士瞻的直接领导。高拱觉得殷士瞻这时候去国子监不好,他和殷士瞻都是裕王身边的人,要是都在国子监的话,会引起外人的不满。严嵩早已经想对付裕王了,高拱就是严嵩的目标之一,高拱也好裕王也好不能给严嵩有机会出手。再说了嘉靖皇帝本来就不喜欢裕王这个儿子,要是被嘉靖皇帝知道裕王想通过高拱和殷士瞻控制国子监的话,极有可能对裕王不利。高拱说得冠冕堂皇,其实唯一的解释就是他不愿意把唯一的地盘让出来和殷士瞻一起分享。殷士瞻虽然和裕王关系不错,但是高拱和裕王关系更好,最后裕王没有再多说,殷士瞻进国子监的打算落空了。殷士瞻开始记恨上高拱,觉得是高拱妨碍了他的进步。

    当裕王势力打败景王势力后,殷士瞻再一次回到了裕王身边。这时候高拱又一次用一种非常不满的眼神望着殷士瞻,让大家知道高拱对殷士瞻的不满。殷士瞻在裕王最需要的时候离开了裕王,现在裕王有了机会就要回来分成果,大家也觉得这个殷士瞻有点无耻。这时候的殷士瞻已经变了,不再是过去那个嫉恶如仇的山|东大汉了。要不是严嵩已经不行了的话,殷士瞻极有可能转过去投靠严嵩也说不定。高拱不但人前人后说他看不起殷士瞻,而且在裕王面前说了不少殷士瞻的坏话。只可惜裕王是一个念旧的人,看在殷士瞻曾经是他的老师的面子上不愿意追究殷士瞻。(天上掉馅饼的好活动,炫酷手机等你拿!关注起~/公众号(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众号…输入qdread即可),马上参加!人人有奖,现在立刻关注qdread微信公众号!)

第二十六回 莲花之谜二十六

    隆庆皇帝登基后,高拱成为了内阁阁员,兼管户部和工部,成为了红得发紫的隆庆皇帝身边的大红人。殷士瞻十分羡慕,也想得到这份殊荣。殷士瞻想起自己不过还是一个从五品的翰林院大学士,就想为自己谋一个好出路。这时候就连张居正也已经是兵部侍郎了,谭纶也是一个地方大员了,他这个隆庆皇帝当年的老师怎么也应该是一个尚书或者内阁阁员了才对。这个自不量力有厚脸皮的殷士瞻想见隆庆皇帝,但是隆庆皇帝不愿意搭理他。他就直接找到了高拱,他竟然用当初平等的态度向高拱要官当,一点上下尊卑的眼力劲也没有,还把高拱当作当初那个和他一样的小人物看待。高拱因为地位高了,脾气也更加大了,早就不把这个殷士瞻放在眼里。高拱见这个殷士瞻这种态度,索性把最后一丝脸面也不要了,直接拒绝了殷士瞻。殷士瞻这才知道高拱现在的地位已近不是自己可以小看的了,但是这一切已经晚了。

    殷士瞻见得罪了高拱,连忙去找张居正帮忙。没想到张居正虽然和高拱不对付,但是也同样看不起殷士瞻。张居正摆着架子说了一大堆的话,其实告诉殷士瞻,他不想破坏规矩帮助殷士瞻上台。殷士瞻见这个原来的小字辈后辈都敢给自己脸色看,马上觉得自己受到了委屈和打击。殷士瞻离开了张居正那里后,索性直接找到了孟冲。

    殷士瞻曾经也是一个非常痛恨太监的书生。早在他刚刚成为翰林院学士的时候,就发表过一篇针对宦官的言论。他在文章里面痛陈太监的无知和贪婪,更加指名道姓的说出某些太监的肮脏事。其中点名的太监里面就有如今在司礼监当司礼监掌印太监的孟冲。自古文人看不起宦官,宦官也针对文人。不过明朝的内阁和宦官之间的关系就复杂多了,内阁和司礼监相互制约有相互依存。内阁既要防备司礼监的人,优雅和司礼监的人搞好关系,免得司礼监的人在一些事情上做手脚或者找麻烦。要说内阁除了皇帝之外,还怕谁的话,只有司礼监这几个没有子孙根的家伙了。殷士瞻曾经在裕王府打骂过大太监冯保,所以他不敢去冯保那里找不自在。再说了现在司礼监名义上的一把手还是孟冲,这个孟冲不像高拱,绝对不会这么轻易放弃地位和权力的。高拱下了台还是一个退休的内阁首辅,孟冲下了台的话什么也不是了。高拱退休了不会有人真的要高拱难堪或者小命,孟冲的仇人却不会放过孟冲。所以孟冲需要权利,需要有人帮助他。殷士瞻觉得自己就是这么一个人,他可以制约高拱或者张居正,也可以帮助孟冲保住现有的地位。

