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一作《时世行赠田妇》。
'28'‘旋‘,去声。
'29'‘更‘,去声。
'30'‘令‘,平声。‘漂‘,去声。
'31'‘过‘,平声。
'32'‘为‘,去声。
'33'这还不能算是上文所述的那种特定格式,因为那种格式第三 字必须用平声,这句第三字‘玉‘字用的是仄声(入声)。
'34'‘芹‘字今入文韵,但杜甫时代还是真韵字,不算出韵。
'35'‘为‘,去声。
'36'这是以第二字的平仄为标准来衡量的。当然也可以拿‘仄仄 平平仄仄平‘来衡量,不过那样也有不合平仄的地方。下同。
'37'这里所谓‘词‘不是诗词的‘词‘。词类指名词、动词等。
'38'有时候,也有人把字分为动字、静字。所谓静字,当时指的是今天所谓名词;所谓动字就是动词。
'39'代词‘之‘‘其‘归入虚词。
'40'这十一类还不是完备的。
'41'‘思‘,去声。‘论‘,平声。‘清新‘句和‘何时‘句都是拗句。这里可以看出拗句在对仗上能起作用,否则‘庾开府‘不能 对‘鲍参军‘。
'42'‘看‘,平声,读如刊。‘回看‘句是拗句。
。�43'‘为‘,去声。
'44'‘重‘,上声。‘应‘,平声。
'45'如杜甫《春望》,《秦州杂诗》等。
'46'‘离堂‘句连用四个平声,是特殊的拗句,是律诗尚未定型 化的现象。‘悠悠‘句是普通的拗句,用在第七句。
'47'‘骑‘,去声。‘看‘,平声。‘乘‘,平声。‘为‘,去 声。‘闻道‘句普通的拗句,用在第七句。
'48'‘看‘,平声。
'49'全篇用对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都用对仗),也是比 较少见的。例如杜甫《垂白》:‘垂白冯唐老,清秋宋玉悲。江喧长 少睡,楼迥独移时。 多难身何补?无家病不辞!甘从千日醉,未许七哀诗。‘但是尾联半对半不对的就比较多见,例如半对半不对的就比 较多见,例如杜甫《登高》尾联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50'也可以用于颔联,如李白《宿五松下荀媪家》(见32页)。 甚至可以全首不用对仗,如李白《夜泊牛渚怀古》,因为不是常规, 所以不详谈了。
'51'‘看‘,平声。‘为‘,去声。
'52'‘丽‘,‘创‘,都是平声。末联出句‘平平仄平仄‘,是 特定的平仄格式,用在这里等于律诗的第七句。
'53'‘应‘,平声。
'54'刘勰:《文心雕龙。丽辞》。
'55'‘三十一年‘和‘落花时节‘,在整个意思上还是对仗。特 别是‘年‘和‘节‘,本来是时令对。
'56'依平仄类型来看,七言平起式等于五言仄起式,七言仄起式 等于五言平起式。五言平起式相当少见,七言仄起式则比较平起式稍 为少些罢了。
'57'五言除平平仄平仄以外,还有一种比较罕见的拗句是仄仄平 仄仄;七言除仄仄平平仄平仄以外,还有一种比较罕见的拗句的平平 仄仄平仄仄。这一点也与律诗相同。李商隐《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就是这种情况。
'58'‘泊‘,入声。‘烟‘,平声。
'59'‘比‘,上声:‘西‘,平声。
'60'‘恐‘,上声:‘天‘,平声。
'61'‘不‘、‘客‘,入声:‘何‘,平声。
'62'‘看‘,平声。
'63'麌,读y ǔ;荠,读j ì;;潸,读shǎn ;铣,读xiǎn ;筱,读xiǎo ;哿,读g ě;豏,读xià;n。
'64'寘,读zhì;;霰,读xià;n ;禡,读m à;;沁,读q ì;n。
'65'这里所说的元半、阮半、愿半及下面所说的月半,具体的字 可参看附录《诗韵举要》。
'66'第六类和第七类也可以通用。
'67'蒸韵上去声字少,归入迥径两韵。
'68'第三类和第四类也可以通用。
'69'不举上去声韵,因为在这七个韵当中,除尤韵的上声有韵外, 其余上去声韵是罕用的。
'70'莽,读m ǔ。
'71'柏梁体必须一韵到底。
'72'一本作‘出看门‘。
'73'黑体字是平声字或仄声字自相为对。
'74'‘援‘,一作‘缘‘。
'75'叹,平声,读如滩。
'76'‘阁中‘句不粘,是由于初唐律诗尚未定型化。上文讨论王 维的诗时已经讲到。
第三章 词律
第一节 词的种类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诗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 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 把词称为‘诗余‘。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 多。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有一定的。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 定的。
词大致可分三类:(1 )小令;(2 )中调;(3 )长调。 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 外为长调'1'。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对化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 这样的。
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了一些中调和长调。 宋初柳永写了一些长调。 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继起,长调就盛行起来了。长调的特点,除了字数较多以外,就是一般用韵较疏。
