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系三雄》内容简介
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是新桂系军阀的代表人物,作为国民党的高级将领,都曾在中国现代战争及政治舞台上叱诧风云,对当时中国的政治局面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本书为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的合传,介绍了三人从青年入军校,协同奋斗创造新桂系到晚年的不同归属的传奇人生,本书的记叙紧紧结合时代背景,既介绍了三人各自的独立的战斗经历,三人分分合合的友情恩怨,也介绍了三人与蒋介石的合作与斗争。记述平实生动、史实真实详尽,配有多幅珍贵史料图片,图文并茂,是了解中国近现代政治军事历史和国民党政治统治的最新力作。
作者介绍:
李永铭、范小方均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历史学教授,两人均著有近现代人物传记和事件专著如《民国政要的最后岁月》、《张群传》、《武汉大会战》等等。
《桂系三雄》目录
陆军小学堂的青少年学生 /1
地灵人杰 /1
军校生活 /4
学生军敢死队北伐 /10
军事院校的严格训练 /13
屯兵五属崛起玉林 /17
军中“李铁牛” /17
粤桂之战 /24
六万大山聚精英 /26
玉林初聚 /28
梧州拓展 /35
定桂、讨贼两大军 /40
卓然现身的新桂系 /46
“联沈倒陆,先陆后沈”策略 /46
掷杯明誓 /50
扫平陆荣廷 /53
阻遏刘震寰 /55
击败沈鸿英 /57
坚拒唐继尧 /64
出兵援粤 /72
两广“统一” /77
北伐中坚 /89
搅动湘局 /89
援湘之战 /92
誓师北伐 /95
决战两湖 /100
转战江西 /106
挺进安徽 /111
“小诸葛”的奇兵与险招 /113
蒋桂合作与矛盾 /118
参与清党 /118
争夺北方地盘 /123
逼蒋下台 /127
栖霞、龙潭之战 /131
控制南京特别委员会 /135
西征讨唐 /138
粤桂斗法 /146
北驻唐山 /153
蒋桂战争 /160
对抗裁兵编遣 /160
李、白脱逃 /166
武汉桂军瓦解 /170
困兽犹斗 /174
卷土重来 /178
参与中原大战 /183
三雄分途 /188
两广合作倒蒋 /194
“建设广西,复兴中国” /202
浴血抗战八桂军 /211
“焦土抗战”论 /211
两广“六一运动” /215
衔命出征 /226
血染台儿庄 /236
武汉大会战 /247
鏖战鄂北豫南 /253
昆仑关攻坚 /260
制造千古奇冤 /266
治桂与治皖 /268
问鼎中枢三雄再联手 /273
参选副总统 /273
黄、白助选 /279
收拾新桂系 /286
大势已去 /290
第三次逼蒋下台 /290
和战之争 /295
试探深浅 /299
无果的和谈 /307
走向深渊 /321
摧枯拉朽 /325
最后的挣扎 /332
秋风扫落叶 /341
不同的归属 /345
黄绍:新政协委员与文史专家 /345
白崇禧:寂寞的台北生活与可叹的结局 /355
李宗仁:美国寓公的叶落归根 /365
后 记 /382
。。
地灵人杰(1)
以山水甲天下著称的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它那秀丽奇绝、绰约多姿的山水,早就名驰寰宇。唐代诗人杜甫,在赠友人诗中称:“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韩愈写桂林奇景,格外传神,“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这两句诗,不知陶醉了多少旅人。南宋末年的李曾伯,挥笔写下了“桂林山川甲天下”的妙评。千百年来,千千万万人被桂林的奇山秀水、绮丽风光所吸引。
桂林的山与众不同,平地拔起,四旁无依,冲天而立,所谓“四野皆平地,千峰直上天”。奇峰不但气势雄伟,森若剑戟,而且形状特异,形态万千,像翠屏、像巨象、像老人、像骆驼、像斗鸡、像北斗七星,比拟不尽。而山与水的配合,更是巧夺天工,别具一番风采。前人有诗赞道:“环城五里皆奇石,疑是虚无海上山。”
漓江水发源于北面兴安县苗儿山,蜿蜒南下,流经灵川县,旁纳大小溪流数十条,南下桂林,直泻城东,然后折向东南,经阳朔、昭平,至梧州而汇入西江。发源于临桂县思磨山的桃花江(原名阳江),自西北而来,沿城西潺潺南流,然后折而向东,穿过市内南门桥下,流经象鼻山北麓,注入漓江。另有灵剑江、小东江、南溪、良丰河、相思江等,或在市内,或在城郊,江流萦绕,清澈碧透,蓝天、白云、青峰、古树,倒影在碧波荡漾的江水中,组成了一幅幅连绵不断的山水画。若有兴泛舟漓江之上,便可一睹“群峰倒影山浮水”、“曲水长流花月妍”的娇娆美景。
