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青年敌后抗日:正是血红时·一路硝烟 作者:克阳;淳馨
正是血红时(三部曲)简介
创作背景和全书结构简介
为纪念全面抗战、南京大屠杀70周年,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安徽文艺出版社于2007年4月正式出版《正是血红时》一书。《正是血红时》是以华中地区抗战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分上下篇,各为20余万字,是老作家克扬近年的力作,由张劲夫题写书名,上篇为《正是血红时》之《一路硝烟》,主要是围绕南京大屠杀后苏皖地区敌后各种抗战力量错综复杂的关系和斗争展开,时间从1938年初至1939年夏;下篇为《正是血红时》之《原野烈火》,主要是围绕新四军、八路军在华中地区建立根据地、抗日反顽武装斗争、统一战线等线索展开,时间从1939年夏至皖南事变后1941年夏结束。
做为《正是血红时》的姐妹篇,我还有一部反映南京大屠杀的长篇小说《创心》,主要是围绕南京大屠杀前后展开的故事情节,时间为1937年底至1938年初,20余万字,与《正是血红时》上篇《一路硝烟》相衔接。安徽文艺出版社准备在今年(2007年),借全面抗战和南京大屠杀70周年之际,将《创心》做为独立的长篇小说,单独出版。
《正是血红时》的《一路硝烟》、《原野烈火》与《创心》三本书,是描写男女主人公关天保、苏祝娟,在抗战时期的不同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政治环境投身抗日战争的故事。这三本书各自独立成卷,也相互衔接,堪称华中抗战题材三部曲。
《创心》简介
这是诞生于南京大屠杀前后的一段传奇故事。
在日寇铁蹄日渐逼近的日子里,在野兽横行的黑暗中,各色人物纷纷登场亮相,做着各不相同的表演,幻想者有之,戴面具者有之,阴毒者有之,发国难财者也有之。然而,更多的是热血者!这些热血青年,爱国官兵有之,青年学生有之,工农市民有之,知识分子有之,他(她)们从东方大屠杀的血泊中站起来,从古都大屠城废墟中冲出来,从千百万难民的眼泪和现实中醒过来,在黑暗中,在屈辱中,在绝望中,他(她)们携起手来,拿起刀枪,以一腔腔热血,喷发出一片片怒火,狂写出一桩桩痛快淋漓而又悲壮的时代故事,揍响起一曲曲众志成城而又凄婉的英雄乐章。
男主人公关天保,本是西北军子弟,国军嫡系军队军官,参加过长城抗战和上海抗战,其父死于中原大战,家人死于南京日寇屠杀,其思想进步、反对内战、抗战积极、多有战功,然而,却被逼的走投无路;李支队,多系热血儿女,三起三落,越战越勇,却也越战越艰难。故事描写南京大屠杀给中国人民带来血腥、黑暗、残酷的灾难,在中国人民的心里留下永远的伤痛,展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抵抗侵略者的顽强精神;刻画了乱世之中的贪婪人性、不良体制和政治团体利益给国家、民族带来的祸害。
小说文风朴实,情节动人,几个大场面的描写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随处可见个性化的艺术匠心,堪称抗战题材和军事题材作品的典范。男女主人公那几起几落的刻骨铭心的生死情缘,那几分几合的不动声色的非常爱恋,那深藏已久的美好向往,那灵魂深处的梦醒冲击,会使你不忍释卷……
《正是血红时》之《一路硝烟》、《原
日军占领南京后,国民党军队四处溃逃,江淮广大地区相继沦为日占区,呈现出严重的无政府、无秩序状态。敌伪肆虐、特务横行、游杂武装割据、国军各个派系间相互武装顷扎,沦陷区人民和社会,饱受乱世之苦。一群热血青年,一帮拜把兄弟,一队爱国官兵,一个封建家庭,在南京大屠杀后的乱世中,在敌后抗战中,演义不同的人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有的成为抗日英雄,有的成为汉奸、特务。以关天保、苏祝鹃为代表的爱国青年学生、官兵、知识分子、民间人士,积极组织抗日武装,他们有热情、有武装、有才华、有抱负,能征善战,却几起几落,他们在重重困难中,在越走越窄的道路上,他们认识了陈毅、刘少奇、罗炳辉,看到了新四军,看到了中国抗战的,乃至中国的新希望。
