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朋友去找物业公司,物业公司说房屋质量问题应该找开发商,开发商说应该找施工队。交涉时,开发商代表说:3800多块钱,还能买到什么样的房子?朋友气愤地说:你刚才说什么,你敢再说一遍?那开发商代表识趣地闭嘴了。
这是经济适用住房,开发商还是国有企业北京建工集团房地产开发部,施工单位也是建工集团下属公司。
10月底是交房高峰期。另一位朋友也去收房,是北京另一家国企北京首开集团在地铁沿线开发的一个商品房,70余平方米,一居室。四面墙壁没有一面是规则的,“故意设计都很难设计成这样”;客厅阳台还被切去1/4,堂而皇之放上了外挂空调。
这两套住房的户型面积大致符合某项规定的要求:建筑面积 90平方米左右或以下。
高层住宅,两居室,90平方米——假如宏观调控有关90平方米、70%的规定得以严格贯彻执行,这可能是未来几年中国城市住宅的主流户型。想到这里,我突然对住宅的未来充满了悲观。
在不少城市,90平方米即意味着中低价商品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上海还有一种配套商品房)。我不知道政策部门对限价房的准确定义是什么,但既然要限价,地产商的利润就要受到限制。地产商若想追求更高的利润,就会压榨下游产业的企业,譬如施工企业和装修企业。施工和装修企业要想取得利润,恐怕只有偷工减料,以次充好。
在很多地产商的心目中,中低价商品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就意味着质次价廉,建工集团的那位先生只是不小心道出了他们的心里话。也就是说,刚交付的新房子,墙皮大面积脱落之类,在他们看来是很正常的。
倘若如此,前景就颇值得担忧了。90平方米以下户型将成为市场主流,其中相当一大部分是具有政府保障性质的住房,如果按以上建工集团的逻辑来建设,20年以后,不,也许10年、8年以后,这些房子就会变得很过时、不好用、难改造,甚至面临被拆除的命运。
这并非杞人忧天。很多城市,80年代建设的房子,无论是功能、格局,还是管道、设施,就已证明是非常过时的产品。两年前,北京一位地产商用手指在地图上划了一圈跟我说:我根本不担心北京没地方盖房子,二三环边上*十年代的这些房子,很快就要拆啦。这句话曾经深深地刺痛了我。但我想,她说的是事实。拆除这些粗劣的建筑,也并不令人可惜。而且,现在看来,我们一直在源源不断地供应这种劣质建筑,80年代、90年代直至2006年10月31日……
90平方米之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挑战,并不止于能否设计出三居室来。更重要的是,住宅设计是否人性化,居住是否舒适,格局是否合理,功能是否齐全,若干年后是否可以改造?而这几个问题至少1998前就已提出了,但似乎没有大的改观。也因此,中国房地产难以走出建设与拆除的恶性循环:1987年建设的房子在2006年拆除,2006年建设的房子可能在2012年就要拆除。
有人说,90平方米、70%的规定,将逼迫地产商不得不进行产品创新。但是,我听到的消息是,虽然也有万科等少数几家企业已着手研究小户型产品的创新,但更多的地产商却是在苦苦钻研如何规避政策监管,以使自己成为那少数的30%。我们怎么可能期望这样的地产商能做出90平方米的好产品来?
