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瞩目的现代名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毛泽东瞩目的现代名流- 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程除国文、英文、算学外,还设有物理、化学、博物、图画等课,比较注重英文。胡适因英文、算学成绩太低,被编在第五班。第二年胡适升入到第二班。他的考试成绩常在前列,所以一年升了四班。国文老师杨千里思想比较开明,用严复译的《天演论》为课本教学生。一次,他出的作文题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试申其义》。胡适作此题时,老师给他的批语是“货利钱二百,以示奖励”。课下,胡适还读了严复译的《群己权界论》等书。由于深受《天演论》的影响,他的笔名就叫胡适,取其“适者生存”之意。适之是他二哥替他取的字。他二哥在上海主持店务,掌握经济大权,胡适一切都得听他的。由于他二哥的介绍,胡适读了朱子的《近思录》,甚觉有趣。后来他回忆说:“我思想走上赫胥黎和杜威的路,正是我从十几岁就十分着重思想的方法了。”见白吉庵的《胡适传》第6页,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5月第1版。虽然如此,但胡适更喜欢读的还是梁启超的文章,觉得他的文章明白晓畅之中,带着浓厚的热情,让人不得不跟着他走,也不能不跟着他想。这种魅力把他带到了新的境界,特别是梁启超著的《新民说》与《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势》对他影响更大。他说:“《新民说》诸篇给我开辟了一个新世界,使我彻底相信中国之外还有高等的民族;《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也给我开辟了一个新世界,使我知道‘四书’、‘五经’之外,中国还有学术思想。”他认为这是学界第一次用历史的眼光来整理中国学术思想。但梁启超做了几篇之后,忽然停止了,使他大失所望。在失望之余,他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补全这部中国学术思想史。虽然他不敢将这个想法告诉别人,但主意已经打定。从此以后,他便开始留心读周秦诸子的书。这就是他后来做中国哲学史的出发点。胡适在澄衷学堂读了一年半,后期当了班长,常登台演讲,改变了过去见人就面红耳赤,问一答一、问二答二的腼腆状况。  

胡适小传(2)
1906年夏天,胡适考入了中国公学。这所学校是一部分留日学生因为日本政府公布《取缔中国留学生规则》,认为这是侮辱中国而退学回国创办的。老师和学生大多是革命党人,有股新气象:穿洋装、剪辫子、用普通话教学,这些都是与众不同的。当时马君武是总教习,他看了胡适的入学试卷后,甚为惊喜,拿去给别的老师传看,大家都说是公学得了一个好学生。胡适入学时,年纪算是比较小的一个,大家把他当作小弟弟看待,给他读《民报》,也不强迫他剪辫子,胡适在中国公学三年始终没有把头上的小辫剪掉,而且也没有人劝他加入同盟会。大家认为他将来可以做学问,要爱护他,所以不劝他参加革命。但是在第一学期,他就加入了学校里几个同学办的“竞业学会”。该学会的宗旨是:“对于社会,竞与改良;对于个人,争自强磨。”为了鼓吹革命,他们办了一个白话报刊,叫《竞业旬报》,在别人的动员下,胡适也用白话文写了一篇《地理学》的文章在第1期上发表。1908年《竞业旬报》复刊,胡适任编辑,从第24—38期,他以铁儿的笔名发表了不少文章,有时,全期文章从论说到时闻,差不多都是他写的。这时,《真如岛》也得到续刊的机会,直出到第十一回,因旬报停刊而止。这段时期,他在第24期上写了抨击清政府的时评,揭露清政府为欢迎美舰来访的种种丑态,并提出强烈的抗议。在此之前,胡适写了《姚烈士传》,对办中国公学而献出生命的这位教育家作了热情的歌颂,说他把办教育看作是自己对国家的大责任,而这个责任比生命还重要。在第27期上胡适还写了宣传爱国主义的《贞德传》,介绍法国的爱国女英雄贞德,期望女青年向她学习。在第26期上,胡适写了《论家庭教育》,主张改良家庭教育,开办女学堂。胡适在第24期上写了《婚姻篇》,批评包办的婚姻制度,主张父母主婚,儿女有权提出自己意见。在第29期上,重载了他为《安徽白话报》写的文章,文章提出为什么一定要儿子的问题,他说儿子、孙子,亲生的、承继的都靠不住。只有一个“儿子”靠得住,便是社会。只有你有功于社会,社会就会永远感谢你,纪念你,其他是靠不住的。以上所举,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总而言之,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胡适写了大量白话文,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主张,而且还得到了写白话文的训练。  1908年9月,中国公学因学生会与校董会发生纠纷,结果引起160余个学生退学,另组织一个中国新公学。胡适参与了这次###。他们在经济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形下,自筹资金艰苦办学。