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窝Сぁ⒅痰戎埃匚囱觥B叫⊥Х秩伟喑ぃ粕芨f也是班长之一。其兄黄天择以及平时友好,大都参加到这支队伍中来。
后来陆小留校的学生,加上重招新生,改为广西陆军速成学校,继续学业。参加北伐的,进入学生军北伐敢死队北上。
当黄氏兄弟参加学生敢死队时,其族兄曾秘密电告他家中。他母亲非常着急,主张发电追他兄弟回家。父亲则说:“彼平日已大谈革命,这时何能再阻止其参加,听其自去可也。”白崇禧因患恶性疟疾在陆小停学,转入广西初级师范学习,听说陆小组织北伐敢死队,也瞒着家人,前往报名参加。他的家中长辈都反对白从军北上,并派人到桂林北门城门口把守,准备迫使他回家。白事先了解了这一情况,就将武器装备托给其他同学,自己着便衣从西门出城,绕经老人山、溜马山,往北门城外与大队会合。
学生军敢死队北伐(2)
李宗仁却错过了这一次机会。原来,平定旧军叛乱后,陆小学生军解散,李宗仁回到了家乡。待局势安定后,李返回学校,北伐学生敢死队已组建完成,限于经费,不能增加人员。李虽坚决请求报名,终于未能获得允许,只能遗憾地看着同学们雄壮地列队北上。
这广西北伐敢死队学生军是由个人志愿组成,因此没有薪饷。学生自备费用,跟随桂林总协统赵恒惕所统领的广西混成协出发。每人发给七九步枪一支,子弹150发,毛毡一张,黑呢外套一件,还有水壶饭盒粮袋等物。出发前,学生军只经过一个星期的简易训练。出发时,桂林各学校排队欢送,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概。行军到全州、永州,因沿途道路坎坷难行,加之过去从未进行过如此长时间的训练,多数学生兵的脚面都被草鞋磨破,脚底也被路面石头梗伤。到达永州后,部队改乘民船沿水道北进,磨破的脚才得以休息并恢复。学生军随辎重队经祁阳、衡阳、湘潭等地,到长沙后再改乘轮船经洞庭湖到长江,顺流到达辛亥革命的发源地武昌西南的军事重镇金口登陆。时清兵已据汉口汉阳,与武昌革命军隔江相峙。广西北伐军奉令担负左翼军的任务,由金口渡江,经大集、蔡甸,加入汉阳以西的蔡甸、梅子山的南方革命军阵地,与汉水北岸的清军对峙,威胁清军侧后。不久,清军向孝感撤退,北伐军渡过襄河左岸,经汉川县茅神渡,折而向东,直趋孝感县。这时,清军已退到武胜关以北了。其时,南北议和正在酝酿之中,但和战未定。因此学生军每天都处在战争的紧张环境里,南方军队的前线警戒仍异常严密。白崇禧回忆,轮到晚上放哨,他是既紧张又兴奋。武汉这时正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时时风雪交加,瞬间就将站在户外的哨兵变成一个雪人。但对于这些从大西南来的年轻人,革命的热情足以能让他们将这些困难置之度外。
广西北伐军从10月初旬从桂林出发,急行北上,在不满两月的时间,军行3000余里,士气格外旺盛。特别是学生军,不少为普通学生,临时组合,事前未得训练,沿途稍得休息,就成为学习训练的机会。与同行的新军相较,其武器装备的负荷,行军程途的远近,及一切任务的担任,毫无区别。而在整个军事活动中,学生军无一落后,即生病的也绝少。由此可看出学生军的革命精神。而且,新军在军纪方面,比之其他军队,一般都要好些。所以沿途民众对广西北伐军都很欢迎。大家感到非常遗憾的是,这次广西北伐军在左翼,除了前哨一二次小接触外,没有碰到大规模的战斗,以致没有什么战绩可言。