我不为中国地产感到悲哀,我只为被90平方米框定的70%的人生感到悲哀。
葛东昀:中国房地产拿着钞票奔跑
(2009…08…10 14:35:52)
//blog。sina。/s/blog_48b934d20100e4jt。html
这是一场奔跑,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话来形容目前的情势。
买房人手里攥着钞票,奔走于期房楼盘与二手房之间,用平生最快的速度做着一个标的涉及至少上百万元的决定,为的是在房子稀里糊涂再涨几个点之前买到手,因为他们听说“通胀啦,房荒啦,房子下半年还要涨啊。”
中介们手里拿着买房人拱手送上的钞票,如同自己的钱一样踏实,他们无需太多脚上奔走,舌头在嘴里多跑几圈,买卖合同就签了,中介费一律不打折。但他们得与时间赛跑:这轮行情不知何时就过去了,2008年直到前不久的中介惨状仍历历在目,当前趁着“好光景”必须加把劲;他们得和同行赛跑:这一秒你刚和买主谈完,下一秒卖主电话说“人家能给我多卖10万,不给你们了”。跑过时间,跑过同行,跑过卖家加价的速度,这是此刻中介在做的事。
大房企们手里握着重金,从兢兢业业销售而来,或从银行授信而来,或从股市圈钱而来,或从4万亿分羹而来,争相奔跑着砸向土地市场,用情愿或不情愿的高价砸出了一个又一个新地王。坊间用各种各样的思维分析着房企的心态,说法众多,但事实只有一个:上半年的销售奔跑已经逆转成“捂盘”嫌疑,演变成了今天的“销售越慢越好,拿地尚需努力”。
银行们用争先恐后的速度发放完了2009年约七八成的计划贷款额度,担心坏账、赔本的概率基本忽略不计,因为他们的授信对象足以让他们信心满满,即使出了问题,也总可以找到“兜底”的:政府土储中心,大型央企、国企背景房地产集团或大型央企、国企集团下的房地产企业,大型上市或非上市民营房地产企业。
这一切都与中国用巨大的国家投资拉动经济的策略显效同步,中国也用行动兑现了“先于全球经济复苏”的诺言,跑过了世界经济大势。前两年有一本畅销书,名叫《拿着剪刀奔跑》,当笔者凝神苦索现在的形势,想找一个贴切的表达时,偶然撇见了书架上这本书的书名,灵光一闪套用了过来,“拿着钞票奔跑”,真是感觉再贴切不过了。
从上到下,从国家到民间,跑步花钱“蔚然成风”。所谓“经济危机”实质就是信心危机,人人不敢花钱了,自然经济停滞不再运转。而现在的局面真是令人欢喜,人人跑步花钱,这就是危机解除的标志,钱流动起来了。
可是,喜时尚需忧:在一个循环的经济体中,多赢的局面或是可以实现的,而全赢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拿着钞票奔跑的主体们,谁都想跑赢大势,如同一场赌博,都想在这一轮形势走回调路线之前跑完整圈,谁会是最后的赢家?谁又是输家?总有结局的,除非经济体一直绝对健康向上,那就可以一直跑下去,接力不断。是否有这样的“除非”存在?
这一波的经济复苏是经济刺激政策的成果,而刺激导致的通胀预期又加剧了复苏走向“假象繁荣”的速度,如果说缓慢而有节奏的复苏是成熟经济体此刻的正常表现,那么中国楼市此刻的亢奋则是“假象繁荣”的表征之一,我认为也是现阶段中国经济体的必然表征之一。
从需求看,这次的需求突然膨胀式发作,先导是投资,紧跟着是投机,他们对于通胀及经济反弹感受最为敏感。随后,百试不爽的羊群效应出现了,刚性需求从试探最终被迫走向跟风,从而撑托起涨势预期下的楼市。从供给方看,一旦需求形势反转,土地供应开始放量了,地价开始上涨了,地产商开始涨价了,二手房中介开始强化房价上涨信号了。双方共同作用和推波助澜下,楼市暴涨态势出现了。于是,目前政策监管层面的收紧风出现了,先是严查房企违规,后是信贷、货币政策或转向,再是严查税收,甚而主管部门打起地价、房价战。
这个过程似曾相识吗?是不是每轮房地产调整均大致如此?如果是,如何解释?可以解释的或许是,一个问题不断重现,那必然是“病根”尚未解决,那么上述“绝对健康向上”的“除非”是不存在的。
那么,拿着钞票奔跑的主体们,在可以看到的未来内,总有输赢的。而从有限的经验主义来看,按照搏傻理论,买房人需时刻警惕着,因为没人替你埋单,当然骗贷除外(不要忘了骗贷找银行埋单的副作用是,违法)。
赵炳杰:小心你是投资最后一棒!
