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路弯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心路弯弯-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再见,表兄。再见,赵青。在今后前进的路上我少不了从你的身上汲取些营养,以增强我自身的力量,助我在文学之路上越走越稳。
走近杨廷贵
    杨廷贵是江西省作家协会和评论家协会双料会员,原在县文联工作。我们虽然同城工作了十余年,并有大部分时间在同一个文化、教育口子上,我与他也只是听其名而不识其人。
粗略的记得,好多年前,有一次与朋友在街道上走过,一位长头发的男人和朋友打招呼,我颇感惊讶,怎么一个男人也蓄留这么个长发呢?朋友告诉我,其人就是本县极有名的作家杨廷贵是也。艺术家嘛,当然也就有他不落俗的一个方面。我想,这也许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的艺术家们的共同喜好吧。君不见广多的电影、电视剧片中的艺术家莫不如是。
好在我终于无意中有了个接近杨廷贵的机会。二00六年八月以来,我陆续的在网络上涂鸦了一些文字,却不料有些文字被某些刊物转载了,以至引发出我很大的兴致。在同事詹双喜的热切鼓动下,要我坚持写下去,别放弃。于是我想哪写哪、信马由缰地涂着。不成想几个月下来,竟有了二、三十万字了,我便挑一些自己较为满意的文字结成集,打印出来自我欣赏了。有时就去双喜的办公室和他说,要他帮我看看,找出不足的地方,然后加以修饰。双喜说,这好办,不过我可是不行,我带你去认识一个人,他可是本县文坛上的大腕,他的见解是常人难及的。
于是,在一个阴雨天,临近正午的时候,我随同双喜来到了位于县城柳树堰的,杨廷贵家中。进入屋中的第一感觉就是杨廷贵似乎不象是我当初一晃而见的那个长头发的男人,站在面前的是一个慈祥、和气而又精气神都焕发的一个健硕的男人形象。他背后墙上挂着一幅他自己手书的一付对联:无聊话少说几句,有为事多做几件。初一看见这对联,便可恍若看出他对生活的态度,亦不免也在我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啊,人生短短几十年,何必要把时光在无聊中流逝,做点实事,你的一生不就很充实么?走进杨家,我等于是走进了课堂,接受了一次人生的教育,我的心里慢慢有了和其亲近的感觉。
接着,我们三人便一起在桌边坐了下来。双喜在经过简单的介绍之后,我便很坦率的说明了我的来意。我说,杨主席,我今天的来意是真心的请你帮我看看这些文章。说话间我从怀里抽出文稿递给他。因为我以前除了工作外的一切时间全用在经商去了,最近闲暇了些,涂抹了这些文字,请你指点指点,并希望你能把你的看法用文字记录下来供我学习和思考。他回答我说,你别听人家的瞎吹,在文学上我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呢。说完又笑笑说,只要你别嫌弃,我这个人有个坏毛病,喜欢说直话,到时你可别不高兴。我说,既是真心求学当然要听真话,我也有个坏毛病,就是“皮厚”不怕人家批评我,挑我的刺的,这样才是真的对我有帮助的。我也风趣地回应着他。
不知不觉,在随后的谈吐中把我俩的心拉近了。他认真的对我说,文稿先放我这里,待我认真的通读后,再把一些想法写出来与你交流,你看行吗?我说,那感情好,我想在以后的路上少不得要你扶一把、牵一程。辛苦了您呐。
由于中午杨廷贵有一个饭局,人家已来电话催了几次,我和双喜便起身告辞出来,杨廷贵说,你就等着我的电话吧,说完我们便匆匆别过。这是我第一次的近距离接触杨廷贵。