(一)词牌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2' (这些格式称为词谱,详见下节)。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 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 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种名 称,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罢了。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
(1 )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3' ,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像菩萨。 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据说唐宣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西江 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2 )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词牌。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4'。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 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 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如梦令》原 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 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念奴娇》又叫《大江东 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 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3 )本来就是词是题目。《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欸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 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 夜。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 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词 题。 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 在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不发生任何关系。 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讲到浪,也不讲到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讲到江南。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 谱的代号罢了。
(二)单调、双调、三迭、四迭
词有单调、双调、三迭、四迭的分别。
单调的词往往就是一首小令。它很像一首诗,只不过的长短句罢 了。例如:
渔歌子'5''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双调的词有的是小令,有的是中调或长调。 双调就是把一首词分为前后两阕'6'。两阕的字数相等或基本上相等,平仄也同。这样,字 数相等的就像一首曲谱配着两首歌词。 不相等的,一般是开头的两三句字数不同或平仄不同,叫做‘换头‘'7'。双调是词中最常见的形式。 例如'8' :
踏莎行(彬州旅舍) '宋'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鹧鸪天 '宋'辛弃疾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碌{ 左为革} ,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 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轮荩?'宋'张元干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兎。 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易老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雁不到书成谁与?‘依词律应作一句读。 )
像《踏莎行》、《渔家傲》,前后两阕字数完全相等。其它各词, 前后阕字数基本上相同。
三迭就是三阕,四迭就是四阕。三迭、四迭的词很少见,这里就 不举例了。
第二节 词韵,词的平仄和对仗
(一)词韵
关于词韵,并没有任何正式的规定。戈载的《词林正韵》,把平 上去三声分为十四部,入声分为五部,共十九部。据说是取古代著名 词人的词,参酌而定的。从前遵用的人颇多。其实这十九部不过是把 诗韵大致合并,和上章所述古体诗的宽韵差不多。现在把这十九部开列在后面,以供参考'28'。
(甲)平上去声十四部
(1 )平声东冬,上声董肿,去声送宋。
(2 )平声江阳,上声讲养,去声绛漾。