    孟冲本来不待见这个殷士瞻,但是这个殷士瞻不一样,怎么说也是隆庆皇帝当初的老师。现在虽然殷士瞻有点倒霉,不代表殷士瞻永远不会有翻身的机会。为了和殷士瞻保持一定的关系,为了不把这个殷士瞻彻底得罪,所以孟冲接见了殷士瞻。殷士瞻使出浑身解数终于说服了孟冲,孟冲为了自己的利益已经决定和殷士瞻联手。孟冲回到了宫里之后,马上找到了隆庆皇帝。这时候的孟冲好像充满了活力,大改白天有气无力的样子。他知道隆庆皇帝也在为内阁的好事情担心,高拱和张居正这幅样子令隆庆皇帝很不满。虽然隆庆皇帝有打算让张居正接班当内阁首辅,但是不代表他可以让张居正一人把持朝局。他想利用张居正敲打高拱,同时也用高拱制约张居正。没想到高拱被张居正逼到了墙角后,索性任由张居正一个控制局面。隆庆皇帝要一个能干又听话的张居正,而不是一个一揽大权的张居正。所以孟冲有把握说服隆庆皇帝,更有把握让殷士瞻出山。

    隆庆皇帝之所以会让殷士瞻出山,原因有好几个。第一,殷士瞻也是隆庆皇帝的老师,为了报答他应该给殷士瞻一个比较满意的官位。第二,殷士瞻和高拱不和,又是张居正的前辈,他可以挑起内阁内部的不和,这样对隆庆皇帝绝对有利。第三,殷士瞻不是李贵妃的人,也和太子没有关系,可以培养起来制衡李贵妃和太子。第四,前几天隆庆皇帝想建立一个小型的皇家花园。高拱请病假不参与不理睬,张居正找了一大堆理由拒绝了隆庆皇帝。孟冲告诉隆庆皇帝,只要殷士瞻出来的话,殷士瞻一定帮隆庆皇帝完成这个心愿。第五,这些日子以来张居正越来越放肆,给后|宫的钱越来越少不说,就连隆庆皇帝想做什么事情都要管。殷士瞻这个人上来的话,可以帮隆庆皇帝管着钱袋子,又可以让隆庆皇帝花钱舒服点。所以隆庆皇帝决定启用这个殷士瞻,他直接任命殷士瞻为内阁三辅,负责管理户部和内务府。

    殷士瞻出来担任内阁三辅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批准给隆庆皇帝建一个花园。然后开始树立自己的威信的同时,抓紧时间培养自己的人马。殷士瞻坐了这么多年的冷板凳,也不是一点成绩也没有的。他不但学会了一套财务管理,而且仔细分析了各个派系的优缺点。他暗中联络中间派,还有一部分与张居正不和的旧党势力,组建了第三派系和高拱、张居正分庭抗礼。

    殷士瞻的作为张居正早就知道了,但是张居正并没有太在意。他倒是觉得殷士瞻的出现,可以试验一下手下人的忠诚度和实力。张居正不但要手下人能干,也需要对张居正的忠诚。张居正利用这机会,好好看看几个他关心的人怎么应对的。反而是高拱有点觉得不自在,张居正虽然掌握了内阁的主导权,但是对高拱这个内阁首辅十分礼貌和尊重。这个殷士瞻仗着他和高拱年纪差不多大,同样是隆庆皇帝在潜坻的老师,所以不太尊敬高拱这个内阁一把手。高拱本来就看不起殷士瞻,所以更加觉得殷士瞻是一个必须要除去的败类。

    “会揖”是一种形式也是一种朝廷礼仪,在大明朝的时候很常见。明朝的官场制度已经很完善了,内阁是最高行政衙门,下属六部和各地地方衙门。但是内阁不是没有约束的,至少在形式上有两个可以制约他们的衙门。第一个是司礼监,他们的存在起到制约和监督内阁的作用。司礼监都是太监,太监是皇帝最相信最倚重的人,这已经不是一个秘密了。第二个衙门就是都察院。长官叫左都御史,下设十三道御史衙门。负责监督百官,当然也包括内阁了。都察院有两个特权,第一个是“风闻奏事”。也就是说可以不经过调查,可以把民间或者小道消息直接上报。要是查无实据的话,就算没事了事,要是有事的话,这个官员就倒霉了。第二个权利是越级上报。官场有规矩,一层压着一层,官员不可以越级上报的。例如县里的事情只能由知县来处理,处理不好了也要由知县上报上一级知府衙门处理。知县归知府管,知府归布政使或者巡抚管,任免权在他们的上级手里,吏部只能根据他们的上级决定他们的去留。所以这些官员的前途就在他们上级手里,不得不和上级搞好关系。都察院下属的御史和巡按就不一样了,他们可以直接把问题上报到内阁,甚至于皇帝手上。并且有“言者无罪”这个免死金牌在,就连皇帝也不能把他们怎么样。所以御史们经常把挑战权贵当做一件风光事情来做,甚至于敢于直接批评皇帝的小错误。不过他们也清楚,不能往死里面得罪皇帝。像海瑞这种直接骂皇帝的人,简直是在找死,不是他们都察院的办事风格。为了防止都察院和内阁爆发大的矛盾,为了不给武将和皇帝看笑话,所以内阁想出了这个“会揖”的办法。