男主人公关天保,因军队派系和特务组织,嫉贤妒能、顷扎迫害而流落江湖。几次东山再起后,他逐步接受新四军领导,受陈毅委派和刘少奇领导,利用其国军嫡系背景、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各武装集团之间的利益差别,以国共两党之外的第三种政治身份,共、桂、韩各大派系军队之外的第四种武装力量的角色,周旋于国共两党、各武装派系、集团之间,配合新四军和抗日根据地,争取时间、环境、人心、力量,最大程度的实现、融合和巩固抗日统一战线,瓦解和挫败日寇、反共顽固派阴谋,沉重打击了日寇。
作品特点和主旋律
本作品,与多数见世的抗战或战争题材作品比,描写的斗争和人物层次较高,战争场景较大,挖掘历史秘密较深,揭露矛盾更具传奇色彩,在许多方面有了较大的突破。本作品,是苏浙皖敌后抗战文化的通俗、普及和文学读物,显示出哪个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政治背景、文化特色和地域特点。非亲历历练积累、生活厚重凝聚者所能成就,显示出作者驾御故事、文字的高超能力,
在手法上,主要篇幅不是叙述新四军直接抗战战果,而是采取了间接手法,用事实和人心向背说话,表现新四军抗战业绩;在矛盾上,突破了敌、我泾渭分明,各自铁板一块的绝对化手法,更加实事求是的暴露出日、伪、顽以及我方,各自内部的矛盾,表现出时敌时友、时合时分的历史特色;在政治上,突破了只反映我方抗战的传统创作手法,也反映了国民党军队、派系军队、民间武装抗战及其协作抗战,以及矛盾斗争各方领导人,作为个人的人性化的一面;在人物性格上,注意把握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造成的多样、多面性;在脉络上,是按照史实创作;在文化上,倾向于地区和时代风貌;在地域上,更为辽阔,涉及苏皖浙;在斗争上,更则重智斗、文斗和谋略;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刻画上,尽数各家风流,宛如《三国演义》再世。
本作品文风朴实,平淡入手,越读越厚,如潺潺山泉,汇成江河,汹涌奔海;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山回路转,扣人心弦;斗争与战争,场面宏大,惊心动魄,有身临其境之感;人物刻画,徐徐如生、个性突出、入木三分,于无声处,却爱憎分明;景物描写,寥寥数笔,就抓住了灵魂;情感叙述,丝丝入扣,虽小桥流水,似见惊涛骇浪。男女主人公那几度从生死场中诞生的情缘,那不动声色的刻骨之恋和悠悠离情,那深藏已久的美好向往,会使你不忍释卷。
另外,作者有长期战斗生活积累,提取、体验素材直接,把握战争生活准确、客观,不误导,文字相对阳刚、洒脱,适合阳光青、中年和军事爱好人群的口吻。
作者简介
克阳简介
克阳,又名克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文联委员,大学文化, 1939年10月加入新四军,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和沿海岛屿解放战斗、西藏平叛等。
历任教导员、作战科长、副团长兼参谋长、团长、师参谋长、军区军务部副部长、副师长、军副参谋长、军区创作组长。
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连心锁》(合作)、《农奴戟》、《夺刀》、《献礼》、《天干会》、《绿斑指》、《铁血儿女》、《正是血红时》等;(电影剧本《连心锁》;主要编辑作品有《淮南烽火》等)。其中,《连心锁》、《农奴戟》、《献礼》获得北京军区第一、二届文学奖和地方文学奖。