不久,南北停战协议达成,赵恒惕的混成协调驻湖北孝感,学生军也随同到达这新的防地。当学生军离开广西走上征途时,所携带的银钱衣服装备非常有限,几个月的长途奔波,战场风霜,根本无法得到换洗的机会,以致当初英气勃发的一群青少年,现在却是蓬发垢面,很多人竟生满虱子。驻在孝感,每当丽阳和暖时,就成为这些学生兵洗澡捉虱的大好时光。湖北都督黎元洪听说广西北伐学生军的情况后,特派人给他们送来了酒肉,犒赏他们,并给每一学生兵发10元银洋的津贴,让他们能添置点用品。但是学生军为了保持他们当初宣言的“自愿”精神,只收下了酒肉,拒领津贴。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军事院校的严格训练(1)
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后,在湖北方面的广西北伐军,连带学生军,奉令调往首都南京。民国元年1月,他们由孝感乘火车到达汉口。广西学生军还是一群孩子,他们第一次见到火车,也是第一次乘坐火车,大家都感觉非常惊奇与快乐。武汉是革命首义之地,又是中国重要的通商口岸,大家来到这里,自然都要多方瞻仰。在武昌城,黄绍竑、白崇禧他们第一个游览的目标就是黄鹤楼。这是武汉在历史上富有诗意的名胜。登楼四顾,“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诗境,展现在眼前。尤其对于武汉三镇烟囱林立的工厂,大家望得出了神。从大西南过来的年轻人,哪看到过如此规模的近代化工厂。从这里,他们看到了国家的希望,也想到了广西今后发展的方向。第二个目标,就是起义门。这是由湖南方面第八镇新军及陆军中学生首先进入武昌的城门。在其右侧的楚望台上,曾经架炮轰击湖广总督衙门,掩护步兵进攻,逼使总督瑞澂仓皇逃走,完成武昌城的占领。站在这新的革命史迹前,这些学生军仿佛还能听到当时的隆隆炮声!
在汉口停留三日,再坐长江的民船,用轮船拖带下南京。沿途浩浩荡荡,每经过一个名胜地点,如田家镇、湖口、小孤山、采石矶等处,只要停船,他们都上岸观瞻一番。在船上,大家也是指点胜迹,评判史实,浮想未来。到了南京,小青年们就更加兴奋了。南京是前明及太平天国革命的首都,今日又为民国民族革命的首都,其意义之重大、名胜古迹之多,是其他地方所远不能比的。学生军初到,驻在小营,也就是陆军小学旧址。后又迁到鼓楼南小桃园的端方公馆。一个满清显宦的安乐窝,忽然变作他们这群小兵的驻所,这是对革命军人最有意义的报酬。日常无事,他们就结队遍游城里城外的名胜古迹。明故宫、明孝陵、灵谷寺、雨花台、莫愁湖、鸡鸣寺、秦淮河、清凉山等地,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按照国民政府的安排,广西学生军敢死队以北伐任务完毕,宣告解散。全体队员转送入南京入伍生队,为升入军官学校作准备。但队员中有许多本为普通学生,他们认为革命已经成功,因而不愿从军,希望继续完成其学业,所以在南京入伍的,仅只原来的半数多一点。
南京入伍生队是由各省学生军合并而成的,共有一千几百人,沈静氏(靖侯)为总队长,分步、骑、炮、工、辎各科。黄绍竑分在骑兵科,入骑兵队。但因队中官长多为他省陆军小学的同学,学识与他差不多,而且又没有部队的实际经验,说是骑兵科,仅有马数匹,设备多不完全。这使黄绍竑对前途非常失望,不久,他请求退出广西学生军,同时请求退出的相当多,黄天择也是其中之一。但白崇禧虽说是师范学生,却坚持下来了。