(3 )平声支微齐,又灰半'29';上声纸尾荠,又贿半;去声寘未霁,又泰半、队半。
(4 )平声鱼虞;上声语麌;去声御遇。
(5 )平声佳半,灰半;上声蟹,又贿半;去声泰半、卦半、队半。
(6 )平声真文,又元半,上声轸吻,又阮半;去声震问,又愿半。
(7 )平声寒删先,又元半;上声旱潸铣,又阮半;去声翰谏霰,又愿半。
(8 )平声萧肴豪,上声筱巧皓,去声啸效号。
(9 )平声歌,上声哿,去声个。
(10)平声麻,又佳半;上声马,去声禡,又卦半。
(11)平声庾青蒸,上声梗迥,去声敬径。
(12)平声尤,上声有,去声宥。
(13)平声侵,上声寝,去声沁。
(14)平声覃盐咸,上声感俭豏,去声勘艳陷。
(乙)入声五部
(1 )屋沃。
(2 )觉药。
(3 )质物锡职缉。
(4)物月曷黠屑叶
(5 )合洽。
这十九部大约只能适合宋词的多数情况。 其实在某些词人的笔下,第六部早已与第十一部、第十三部相通,第七部早已与第十四部相通。 其中有语音发展的原因,也有方言的影响。
入声韵的独立性很强。某些词在习惯上是用入声韵的,例如《忆 秦娥》、《念奴娇》等。
平韵与仄韵的界限也是很清楚的。某调规定用平韵,就不能用仄韵;规定用仄韵,就不能用平韵。除非有另一体。
只有上去两声是可以通押的。这种通押的情况在唐代古体诗中已 经开始了。
(二)词的平仄
词的特点之一就是全部用律句或基本上用律句。最明显的律句是 七言律句和五言律句。有些词,一读就知道这是从七绝或七律脱胎出 来的。例如《浣溪沙》四十二字,就是六个律句组成的,很像一首不 粘的七律,减去第三、第七两句。这词的后阕开头用对仗,就像律诗 颈联用对仗一样。《菩萨蛮》前后阕末句本来用拗句(仄平平仄平), 但是后代词人许多人都用了律句,以致万树《词律》不能不在第三字 注云‘可仄‘。如果前后阕末句都用了律句,那么,整首《菩萨蛮》 都是七言律句和五言律句组成的了。不过要注意一点:词句常常是不 粘不对的。像《菩萨蛮》开头两句虽然都是律句,但它们的平仄不是 对立的。
不但五字句、七字句多数是律句,连三字句、四字句、六字句、 八字句、九字句、十一字句等,也多数是律句。现在分别加以叙述。
三字句。三字句是用七言律句或五言律句的三字尾。即:平 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如‘须晴日‘,平仄仄如 ‘俱往矣‘,仄平平如‘照无眠‘。两个三字律句用在一起如‘青箬 笠,绿蓑衣‘。
四字句。四字句是用七言律句的上四字。即:平平仄仄,仄 仄平平。平平仄仄如‘天高云淡‘,仄仄平平如‘怒发冲冠‘。两个 四字律句用在一起如‘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如果先平脚,后仄脚, 则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六字句。六字句是四字句的扩展,我们把平起变为仄起,仄 起变为平起,就扩展成为六字句。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如‘我欲乘风归去‘;平平仄仄平平如‘红旗漫卷西风‘。两个六字律句用在一起如‘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八字句。八字句往往是上三下五。如果第三字用仄声,则第 五字往往用平声;如果第三字用平声,则第五字往往用仄声。下五字 一般都用律句。第三字用仄声的如‘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第三字用
平声的如‘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九字句。九字句往往是上三下六,或上六下三,或上四下五。 一般都用两个律句组合而成,至少下六字或下五字是律句。如‘浪淘 尽,千古风流人物‘。
十一字句'30'。 十一字句往往是上四下七,或上六下五。下五字往往是律句。如‘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又如‘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词中还有二字句、一字句、一字豆'31'。 现在再分别加以叙述。
二字句。二字句一般是平仄(第一字平声,第二字仄声), 而且往往是迭句。如‘山下,山下‘。又如王建《调笑令》,‘团扇, 团扇。……弦管,弦管‘。个别词牌也用平仄,如辛弃疾《南乡子》:‘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一字句。一字句很少见。只有十六字令的第一句是一字句。
一字豆。一字豆是词的特点之一。懂得一字豆,纔不至于误 解词句的平仄。有些五字句,实际上是上一下四。例如‘望长城内外‘, 望字是一字豆,‘长城内外‘是四字律句。这样,‘长城内外,惟余 莽莽‘和‘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就成为整齐的对仗。
特种律。特种律句主要指的是比较特别的仄脚四字句和六字句。仄脚四字律句是‘平平仄仄‘,但是特种律句则是‘仄平平仄‘(第三字必平);仄脚六字律句是‘仄仄平平仄仄‘,但是特种律句 则是‘仄仄仄平平仄‘(第五字必平)。《忆秦娥》前后阕末句,依 《词律》就该是特种律句。其实,前后阕倒数第二句也常常用特种律 句。如‘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如梦 令》的六字句也常用特种律句。如‘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 滑‘,‘直指武夷山下‘,‘风展红旗如画‘。又如‘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却道海棠依旧‘,‘应是绿肥红瘦‘。
拗句。大多数的词牌都是没有拗句的。但是,也有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