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的功夫人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李小龙的功夫人生-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972年12月1日,李小龙的恩师、一代咏春拳宗师叶问在香港逝世。
  1972年12月22日,《猛龙过江》首映。首轮公映总收入5307000元。再次刷新此前由《精武门》保持的香港电影最高票房纪录。
  1973年,被香港权威的报纸《华侨日报》评选为年度“十大影视红星”。
  1973年2月,由美国、香港合拍的大型功夫片《龙争虎斗》香港开机。
  1973年2月17日,李小龙与美国空手道冠军鲍勃·沃尔在拍摄《龙争虎斗》里的一场打斗戏时,被沃尔手中用作道具的破酒瓶意外割伤右手的三个手指,缝了12针。
  1973年4月,《龙争虎斗》封镜。
  1973年5月10日,李小龙在为《龙争虎斗》英语版配音时晕倒在嘉禾片场,被送往浸会医院急诊室,随后转入九龙圣德勒撒医院作深入观察。
  1973年5月25日,携带圣德勒撒医院的诊断报告,飞往美国洛杉矶作进一步全面检查。
  1973年7月5日,在嘉禾片场试片室与《唐山大兄》、《精武门》两片的导演罗维发生口角以至冲突。罗维报警,警方到场调停。
  

李小龙年表(4)
1973年7月20夜,李小龙在笔架山道碧华园女影星丁佩家中再次晕倒,被送往伊利莎伯医院急救,当晚11点30分被宣布死亡。翌晨,消息传出,震惊了香港和世界。
  1973年7月25日,李小龙遗体在九龙殡仪馆出殡,香港市民万人空巷。
  1973年7月30日,李小龙遗体在美国西雅图比特沃夫殡仪馆举行第二次葬礼,随后在西雅图湖景墓园下葬,李小龙生前亲友与高足詹姆斯·科本、史蒂夫·麦昆、丹·伊诺山度、木村武之、李振辉、秦彼德等为李小龙抬棺送别。
  1973年8月29日,影片《龙争虎斗》在洛杉矶好莱坞中国大戏院隆重首映,再次引起轰动。
  1973年9月24日,香港荃湾裁判署第二法庭,经过六天的“死因研究”后,由陪审团对李小龙的死因进行了最后裁定——“死于不幸”。
  

后记
本书得以顺利出版,要感谢团结出版社史汝勤先生的极力促成,没有您的慧眼和办事效率,书不会这么快便出版;感谢王华女士长期以来对本书的支持,没有你就不会有本书的面世;感谢王建国先生和王爽小姐,你们对本书的图片支持是酷热天气里的一抹清凉;还要感谢以下“编委会”成员为本书付出的努力:何明敏、蔺启、刘波、黄海龙、何建湘、黄乐、阳海涛、朱良英、何仁初、彭雪、侯罗平、张兰等;感谢好书坊的周晓,你为本书的整体设计付出了大量的心力和时间;感谢北京体育大学的卢贤胜先生,你为我在学校的图书馆借了很多写作资料;感谢各地的“龙迷”,你们对李小龙的狂热是本书的缘起;感谢我的朋友周子俊先生,感谢团结出版社的相关工作人员。
  一本书自有自己的命运,一旦诞生便不再属于作者。经历过季节的冷暖和人世的变幻,终有些许东西沉淀于我们的内心。飞扬与落寞,艰辛与得失,阅读与写作,都且由它去,如各人饮水,冷暖自知。
  张小蛇
  2006年7月
   。 想看书来

龙之魂(1)
在西方,提起中国功夫,很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一个名字,那就是——李小龙!这位只有33岁短暂人生的传奇人物,《时代》杂志将其列入“20世纪最有影响的100个人”,英国电视台Channel 4将他列为“历史上最伟大电影明星”之一;他曾两度被国际权威武术杂志《黑带》评为“世界七大武术家之一”;美国报刊把他誉为“功夫之王”,日本人称他为“武之圣者”,香港报纸赞誉他为“当代中国武术及电影史上的奇才”,被全世界一致公认为“发扬中国武术最有成效的人。”
  迄今为止,几乎没有一位艺人像李小龙一样;在逝世那么多年以后仍被人如此关注和广泛地纪念。不可否认,从李小龙1973年7月20日离开这个世界上的第一天开始,李小龙的追随者就已经就开始了对这位功夫皇帝各种形式的追忆和纪念,这种纪念的狂热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减半分,相反,全世界大规模、有组织和自发的纪念逐渐演绎成了一个神话,一个龙的神话,一个不可复制的神话!
