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孙子兵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读孙子兵法- 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弁渎飞侠凑崂妫揖刹慷硬欢仙诺芯僦退堑男卸U庋揖蛘叱没兜兰娉袒蛘哒嶂甭纷呓菥丁H绱苏獍悖揖幢闶潜鹊腥撕蟪龆幢闶亲叩那弁渎罚伎梢员鹊腥讼鹊执锉卣恼铰砸兀饩褪恰耙杂匚薄钡拿畲Α�

  军争可以抢占主动权,这是有利的一面;同时军争要劳师动众长途奔袭,部队会受损失,这是不利的一面。

  所以,在战场上抢占主动权,不能不用智谋,不能老老实实的与敌人争速度,这样会给军队带来很多损失。

  如果全军携带所有的辎重去争夺先机,必然行动迟缓,无法抢在敌军到达之前抵达预定地域;如果放下辎重轻装上阵,即便是抢在敌军到达之前赶到了预定地点,一旦投入战斗,没有辎重的战斗也是难以取胜的,如果辎重落到了敌军手里,损失就更是无法估量。所以两者都不可取。

  更严重的是,携带辎重急进,昼夜不停的加倍强行军。如果是走上百里去争利,强壮的士卒先到,疲弱的士卒掉队,其结果只会有十分之一的兵力能够到位。疲劳之师一旦投入战斗,三军将领都可能成为敌军的阶下囚,损失一定非常惨重。如果是走五十里去争利,先头部队的将领会受折损,也只有一半的兵力能够到位。如果是走三十里路去争利,也只有三分之二的兵力能赶到。无论是百里、五十里、三十里去争利,即便是抢占到了主动权,军队没有辎重也会失败,没有粮食也不能生存,没有物资储备也难以为继。

  也就是说:军争一定是“斗智”,而不是“斗勇”,一定要想尽办法让敌军疲惫,我军安逸。

孟良崮战役
孟良崮战役

  1947年3月,蒋介石眼见其有生力量被我军一点点消灭,转而对我山东和陕北解放区实施了重点进攻。蒋介石调集了24个整编师、60个旅,共约45万人,组成3个兵团,由顾祝同任总司令坐镇指挥,采取加强纵深、密集靠拢、稳扎稳打、步步推进的战法,气势汹汹地向我山东根据地扑来。陈毅和粟裕率领我华东野战军灵活机动,忽打忽停,寻机歼敌,但因敌军高度集中,未能达到预期目的,便于5月上旬率主力转至蒙阴、新泰、莱芜以东隐蔽集结,寻找战机。

  敌军司令顾祝同见我军东撤,即令各部“跟踪进剿”,并特命第1兵团司令汤恩伯率领整编74师以及25师和83师,进军沂水。于是,我军就此拉开了孟良崮战役的帷幕。 

  整编74师原为国民党军74军。该师全系美械装备,为甲种装备师,号称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是蒋介石指定的典范部队。师长张灵甫毕业于黄埔军校第4期,在陆军大学甲级将官班受过培训,抗日战争时期,曾被誉为模范军人,在湘西会战中,又因战功卓著而荣获自由勋章,因此深受蒋介石青睐。在江西高安战役中张灵甫一条腿被炸断,送往香港治疗后安上了橡皮假腿。此人仗着蒋介石的器重,骄横异常,出发前口吐狂言:“把陈毅赶进东海里喂鱼去!” 

  华东野战军领导全面分析了敌我态势后认为,我主力正位于坦埠及其两侧地区,可出其不意集结数倍于敌的兵力加以围歼,完全可打有把握之仗。5月13日黄昏,华东野战军领导指挥第1、第8纵队利用地形掩护,穿插揳入74师纵深,割断了74师与其他蒋军的联系。经过了一天的激战,到15日拂晓,第1、第6、第8纵队分别攻占了垛庄和万泉山,完全截断了74师的退路,将其合围于孟良崮及其以北的狭小地区内。 