(2009…07…02 16:35:59)
//blog。sina。/s/blog_493a1f290100eelw。html
2009年本来应该是个好年景的,不过,最近显然出了不少“人祸”:火车撞了、大桥塌了,快盖好的大楼竟然倒了。。。
我总记得我妈说的一句话:“人不能作(zuo平声),人作有祸”。
最近房价疯涨也就算了,不明白为什么开发商们又玩命地开始抢地了。半年前那一片愁云惨雾、心里没底,刹时间就变成如火骄阳了。这世界真是变化快啊!
最近在跟一个朋友聊天时,她跟我说,还是要买房,没需要买一套放在那里升值呗!我听后哑然。
记得2007年股市突破4500点以后,我身边的小同事们,特别是那些刚刚拿了佣金的销售员们,纷纷开始炒股,上班时间接待客户的热情比不上对股票行情的探讨,大家每天都高兴地互问一句:“今天又赚了多少啊?”那时我就觉得苗头不对。
后来我转去做别的项目。。后来再见到原来的小同事们,没人再提股票了,那成了大家的“隐痛”,辛苦赚来的钱几乎全部蒸发,一切从头再来。就那样熬着,直到现在差不多快两年的时间了。
而今,股市终于又站上了3000点了,这一路高歌猛进一定又催生了一批“富人”。而那些好不容易解了“套”的,不知道还敢否继续在里面淘金,是不是会把积累的财富转移到“不动产”来呢?
不过,“全民投资”是最危险的。
我不得不提醒各位,房地产在所有投资品中是流动性最差的,不易及时变现。如果手头有足够的钱没处花,那么当然可以通过房地产来固化,从而躲避有可能发生的通胀;但是如果是如我这般的工薪族,如果还需要大量贷款来买房,请千万谨慎!
在这里先帮想投资的人算一笔帐:
查了一下东三环一居公寓房的租金报价在3500元到4500元之间;我们暂且按4000元计算;目前东四环外百子湾区域里的新房售价普遍在15000元上下;以一居60平方米计算,一套一居总价在90万元左右。以4000元/月净租金收入(没扣除物业、取暖、税费等),年投资收益率为×12/90=,也就是说差不多要20年可以收回投资。
但这是相当理想的状态。每月能租到4000元的一居室如果现在还能以15000元的单价买到,我们可能都得念阿弥陀佛了。
我们只能赌那些高价拿了地的人会以更高的价格销售他们的楼盘了,这样,如果我们现在买房子,再过两年应该就可以翻番了。
但,这只能是赌!
这样的价格有多大的支撑呢?
在实体经济恢复之前,我们还有多少先富起来的人可以“捞”的?
投资总是有机会的,只是千万不要去接最后一棒!