  2005年11月27日,香港尖沙咀东部海滨的“星光大道”上立起了李小龙铜像。
  2005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香港的龙迷举行了“香港李小龙节2005”的盛大活动,其标语为:“龙迷无国界,全球齐参与”。这是一个纪念李小龙的“节日”,活动为期一周,除了在星光大道上露天播映数部李小龙的电影外,来自世界各地的龙迷和香港龙迷一起举行了“李小龙大派对”。几天之后,龙迷们进行了“寻龙之旅”,除了追踪李小龙在香港的足迹,还北上广东,参观李小龙故居及顺德李小龙纪念馆。
  2004年11月,波黑莫斯塔尔市中心的西班牙广场竖起了李小龙的塑像。
  2003年,澳门文化中心特别举办李小龙珍贵电影海报及图片展,展品包括原装海报、剧照、戏服及私人信件等,全由李小龙影迷筹集,大部分在澳门首次展出。
  2002年3月26日,李小龙的故乡广东顺德市政府投资及社会各界人士资助兴建的李小龙纪念馆成立。
  2000年10月22日至2001年2月18日,美国三藩市举办了“李小龙回顾展”,这是一次和以往比较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出席人数最多的一次盛况空前的李小龙展览会。展会的展品总数接近250件,其中包括李小龙日记、信件、绘画、哲学笔记以及衣物、武器、训练器械、荣获的奖杯、电影纪念物和其他个人物品以及各国出版的李小龙图书与杂志。
  2000年,在李小龙60华诞纪念会上,有关单位精心选择美国、香港、非洲冈比来等地出品、发行的李小龙收藏品(包括李小龙本人生前使用过的原物)进行展览,其中包括,美国政府为纪念李小龙逝世20周年所特别发行的印有李小龙《龙争虎斗》头像的一美元纸钞。香港李小龙会为纪念李小龙诞辰45周年而特别发行的首日封。
  1999年5月14日,“香港李小龙会”在香港成立。同年,施介强导演的《千禧巨龙》VCD开始发行。
  1998年,香港动画界的顶尖人物马富强筹备“李小龙3D动画”,2000年成功完成。
  1998年,华纳兄弟电影公司发行了《龙争虎斗》电影原声音乐专辑CD。
  1997年,美国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出版了《李小龙——不朽的龙》录像带。
  1993年4月28日,好莱坞最著名的“中国大戏院”前的“星光大道”上印上了李小龙的名字,“李小龙之星”出现。
  ……
  李小龙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商业品牌。李小龙写过的一张“10年之内,我要赚1000万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中国明星”的字条在1993年的遗物拍卖会上卖到了5万美元,他的一张驾照也卖到了7200美元。印有李小龙头像的T恤和以李小龙为原型的李小龙玩具大量生产,成为龙迷的收藏品;李小龙纪念品更是多姿多彩,他在《死亡游戏》所穿的黄色连体服、截拳道训练服、二截棍……电影界对这位功夫巨星的纪念也不示弱,和李小龙相关的音像制品数不胜数: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龙之魂(2)