  得知74师被围,蒋介石急令各部齐头并进,拼死也要解张灵甫之围。遂一方面命令张灵甫坚守阵地,吸引*主力,另一方面严令孟良崮周围的10个整编师,特别是李天霞、黄伯韬的部队尽力支援整编74师,以期内外夹击,聚歼华东人民解放军于孟良崮地区。陈毅命令各阻击部队坚决挡住援敌,同时根据战场情况,重新调整部署,1纵从西,4纵从北,6纵从南,8纵从东,9纵从东北,5个纵队同时对74师发起了总攻。敌人负隅顽抗。李天霞与张灵甫素有矛盾,所以,在蒋介石的催逼下,他的整编83师只派出一个团的兵力弛援。而黄伯韬的整编25师则是不遗余力地执行了蒋的命令。凭借武器之利,到14日上午他们已将战线推到了黄崖山、狼虎山一线。黄崖山距孟良崮6公里,两地隔一段开阔地带而相望,这道山峦自然成了整编25师通往孟良崮的最后障碍,甚至可以说,谁占有了黄崖山,谁就把握了这次大战的主动权。    

  此时,华东野战军6纵16师昼夜行军,开始了夺取黄崖山的行动。48团作为其前锋部队,克服疲累、饥饿之苦,一边行军,一边睡觉(这是在特殊环境下培养出来的特殊能力);一边跑步,一边嚼炒米,终于在15日的拂晓抢到了黄崖山主峰的山脚下,这时候,黄伯韬的一支先遣部队也刚好开到了西面山脚下。胜败就在毫厘之间展开了比拼!“冲!”3营9连连长翟祖光毫不犹豫地带人从东坡攀援而上,敌人则从西坡匍匐而进!比速度!比耐力!比毅力!50分钟后,当翟祖光他们登上峰顶,抢占了制高点时,这股敌人离山顶仅有30米,1分钟的行程!“打!”翟祖光一声令下,百十支汤姆枪、步枪一齐朝敌群扫去,敌人哭喊不迭,丢下尸体,仓惶滚下山去。黄崖山主峰因此控制在了48团手里,16师的其余部队则相继占据了黄崖山附近的猛虎山,万泉山等要点,尽管黄伯韬随后出动营、团级的集团冲锋,企图夺回这些阵地,但地形上的劣势使他的一切努力都化作了徒劳,他只能听着整编74师在枪炮声中沦入灭亡而“爱”莫能助!32年后,当年的6纵司令员王必成在武汉回忆这一段历史时,对抢夺黄崖山之战仍然感慨不已:倘使敌人先我1分钟到达山顶,阻击25师的战斗,乃至整个孟良崮战斗恐怕就是另一番场景了。

  孟良崮上双方展开了争夺战,战况非常激烈。我华东野战军23师夺取万泉山后,立即向74师中心阵地猛扑。副师长戴文贤从师警卫排和部分连队中,抽调精干人员组成了突击小组。时任23师69团1营2连班长的葛兆田有幸入选,并担任主攻。每个突击小组7人,轮番冲锋,猛攻张灵甫的指挥部。不料,前几个小组都失败了。葛兆田一挽袖子,跟着副连长冲了上去。 

  张灵甫的指挥部是在一座山崖根儿里,前面用石头垒了道石墙以防流弹。等葛兆田冲上来,只剩下他、副连长和一名战士。葛兆田持枪高喊:“1营在东,2营在西,3营堵正面,告诉他们缴枪不杀,谁动打死谁!”这时听见敌军指挥部里有人喊:“别开枪,我们投降!”一群官兵随即从指挥部里走了出来。走在最前头的一个军官见只有3名解放军战士,端起冲锋枪就扫。这时副连长受了重伤。葛兆田一下子火了,也抱起冲锋枪“嘟嘟嘟”一梭子。这名军官和一串敌军士兵应声倒地,余下的敌人赶紧高喊:“别打别打,我们真投降!”葛兆田厉声命令:“一个一个地出来,把枪扔在门口!”待敌人全部走出后他数了数,一共83人。这时,葛兆田走过去看那个被打死的军官,身材高大,肩上有两颗将星,胸前还缀满了勋章。当山风掀起他的裤管时,葛兆田发现他的一条腿是橡皮假腿。当时葛兆田也闹不清他是谁,心想反正这个官儿小不了。 

  正在这时,副师长戴文贤率领后续部队冲了上来,一见躺在地上的敌军官,问道:“这个军官是谁打死的?”葛兆田还以为要受表扬,便得意地回答说:“我打死的。”不料,戴副师长发了火:“你为什么打死他?我要处分你!”葛兆田也来了犟脾气,一拧脖子说:“他打我,我不打他?蒋介石打我,我也敢开枪!”戴副师长也不好再说什么,对他说:“那好,你先把俘虏押下去吧!” 