一个星期过去了,那天我正在浔阳与赵青表哥在一起聊天,手机上突然接到一个电话,一看号码较为陌生,我便赶紧问道,你是谁呀?话未问完,电话的那头传来了问话,是明然吗?你的文稿我看了,一些想法我也写在了这里,你能来这里么?我一听这话便明白了说,你好,是杨主席呀,今天我在浔阳,不好意思,明天回家了我就去你家里取好吗?好的。他爽朗的答应后便挂了电话。
第二天回到家,我再次的来到了杨廷贵的家里。这次的时间充裕,我便认真的观察起来他的家居的环境。在老杨家院门的墙上嵌着一块石匾,上面雕刻着杨廷贵手书的“柳树堰”三个大字。许是出于对这块地域的记念,怕是很多年后这里随着拆迁和城市改造,这个地名会慢慢的被人遗忘了。小小的院落里一蓬修竹葱郁,在寒冷的冬日里亦焕发着青春的生命新绿,这是否暗喻着杨廷贵做人的品格?进得屋来,他又是装烟,又是倒茶的忙得不亦乐乎,我便赶紧按住他说,你就别客气了,坐下吧,我自己来就行了。于是我们便坐了下来。
他拿出我的文稿还给我,然后又拿出他看完文稿后写就的一些观点和想法递给我,我欣喜的接在手中便细细地读了起来,从文字语言的使用到其特点的构成,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剖析得深入透彻,从思想的角度到情感的向度把握上的分析,见解精辟、明析。可见,他对于一个文学后进和新人积极帮扶的那种关爱和关心的人生态度,是多么的可钦可敬。由此而想到我看过他的一部作品:《寒号鸟》。其中有几篇怀念性的文章,《曹汉英》与《刘极灿和徐美龙》,从文中可以看出他对好人的推崇与怀想。又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其更是一位性情中人,重情重义。
他诙谐地对我说,我这可是“杀猪不在行,破猪在行了。”不知我说的可对?我赶忙应道,真是太中肯了,这也是我最希望看到的你写给我的东西,这会让我受用无穷的。
通过这两次的接触,我感觉我又遇到了一位人生路上的忘年之友。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通过更多的,各个方面的交流,我们的心会靠得愈来愈近,指引我在文学的旅途上战胜艰辛,去学会搏击风浪的本领。
走近杨廷贵,他给我上了人生的一堂好课。
梅 哥
    梅哥,原名余梅生,别称老梅,凡是与他相交相识的人,都一律无论贵贱,均称呼其为梅哥。
晶莹雪花漫空舞,千山竞放一枝梅。不管是银妆的北国还是素裹的南疆,梅在人们的心里,是那么的娇美,那么的自信,那么的坚强。梅花以它的清香,它的清纯,它的不畏风雪的品格向人们展示着它的美丽。
“江南一痴”数老梅,敢想敢做浑不畏。在梅哥的身上有那么一般子韧劲,刚劲和痴劲,他说长不长,道短又不短的一生,有太多的故事让人回味。以至于我今天不由得提起笔来,写出他的一些轶事来与朋友们一起品味,算作是对他的缅怀和思念吧。
可以这么说,梅哥出身寒微,家境贫苦,加上父亲长期被病魔缠身,一家人的生活十分艰难。无可奈何之下,由于他是家中的长子,在他十二、三岁时,便放弃了自已的学业,过早地分担起了家庭生活的重荷。从此,他成了一个连二年制初中都没能念完的肄业生。
他多么想读书啊,可又有什么办法呢?白天,他随大人们去参加生产队的劳动,挣那劳动一天能得到的五分的工分,生产队一个整劳动力每天是十分工,对于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算半个劳动力,这已经是在关照他了。晚上,梅生家矮矮的土屋檐下的小窗里那昏黄的灯火,总是亮到深夜。那是梅生在自学初中的课程,坚持不懈的自学呢。
由于他的勤奋加努力,自身的文化素质在日积月累的学习中逐步得到了提高。各方面的素养,在通过干中学,学中干的过程中,也都有了丰富的积淀。一时间在当地的青年中崭露头角,成了青年中的佼佼者。
于是就有了我与他的相识。
那年,公社新来了个广播员。由于当时公社缺房,没地方安排住宿,便由公社出面商借,借住到我家里来了,住在东边的厢房里。那时我才十来岁,有事没事就跟在他身后转。有时见他绕线圈,有时又见他鼓捣收音机,电话机,还有那,有着长长手柄的留声机。我喜欢听歌,便老缠着他放留声机给我听,听得较多而印象最深的是张帝的即兴歌曲和邓丽君唱的歌,总之,歌名是一下子记不起来了。