然而,更奇的要数桂林的岩洞。这里无山不洞,无洞不奇,就像是埋藏在地下的“艺术迷宫”。岩洞形态万千,有的交互层叠,玲珑剔透;有的深邃广阔,气势宏伟;有的迂回曲折,相互通达。洞内多彩多姿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石花,凭借自然力量编结成一幅幅花团锦簇的图案,竖立着一座座栩栩如生的彩塑,恰似大自然的缩影,壮丽神奇,五彩缤纷,琳琅满目,争奇炫诡,构成各种奇妙的景观。
在祖国西南这片沃土上,桂林舟楫便利,人口稠密,自然成为政治、文化的重心。地灵人杰,广西历史上名人雅士、人杰才俊多出自桂林,科举时代即有“广西考桂林”之说。由于桂林地处广西惟一连通中原的湘桂通道上,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它成为西南的军事重镇。自秦以来,桂林就是历代王朝攻略岭南必经的要冲,也是广西向中原发展的前哨阵地。本书的主人公们就在桂林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成长,并对中国20世纪前半期的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随着中日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和戊戌变法的失败,中国社会的危机更加严重。救亡雪耻几乎是人们谈话的天然主题。在朝者谈练兵,以转移民众视线;在野者论军国,希望重树民族雄风,国内处于一个“军事热狂时代”,编练新军成为全国上下的一种时尚。当时的广西巡抚张鸣岐,本为科甲出身,为岑春煊幕僚,因岑的极力推荐而成为巡抚。他年轻气盛,常以“新人物”自居。为了在民众中抬高自己的身价,他在广西积极推行新政。张氏新政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训练新式军队。为此,他设立督练公署,公署下又设兵备、参谋、教练三处,具体操作此项工作。新政的另一内容是兴办新学。广西先后开办了各种新式学堂,如法政学堂、典狱学堂、优级师范、农林学堂,以及属于军事系统的警察学堂、陆军小学堂、陆军干部学堂、陆军测量学堂等。这些学校的规模都很大,吸引了不少有志之士和家境贫寒的青年。
要编练新军,必须培养新军军官。陆军小学堂既是编练新军所必需,又是兴学的重要内容。广西当局于1906年创办广西陆军小学堂,以培养具有扎实军事、文化知识,经过严格军事训练的陆军初级军官。陆军小学是满清的陆军建设的初级阶段,是培养军官的基础。按当时朝廷的规定,陆小三年毕业后,升入武昌或南京、北京、西安的陆军中学;陆军中学两年毕业后,经入伍训练半年,升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开始分科教育,一年半毕业,合计由陆军小学至军官学校毕业需要整整七年的时间。中间几经选拔和淘汰,最后才培养成一个下级军官。从军事干部培养角度看,这个过程设计还是相当合理的。
地灵人杰(2)
广西陆军小学堂的校址,先临时设在桂林南门外大校场的旧营房,后新校舍盖起,移至桂林文昌门外。招收第1期学生时,总办(即校长)由同盟会会员、曾留学日本士官学校、此时任广西兵备处总办的蔡锷兼任,雷飚任监督,即后来的教育长。后蔡因###离职,蒋尊簋继任总办。1909年蒋调任参谋处总办,改由钮永建继任。总办是学校最高领导,其次为监督、提调,再下是各科教员,学生管理则有队长、学长、助教分别负责。由于广西当局重视,多方延请,校中普通教官、管理人员中,有不少是新从日本士官学校回国的留学生和国内学识渊博、深谙教育的新派人物。如同盟会会员林虎、钮永建、尹昌衡、赵恒惕、陈之骥等等。这些人倡导排满革命,在青年中兴起了一股革命的风气。
陆小学制3年,学生入学后,除供膳食、服装、靴鞋、书籍、文具外,每月还发有津贴,加上科举废除,读书做官之途不通,而通过军校从军,晋升官佐的可能很大,因而报考陆小者如云。1906年首期招考时,报名者已千余人,1908年第三期招生时,报名者更达4000人之多。陆小共办了四期。第一期学生72名,于1907年初入学,1909年毕业。第二期也是72名,于1911年3月学成毕业。第三、四期共160多人,未毕业即遇辛亥革命爆发,其中不少学生参加了“广西学生军北伐敢死队”,前往武昌作战,后来同各省学生军一起成为保定军官学校第三期学生。
陆军小学堂学业分学、术两科。学科内容相当于一般旧制中学初中一、二年级课程,既要学国文、史地,还要学与军事有关的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知识,并要求选学一门外语。术科主要是军事技术训练,从徒手与持枪的制式教练,逐渐至班、排、连的密集队伍教练,此外还有器械体操、劈刺、野外演习等课目。陆小平时很注重军人习惯的养成,学生在校生活较有规律,早起晚睡,出操、上课都有严格的纪律。对于当时进入陆小的青少年学生来说,这里的一切都与旧的私塾不同,甚至与那些新式的小学、中学都有很大的区别,那股新鲜空气将他们深深吸引住了。
