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魂》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海魂- 第9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颍蝗籅炮塔就没有任何威胁了。这算得上是一发非常“神奇”的炮弹,从其“打”掉了“蒙大拿”好四分之一的主炮火力来看,这发炮弹就算是一枚哑弹,可是其功劳肯定不小。
  第二次命中要害部位是在六点四十分。在第五轮齐射中,一枚穿甲弹命中了舰桥下方的机电室的位置。这是战舰上的辅助机电室,主要就是为电台,雷达等电子设备供电,有一台功率200多千瓦的柴油发电机。而这发穿甲弹不但发生了爆炸,还引燃了储备在这里地柴油。虽然柴油的产生的大火是比较容易控制的,但是战舰上有很多易燃物品,比如水密门上的橡胶。而橡胶在燃烧后会产生大量剧毒的浓烟,司令舱就在上面不远处。很快,浓烟就灌满了周围的几个舱室,最终导致战舰上的舰队司令部官兵不得不暂时撤出司令舱,从而使舰队暂时失去了统一指挥。虽然,这仅仅就十多分钟的事情,可是这也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四点四十三分,也就在“蒙大拿”号即将完成转向,尾部的主炮投入战斗之前,一发穿甲弹打中了战列舰右舷后部两座副炮炮塔之间。并且成功的穿透了主装甲带。进入舰体内部。而中弹部位的下面就是战舰上的6号锅炉舱。虽然“蒙大拿”级的八台锅炉,以及八台蒸汽轮机都设置在单独的舱室内,以提高动力系统的生存能力。但是这发炮弹也至少解决掉了战舰上八分之一的动力,同时导致高温蒸汽泄露,锅炉舱里地官兵全部完蛋,附近的一支损管队也出现了巨大的伤亡。如果不是另外一支损管队及时到达,而且蒸汽很快就从弹孔里散去的话,恐怕还会出现更大地损失。
  在此期间,“广州”号也没有闲着,其表现比“南宁”号还要出色不少。在打出的81枚炮弹中,有44枚命中,其中成功穿透了装甲。还发生了爆炸的炮弹有10枚,造成巨大破坏的有5枚。这5枚炮弹的命中点分别在战舰A炮塔的右前方,炸毁了几个水兵舱。战舰B炮塔右侧,在主弹药舱外爆炸,导致B炮塔主弹药舱的自动通海阀门启动,淹没了弹药舱。右侧3号副炮炮塔,炸毁了整座副炮,并且导致数十枚副炮炮弹爆炸,杀伤了周围的数十名美军官兵。舰桥后方烟囱的中部。炸断了烟囱,使连接在这根烟囱上的1到4号锅炉地输出功率减半。后部桅杆的根部,炸断了桅杆,而倒下的桅杆砸在了C炮塔上面,砸坏了C炮塔的副瞄准仪,导致C炮塔不得不借助D炮塔提供的炮击参数开火。
  “蒙大拿”号在这几分钟里的还击也算得上是猛烈,其首部的六门主炮先后打出了20多发炮弹,可是因为当时战列舰正在全速转向,严重影响到了炮击的精度,而且对方打来的炮弹连续不断地命中,就算大半都没有爆炸,可是这些炮弹砸来,也必然影响到炮击的精度。结果,“蒙大拿”号在这几分钟之内的还击实际上没有起到任何的作用,甚至连对面的两艘战列舰上的官兵都没有感受到威胁呢。
  按理说,通过这几分钟的猛烈炮击,连续有数十发炮弹命中了敌舰,就算打出去的不是可以爆炸的炮弹,全部是实心弹,也足以将敌舰给砸沉了吧。可是,当常荐新惊讶的发现,敌舰的速度没有降低,而且还在继续加速,转向也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更主要的是,敌舰上的主炮根本就没有被彻底的打掉,还在不断开火,随着转向完成,舰尾方向上的主炮也投入战斗的时候,常荐新都不得不感慨,美国人到底造出的是战舰,还是浮动的钢铁怪物?