他也很喜欢我,总是老弟、老弟的叫我。工作中,有时他要我帮忙递送下工具什么的给他,打打下手,我也乐此不疲。有时晚上守着他工作到深夜,便跟他在一床睡。慢慢的,他便陆续地讲他的故事给我听,在我幼小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于三十多年后,尚且记忆犹新。
他说,他不是党员,可他却曾经当了三年的新丰大队主任。这不为什么,只因为他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敢于创新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这在当时来说,公社领导可谓知人善任。他也的确没有辜负领导的期望,在新丰开创了战天斗地的一派兴旺景象。成了公社的一面旗帜。后来,由于他是非党的原因再没当过村干部。
由于那时公社广播站只有他一个人,既是站长,也是采编人员兼广播员。正是由于在广播站的几年采编工作中,让他的写作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以至于后来十里八乡的人都知道他的文名了。
在公社广播站的那几年,他的精力主要用在宣传毛泽东思想这项政治任务上,也抽出一定的时间对社会上的各种不良现象加以抨击和批评。他真真正正的成了个自由撰稿人,敢于直言时弊,畅抒胸臆。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平头百姓,在他的眼里都是同志加兄弟。你做得好,他就赞你,服你。你做得不对,他就谴责你,批评你。本来他应该有着很好的政治前途的,可由于他那张批评人的嘴和揭示人的笔从不饶人而终于仕途阻绝了。
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他的房间床头贴着他写的一幅格言:“对聋子打官腔,对瞎子瞪眼睛,既威风又保险。”为什么写这样一句话呢?时至今天,我似乎体会到梅哥在时刻告诫自己要踏实做人。因为对着聋子、瞎子耍威风,他们听不见看不着,这当然能够满足自己的虚荣,可面对这样弱者,这威风耍得又有什么意义呢?
他工作起来有一股子痴劲。如果不能及时的完成,哪怕是点灯熬夜也要完成。他为人豪爽,从不拖泥带水。一是一、二是二,钉是钉铆是铆,说一不二。这从他在喝酒的风格中也能表现出来。他常常对人说,他是弹簧酒量,遇强则强遇弱则弱。
可是我记得有一次梅哥喝醉了,躺在我家门前的草坪上睡觉。我怕他难受,便用豆豉泡了一大碗水灌给他喝,喝完后,可能是我挪动了他,他“哇”的一声把喝进去的豆豉水和酒、菜饭一并吐了出来,好大的一滩。
之后,我家养的小花狗来把梅哥吐出来的东西全吃了,没成想,醉了八九个小时不动了,喘着粗气。我们大家全乐了。
后来,梅哥进了信用社。在农村工作的几年,他总是主动去帮助那些困难群众。充分发挥信贷工作的作用,帮助那些在贫困中的人群去脱贫致富。在当地百姓口中,他是个活菩萨,有求必应。代人写报告、家信、申诉信等等的事是几乎不断的,且分文不取。
由于在工作中的优秀表现和社会上的一致赞誉,上级领导对他是另眼相看。随后便被调入县信用合作联社了,并担任了领导职务。
尽管环境变了,他为人的作风没变,他待人的诚意没变,他做人的豪爽没变。不管是年长于他的人,还是年龄相差很大的小辈,他都是以朋友的姿态去结识,去交心。因此,有时人们呼之为老小孩,可见他童心末泯,充满了青春的生命活力。
三年前的黑色星期五,一场噩运夺走了梅哥的生命。天为之悲,地为之痛。那些认识的与不认识的朋友,在出殡的那天都自发地来为他送行,为他壮行。
梅哥,那未知的世界里可有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可有要帮助的人?你现在能歇歇了么?……