退出了入伍生队,黄绍竑既无书可读,又无事可做,而他又不愿在一无成就之时,回到老家去,以致愧对父母。甚至这时他所需用的旅费,也不敢在家信中提及。在南京流浪了两三个月,情绪至为无聊。后来听说他的族兄剑鸣及陆军中学同学朱良祺、李孟庸等,同在湖北都督府当参谋,于是又跑到武昌去,与他们同住在蛇山南麓的两广会馆,想谋一个职业,以解决生计问题。然而这里也百废待兴,就业问题确实无法解决,黄绍竑在这里的几个月,仍像过着流浪汉的生活。到了秋天,南京入伍生队奉令改为陆军第二预备学校,设在武昌南湖。以前湖北、南京、清河各陆军中学未毕业的学生,改编为陆军第一预备学校,设在清河(北平北40里)。南京入伍生都到武昌集合,黄绍竑这时才后悔当时不应该孟浪请退,以至弄到进退维谷。后来还是族兄及同学设法,通过关系,使他重返学生军。几个月来的流浪生活,才告结束。这段经历使黄绍竑深受教训,所以他入学之后,就抱定宗旨,不闹风潮,不参加政治活动,坚持学业。一直到军官学校,这项宗旨都未改变。
陆军预备学校与以前的陆军中学没什么两样,课程有国文、历史、地理、物理、化学、辩学、图画、几何、三角、代数、外语(分英、德、日、法、俄五种,学生可任选一种),其程度约等于今日高中及大学的一年级;军事课程以步兵典范令(步兵操典)为主,两年毕业。因入伍生队的学生程度参差不齐,有陆军小学未毕业,或仅高等小学程度者,于是增加三个月的补习课程时间,并举行甄别考试,才正式上课。学校一切设备,都较为完善,教员也多为饱学之士,教学都很热心;学校采用军事化管理,相当严密。所以在短短的两年当中,就将全部课程教学完成。考试时,大家的成绩,也都不错。然而外文并没收到好的效果。虽然陆军学堂对外语非常重视,由小学、中学,一直到军官学校,外语都花了很多课时,希望能培养出能通达国际形势的国防干部,但学生们只是应付考试,真正精通外语的并不多,更没有什么学生后悔过。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军事院校的严格训练(2)
学生对于学校,总是不满的。在陆军预备学校的两年当中,校长换了四位。第一任为金永炎,第二任为应龙翔,第三任为史国钧,第四任是解朝东。学生总以为换了校长,就可以满足所望,但是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比如伙食是愈换愈坏,教育用品是愈换愈少,弄到最后,大家都不希望改善,只是希望能够早一些毕业就算了。可后来到了军官学校一看,学校还是那个老样子。
民国三年(1914年)冬,黄绍竑、白崇禧等一班同学从陆军第二预备学校毕业,奉令由汉口乘火车到北平入伍。这些从大西南的山沟沟里走出的年轻人,初次走进中原的地域,在一望无垠的平原上,驰驱了1000多公里,感到胸怀更加宽阔。到了北平,黄绍竑、白崇禧被分发到驻北苑的卢永祥陆军第十师入伍实习。其他一些同学,有的分发到驻南苑的陆军第八师,也有的分到了保定驻军。在各师入伍的同学,也不是集合在一起,而是每一连内,分插数人,与连内的士兵共同生活。当时陆军部对入伍生的教育,并没有整个的计划,只是让各师官长随便规定,入伍生们只是随队出操上讲堂。而当时各师长官,尤其下级官佐,大多数是行伍出身,根本就不能教育或认真管理这些来实习的入伍生。那些下级官对入伍生的态度多为三种:第一种是客气。因为他们入伍是暂时的,犯不着认真。第二是妒忌。以为这些人将来毕业后,就要争夺他们的饭碗。第三是轻视。他们自己以为有了许多平时、战时的阅历经验就够了,学堂里的科学,在军队里,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在这种情形之下,入伍实习,实在得不到什么良好的效果,仅仅了解一下当时军营里的生活,就算挨过了半年入伍的阶段。