1984年,《李小龙:传奇》(Bruce Lee:The Legend)录像带由香港嘉禾电影公司与美国CBS & FOX电影公司联合出品,这部港名为《李小龙传》是一部制作精良的李小龙生平纪录片,对李小龙的生平有了一个全景式的介绍。
  1993年,美国华纳兄弟电影公司为纪念李小龙逝世20周年出品了纪录片《李小龙传奇》(Bruce Lee: Curse of The Dragon)。
  1995年,美国遗产公司出品了迄今为止惟一一部片长52分钟的李小龙个人训练纪录片《李小龙截拳道》。
  1997年,由美国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出品片长50分钟的《李小龙:不朽的龙》(Bruce Lee:The Immortal Dragon)录像带。片中有大量李小龙弟子、亲友、家人、同事的现身说法、共同追忆李小龙的镜头。
  ……
  中国也在李小龙逝世后出版了关于他的大量不同版本的录像带、VCD、DVD、书籍:
  1973年,由香港嘉禾电影公司在李小龙逝世后不久出品了追忆李小龙生平的VCD《李小龙的生与死》(Bruce Lee:The Man & The Legend)。
  1982年,香港恒生影业公司出品了由何宗道主演、吴思远导演的故事片《李小龙传奇》(Bruce Lee; True Story)。广州太平洋影音公司1985年引进大陆发行。这是迄今拍得最好的一部李小龙传记故事片。
  1986年12月,漓江出版社出版了由李小龙生前友人、美国影评家布洛克著、高原编译中国大陆首部李小龙传——《功夫巨星》(THE LEGEND OF BRUCE LEE)。
  1988年2月,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国内惟一一部由李小龙原著的《李小龙技击法》(BRUCE LEE’S FIGHTING METHOD)一书的中文译本。
  1998年11月,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香港龙迷廖锦华先生编著的《写真李小龙》一书。
  2002年1月,香港龙迷廖锦华先生与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再次合作分期出版了一套26卷本的李小龙画册《画说李小龙》,用丰富的图片资料来纪念李小龙传奇的一生。
  从1990年6月,第一部真正的李小龙电影录像带《猛龙过江》在中国大陆发行放映以来,在广州新时代影音公司、上海音像出版社等机构的努力下,《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死亡游戏》等李小龙的经典影片开始为大众所熟知。
  20世纪90年代,国内的李小龙与截拳道热开始走向成熟期此外,各地的龙迷涌现出一批各领风骚的青年截拳道研究家与李小龙专家。如陈琦平、郝刚、朱建华、高鸿鹏、魏峰、肖峰、石天龙、香港的廖锦华等等。1992年,河北的石天龙先生、湖南的郝刚先生分别在河北和湖南开办了以弘扬李小龙截拳道为旗帜的武术学校和研究会,“南郝北石”的龙迷名号开始叫了开来……
  这些自发或有组织的纪念形式,都在寄托着对一代功夫巨星李小龙的无限怀念。李小龙以短暂的生命却演绎的不朽的传奇。到底是什么力量让李小龙在人们心中拥有如此高的地位和持久的生命力?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灵魂,永生的灵魂,不死的——龙之魂!