  孟良崮战役胜利结束了。国民党整编第74师及整编第83师一个团共3万余人全部被歼!蒋介石痛失虎将,哀叹74师被歼是他“最可痛心、最可惋惜的一件事”。陈毅司令员兴之所至,挥笔写下了气壮山河的诗篇:“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 

  张灵甫过分的相信美式武器的威力了,过分的自信就会带来疯狂的举动,他忘记了“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胆敢孤军深入,结果全军被围,孤军奋战。张灵甫的运气实在是不好,黄伯韬的援军争夺黄崖山高地的有利地形,只比解放军晚了一分钟,就决定了张灵甫的悲惨命运。孙子说:“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看来张灵甫要好好跟陈毅学一学“军争”了。

昆阳之战
昆阳之战

  西汉末年,政治腐朽,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危机四起。外戚王莽利用这一形势,玩弄权术,夺取政权,建立新朝。但王莽上台后“托古改制”的做法,不仅没有使情况有所起色,反而导致阶级矛盾更趋激化。广大民众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纷纷揭竿而起,以武力反抗新莽的统治。一时间起义烈火燃遍黄河南北和江汉地区,新莽王朝完全处于众叛亲离、风雨飘摇的境地。在当时的众多农民起义军队伍中,尤以绿林、赤眉两支声势最为浩大。他们在军事上不断打击新莽势力,逐渐向王莽统治腹心地区推进。新莽王朝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拚凑力量进行垂死的挣扎,农民起义于是进入了最后进攻阶段。昆阳之战正是这一历史背景下的产物。

  新莽地皇四年(23年)初,绿林军各部乘王莽主力东攻赤眉,中原空虚之际,挥兵北上,在沘水(今河南泌阳境)击灭莽王荆州兵甄阜、梁丘赐部。接着又在淯阳(今河南新野东北)击败严尤、陈茂所部,势力迅速发展到十余万人。在胜利进军的形势下,农民军开始萌发了建立政权的要求,于是在二月间,推举汉室后裔刘玄为帝,恢复汉制,年号更始。更始政权的建立,标志着农民起义进入新的阶段,王莽在政治、军事各个方面日益趋于被动。更始政权建立后,即以主力北上围攻战略要地宛城(今河南南阳),并开进到滍川一带。为了阻止王莽军的南下,保障主力展开行动,更始政权另派王凤、王常和刘秀等人统率部分兵力,乘敌严尤和陈茂军滞留于颍川郡一带之际,迅速攻下昆阳(今河南叶县)、定陵(今河南舞阳北)、郾县(今河南郾城南)等地,与围攻宛城的主力形成犄角之势。这为下一步进击洛阳,与赤眉军会师以及经武关西入长安,消灭王莽政权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王莽政权对更始农民起义军的战略动向十分不安,于是就慌忙改变军事部署,将主力由对付赤眉转而对付更始军。

  三月间,王莽派遣大司空王邑和司徒王寻奔赴洛阳,在那里征发各郡精兵42万,号称百万南进攻打更始军,企图以优势的兵力与农民军进行决战,一举而胜,以确保宛城,安定荆州,保障长安、洛阳的安全。五月间,王邑、王寻率军西出洛阳,南下颍川,在那里与严尤、陈茂两部会合并迫使先期进抵阳关(今河南禹县西北)的更始军刘秀部撤回昆阳。尔后,继续推进,迫近昆阳。

  当42万王莽军逼近昆阳之时,昆阳城中的更始军仅有*千人。如何对付气势汹汹的强敌,更始农民军意见开始时并不统一。有的将领认为敌我兵力众寡悬殊,不易取胜,因而主张避免决战,化整为零,先回根据地,再图后举。但刘秀则反对这种消极做法,主张集中兵力,坚守昆阳,迟滞、消耗王邑军的兵力,掩护主力攻取宛城,然后伺机破敌。这时王邑的先头部队已逼近昆阳城北,在这紧急关头,诸将同意了刘秀的建议。决定由王凤、王常等率众坚守城邑,另派刘秀、李轶等率13骑乘夜出城,赶赴郾县、定陵一带调集援兵。