    都察院的品级不高,而且都是一些年轻气盛的小伙子,所以相比之下内阁阁员们要把这些御史们年长。出于对内阁阁员们的尊重,出于对长辈的尊敬,这些年轻人要来主动拜访内阁。为了遏制都察院的权力,为了让这些官员廉洁自律,所以除了左都御史是正三品官员外,其他的御史都是正六品,巡按是正七品,各衙门的给事中也在六七品之间。这些人无论是在年纪上,还是地位上都不如内阁阁员,更有一些认识内阁阁员的弟子或者再传弟子。本着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原则,御史们来内阁拜访内阁阁员,内阁阁员也听取一下御史们的建议。因为要相互作揖,所以又叫“会揖”。后来成为了一个常规,每个月的初一十五就是“会揖”日,御史们要来内阁拜会内阁阁员们。

第二十七回 莲花之谜二十七

    “宰相打架”事件地点就在内阁值班房,时间就是“会揖”日这一天。高拱作为内阁名义上的一把手,这一天必须在内阁等待御史们的到来。这不光是对御史们的一种尊重,更是一种把内部矛盾消化的好机会。免得在上朝的时候,给大家看笑话。高拱虽然不管事了,但是这种场面他必须到场。他要告诉大家,高拱还是内阁的内阁首辅,并没有彻底认输。因为内阁只有三个正式成员,所以接见御史们的也只有他们三个内阁阁员。其他的人员不是回避就是各忙各的,会见的地方除了御史们只有他们三个内阁阁老。

    御史们并不是和内阁阁员们一点关系也没有,更多的人早就和这三个内阁阁员认识了。相比之下殷士瞻这个新来的,当然不如高拱和张居正了,所以没有太多的人理会殷士瞻。不是他们不想和殷士瞻搞好关系,而是他们是御史不愿意低声下气地求着殷士瞻这个新来的内阁阁员。

    高拱不但是内阁首辅,更是隆庆皇帝的老师,所以御史们给足了高拱面子。御史们纷纷给高拱行礼,同时几个高拱原来的学生也给高拱行了弟子礼。这就是当国子监祭酒的好处,所有曾经在高拱担任国子监祭酒时候在国子监读过书的人都可以算是高拱的学生。这些学生虽然不是高拱的正式弟子,但是叫高拱一声老师或者先生,高拱不会拒绝。这些御史觉得自己有面子,高拱也觉得自己很威风。这就是殷士瞻一定要托当时还是裕王的隆庆皇帝帮忙让自己进国子监的原因。这是殷士瞻最妒忌高拱的地方之一,要不是当初高拱阻拦的话,殷士瞻也算是这些人的老师,这些人也要给殷士瞻行弟子礼。

    可能是看出了殷士瞻不高兴,高拱反而更加开心起来。他不断地鼓励大家,同时提及他们之间的师生情谊,就是在刺激殷士瞻。殷士瞻的脸色越来越不好,甚至于有一种想离开的打算。可是内阁阁员会见御史是一个规矩,殷士瞻不能让别人觉得自己不懂规矩,不按照传统办事。所以殷士瞻只好忍着,就当什么也看不见好了。

    一个叫韩的人,是一个特别会看人脸色行事的御史。他之所以可以成为御史,就是因为他会看人脸色行事。他本来不算是国子监的学生,更加不能算是高拱的弟子了,但是他厚着脸皮硬是称呼高拱老师,总以高拱学生自居。他看出高拱和殷士瞻的不对付,也知道殷士瞻是怎么上台的。所以当着殷士瞻的面,说要在不久之后的朝堂上举报一个人。这个人不但是一个无耻之徒更是一个依靠宦官出头的官员。当时文人看不起武将,更加瞧不上宦官,要是谁和宦官关系好的话,就是一个被攻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