  

一代武学宗师(1)
1961年5月,李小龙进入华盛顿州立大学学习,主修哲学。李小龙最后没有成为哲学家,而成了武术家。哲学没有成为他事业上的牵绊,而是将他对武术的见解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
  1968年,李小龙和朋友开车在路上飞驰的时候,闲聊到了最具突破性和破坏性的西洋剑。李小龙突然茅塞顿开,他说:“依我看来,这种剑术最有效,最见破坏性的技巧可能是‘截击’!”所谓截击,就是面对对手的攻击不躲闪而是直接发出攻击,这种以攻代守的思路确立了“截拳道”的基本思想。但在“截拳道”的名称确立并实践一段时间以后,李小龙的武术和思想有新的境界,他一度对自己的武技命名为“截拳道”而后悔。他觉得“截拳道”可能会变成一种限制,一种局限,所以他一再强调“截拳道”只是一个名称,他经常说:“当你完全明白搏击之道时,你便会知道搏击中是没有一种‘型’或‘式’。”他也告诉人们:“截拳道只是一个名字,仅是武技系统的代号,请不要在这个名字中钻牛角尖!”这种哲学上的否定之否定和名实思辨确实是一般的武术家所难企及的。李小龙因此也成为了一代武学宗师。
  一般的武术者,能将实践与理论联系到一起已属不易,能将理论上升到哲理的高度再运用到实践里,更是难上加难。在李小龙看来,修练功夫的目的不是致力于击破石块或木板,他更关心的是用它影响自己的整个思想和生活方式。仅仅学习某门派或者某人的武术技巧,即使发挥至极限,也不是真正的搏击。成熟的武者应该能自我达到最深的觉悟,而不是做观念上的俘虏。如果随着传统模式走,那人就只能生存在传统的阴影下,了解的只是老套的路子,而不会了解自己本身。
  随着时间流逝,英雄人物也和普通人一样都会死去,会慢慢地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李小龙之所以能长存于人们心中,就是因为他不同于中国的传统武师。传统武师对武道要义秘诀守口如瓶,秘而不宣,即使在性命攸关的非常时刻也很难将其所有传授给弟子。而李小龙却不然,他不但广收门徒,而且不惜采用最有效的现代传播——电影媒介来弘扬他的武道哲学,来宣传他的截拳道。
  所谓截拳道,从字面上讲,就是截击对手攻击的方法。截拳道“没有形式”,它自称是“无型之形,无式之式”。所以截拳道的宗旨是:“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李小龙反对花拳秀腿式的招式,他最崇尚的就是直接的攻击。他提倡速战速决,最好是一出手就能击倒对方,速度是搏击的致胜之道,惟有快,才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任何看过李小龙电影的人,都不会觉得他是在演戏,而更像是在实战,他在片中的打斗几乎不带表演的成份。在影片中,李小龙经常是置身于被敌手重重封死的境地,其他功夫片或其他流派的武术,总是要运用很多招式来化解,连消带打,而李小龙却是用自己最直接、最实用的方法将其破解,简单明了。“没有用的东西你本应该抛弃掉,既然没有用,何必费气力在它上面呢?实用才是真理”,他这样说。
  “真实”是李小龙功夫片的最大特点。因截拳道“简单”、“直接”、“快速”的特点,决定了它不适宜表演。它没有舞蹈一样美丽的动作,往往动作的开始就是打斗的结束。所以,李小龙说,截拳道绝对不适宜表演,它不悦目,但实用。所以,电影界和武术界的一些懂得武术的人对李小龙功夫片的一致评价是:他演的是真功夫。
  “连环三脚”是李小龙的成名绝技,在《唐山大兄》和《精武门》中,李小龙是凌空飞跃踢出脚。其实,李小龙跳不了那么高,但他在合作者嘉禾电影公司的老板邹文怀的说服下借助了弹簧床才达到了那种让观众对其大为赞赏的效果。李小龙始终反感这样做,后来在他自编自导自演的《猛龙过江》中,他就没使用弹簧床,在他看来,实用和花架子是不共戴天的仇敌。
  

一代武学宗师(2)
李小龙对自己的“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的解释是,当你学习实战时,会学习怎样出拳,怎样运用腰腿的力量配合。但在争斗当中,就需要根据对手来调适你的动作,这样就做到了无限。截拳道的宗旨是实用,如果掺入虚伪的东西,必然会将现众引入迷途,从而误人子弟。李小龙是为功夫而电影,不似众多的功夫演员,是为电影而功夫。
  正是李小龙这种讲求实用、直接的武术思想,摒弃一切门派之见的传统,并且利用最先进的技术来宣扬自己的武学观念,从而使得“截拳道”得以发扬光大,被全世界的武术爱好者所接受,也为李小龙赢得了“一代武学宗师”的名号。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不平凡的小人物(1)
李小龙在影片中饰演的角色都是平凡的小人物: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唐山大兄》中旅居泰国的华侨工人郑潮安和《精武门》中出身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