蔡鸿岩:北京买房“八大傻”
(2009…08…05 00:22:14)
//blog。sina。/s/blog_475ba2990100ed44。html
20世纪90年代,北京曾有过吃饭吃龙虾、购物去燕莎之类朗朗上口的消费“四大傻”流行语。时下楼市再入疯涨期,买涨不买跌的购房人有许多是慌张入市,盲目跟进,动辙数百万投资买一套房,但看上去就像“傻冒儿”一样乱去投资。本人根据亲身接触的一些买*例,总结出购房“八大傻”,以提醒正要买房的兄弟姐妹们千万别拿自己的钱不当钱,乱拽给比你还无知、无脑的开发商,充当他们玩耍资本、冲拼“首富”的垫底炮灰。现将买房“八大傻“归纳如下,请诸位按自己的想法对号入座,看看是否冒过傻气。
第一大傻:看价不看房,买房“不差钱”。全国有钱人都来北京买房,就像《大腕》中说的那样“只求最贵,不求最好”,专挑贵房子买,所以也就有开发商专门琢磨如何忽悠这些外地“老冒儿”。隔一条马路,价格愣高出万元也有人买,品质还不如便宜的楼盘好;
第二大傻:买贵不知贵,道具当“豪宅”。北京相当多“不差钱”的买房人一掷千金,就知道买豪宅。殊不知豪宅与贵族一样,同样讲究血统。“出身”专长建造豪宅的,能打造出传承百年的经典建筑,工艺精益求精。但如果没有经验的,有可能只有外壳装一个迈巴赫的牌子,里面可都用的是生产农用拖拉机的技术和配件。因为卖“迈巴赫”的以前就是生产手扶拖拉机的;
第三大傻:明星当爹妈,智商超低下。近些年有许多“乡下人”进城买房,市场不了解怎么办?看谁有名就买谁。其实不只是地产圈里的人都知道谁的房子能买,谁家的房子打死也不能买,稍了解点房市的人最起码知道哪家开发商“实诚”,哪个开发商喜欢偷工减料,工程质量难有保证。地产圈有不良的风气,许多开发商喜欢在媒体上露脸进行炒作。所谓名人、名盘、名企等之类媒体炒作出来的明星,其实恰恰是个驴粪蛋儿——表面光。一些傻大款买房就认得明星,楼盘品质、合同约定等一概不知,这客观上又助长了开发商更大胆的欺骗,使市场烂盘屡禁不绝。
第四大傻:投资买商住,不识真面目。以前已有无数先烈折在商住之上,偏偏至今还有人相信商住楼可以升值的神话。商住之“伤”,关键在于物业交用后,楼宇的物业管理将陷入彻底的混乱,物业价值因此而受到贬损,最终将会烂掉;
第五大傻:公寓交毛坯,睁眼听瞎话。听说有某一楼盘当酒店式公寓卖,但购房合同上交的却是毛坯房,而这偏偏就有人情愿去买,只因为“人家便宜”。这几乎是老鼠可以捉猫,自己明知道是骗自己的瞎话,为什么还有人去信呢?看来只有用人与家畜智商确实存在差异去解释了;
第六大傻:想好不想坏,销售往坑拽。有人去某个楼盘去买楼,看到离要买的楼很近的位置有一个高高的烟囱,心里打鼓迟疑。售楼小姐看出心思张嘴告诉他,烟囱马上就要拆掉,这位老先生居然就信了售楼小姐的话。开发商为卖楼可是无话不敢说的,这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不是什么稀罕的事,什么这里以后通地铁、有某知名学校、要建公园、是水景公寓之类的允诺说起来全都一套儿一套儿的,买房人大多数都心甘情愿把售楼小姐当作规划部门的政府官员,将卖瓜人吆喝的话信以为真,最终让自己吃亏上当;
第七大傻:便宜房投资,花钱买难受。这种“傻人”一般是穷人居多,认为只要房价低未来就有上涨空间。事实去看,北京远郊区确实新房售价非常之低,而且随市区内房价上涨也在上涨。但这种上涨往往是缺乏二手市场的支撑,二手房价水涨船高,但却有价无市。要记住,房地产投资铁律——第一位置,第二位置,第三还是位置。边远地区虽然房价低,但上涨却很难。何况北京是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越往外走,土地供应量越大,地价房价想涨上去,可是会是城内价格上涨时间的n次方,投资想要有收益又谈何容易!
第八大傻:贪图小便宜,住了才后悔。有“傻冒儿”甚至傻到开发商送一张电影票就决定去买一个总价上百万的房子。几乎所有的人买房时都有“贪便宜”心理作祟,但有经验的投资者绝不惟价格是从,更不会因为一点小小的促销花活儿就被打动下定买房。决定买不买房一定去看开发商过去投资楼盘的品质,看楼盘的产品、物管、交楼的标准,甚至售房面积的核算计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