  “蒙大拿”号达到了70000多吨的满载排水量,超过30000吨的装甲钢板绝不是白白浪费掉的。可以说,“蒙大拿”级是战列舰,甚至是整个战舰历史上装甲防护能力最强悍的战舰之一。如果以尺寸数据来衡量的话,“蒙大拿”级的装甲厚度远超过了“新省会”级。当然,再考虑到装甲钢板的质量的话,也许会有所改变。可是,“蒙大拿”级毕竟是美国海军在结合了众多实战经验与教训之后设计的一种战列舰,而“新省会”级是在战前就设计完成的,而在大战期间的改进是不可能让战舰的性能有本质上的提升。比如,当时“蒙大拿”级大量采用的大角度倾斜装甲设计就变相地提高了战列舰的防御能力。相反,“新省会”级在改进中也只是部分采用了这种方式,而且倾斜的角度都相当有限。毕竟战舰的基本性能已经确定了,任何大范围的改动都将对战舰的其他性能产生严重的影响,工程师也要综合衡量改进对各项性能的影响,才能确定一个最好地改进方案,而这都不可能单方面的提高战列舰的防御能力。
  当时,“蒙大拿”号强悍的防护能力给了常荐新巨大的震撼,甚至让常荐新怀疑,他400毫米口径的穿甲弹能否对付那种“变态”级别的战列舰了。实际上。55倍径的400毫米主炮的威力并不比美国海军50倍径的16英寸主炮差,甚至还要好一点,只是,“蒙大拿”在设计的时候就要求能够承受住自身火力地打击,甚至要求能够应付“大和”主炮的打击。另外,26式穿甲弹在近距离的威力反而不怎么样,其强项是在远距离上打击水平装甲的能力,而当时的交战距离又太近了一点,打不穿敌舰装甲也不算什么希奇的事。
  战斗还在激烈进行之中,也没有机会让常荐新东想西想。特别是当“蒙大拿”号转过了笨重的身躯。尾部的主炮也投入到了战斗中之后,战斗就更为激烈了。而且,常荐新的担心也有点多余。此时“蒙大拿”号只剩下了九门主炮,而且其威力不见得比“新省会”的好,加上“蒙大拿”号之前的损伤,局势对常荐新他们是非常有利的,只需要多坚持一阵,战斗自然就会分出高下来。
  当时,“蒙大拿”号尾部主炮只能共用D炮塔的副瞄准仪,通过战舰内部电话,由D炮塔地炮长将炮击参数报告给C炮塔的炮长,然后两座主炮同时开火。这样一来。炮击速度自然降低了不少,而且C炮塔拿到的炮击参数不是最精确的,也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到炮击的准确性。另外,战舰的指挥官此时并不在司令舰桥与航海舰桥里,因此三座主炮炮塔没有一起开火,A炮塔基本上是在单独作战。
  六点四十四分,“蒙大拿”号尾部的六门主炮打出了第一轮齐射,这次的效果明显好于之前首部主炮地炮击,虽然也没有命中目标。但是有一发炮弹落在了“广州”号后面大概200米处,算得上是一枚近失弹了。
  见到敌舰尾部主炮投入战斗,“南宁”号与“广州”号上的炮手几乎同时转移了瞄准点,都准备先干掉敌舰屁股上的主炮,然后再慢慢收拾掉这艘结实的战列舰。也正是如此,两艘战列舰上的炮手都忘记了,敌舰首部的A炮塔并没有失去战斗力!