由于经费不足,旧教员不肯来任教。在这种情况下,胡适被聘为教员,教低年级学生的英文。这时他的家庭情况已不如先前富裕,他家经营的茶叶店亏空太大,最后不得不将茶叶店让给债权人。于是他的学费来源断绝,而且还要赡养在老家的母亲,因此他决定放弃将要毕业的学习机会,走上社会自谋生计。胡适这时正是十七八岁的青年,精力旺盛,教书虽然有点吃力,但经过奋斗,还是教下来了。教了一年,据说教得还不坏。当时饶婉泰、杨杏佛、严庄、张吴若等人,都是他的学生。  1910年2月,经原公学老师王云五的介绍,胡适到华童公学教国文,以维持生活。这期间他家已经破产,弟兄们分了家,他的母亲病重,使他精神上很痛苦。在此忧愁烦闷的时候,胡适又遇到一班浪漫的朋友,也就跟着他们浪漫了,有时也学唱戏,同学中有欧阳予倩,后来成了中国戏剧界的名人。这种浪漫生活,经过一场风波之后便中止了。  这年恰逢留美官费生招考,在亲友的资助和勉励下,胡适决定关门读书,准备应考。“他的老师王云五积极怂恿他去报考,而且帮他复习代数、解析几何,这使他非常感动。所以胡适历来对王云五终生执弟子礼甚恭。”见白吉庵的《胡适传》第11页,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5月第1版。5月,胡适与其二哥到北京应考,虽然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还是有点胆怯,怕考不取丢人,所以报名时,不敢用原名胡洪,临时改用胡适这个名字,以防万一。7月出榜,幸而考取清华庚子赔款留学美国的官费生,从此他的名字就叫胡适了。这次考试分两场进行。第一场考国文和英文。国文题为“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说”,胡适认为,题目太死,不易发挥,于是就利用在考前读十三经注疏的知识,按自己的理解做了一篇考证文章交上去。不料那判卷子的先生也有点考据癖,甚为赞赏,大笔一挥,判了个100分。其他老师不同意说,作文那有给100的道理?这位先生说,100分还算少了呢,依我应该打120分才是。胡适的英文考60分。第一关就这样过去了;第二场考得不太好,但有第一场的分数拉着,还凑合。发榜时他考在第55名,共取70名,他也是末尾了,平均分为分。从此,胡适开始了他一生之中最重要的人生阶段,开始接受新思想,并用白话文来表达自己的见解,为后来的学习与工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也可以说到美国留学是他发展的起点,这个起点是比较好的。  9月,他到了美国的纽约州康乃尔大学。在选择专业时,他很犹豫了一阵子。因为他二哥在他出国前曾劝他学工矿,而他对于这个并没有兴趣,于是做了个折中,选学农科;另一个原因是农科不交学费,他可将官费节约下来,寄回国补贴家用。   。。

胡适小传(3)
1915年9月21日,胡适离开康乃尔大学转赴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研究部学习,系主任是杜威博士。从此胡适亲聆其教诲,成为了实验主义的信徒,但在生活中却又使他走向语文革新的道路。这是大势所趋,时代之使然,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逼上梁山”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编的《胡适的日记》第176页,,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是年,美国中国学生会成立了一个“文学科学研究部”,先有一位“留学生监督处”的钟文整,极力主张废除汉字,改用字母,以为教育普及,非有字母不可。胡适对此主张,大不为然,从国文的角度提出问题,参加讨论,曾作文《如何可使吾国文言易于教授》表示反对。胡适在文章里说,汉字之所以不易普及,原因不在汉文,而在于教授的方法。所以他说汉文乃是半死的文字,既然如此,应当跟教外文一样,需要翻译讲解,不能从背诵中去求其字义的了解。由此可见,胡适虽然反对废置文言,但是他这时已经指出它是一种“半死的语言”,而把语体文(白话)称为活的语言了。这是一种进步,也成为他在文学革命道路上的起点。接着9月17日,为了送友人梅光迪入哈佛大学,他又作诗一首相赠。胡适本来对文学革命的方向是很模糊的,但这时他想清楚了,也是形势之所迫,第一次提出作诗需要跟作文一样,用白话来写。这个观点提出后,他的朋友梅光迪及其他朋友,激烈反对,于是展开了一场笔战。胡适在争论中,不断思考,到1916年春得出一个观念:死文字不能产生活文学。他说:“一部中国文学史也就是一部活文学逐渐代替死文学的历史。”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写了一些文章指出:在中国文学史里面,曾经有过许多次“文学革命”,自《诗经》以下,中国诗歌的流变,便是一连串的革命;散文也是如此。他们这群留学生,经过几次辩论后,梅光迪也被胡适说服了,赞成他的主张。胡适更加坚信自己的主张正确,在一首《沁园春》词里,他很有信心地高呼:“诗学革命”开始了。于是,8月21日他在日记里归纳出文学革命的八个要点:(一)不用典。(二)不用陈套语。(三)不讲对仗。(四)不避俗字俗语。(五)须讲求文法。(六)不作无病之呻吟。(七)不摹仿古人。(八)须言之有物。