大道至简 平淡为归
    一个人出生来到这个世界上,原本是赤条条没带一丝半点来的,可谓简单至极了。在后天的熏染中,有的人能洁身自好,保持了自身的节气,而有的人却经不起诱惑,最后终于倒在了贪欲的面前。
近来,由于经常捉笔的原因,为了开阔眼界、拓宽思路,我便经常的打开电视,浏览各种频道,看看报纸,关心社会热点问题。这一次我记不清是从电视里,还是报纸上读到了这么一句话:“大道至简,平淡为归”。我觉得真是寓意深刻,发人深省。今天拿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希望大家能和我一起分享这句话给我带来的别样的乐趣。
大道至简,平淡为归。从字面意思来解释,我想不外乎是这么个道理:你本是简简单单的来,又为何不淡淡而然的去呢!这看似平凡而简单的道理,在这大千世界里,却又有几人读得懂呢?又有几人能做得到呢?大凡有人说,你行?我便不回答,任其质问。
古语有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其实与大道至简,平淡为归是表述的同一种基本的意思。只是后一句话的思想境界,比之前一句话不知高出了多少个层次了。
按理说,世界本是空洞的,乃无物之世界。只是因为有了人类,才创造了所谓的物质世界。随着人类的进化、进步,便逐渐的丰富了这个世界。依此理推想,一个人来到这世界,只应是,为了丰富这个世界而创造这个世界,而决非是用无休的贪欲来占有这个世界。来时的赤裸经过后天的装扮把原本奉献的精神世界也玷污了,这岂不是可悲又可叹?
我个人认为,一个人的钱财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是吃、住、穿、行的费用,我把他叫做生活费。只要在这些方面基本满足了你的要求,剩余下来的那部分,那才叫做是“钱”呐。
有些人境界很高,他便用这些闲置的钱捐献出来用于公益事业或着慈善事业。可也有些人,竟被贪欲蒙蔽了眼睛。在满足了自己的基本生活需求后,却只顾把眼睛盯在了那叫做“钱”的部分,君不见广多的贪官污吏纷纷在“钱”字上“栽”下马来?
记得好象有个叫吴孟超的院士,在搞科研时,到处拉赞助,争科研经费。为了钱而四处求告。可每次获得巨额的成果奖励时,便又把这些原本属于他的“钱”统统捐了出去,做为科研奖励基金,奖励那些为科学而献身的人们。似乎是超过几千万元之巨了吧。他很淡然的说,我吃的、住的、穿的、用的都有了,我很满足,孩子们都有自己的事业,不需要我操心,我要那么些钱干什么?
是啊,简单而来,淡然而去。说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想想我们自己,你的心态,你的境界若何?朋友,不妨我们平和一下自己的思想,逐步的去学会淡然。
“大道至简,平淡为归。”让我们拥一份心境,慢慢去感悟、去领会!
张世昌其人
    张世昌,从字面意思来看,是老张家在他出生后,希望通过他的降临,老张家族便能够世代其昌的,因故便取张氏之永世其昌之意,给他取名张世昌了。我不知老张家族在得了张世昌之后,现在兴旺昌盛的局面若何。我只知道,他官只做到了芗溪中学的校长,便到顶了。话来叫个股级领导吧,是个没品的官。
张世昌,他是我求知途中的良师益友。为什么这么说,你们听我讲下去就知道了。
张老师是南昌人,六十年代师范毕业后分配在我家乡的小学教书,记得我那时读二年级,他是带我数学课的老师。那时候他年轻,我记得他很活跃,能唱会跳的。只是有时蹦出一句“嗯话什哩”的南昌土话时,让我们满头雾水的不知所云。
小学他带了我一学年的课后,便调走了。因为那时年龄太小,我存在的记忆是很模糊的,印象不是很深。最深的是这么一位男老师竟然很会踢键子,并能踢出各种花式和名堂。脚尖踢,脚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