  六点四十六分,也就在“广州”号与“南宁”号集中火力对付“蒙大拿”号屁股上的两座主炮塔的时候,A炮塔打出的一轮齐射终于有了结果,一发重达一吨多的穿甲弹直接打中了“广州”号乙炮塔的正面。炮弹的撞击角度几乎是垂直的,而且穿透了炮塔的正面装甲,在炮塔内部爆炸。这是“蒙大拿”号还击时打中的第一发炮弹,而且也是威力最大的一发炮弹!“广州”号的乙炮塔差点就被炸到了半空中,如果不是采用了封闭式弹舱的话,下方的弹药舱都将被引爆。而且,爆炸产生的冲击波还导致后方舰桥里的官兵伤亡大半,幸运的是,舰长等几名重要军官没有阵亡,而且在带伤继续指挥战斗。
  当时,打中了“广州”号的不是一枚重型穿甲弹,而是一枚轻型高速穿甲弹。美国海军是最早使用重型穿甲弹的,而且也最早认识到,重型穿甲弹在近距离交战中的威力严重不足,反而不如轻型穿甲弹。因此,在“蒙大拿”级战列舰上,每门主炮都配备了30发轻型穿甲弹,以应付近距离战斗。虽然这将增加后勤保障的难度,还会因为两种穿甲弹的弹道不一样,所以瞄准计算方式也不一样,如果炮手搞混淆了的话,必然会导致炮弹无法命中目标。但是,毫无疑问的,在近距离战斗中,初速更高的轻型穿甲弹对付垂直侧甲的效果要比重型穿甲弹好得多。
  另外,这也暴露出了“新省会”级的一个问题,即该战舰的装甲不足以挡住自身主炮的打击。“蒙大拿”级使用的主炮威力与“新省会”级的相差不大,也就能够打穿“新省会”的装甲,这无疑是设计上的一个重大缺陷。
  “广州”号没有因此而退出战斗,常荐新在收到了“广州”号舰长发来的报告之后,也没有让其退出战斗,到此,常荐新已经认识到,仅凭“南宁”号,是打不过对面的那艘敌舰的,必须要让“广州”号坚持下去。
  这个坚持很快就收到了效果,六点四十七分,“广州”号丙炮塔打出的一发穿甲弹干净利落的还了对手点颜色。这发炮弹正好打中了“蒙大拿”号C炮塔与基座之间的位置,这里是炮塔上装甲最薄的地方,C炮塔被直接炸毁。几乎同时,“南宁”号的炮击也收到了显著效果,一枚穿甲弹打中了D炮塔的正面装甲上部边缘处,但是没有能够击穿装甲,而是被弹了起来,沿着炮塔顶部飞过,结果把炮塔顶部后方的副瞄准仪给直接抛掉了。也就是说,D炮塔已经失去了瞄准能力,其炮击准确率降低了很多。
  到此,“广州”号重新锁定了敌舰的A炮塔,而“南宁”号则在继续猛击敌舰尾部的D炮塔,了望员并没有看清楚敌舰D炮塔上的瞄准仪是否已经被打掉,搞得炮手仍然将其列为了首要打击目标。而“蒙大拿”号以三门主炮迎战对手的十五门主炮,这种火力上的差距是无法通过防护能力弥补的,这场战斗也基本上没有什么悬念了。
  第二十三卷 前进跳板 第七十九节 趁你病要你命
  除了“南宁”号,“广州”号对付“蒙大拿”号的战斗之外,当时战场上,就数“南昌”号,“南京”号联手绞杀“新罕布什尔”号的战斗最为重要了。
  在“新罕布什尔”号冲出港湾的时候,“南昌”号与“南京”号上的舰长就发现,这艘战列舰出了故障,而且都判断出是舵机有问题,转向灵活性受到了影响,而这必然会对其战斗性能产生巨大的影响,比如使战列舰在规避炮弹的时候显得更加笨拙,从而被更多的炮弹击中。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南昌”号与“南京”号能够迅速击败“新罕布什尔”号的话,那么战场上的局面就将对第三特混舰队更为有利。也正是如此,绞杀“新罕布什尔”号的战斗才变得极为关键。
  因为舵机出了问题,加上转向的时间最晚,直到六点五十二分,“新罕布什尔”才完成转向,而此时战舰上后面的两座炮塔投入战斗的意义已经不是很大了。在前面的十几分钟里,两艘凶悍的战列舰已经让“新罕布什尔”号上的官兵彻底的绝望了。
  在跟随“缅因”号转向之前,“新罕布什尔”号已经向南航行了近2000码,同时因为转向角速度太慢,就无法与对手迅速拉开距离。而在己方火力不如对手的情况下,拉开距离是自保的主要办法,近距离的猛烈炮战对主炮数量少的一方是极为不利的。“新罕布什尔”号的舰长也明白这个道理,可是明白归明白,他却无法改变当时的实际情况。这一点,最终要了“新罕布什尔”号的小命,也让这艘战列舰成为了后面杀出来的三艘战列舰中发挥最差,最没有“价值”的一艘。
  从六点四十一分开始,双方的交战距离已经缩短到了不到5000码。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5000码大概相当于4500米的距离,而55倍径地400毫米主炮身管的长度是22米(没有计算炮膛等部件的长度),也就是说。这个距离大概只相当于205倍身管的长度,而400毫米主炮的精度在2毫弧度以下,也就是说,在4500米的距离上,方位误差半径不到9米,就算将其他影响到炮击精度的因素都考虑进去,误差半径也不会超过15米。“蒙大拿”级战列舰的正面水线宽度是37米。也就是说,战列舰上地炮手只需要瞄准“新罕布什尔”号水线的中央位置。就可以让炮弹命中目标!