同一天,他写信给陈独秀谈了自己的主张。这就是《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1月这篇文章在《新青年》上发表后,在文化界引起强烈的反响。钱玄同非常赞赏,写信给陈独秀表示自己有此看法。陈独秀认为胡适的文章写得太平和了,于是作了一篇《文学革命论》,紧接着在第二期上发表,正式打起“文学革命”的大旗。与此同时,胡适收到陈独秀的信,信中说,让他到北大,愿把文科学长的位置让给胡适。胡适后来写文章说:自己的历史癖太深,故不配做革命的事业。文学革命的进行,最重要的急先锋是他的朋友陈独秀。他们彼此谦虚,说对方是急先锋。其实他俩的文章在当时都成为青年的“圣经”。随着资产阶级的文化启蒙运动的开展,白话文成为正式的国文,这在我国文化史上是一桩极其重大的事,对后来的新文化运动有巨大的影响。  1917年5月22日,胡适在哥伦比亚大学通过博士论文的最后答辩考试,他的论文题是《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自此,胡适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结束了七年的留学生活,归国到北大教书。是年寒假,胡适奉母命回家结婚。12月30日,举行文明婚礼,胡适穿的是西装礼服,戴礼帽,江冬秀穿花裙,两人相对,恭恭敬敬地行了三鞠躬,胡适发表一通讲话,说如何改革旧礼节等等。这在当时的农村是—件石破天惊的大事,引得乡亲们纷纷议论。  胡适到北大时年方27岁,正值青年,人称胡博士,在当时教授队伍里算是比较年轻的了。他在北大主要是讲中国哲学史。1919年2月,胡适将讲义整理成《中国哲学大纲》(上卷)出版了。是书一出,颇受学术界的重视和欢迎,不到两个月又再版了一次。同年,他与钱玄同、刘半农、马裕藻、周作人、朱希祖等人拟订一个标点符号方案并向###提出,请颁布实行。当时北京的###接受了他们的意见,于1920年2月2日将他们提的方案通知各省区,转发各校采用。  胡适在北大除教课外,仍积极从事于文学革命的活动。1918年1月,他加入《新青年》的编辑工作,与陈独秀、钱玄同、高一涵、李大钊、沈尹默等人轮流负责编辑。从此《新青年》完全发表白话文文章了,而且从这年的第二期开始,每期都刊有胡适、沈尹默、刘半农等人的白话诗,白话风气一时大开。后来胡适将回国前后所作的白话诗集中起来于1920年春出版,题为《尝试集》。  是年,《每周评论》出版,因胡适不主张在《新青年》上谈政治,故有二十年不谈政治的话。他的愿望是想学习欧洲的文艺复兴,专致力于新文化运动,撇开政治,有意识地为中国打下一个非政治的文化基础。于是他写了许多人文哲学和教育方面的文章,如《实验主义》、《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易卜生主义》、《建设的文学革命》等,另外,他还发表了许多演讲,如《品格之养成为教育之无上目的》、《大学开女禁的问题》、《娘子关外的新潮流》等。  1920年3月,胡适发表了《中学国文的教授》一文。在文章里,他根据过去###的规定及自己的经验,对中学毕业生国文应达到的标准提出四条要求。对中学的教育,特别是国文教育有着积极的作用,作出了巨大贡献。  

胡适小传(4)
从1919年起,###每年都办有“国语讲习班”,直到1922年为止。其间,胡适都积极支持讲习班,并亲自讲课。他的《白话文学史》一书,就是在这个班上的讲稿,也是一部开创性的著作,是过去学术界所没有的。  1921年,胡适对《红楼梦》作了《红楼梦考证》。毛泽东评价说:“这是新红学,老的不算,蔡元培对《红楼梦》的观点是不对的,胡适的看法比较对一点。”《历史的回忆·文化名人解析系列·解析胡适》第339页,欧阳哲生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除《红楼梦》外,胡适先后对《儒林外史》、《西游记》、《三国演义》、《三侠五义》、《官场现形记》、《儿女英雄传》、《镜花缘》、《老残游记》、《海上花列传》、《醒世姻缘传》等十余种古典小说进行了考证。从1920年到1933年,十四年之间,他以“序云”、“导论”等不同方式,为上述小说写了约30万字的考证文章。  在当时社会环境与朋友的鼓励下,胡适与丁文江、高一涵等人开始筹备办一个《努力周报》来发表言论,为社会进步贡献一点力量。1922年5月7日,该报第一期正式出版。胡适作《努力歌》一首,代替发刊词。后来《努力周报》在政治上没有多大作为,他们又办了一个副刊《读书杂志》来讨论读书心得。在这份报刊上,曾展开了两次大的讨论:一次是“玄学与科学”之争,另一次是古文讨论。在中国学术史上,这两次讨论都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1922年9月,北洋政府###召集学制会议,讨论学校系统改革学制问题。胡适出席了这次会议,而且是学制起草人之一。这次会议拟定的学制至今仍在使用,影响深远。1923年,北京大学出版《国学季刊》,胡适在“发刊宣言”里提出三点意见,谈国学的整理方法。  1925年初,胡适因为出席了北洋政府召开的善后会议,很受舆论的批评。一些报刊多认为此会为军阀的分赃会议。而胡适却不以为然,他想在政治上也进行一次尝试。社会舆论对他批评并不由此而告终。当时的问题集中在他对封建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