  王邑、王寻等人统率新莽军蜂涌抵至昆阳城下,将其团团围困。这时曾与绿林军交过手,深知其厉害的严尤向王邑建议说:昆阳城易守难攻,而且更始农民军主力正在宛城一带,我军应当绕过昆阳,迅速赶往宛城,先击败更始军在那里的主力,届时昆阳城即可不战而下。

  然而王邑等人自恃兵力强大,根本听不进这一适宜的意见,坚持先攻下昆阳,再进击更始农民军主力。于是动用全部兵力列营百余座,猛攻昆阳不已。并傲慢地扬言:“百万之师,所过当灭,今屠此城,蹀血而进,前歌后舞,顾不快耶!”40余万王邑军轮番向昆阳城发起进攻,并挖掘地道,制造云车,企图强攻取胜。昆阳守军别无退路,遂依靠城内人民的支持,合力抵抗,坚守危城,多次击退王邑军的进攻,予敌人以很大的消耗和挫折。严尤眼见昆阳城屡攻不下,己军日趋被动,遂再次向王邑建议:“围城必须网开一面,使城中守军逃出一部分到宛阳城下,去散布恐怖情绪,以动摇敌军的军心,瓦解敌军的士气。”可是刚愎自用的王邑依然未能采纳。

  刘秀等人抵定陵、郾县后,说服不愿出兵的诸营守将,于六月初一率领步骑万余人驰援昆阳。此时王邑军久战疲惫,锐气早已丧失殆尽,这就为更始军击破它提供了机遇。刘秀亲率千余援军步骑为前锋,在距王邑军二、三公里处列成阵势,准备接战。王邑、王寻等人自恃兵力雄厚,骄妄轻敌,只派出数千人迎战。刘秀率众奋勇进攻,反复猛冲,当场斩杀王邑军数十人,取得了初战的胜利,大大振奋了士气。这时候,更始起义军主力已攻占宛城三日,但捷报还未传到昆阳。刘秀为了鼓舞全军士气,动摇敌人军心,便制造了攻克宛城的战报,用箭射入昆阳城中;又故意将战报遗失,让王邑军拾去传播。这一消息一经散布,昆阳城中的守军士气更为高涨,守城更为坚决;而王邑军则由于顿兵昆阳坚城,久攻不下,且闻宛城失陷,士气更为沮丧。胜利的天平开始向起义军这一边倾斜了。

  刘秀在取得初战胜利后,又善于捕捉战机,乘敌人士气沮丧和主帅妄狂轻敌的弱点,精选勇士三千人,出敌不意地迂回到敌军的侧后,偷偷地涉过昆水(今河南叶县辉河),向王邑大本营发起极其猛烈的攻击。在此时王邑等人依旧轻视汉军,未把刘秀放在眼里,同时又担心州郡兵失去控制,遂下令各营勒卒自持,不准擅自出兵,而由自己和王寻率领万人迎战刘秀的冲杀。然而,王邑这一做法造成严重的恶果:在刘秀所率的精兵的猛烈进攻下,王邑手下的万余人马很快陷入被动挨打的困境、阵势大乱。可诸将却又因王邑有令在先,谁也未敢去救援,致使王邑军败溃,王寻也做了刀下之鬼。昆阳城内的守军见敌军主帅已脱离部队,敌军阵势已乱,也乘势及时出击,内外夹攻,杀声震天动地,打得王邑全军一败涂地。王邑军的将卒们见大势已去,遂纷纷逃命,互相践踏,积尸遍野。这时又恰遇大风飞瓦,暴雨如注,滍水剧涨,王邑军涉水逃跑而被淹死的不计其数,使得滍水为之不流,只有王邑、严尤等少数人狼狈逃脱,窜入洛阳。

  至此,昆阳之战就在更始起义军歼灭王莽军主力,并尽获其全部装备和辎重的辉煌胜利中结束了。

  昆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在昆阳之战中,刘秀始终抓住“主动权”不放,即便是自己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