克阳同志不仅是军事题材作家、军旅作家,也是我国少有的亲历战争最多、时间最长的作家。
淳馨简介
薛晓鹏,字淳馨,大学文化,记者,高级经济师,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会员,曾在日本大学学习。历任排长、侦察参谋、连长、股长、所长,曾参加边境作战,立二等战功。
转业后,先后从事税收监察、涉外税收、地方税收、税收稽查、税收宣传工作,增参加历次税制改革和经济政策调整工作,起草了大量税收政策和管理文件,办理过一些重大涉税案件,现在报社工作,处级职务。
编纂出版发行了《涉外税收实务》、《流转税操作》、《税务基层局长论坛》等一批畅销书籍,长篇小说《创心》、《一路硝烟》、《原野烈火》和《沧海无匪》。
老作家克阳,家住南京城江对面不远,南京大屠杀时正值少年。他亲眼目睹了那时太多太多难民们在流离失所中走入绝境,在饥寒交迫中死去,尸陈遍野,眼泪成河;亲自经历了日本强盗无因由的肆意开枪放火屠杀无辜百姓,他们屠杀中国人,只是普遍开展的娱乐游戏;亲耳聆听了更多的血泪和悲痛故事,日本兵在南京地区,在中国,也只有在中国,是一支超大型行刑队;亲身感受了南京大屠杀和日本强盗带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苦难、黑暗、死亡和屈辱、郁闷,而不是日本右翼继承者们所宣称的解放亚洲人民。
按照他的亲身感觉,南京大屠杀所说屠杀30几万中国人,只是有依据的国际法庭数字,是很保守的数字,南京大屠城战乱、屠杀、逃难所造成的中国人罹难,应该在百万左右。老作家克阳几十年来噩梦在身,决心集石成玉,遂成本书,还原历史,以正视听,以慰英灵,以警来人,以飨读者。
上篇:一路硝烟 目录
第一章 父子仇 …… 3
第二章 夫妻怨 …… 9
第三章 兄弟恨 …… 18
第四章 姐妹情 …… 30
第五章 大显威 …… 39
第六章 大挫折 …… 51
第七章 大磨炼 …… 61
第八章 大起步 …… 71
第九章 两家缘 …… 78
第十章 两地心 …… 87
第十一章 两碰壁 …… 97
第十二章 两面官 ……108
第十三章 乱中乱 ……119
第十四章 英雄泪 ……129
第十五章 蒙团猛 ……140
第十六章 生死恋 ……153
第十七章 青春梦 ……162
一路硝烟第一章 父子仇
第一章 父子仇(1)
津浦铁路与洪泽湖之间,田连阡陌,河流纵横,也有些丘陵地和小片湖泊,原本是富庶之区。然而,百余年来,兵火连绵,匪患日盛,闹得丁口减少,荒地增多,便是山林和村竹,也被摧残得稀疏可数了。
山,无论大小,都有川谷和沟壑,而在这里,别管川谷大小,统叫作“港”,还要冠上主人姓氏作为具体地名,诸如张家港、李家港之类。港,本是海湾名称,把它用于谷地,别处大概没有。据沿袭下来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这儿本是海洋,后来淤成内陆,港就成了谷。
在一片丘陵地里,有一道东西走向的大川谷,川里有一条能行驶双桅木船的长河,因为当地首富姓苏,这大川谷便叫苏家港。这“港”里村庄小而密,中央部位却有一座两百余户的大村,一圈砖城,三座大寨门,城外还有圈立式单层铁丝网。村寨北靠矮山,南临长河,寨墙里外都有些大树,远看去就像一座城邑,气派得很。
这便是本“港”首富村,苏氏庄园。然而,江淮间对于城寨的称谓也特别,县治所在地有墙没墙都称城,农村和乡镇凡有城墙的统叫圩子,土匪踞点才叫寨,“寨”也就成了讳词。苏氏庄园既有一圈砖城,依地方通例,它也就叫苏家圩子。
民国二十六年农历腊月24日下午,苏家圩子南门外,由许多块打谷场连结起来的土广场上,有800余名衣着五颜六色、长袍短褂的兵丁在操练步伐。喊操的是个黑脸大汉,说话是山东南部口音,不时粗野地吆喝着:
“听着!当兵的进营盘,就好比囚犯上刑场,叫走就走,叫跪就跪,你姐姐的,你姐姐的!”
