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气候变化导致人和动物体内环境发生了变化,也就造就了适宜病菌病毒产生或变异的体内环境,于是流感、瘟疫、急性传染之类的病便发生了。
比如,天气潮湿闷热,人的汗黏在身上,出不透,三浊外排受阻,体内便产生湿浊。天气骤然变冷,会造成风寒袭(体)表,而肺主皮毛,肺气要与寒气对峙相搏,就会导致肺热。天气久热不雨,人体气血会向体表和上半身流动,内脏供血必然减少,就会导致中气虚衰。所以,夏天容易拉肚子、得肠胃疾病。
人们常说“大灾之后有大疫”。一方面天灾人祸使生存环境发生剧变,一方面人们因为失去家园和亲人而痛苦惊恐,精神遭受打击造成正气薄弱,病菌病毒于是趁虚而入。
气候变化在中医里叫“六气”,也就是《黄帝内经》提到的“风、寒、暑、湿、燥、火”。中医看待流行*冒、传染病、瘟疫时并不是从病菌病毒的角度,而是从其产生和泛滥的根源——气候变化或气候异常的角度入手的,因此我们会听到“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暑温”和“湿温”之类的中医名词。
在中医看来,病邪(含病毒病菌)盛衰的背后其实是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调节的,那就是天地的变动(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天地之气的变动会影响人体发生失衡。
因此,中医在开药方时会告诉您,这味药是温热的,那个是寒凉的,这个能除湿,那个能润燥,目的就是把人体这个小天地的失衡纠正过来。人体系统运行正常了,体内环境改善了,正气提升了,病邪自然也就退却了。这是一种铲除敌人的生存土壤、断其粮道水源、掐断补给线的策略,正是兵法上的最高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
我推测,先贤们应该是通过“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人事”的方式,找出了病邪(含病菌病毒)与天地运转间的深刻联系的,并创立了“天人相应”的中医体系。这个体系很好地避免了病毒变异和抗药性带来的困扰,并可以从问题的原点着手,以至简应对纷繁,八面玲珑,条理清晰。也许只有明代大医张景岳的话,才能道出这深邃智慧背后的秘密吧。他说:“必有真人,而后有真知,而后有真医。医之为道,岂易言哉!”
第七章 读书治病,不亦乐乎
要么当孔子,要么做庄子
要么“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要么“平易恬惔,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一本很有名的小说,且不说小说的内容,单是这个名字就很耐人寻味。可以说,我们普通人虽然不是大富大贵,绝大部分却也是有饭吃有衣穿,至少不会挨饿受冻。一般情况下,我们也可以按部就班地生活,不会总是面对那种迫在眉睫的巨大危机。
然而,这种习以为常的生活看起来很“轻”,虽然并不沉重,却也是难以承受的。因为就算是干坐着、无所事事、不愁吃穿,我们也常会被无聊、烦闷、焦灼、空虚、压抑以及不知道为什么活着之类的情绪包围着,难以摆脱。这便是现代人生命中普遍存在的那种“不能承受之轻”吧!
于是,有的人成了工作狂,用努力工作充实自己;有的人沉迷于打牌搓麻或电子游戏;有的人依靠酒精自我麻醉;有的人则纵情声色来找乐忘忧……
对于这个问题,儒道两家刚好给出了下面两种不同情况的答案:
当我们能够有所作为时,我们可以学孔夫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专注而投入,以至于忘记了吃饭,垂垂老矣而没有察觉;
当我们无为自处直面内心时,我们可以像庄子说的那样“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惔而无为,动而以天行”,“平易恬惔,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我们越接近这两种境界,自然也就越能达到“烦恼日少,快乐渐增”的生活状态,这便是修心养性的意义所在!