  在“新罕布什尔”号还以舰首朝着两艘“新省会”级战列舰的时候,两艘战舰上的炮手设置的瞄准点不是战舰水线的中点,而是战舰司令舰桥的中点。虽然瞄准线稍微高了一点,但是将炮弹飞行时弹道降低的高度计算进去的话,基本上就能保证炮弹落到战舰上了。实际情况也是如此,这也是当时瞄准目标的一种简易办法。
  也正是从六点四十一分开始,“新罕布什尔”号经历了其生命最后关头最为悲惨地十分钟时间。在这十分钟内,“南昌”号与“南京”号将其火力猛烈地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且其相对薄弱的防护能力并没有受到考验,这也算是最为幸运的吧。
  “新罕布什尔”号首先被摧毁的就是舰桥前面的B炮塔。炮手们很快就发现。在瞄准舰桥的情况下。炮弹基本上都会命中B炮塔,结果在B炮塔被摧毁之间,两艘战列舰上的18门主炮一共瞄准舰桥打了三轮齐射。先后有20多发炮弹命中了这座炮塔。实际上,打中B炮塔的第四发穿甲弹就已经使这座炮塔丧失了战斗力。这枚穿甲弹击穿了炮塔的正面装甲,虽然没有爆炸,但是已经让炮塔内部设备严重损毁,根本就无法继续使用了。也正因为这发炮弹没有爆炸,结果又有十几发炮弹陆续砸了下来。到B炮塔被炸上天的时候,两艘战列舰上炮手这才转移了目标。
  这三轮炮击也证明了一点,那就是在5000码的距离上,“蒙大拿”级战列舰上装甲最厚实的部位也挡不住26式穿甲弹的直射,也就是说。26式穿甲弹在50甥地距离上,可以打穿倾斜角达到了40度,厚度超过了500毫米的美军标准装甲钢板,而这基本上相当于垂直方向上近700毫米厚的装甲了。可问题是,除了极为特殊的情况外,“新省会”级绝不会跟任何一艘敌人的战列舰在这么近的距离上战斗。至于26式穿甲弹能不能在远距离交战中打查“蒙大拿”级的两层水平装甲,在当时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得到实战证明的。
  摧毁了敌舰地B炮塔之后,“南昌”号上的炮手选择了一种相对简单的办法。那就是将瞄准点下压大概5米,这样的话,就可以击中B炮塔前面的A炮塔。“南京”号上的炮手做了一个相反的选择,那就是把瞄准点锁定在舰桥上部的桅杆中间,这样炮弹就能打中舰桥了。从这里开始,两艘战列舰就各自挑选了打击位置。
  “新罕布什尔”号的A炮塔并不比B炮塔幸运多少。当时,B炮塔只打出了两排炮弹就被摧毁了,而A炮塔也仅仅只打出了四排炮弹,就被“南昌”号上打来的穿甲弹给击毁。当时,第三枚命中了A炮塔正面的穿甲弹就击穿了装甲,而且在炮塔内部爆炸。炮塔的顶部装甲被爆炸产生的巨大压力给冲到了半空中,如果不是因为炮塔与弹药库之间有自动关闭的装甲滑门的话,那么下方的弹药库也将被引爆。在看到了敌舰A炮塔也完蛋了之后,“南昌”号上的炮手就没有再浪费弹药,重新选择了瞄准点。
  “南京”号的表现差不到哪里去。前面两轮炮击因为瞄准点过高,炮弹都擦着舰桥的顶部飞了过去,没有构成威胁,了望员很快就校正了炮手的误差,“蒙大拿”级的舰桥要比“依阿华”级低矮一些,瞄准点应该向下压。在打出的第三炮弹中,就有两枚穿甲弹准确的命中了舰桥的正面。这两枚穿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