陆军小学堂是一所学制3年的“正规学堂”,毕业周期长,难以满足编练新军对干部的迫切需要。1909年6月,广西当局又在桂林设立广西陆军干部学堂。这是一所速成性质的学校,学制一年半,目的是尽快培养新军下级军官。干部学堂先后由李书城、陈之骥、赵恒惕任监督。这所学校只办了两期,约300多人毕业。辛亥革命爆发后,广西混成协出师援鄂,该校学生多任排长、司务长等职。
为编练新军,广西当局还开办了学生营,培养新军所需的军士。学生营于1910年4月开办,训练期限7个月。当局分别从桂林、平乐、柳州三府征集学生800人。1911年1月,学兵结业。但广西混成协直到8月才建成,因此,不少学兵纷纷请假回籍。广西当局为搞新政,将青年集中到桂林进行培养,这些被当局培养的人才,最终却成了那个时代的掘墓人。
txt小说上传分享
军校生活(1)
陆军小学堂于1906年开始筹办,实际招生已到1907年春,这第一期中,就出现一位虽未能结业但后来名震中外的人物小诸葛白崇禧。
白崇禧,字健生,回族,广西桂林县南乡山尾村人。他的始祖伯笃鲁丁是元朝进士,原籍江苏江宁府上元县。其后人游宦粤西,落籍桂林。明太祖时,禁止国人用外国姓,于是改柏为白。白崇禧出生于1893年,五岁时开始读私塾,从《三字经》到四书五经,后又进入会仙小学就读两年多。1907年,14岁的白崇禧决意离开家乡去闯荡世界。白父在白上小学前已去世,家里条件不好,他母亲支持儿子外出求学,卖掉了两亩半糯谷田,为他凑了路费。来到桂林后,他听说新办的陆军小学堂正在招生,便毫不犹豫地去报了名。本来,学校规定考生需年满15周岁。但在当时,并没有严格的出生证明,白崇禧按虚年,也有15岁了,于是他就瞒报了一岁。考试后放榜,在1700多考生中,白崇禧以第六名的成绩榜上有名。
正如《老子》所说,福兮祸之所伏。白崇禧太顺利了,未必就是好事。入学不到三个月,白崇禧突发恶性疟疾,当时并没有什么特效药品对付这种病症,只得回家休养。蔡锷爱才,见这样一位成绩优异的学生有病,同意白休假,没有命令他退学。但白崇禧在家一躺就是一年,病情时好时坏,难以到校上课。这样,白崇禧只好提出退学的要求,黯然回到家中。
又过了半年,白崇禧的病稍有起色,他重返桂林,正遇桂林初级师范招生,他立即报名,在900多考生中,以第二名的成绩被录取。然而,白并没有抛弃对军事的研究,他仍在关注军事知识,特别关注国内局势的变化。
1907年冬,陆小第二期招生,结果引出了后来成为新桂系首脑、民国副总统、代总统的李宗仁。
李宗仁,字德邻,广西临桂县两江圩乡(音浪)头村人。两江圩是一个距省城桂林不远的小镇,李氏居住此地,世代耕读为业。其祖父李印廷,字如玺,懂医术,尤精小儿科,在两江一带颇有些名气,家有薄产,以耕读传家,不靠行医过活。父亲李春荣,号培英,为李印廷长子,娶妻刘氏,生子女11人,长成的有五男三女。其时,李家因分家析产,人口众多,家道已中落。李培英个性倔强,任侠好义,曾做过私塾教师,又一度去马来亚做苦力。因代表受欺骗的华工与英方资本家交涉斗争,被资方解雇,只得回到家乡。李宗仁生于1891年,在其上有两个兄长,但长兄早逝,故在其后的五兄弟中行二。父母希望这个儿子仁、德兼备,就给他取名宗仁,字德邻,取《论语》“德不孤,必有邻”之意。
李宗仁少时,家境贫寒,半耕半读,先后在他父亲等人的私塾和临桂县立两等小学(学校在桂林)读书。后来还曾到省立公费纺织习艺厂当过学徒,可惜学艺未精,没能独立操作。学文之余,他也曾习武,练习拳脚。1907年冬,李宗仁参加陆军小学堂第二期招生考试,录在备取生第一名,本可顺利入学,但出人意外的是,因乡间交通不便,接到消息,匆忙赶到城里,时间已晚,报到时他迟到10分钟。当时,陆小的重要负责人多为从日本刚回国的留学生,办事认真,认法不认理,报到时限一过,即取消入学资格。李宗仁欲哭无泪。
虽被取消入学资格,但李宗仁已被这所新学堂的气派所吸引,他并不气馁,回乡后再到父亲私塾中苦读,终于在翌年冬考取陆军小学堂第三期。在他的同学中,常有些人吃不了苦,托病请假,不出操,不上课的。李宗仁学习却非常用功,出操上课皆循规蹈矩,从未请过一次假,甚至未迟到、早退过一次,甚为师友所推重。特别是术科训练,他更是一丝不苟,一有空暇便往操场上跑,别人做一遍的动作,他做十遍。由于练得狠,鞋也破得特别快,只好把其他同学打算扔掉的鞋要来,找鞋匠补好再穿。由于训练刻苦认真,锻炼又勤,加上身体健壮,又自小学过几手拳脚,术科各项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尤以器械体操为出色,每逢课余,他到场上训练,就像作精彩表演。凡有李宗仁在操场上练习,不仅同班同学,甚至下届学生,上两届学兄也到场上观看,指点评价,高声赞扬。劈刺更是他的拿手项目,许多比他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