《黄帝内经》开篇就谈到:养生有不同的境界,其中最高境界的人叫“真人”。他们的特点是能够“独立守神”,也就是不为外物所扰,能时时安神、静神。我认为,这里说的“真人”就是在心灵修养上下工夫并达到最高境界的人。
打坐、调息、金鸡独立、听古琴等,这些都是专业而高效的修养工具,是到达健康彼岸的船,但比这些更重要的是信念,即修心养性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活在当下的自处之道。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早晨领悟了“道”,晚上死了也是值得的)
老子说:“(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即使有价值连城的珠宝,有超豪华的座驾,也不如与“道”在一起)
孟子说:“所谓德行圆满的人,就是那些不失纯真,永远保持着赤子之心的人。”
佛家则说:“一念心清净,莲花处处开。”
先哲们陈义高远,或许我们今生今世也无法达到,但至少他们指明了一个方向,让我们看到了健康自在的另一种境界。
就像一个闷热的车厢里,空气污浊,旅客们喧嚣吵闹,令人不胜其烦。有一个人却被一本好书所吸引,旁若无人地沉浸其中,津津有味,怡然自得。世界就是一个大车厢,人生便是一段旅程,圣贤的教诲就写在那本书里。这车厢或许有喧嚣动荡、粗鄙丑陋的一面,但我们依然能够内在充实,在心灵深处找到持久的快乐,在专注与投入之中实现超越。
读什么样的书能治病——有趣的书本草
现代人饮食不节,起居失时,再加上肝火旺,所以多数脾虚,肠胃不好,血气低落。因此需要读些四书五经,以健脾、清心、益智、增长血气。
清代的张潮根据自己读书的感受,又结合中药性味的寒凉温热分类法,列出了各类书籍的“性味”,或寒或热,或甘或苦,很是有趣。只是作为典型的士大夫读书人,他受儒家影响较大,其分类有些尊儒而贬佛道的倾向。喜欢佛道的朋友,大可不必在意。
录于下:
《书本草》
处方一:【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药性:俱性平,味甘,无毒。
疗效:服之清心益智,寡嗜欲。久服令人醉面盎背,心宽体胖。
处方二:【五经】——《易经》《诗经》《尚书》《春秋》《礼记》
药性:俱性平,味甘,无毒。
疗效:服之与四书同功。
处方三:【诸史】——《史记》《汉书》《三国志》《唐书》等史书
药性:唯《史记》《汉书》味甘,(其)余俱带苦。
疗效及副作用:服之增长见识,有时令人怒不可解,或泣下不止,当暂停,复缓缓服之。但此药价昂,无力之家往往不能得。即服,亦不易,须先服四书、五经,再服此药方妙。必穷年累月方可服尽,非旦夕所能奏功也。官料(正史)为上,野(史)者多伪,不堪用。服时得酒为佳。
处方四:【诸子】——墨家、法家、阴阳家、兵家、纵横家等
药性:性寒,带燥,味有甘者、辛者、淡者。
副作用:有大毒,服之令人狂易。
处方五:【诸集】(欧阳修文集、苏轼文集等)
药性:性味不一。
疗效:服之助气,亦能增长见识。
副作用:须择其佳者方可用,否且杀人。
处方六:【释藏、道藏】(佛教书籍和道教书籍)
药性及副作用:性大寒,味淡,有毒,不可服,服之令人身心俱冷。
疗效:唯热中者宜用,胸有磊块者服之亦能消导,忌酒,与茶相宜。
处方七:【小说、传奇】
药性及副作用:味甘,性燥,有大毒,不可服,服之令人狂易。
疗效:惟暑月神气疲倦,或饱闷后风雨作恶,及有外感者服之,能解烦消郁,释滞宽胸,然不宜久服也。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节奏飞快,风气浮躁,很容易导致肝火亢旺于上,心神外散不藏,进而灼伤肺液,使得肺脏收敛功能失常,胸中热而烦闷。因此,需要读些佛道书籍,以降上炎之虚火。
现代人饮食不节,起居失时,再加上肝火旺,所以多数脾虚,肠胃不好,血气低落。因此需要读些四书五经,以健脾、清心、益智、增长血气。
电子书 分享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