照阳历,现在是1938年元月底,天气很冷,这拨子刚拉起来的所谓兵,全缩着脖子弓着腰,步伐也很零乱。那黑脸大汉的叫骂,不起作用,这只是一群乌合之众。
南圩门口,站着一位穿细呢料制服的军官,在无表情地看操。他,细长身架圆脸膛,面容憔悴又蓄一抹小胡子,一副心衰力竭的外表。此人便是这伙杂八队伍的头儿,也是本“港”首富苏家大少爷,苏祝周上校。
操练一阵,散队休息。那山东大汉跑到苏祝周面前,问:“团座,这么着训练行不?”
苏祝周半合着眼反问:“你说呢?”
山东大汉答说:“俺说不清,反正训练就是让小兵听话,打仗窍门就是胆大的吓唬胆小的。”
苏祝周冷漠地一笑:“老弟妙论!”
那大汉奔回操场,苏祝周叹口重气,他那苦脑念头,又像蛇一样在心底游动着。他自己不会带兵打仗,那山东大汉名叫路得胜,是个现代马快,捕人和行刑刽子手出身,队伍怎能办得起来?苏祝周本人长年做警官,后在军队里做政训官, 曾在江苏省保安处做过事,和江苏帮哥儿们无所谓交情,也都认识。年前11月下旬,靠那些人帮忙,从顾祝同那里办来一纸委令,称为“淮下独立团”,他是团长,路得胜是少校团附。他回原籍来抓闹50余日,凑集了这800多人,每天在打谷场上走步子,就算是练兵。自从南京沦陷,江淮一带也是司令多如牛毛,苏上校手里没有军事人才,真可谓有雄心而无劲臂了。他正在苦思到哪里去寻找军事帮手,勤务兵跑来报告:
“帐房先生逼债捕人,圩子里百姓起哄闹事啦!”
“他妈的!”苏祝周转身向圩里走,一面恨声地说,“我一再同他们讲,拉杆子也要先安内后攘外,他们就是不听,简直拆老子台嘛!”
苏家圩里房屋摆得很挤,布局也很杂乱,有几家富户的瓦房大院,大多是穷人们的小院草房。苏祝周家在圩内北端,有大小10道院落,圩寨所以没有北门,那是怕一旦受到攻击,不至于一下子打进他家后院。
这是个杂姓村,佃农占多数,也有几家酒店、饭庄、客栈和鸦片馆,那都是为阔人们和过路客服务的。
苏家大门外竖一对旗杆,这是苏祝周父亲进士功名的标志。此时已经聚来很多人,被两个把门丁阻在门外,乱哄哄的拥挤吵骂。苏祝周翘起小胡子怪模怪样走将来,人们也就很难断定他怎样处断这场纠纷,他当官都在外头,故乡人对他根本不了解。
有几个青年扶着一位老者来到苏家大门前。这老者须眉皆白,看样子有80多岁了,从衣着看,不过是中等农户穿戴,但一进了苏氏宗祠,他就成了“活祖宗”,因为他在全族辈份最高,也是苏家老族长。然而,这老人早年古书读得太多,名号用字太古僻,难读难记,同姓人又不敢叫他名字,所以一生等于没大号。待到他胡子变白了之后,被邻里尊称为“皓翁”,那就算他名字了。皓翁老人一见苏祝周走来,就气抖抖地骂道:
“孽种!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族里人纠葛,自有族规论断,不经同族公议会评议,竟然捕捉本族的人,忘祖忘宗,这还了得!”
“你老放心,我把事情平熄了就是。”苏祝周向老人行个军礼,然后向两个门丁摆摆手,“放大家进去!”
人们进去了一些,大多拥立在门口。皓翁老人由青年们搬只椅子来,扶着坐下,老人用拐杖指着苏祝周说:
“我坐在这等着,看你怎样平熄风潮。你父子俩要是不识相,同族公议会只好把你这一门革除族籍,无族籍的人就是不知礼,不知耻的人,狗日的!”
“是,是。”苏祝周胡乱应着,走进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