实习期间给他们留下很深印象的是北洋军中的“政治工作”。当时袁世凯正紧锣密鼓地为称帝做准备,因此,在北洋军队系统内,每星期必有一两次的讲道。讲道时,把袁氏的大照片摆在讲台上;讲道的人,都是穿长袍马褂的文人。讲道的内容,都是袁氏以往的功业及在高丽被人炸击不死,可信天命攸归等神话,以及对民国创造的功绩。此外他们还专门编了一些鼓词歌曲,用于诋毁孙中山及南方反袁的革命党人。对于入伍实习生来说,他们都是亲身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听了自然生气。
1915年5月9日,来自广西的几个同学正在闲谈,忽然同学尹作翰哭丧着脸跑来告诉他们说:“政府对日本所提二十一条款,已经承认签字了!”好些人听了这信息,跟着痛哭起来。黄绍竑严肃地对他们说:“哭有什么用处?我们应该拿出自己的力量,来挽救国家的命运。”尽管身在北洋军中,这些青年学生,已开始对袁世凯起了痛恨的心理。等到他改元称帝,反对就更加坚决了。
这年6月,入伍期满,他们升入保定军官学校的第三期。军校主要目的,是训练他们成为军队的青年初级军官,其学科以战术、筑城、地形、兵器四大教程为主。此时的校长为曲同丰,教育长是杨善德。那时在校的学生,有第二第三两期,大多数都是南方人,而且大多数都参加过辛亥革命军事的行动,因此袁世凯对保定军校非常不信任,于是借故将曲校长更换,调派袁氏的亲信、军官模范团团附王汝贤来继任校长。军官模范团团长,就是袁氏本人。团附及干部,当然是他的亲信,其学兵也都是由北洋部队保送,或在北方招考,其目的就是要培养拥护帝制的陆军干部,以替代军官学校。袁氏死后,这个军官模范团才解散,其中一部分人成为保定军官学校的后期生。
这王校长不学无术,而又官派十足。初到学校,想讨好学生,对于伙食,十分注意,稍有不好的反映,即以军棍狠责厨司。因此那时的伙食,可说是“空前绝后”的好。但是不久,王汝贤的真面目就露出来了。有一天,他发现一位同学偷看《顺天时报》。这《顺天时报》是日本人在北平所办的报纸。日本政府暗地里怂恿袁氏称帝,而他们所办的《顺天时报》,却明显地反对帝制,用种种方法,挑动中国内战,以便从中渔利。在王看来,看《顺天时报》的人,便是反对帝制的革命党,于是立即集合全校学生,将那看《顺天时报》的学生,当众打了一顿军棍。大家见同学无故挨打,非常气愤,哄然叫喊起来。王汝贤见势不妙,退入校本部,并用电话调来附近的陆军,将全校包围,校内所有的枪支全都缴去,大炮也缴去炮栓。每一班都派兵一排,武装监视,一个星期后才撤兵。堂堂保定军官学校,竟成为一个无武器的军官学校,一直到袁氏死了,才把武器发还。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军事院校的严格训练(3)
学校缴械风潮发生后,有好些学生离开学校,跑到天津,从事反对帝制的运动。袁氏死后,王汝贤也随即调离军校,教育长杨善德继任校长。跑到天津的同学,也陆续回校了。但有的同学因为旷课过久,不得不延期毕业。
1916年冬天,学校举行第三期学生毕业考试,黄绍竑、白崇禧等人的军校生活,便告终结。毕业后,照例要发到各省各部队去当见习官。虽说由各人志愿,而大部分就是发回本省。因为当时陆军部对于这些陆军学生,还没有一个如何使用的计划,而且北洋政府对于军校学生,根本上就不信任,所以分发到各省去,任由各省当局,自由录用。也就是任由这班学生自寻出路的意思。毕业时,白崇禧与徐培根、陆权等20多人,自愿申请到新疆当见习官,准备在那里训练出一支边疆新军,巩固边防。由于交通阻塞,他们未能成行。最后,黄绍竑、白崇禧等广西籍毕业生也就乘火车顺津浦铁路南下,到南京后,转车上海,再改乘轮船,直驶广州,再回到广西。先后从保定军校毕业的廖磊、李品仙、叶琪等人,因广西难有前途,就折往湖南